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0183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在热泵系统中的以冷气暖气设备切换时使用的四通阀为主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及其主阀的结构。
作为一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其主阀体在端面上形成有高压侧连接槽及低压侧连接槽,通过使该主阀体在壳体内的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转动,把固定在阀壳体上的与主阀体端面接触的阀座板的低压侧口的连接端从阀座板的第一及第二两个切换口中的一个切换口向另一个切换口切换,同时,把阀座板的高压侧口的连接端从阀座板的另一个切换口向上述一个切换口切换,针对这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本申请人过去曾经申请了由日本特许厅发行的特开平9-292050号公报所公开的流路切换阀,其中提出了通过打开或关闭沿轴向穿过主阀体的先导通路、而在阀的切换动作过程中使主阀体的端面离开阀座板的流路切换阀方案。
上述的本申请人所提出的四通阀,即使在以往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所配备的压缩机不停止时,在阀的切换动作过程中,也能够让高压侧口与低压侧口连通,使两者的流体压力均压化,因此,可在短时间内使切换后的冷气设备或暖气设备的运转上升,而且,在阀的切换动作过程中,主阀体的端面离开阀座板,因而,消除了旋转开始时相对阀座板的静摩擦以及旋转过程中与阀座板之间的滑动阻力,能以较小的力使主阀体旋转,从这一点来说,上述四通阀优于以往的四通阀。
但是,在上述的本申请人提出的四通阀中,由于是在压缩机不停止的状态下进行阀的切换动作,因而,在阀的切换动作过程中,在阀座板与离开该阀座板的主阀体端面之间形成了空间,该空间充满了高压流体,该高压流体的压力朝着使主阀体离开阀座板的方向施力。
因此,离开阀座板的主阀体与阀壳体内部的任何部件等接触时,限制了主阀体朝离开阀座板方向的移动量,使之对该部件等形成挤压。
这样,在阀座板与离开该阀座板的主阀体端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流体压力变高时,受其影响,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开始旋转移动的主阀体,由于与限制该主阀体朝离开阀座板方向的移动量的部件等的接触阻力作用而在旋转途中间歇地停止,最终导致主阀体不能充分地转动。
另外,在阀的切换动作过程中,从阀座板的高压侧口喷到主阀体端面与阀座板之间的空间中的高压流体,不仅会单纯地流向低压侧口,而且还会因主阀体端面形成的高压侧连接槽与低压侧连接槽的存在而引起紊流,受该流体紊流的影响,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开始旋转移动的主阀体,受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力作用而在旋转途中间歇地停止,最终导致主阀体不能充分地转动。
另外,再详细说明一下关于上述本申请人提出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结构,这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具有圆筒状阀壳体、在该阀壳体内可旋转变位且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而设置的主阀体、与固定在阀壳体上的低压侧配管连接的低压侧口、与高压侧配管连接的高压侧口、具有至少一个切换口的阀座板、先导阀以及旋转驱动上述主阀体并打开或关闭地驱动前述先导阀的电磁螺线管。上述先导阀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地与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保持孔配合,并由主阀体支持,而且通过打开或关闭前述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口,使主阀体一个端面侧所界定的导入有高压侧口压力的压力室与低压侧口有选择地连通。前述主阀体以其位于前述压力室相反一侧的端面与阀座板接触,通过旋转变位,将切换口有选择地连通到前述低压侧口和高压侧口中的任一个口上。
在上述旋转式流路切换阀中,先导阀沿旋转轴方向可移动地与阀保持孔配合,在构成由电磁螺线管吸附的柱塞的阀杆部的顶端,一体地形成用于开闭阀口的针阀部,因此,阀杆部相对于阀口的支持精度直接影响到针阀部的径向方向的位置精度及方向姿势,不能可靠地用针阀部关闭阀口。
特别是在利用接收先导阀的阀杆部的主阀体的阀保持孔与阀杆部的间隙来保证阀口与压力室的连通通路的场合,阀杆部的支持处于不稳定状态,该不稳定状态使针阀部相对于阀口的径向位置及方向姿势不稳定,导致用针阀部关闭阀口的性能恶化。
另外,阀杆部与针阀部的同心加工精度、阀保持孔与阀口的同心加工精度也会对阀口的关闭性能产生影响,如果这些加工精度不能提高,就无法得到所需要的阀口的关闭精度。
再者,先导阀的阀杆部与具有电磁螺线管的阀壳体中形成的先导阀导向筒部及具有阀口的主阀体的保持孔两方配合,并由阀壳体与主阀体两个元件支持,在这种场合,阀壳体上所形成的先导阀导向筒部的位置精度以及主阀体相对于阀壳体的组装精度也会直接影响到针阀部相对于阀口的径向位置精度及方向姿势,不能可靠地用针阀部关闭阀口。
还有,在阀壳体的先导阀导向筒部设有与先导阀的阀杆部端面对峙的电磁螺线管的固定吸引子,在先导阀导向筒部中,在阀杆部与固定吸引子之间界定成一个室,在采用这种结构的场合,由于阀杆部与先导阀导向筒部的间隙会让润滑油或制冷剂等的流动流体侵入该室,滞留在该室内,结果带来了不能顺利地进行先导阀的开闭移动的忧虑。
另外,在上述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中,在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上固定有电磁线圈。该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具有通过与多极磁缸的磁作用而旋转驱动前述主阀体的磁极片。该多极磁缸固定地安装在阀壳体上,由前述电磁线圈磁化并与前述阀壳体的外周面接合。
在这样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中,由于是利用由电磁线圈磁化的阀壳体侧的磁极片与主阀体侧的多极磁缸的磁作用,驱动主阀体旋转,因而,为了正好在预先规定的流路切换位置之间驱动主阀体转动,必须把磁极片在阀壳体的圆周方向定位配置。
与之对应,在例如日本特许厅发行的特开平8-42737号公报所揭示的四通阀中,在主体(阀壳体)的主体盖上设有定位用凸起,同时,在具有铁芯(磁极片)的电磁铁线圈骨架上相对于上述主体盖接合的端面上形成凹部,通过该主体盖的定位用凸起与线圈骨架凹部的嵌合,使电磁铁相对于阀壳体定位,确定了磁极片圆周方向的位置。
上述四通阀的磁极片的定位虽然达到了所希望的目的,但是,由于是在保持电磁石的线圈骨架与主体之间的直接嵌合关系前提下确定两者间的位置的,所以,与以冲压或压力加工的方法比较容易地形成凹凸的主体侧相比,必须进行把原来的金属模设计成与凹凸相一致之类的费事的作业,以便在线圈骨架上形成凹凸,因此,这方面还有待改进。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经过改进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该阀即使在主阀体离开阀座板的状态下通过转动进行主阀体的切换动作的场合,也不会增加从外部施加给主阀体的旋转力,保证阀的切换动作可靠地进行。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经过改进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该阀即使在阀杆部相对于阀口的支持精度、阀杆部与针阀部的同心加工精度、阀保持孔与阀口的同心加工精度、先导阀导向筒部的位置精度、主阀体相对于阀壳体的组装精度多少有些劣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阀杆部相对于阀口的径向位置精度及方向姿势准确,可靠地由针阀部关闭阀口,同时,在先导阀关闭时,能够降低阀口或针阀部所受到的冲击。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该阀即使在润滑油或制冷剂等流动流体侵入先导阀导向筒部中的阀杆部与固定吸引子之间所界定的室中的情况下,也不会让这些流动流体滞留在该室中,能够长期保证先导阀顺利地开闭移动。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需要形成新的用于确定线圈骨架本身位置的结构、能够利用定位机构可靠地进行磁极片圆周方向定位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
为了完成上述第一目的,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通过让容纳在阀壳体内的主阀体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转动,利用主阀体的一个端面的高压侧连接槽,把固定在前述阀壳体上的与该主阀体一个端面邻接的阀座板的高压侧口的连通端从前述阀座板的第一切换口及第二切换口中的一个切换口向另一个切换口切换,同时,借助于与前述主阀体一个端面上的前述高压侧连接槽隔开的低压侧连接槽,把前述阀座板的低压侧口的连通端从前述另一切换口向一个切换口切换,主阀体在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的转动,是在前述主阀体的一个端面离开阀座板的前提下进行的,其特征是,在前述主阀体的一个端面上形成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在前述主阀体的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位于靠近前述高压侧口处的该主阀体转动方向上的前述高压侧连接槽的一个端部,通过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朝主阀体外周敞开,同时在前述主阀体的一个端面上形成与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隔开的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在前述主阀体的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位于靠近前述高压侧口处的该主阀体转动方向上的前述高压侧连接槽的另一端部,通过前述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朝主阀体外周敞开,在前述高压侧连接槽的底面上设置有由凸肋构成的隔壁,在前述高压侧口处于较前述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一个端部附近的位置的状态下,从该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后的前述高压流体大多数由前述隔壁导入靠近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的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一侧,从该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超过从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利用前述第一流动流的势头与前述第二流动流的势头之差,把自前述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朝向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的旋转力施加给前述主阀体,在前述高压侧口处于较前述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的另一端部附近的位置的状态下,从该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后的前述高压流体大多数由前述隔壁导入靠近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的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一侧,从该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超过从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利用前述第一流动流的势头与前述第二流动流的势头之差,把自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朝向前述第二流路切换位置的旋转力施加给前述主阀体。
为了完成上述第二目的,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包括圆筒状阀壳体、在该阀壳体内可旋转变位且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而设置的主阀体、与固定在前述阀壳体上的低压侧配管连接的低压侧口、与高压侧配管连接的高压侧口、具有至少一个切换口的阀座板、先导阀以及旋转驱动前述主阀体并打开或关闭地驱动前述先导阀的电磁螺线管,前述先导阀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地与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保持孔配合,并由主阀体支持,而且通过打开或关闭前述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口,使主阀体一个端面侧所界定的导入有高压侧口压力的压力室与低压侧口有选择地连通,前述主阀体以其位于前述压力室相反一侧的端面与阀座板接触,通过旋转变位,将切换口有选择地连通到前述低压侧口和高压侧口中的任一个口上,其特征是前述先导阀通过把阀杆部与用于开闭前述阀口的针阀部做成单独部件而构成,其中,阀杆部与前述阀保持孔可沿前述旋转轴方向移动地配合,并构成由电磁螺线管吸附的柱塞,前述针阀部可分别沿前述主阀体的径向及前述旋转轴方向移动地连接前述阀杆部。
为了完成上述第三目的,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包括圆筒状阀壳体、在该阀壳体内可旋转变位且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而设置的主阀体、与固定在前述阀壳体上的低压侧配管连接的低压侧口、与高压侧配管连接的高压侧口、具有至少一个切换口的阀座板、先导阀以及旋转驱动前述主阀体并打开或关闭地驱动前述先导阀的电磁螺线管,前述先导阀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地与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保持孔配合,并由主阀体支持,而且通过打开或关闭前述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口,使主阀体一个端面侧所界定的导入有高压侧口压力的压力室与低压侧口有选择地连通,前述主阀体以其位于前述压力室相反一侧的端面与阀座板接触,通过旋转变位,将切换口有选择地连通到前述低压侧口和高压侧口中的任一个口上,其特征是前述阀壳体设有以相对于前述旋转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接收前述先导阀的阀杆部的先导阀导向筒部,在该先导阀导向筒部上设有与前述阀杆部端面对峙的前述电磁螺线管的固定吸引子,在前述阀杆部上形成有排泄通路,该排泄通路使前述先导阀导向筒部中的前述阀杆部与前述固定吸引子之间所界定的室朝前述压力室敞开。
为了完成上述第四目的,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包括内部设有阀座部的圆筒状阀壳体;可旋转变位地设置在前述阀壳体内的、把相对于该阀壳体旋转变位的范围限制在规定角度内的、通过旋转变位与前述阀座部共同作用进行流路切换的主阀体;固定在前述主阀体上的多极磁缸;电磁线圈以及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该电磁线圈安装件具有磁极片,该磁极片通过与前述多极磁缸的磁作用而驱动前述主阀体转动,前述多极磁缸用于固定前述电磁线圈,并固定安装在前述阀壳体上,由前述电磁线圈磁化,而且还与前述阀壳体的外周接合,其特征是前述阀壳体在外周面的一部分上设有扁平面,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设有与扁平面进行面配合的转动止挡片,通过前述扁平面与前述转动止挡片的面配合,使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相对于前述阀壳体在圆周方向上定位。
为了完成上述第四目的,权利要求12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包括内部设有阀座部的圆筒状阀壳体;可旋转变位地设置在前述阀壳体内的、把相对于该阀壳体旋转变位的范围限制在规定角度内的、通过旋转变位与前述阀座部共同作用进行流路切换的主阀体;固定在前述主阀体上的多极磁缸;电磁线圈以及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该电磁线圈安装件具有磁极片,该磁极片通过与前述多极磁缸的磁作用而驱动前述主阀体转动,前述多极磁缸用于固定前述电磁线圈,并固定安装在前述阀壳体上,由前述电磁线圈磁化,而且还与前述阀壳体的外周接合,其特征是,前述阀壳体设有带扁平侧面的安装嵌合部,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设有与前述安装嵌合部嵌合的凹部,通过前述安装嵌合部与前述凹部的嵌合,使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相对于前述阀壳体在圆周方向上定位。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纵断面图。
图2是图1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平面图。
图3是图1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底面图。
图4是图1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侧面图。
图5是表示把图1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组装到热泵系统中时的冷气设备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回路构成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把图1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组装到热泵系统中时的暖气设备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回路构成的说明图。
图7是图1主阀体的侧视图。
图8(a)~(d)是图1的先导阀的端面图,图8(e)是图8(d)的先导阀的断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纵断面图。
图10是图9的先导阀的断面图。
图11是图9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所使用的先导阀变形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12是图9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所使用的先导阀变形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13是图9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所使用的先导阀变形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14(a)是图9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所使用的先导阀变形实施例的断面图,图14(b)是图14(a)的板簧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纵断面图。
图16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平面图。
图17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底面图。
图18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正面图。
图19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侧面图。
图20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与固定吸引子组装件的侧面图。
图21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与固定吸引子组装件的平面图。
图22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固定吸引子以及下板的组装件的正面图。
图23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固定吸引子以及下板的组装件的侧面图。
图24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固定吸引子以及下板的组装件的平面图。
图25(a)、(b)是图15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电磁驱动器部分的断面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一部分剖面的正面图。
图27是图26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平面图。
图28表示图26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一部分剖面的侧面图。
图29是图26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与固定吸引子组装件的正面图。
图30是图26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与固定吸引子组装件的平面图。
图31是图26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与固定吸引子组装件的侧面图。
图3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与固定吸引子组装件的正面图。
图33是图32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阀壳体、固定吸引子及外箱的组件的侧面图。
图34是图32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固定吸引子及定位板的组装部分的透视图。
本发明的第一最佳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具体结构首先,参照图1~图8,叙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冷冻循环中作为流路切换阀使用的四通阀的结构。
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如图1所示,具有圆筒状的阀壳体1、可旋转变位且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地设置在阀壳体1内的主阀体3、固定在阀壳体1底部的阀座板5,设置在主阀体3上的先导阀9,以及安装在阀壳体1上部的电磁螺线管11。
该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具有图5所示的热泵系统中所使用的四通阀100的结构,在阀座板5上,在从该阀座板5的中心沿径向错开的位置,设有与来自热泵系统中压缩机P吸入侧的低压侧配管13相连的低压侧口15、与来自压缩机P排出侧的高压侧配管17相连的高压侧口19、与室内热交换器E的配管21相连的第一切换口23以及与室外热交换器C的配管25相连的第二切换口27。
阀壳体1如图1所示,通过压力深冲加工相互同心地一体形成容纳主阀体3的圆筒部的大径圆筒部2、主阀体导向筒部6和先导阀导向筒部39。
另外,阀壳体1也可以是把大径圆筒部2、主阀体导向筒部6和先导阀导向筒部39做成单独部件再组装的结构。
主阀体3底部所设置的中心导向孔29中嵌合有固定在阀座板5上的中心销31,同时,其上部突出形成的舌片状导向部4沿轴向方向可移动地嵌合到阀壳体1的主阀体导向筒部6中。通过这种嵌合导向,主阀体3可围绕其自身的中心轴线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和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旋转变位,并可沿轴线方向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直线地上下变位。
另外,导向部4在后述的高压侧连接槽37侧的相反一侧形成,并通过与主阀体导向筒部6的接触关系,抑制由高压侧流入压力引起的主阀体3的倾斜偏转。
主阀体3在下降位置以其底面(一方的断面)33与阀座板5接触,并在从该底面33的中心沿径向错开的位置,设有如图4及图5所示的相互独立的(隔开的)低压侧连接槽35和高压侧连接槽37。低压侧连接槽35把低压侧口15与第一切换口23或第二切换口27连通地连接起来,高压侧连接槽37把高压侧口19与第一切换口23或第二切换口27连通地连接起来。
即是说,如图5所示,在主阀体3的第一流路切换位置,高压侧口19位于靠近主阀体3的旋转方向一端37a的高压侧连接槽37部分中,由低压侧连接槽35将低压侧口15与第一切换口23连通,同时,由高压侧连接槽37把高压侧口19与第二切换口27连通。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主阀体3的第二流路切换位置,高压侧口19位于靠近主阀体3的旋转方向另一端37b的高压侧连接槽37部分中,由低压侧连接槽35将低压侧口15与第二切换口27连通,同时,由高压侧连接槽37把高压侧口19与第一切换口23连通。
由此,在主阀体3位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的切换状态下,如图5所示,建立了所谓的从压缩机P?四通阀100?室外热交换器C?节流阀D?室内热交换器E?四通阀100?压缩机P的制冷循环回路,热泵系统为冷气设备模式。
与之相对,在主阀体3位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的切换状态下,如图6所示,建立了所谓的从压缩机P?四通阀100?室内热交换器E?节流阀D?室外热交换器C?四通阀100?压缩机P的制冷循环回路,热泵系统为暖气设备模式。
此外,如图1所示,高压侧配管17的顶端穿过高压侧口19向高压侧连接槽37内伸入,与高压侧连接槽37的内壁面接触,由此,使该高压侧配管17的顶端兼作用于把主阀体3的转动变位范围限制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的往复转动范围之内的限程器18。
如图5及图6所示,主阀体3在高压侧连接槽37的中间部的底面(顶面)设有隔壁(稳定器)38,该隔壁38由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时位于高压侧口19与第二切换口27之间、在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时位于高压侧口19与第一切换口23之间的凸肋构成。
如图5乃至图7所示,在主阀体3上,在高压侧连接槽37的两端部37a、37b附近,分别形成把该两端部37a、37b附近的高压侧连接槽37部分朝阀壳体1的内周面敞开的第一控制口40a及第二控制口40b。
隔壁38的高度应做成这样的尺寸,其深度小于高压侧连接槽37的深度,而且与作为限程器18的伸入高压侧连接槽37内的高压侧配管17的顶端互不干涉,最好是1~3mm的程度,其宽度也最好为1~3mm的程度。各控制口40a、40b任何一个的深度也应做成不伸到高压侧连接槽37的底面(顶面)的尺寸,即小于高压侧连接槽37的深度,最好是3~7mm的程度。
在两个控制口40a、40b之间,设置有与阀壳体1的内周面滑动连接的裙部42。该裙部42的展开角α为40~100°的程度。
另外,在主阀体3的底面33上,设有与高压侧连接槽37的两端部37a、37b连接的分别从低压侧连接槽35的两侧延伸到主阀体3外周的第一及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44b。各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44b的深度为10~15mm的程度,其切缝宽度为1~7mm的程度,两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44b的离间角(为60~180°的程度。
主阀体3整体由塑料成型品构成,各口15、19、23、27、低压侧连接槽35、高压侧连接槽37、隔壁38、第一及第二控制口40a、40b、裙部42、第一及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44b全部一体成型。
如图1所示,在主阀体3的上部,通过多重成型一体地设置有由塑料磁缸构成的多极磁缸71。多极磁缸71做成与主阀体3同心的环状,并设有在主阀体3的旋转方向上每两个相互交错的N极与S极。
在主阀体3的上侧(另一端面侧),由阀壳体1和嵌合到阀壳体1上部形成的先导阀导向筒部39内的先导阀9界定成压力室41。压力室41经过先导阀9与主阀体3之间的旁通间隙43(阀外通道)、以及嵌入主阀体3的活塞环槽45中的略为C字状的活塞环47两端部之间的连通用间隙(图中未示),与高压侧连接槽37、高压侧口19连通,把高压侧口19的压力导入该压力室41。
先导阀导向筒部39与阀壳体1的大径筒部2及主阀体导向筒部6同心地设置。先导阀9的阀杆部10,可沿轴向方向移动地嵌合到先导阀导向筒部39及主阀体3中心部形成的圆形横断面的阀保持孔51中,其尖端的针阀部53用来打开或关闭主阀体3上形成的阀口55。
利用这种结构,先导阀9沿轴向方向可移动地嵌合到阀壳体1侧的先导阀导向筒部39和主阀体3侧的阀保持孔51中,并且,分别由阀壳体1和主阀体3两方支撑着。
阀杆部10的具体形状可以考虑做成例如图8(a)~(c)所示的那样,在外周面形成有截面12,构成D形横断面形状或多边形形状,只有其余的圆周面14嵌合到先导阀导向筒部39和阀保持孔51内。
在这种场合,在先导阀9的截面12与阀保持孔51之间形成把压力室41与阀口55连通的通路(图中未示)。
另外,阀杆部10的其他具体形状,可以考虑图8(d)所示的形状,即做成外径与先导阀导向筒部39或阀保持孔51的内径对应的大体的圆柱状,以其圆周面14的整个圆周嵌合到先导阀导向筒部39及阀保持孔51中。
在这种场合,如图8(e)所示,在阀杆部10的靠近针阀部53的尖端部分形成小径部10a,在该小径部10a上,沿阀杆部10的径向贯穿地设置有通过阀杆部10中心的贯通通路10b,同时,从针阀部53相反一侧的先导阀导向筒部39侧的端面至贯通通路10b的中央,沿阀杆部10的轴向形成连接通路10c。借助于该贯通通路10b、连接通路10c以及小径部10a与阀保持孔51之间的空间,构成把压力室41与阀口55连通的通路。
如图1所示,阀口55处于阀保持孔51底部的中央,其一端通过旁通间隙43与压力室41连通,其另一端通过连通孔57与低压侧连接槽35连通。
先导阀9的阀杆部10构成电磁螺线管11的柱塞,在阀杆部10与固定吸引子59之间设置的弹簧61向阀关闭方向施力,通过电磁螺线管11的电磁线圈63的通电,先导阀导向筒部39中的与阀杆部10端面对峙配置的固定吸引子59克服弹簧61的弹力,吸住上述阀杆部10,打开阀口55,即打开阀。
如图2所示,电磁线圈63由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76固定在构成阀壳体1一部分的固定吸引子59上。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76由U形钉形状的外箱65和金属薄板制成的下板69的组装件构成,其中,外箱65具有如图4所示的相互旋转变位180°的一对主磁极片66,下板69如图1所示,具有与外箱65定位连接的相互旋转变位180°且与主磁极片66旋转变位90°的一对副磁极片70。
外箱65与电磁线圈63上侧的一个磁极磁性地连接,下板69与电磁线圈63下侧的另一磁极磁性地连接。如图1及图4所示,主磁极片66与副磁极片70分别与阀壳体1的大径圆筒部2的外周面接合,并通过与多极磁缸71的磁性作用驱动主阀体3旋转。在这种场合,主磁极片66与阀壳体1的周壁隔开,与多极磁缸71的一个磁极对峙,副磁极片70与阀壳体1的周壁隔开,与多极磁缸71的另一磁极对峙。
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76如图1所示,利用外箱65通过螺栓67固定在固定吸引子59的上端面上,下板69通过与外箱65固定配合,相对于外箱65固定定位。由此,统一地确定了主磁极片66与副磁极片70的相对位置关系,该位置关系不会再变动。
在由上述电磁螺线管11与多极磁缸71构成的电磁驱动器的结构中,通过对电磁螺线管11的电磁线圈63通电的电流方向,使主磁极片66与副磁极片70带磁,并使主磁极片66为N极,副磁极片70为S极,或者使两者以极性相反的方式带磁,而且通过与多极磁缸71的磁性作用,把主阀体3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向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旋转变位,或者以相反的方式旋转变位。
在上述结构的四通阀100中,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电磁螺线管11的电磁线圈63通电时,固定吸引子59励磁,先导阀9克服弹簧61的弹力而上升变位,并由固定吸引子59吸引,打开阀口55。
由此,使压力室41与低压侧连接槽35、低压侧口15连通,借助于压缩机P的吸入压力,使压力室41的内部压力从与高压侧口19相同的高压状态向与低压侧口15相同的低压状态降压。这样,与主阀体3下侧相比,主阀体3上侧变为低压状态,利用压力差使主阀体3上升变位,并离开阀座板5,于是,在低阻力下得到主阀体3的旋转变位的状态。
如果先导阀9打开,压力室41的内部压力就会下降,借助于活塞环47的连通用间隙,使压力室41与高压侧连接槽37、高压侧口19的连通度变小,该连通度设定成小于先导阀9打开时压力室41与低压侧连接槽35的连通度的形式。
成为上述状态时,通过主磁极片66、副磁极片70的激磁和多极磁缸71的磁性作用,主阀体3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图5的位置)向第二流路的切换位置(图6的位置)旋转变位,或者以相反的方式旋转变为,热泵循环切换到冷气设备模式或暖气设备模式。
之后,停止对电磁线圈63通电时,弹簧61的弹力使先导阀9下降并使该阀关闭,同时切断压力室41与低压侧连接槽35的连通,经过旁通用间隙43和活塞环47的连通用间隙,将高压侧连接槽37、高压侧口19的压力导入压力室41中,使压力室41与主阀体3的下部压力相同,借助弹簧61的弹力和主阀体3的自重让主阀体3返回原来降下的位置,并与阀座板5密封接触。
于是,通过对电磁线圈63通电,主阀体3的底面33离开阀座板5,同时主阀体3从图5所示的位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的状态向图6所示的处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的状态转动,途中,高压侧口19相对高压侧连接槽37的相对位置,从靠近隔壁38的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侧向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b变换,其过程如下文所述。
即是说,高压侧口19的相对位置处于靠近隔壁38的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侧时,从高压侧口19喷到高压侧连接槽37内的高压流体中的经过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b流向旁通用间隙43的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受到隔壁38的妨碍,受该隔壁38妨碍部分的高压流体的流动流与经过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流向旁通用间隙43的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叠加,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超过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但是,当高压侧口19的相对位置处于靠近隔壁38的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b侧时,与上述情况相反,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超过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
因此,主阀体3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向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旋转时,途中,高压侧口19的相对位置从靠近隔壁38的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侧变换到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b侧时,借助于超过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势头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把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向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方向(从图6观察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重新施加给主阀体3,由此,主阀体3不会在中途停止,可以完全旋转到第二流路切换位置。
与之相反,通过对电磁线圈63的通电,主阀体3从位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的状态向位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的状态旋转,途中,高压侧口19相对于高压侧连接槽37的相对位置,如下文所述,从靠近隔壁38的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b侧向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侧变动。
即是说,高压侧口19的相对位置处于靠近隔壁38的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b侧时,从高压侧口19喷到高压侧连接槽37内的高压流体中的经过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流向旁通用间隙43的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受到隔壁38的妨碍,受该隔壁38妨碍部分的高压流体的流动流与经过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b流向旁通用间隙43的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叠加,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超过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但是,当高压侧口19的相对位置处于靠近隔壁38的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侧时,与上述情况相反,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超过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
因此,主阀体3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向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旋转时,途中,高压侧口19的相对位置从靠近隔壁38的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b侧变换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侧时,借助于超过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势头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把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向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方向(从图5观察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重新施加给主阀体3,由此,主阀体3不会在中途停止,可以完全旋转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
另外,在主阀体3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向第二流路切换位置转动时,或者相反,当主阀体3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向第一流路切换位置转动时,经过第一及第二控制口40a、40b高压侧连接槽37流向旁通用间隙43的高压流体的第三流动流的势头,使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及第二流动流的势头中的任一种降低,因此,该高压流体的第三流动流的势头不会妨碍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及第二流动流的势头向主阀体3的旋转方向施加辅助力。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当电磁螺线管11的电磁线圈63通电时,在底面33离开阀座板5的状态下,主阀体3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的一方向另一方旋转变位时,借助于从高压侧连接槽37经过第一及第二各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44b分别流向旁通用间隙43的高压流体的流动流的势头差而作用到主阀体3上的旋转力,增加了主阀体3的旋转力,能够可靠地使主阀体3旋转变位,改变能见度时,借助于电磁线圈63中所产生的磁力带来的多极磁缸71中的磁作用,可以减少主阀体3旋转变位所需要的驱动力。
此外,停止对电磁螺线管11的电磁线圈63通电时,在电磁线圈63中产生的磁力所带来的多极磁缸71的磁作用使旋转变位用的驱动力不驱动主阀体3的状态下,借助上述高压流体流动的势头差而作用到主阀体3上的旋转力,能够稳定地把主阀体3保持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或第二流路切换位置。
如上文所述,在停止对电磁螺线管11的电磁线圈63的通电的状态下,隔壁38起稳定地把主阀体3保持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或第二流路切换位置的稳定器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具有第一及第二控制口40a、40b以及第一及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44a、44b形状的主阀体3,在形状上成为具有减轻重量、均匀壁厚的对成形有利的结构,部件的尺寸、精度及稳定性高,原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
另外,将主阀体3的旋转效率以及四通阀100的流路旋转动作的稳定性加在一起,对主阀体3的形状反复进行了考虑,由此,得到了流体的流动性好、压力损失得以降低、流量系数大的良好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二最佳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具体结构下文参照图9的断面图,叙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冷冻循环中作为流路切换阀使用的四通阀的结构。
在图9所示的四通阀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冷冻循环中的四通阀叙述所使用的图1所示的部件、位置相同的部分,用与图1相同的符号表示,其重复部分的说明省略。
在第二实施例的四通阀100A中,先导阀9的阀杆部10与针阀部53做成单独的部件,针阀部53沿径向可移动地与阀杆部10连接。
如图10所示,针阀部53具有头部54,该头部54在自由嵌合状态下插入到阀杆部10顶端所形成的针阀支持孔10d中。借助铆接固定到阀杆部10顶端部的固定环56,使针阀部53可相对于阀杆部10沿径向及旋转轴线方向仅以规定量变位。
头部54具有球状头面54a,并以球状头面54a与针阀支持孔10d的底面(顶面)10e接触。由此,针阀部53相对于阀杆部10有2°左右的倾斜(摇头)运动。
另外,如图9所示,在先导阀导向筒部39内,界定了阀杆部10与固定吸引子59之间的室(弹簧室)62。在阀杆部10上形成使室62朝压力室41敞开用的排泄通路9a,借助于该室62与排泄通路9a、阀杆部10及阀保持孔51之间的空间,构成把压力室41与阀口55连通的通路。
在这样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四通阀100A中,先导阀9的针阀部53与阀杆部10做成单独部件,并且可沿径向移动地与阀杆部10连接,因此,当阀动作时,在针阀部53与阀口55配合、关闭阀的过程中,针阀部53相对于阀口55以自动调心的方式沿径向移动,可自动地修正针阀部53相对于阀口55的径向的位置精度。
另外,针阀部53借助于球状头面54a与针阀保持孔10d的底面10e的接触,使针阀部53以自动对中方式相对于阀杆部10倾斜,可自动地修正针阀部53相对于阀口55的方向姿势。
由此,即使阀杆部10相对于阀口55的支持精度、阀杆10与针阀部53的同心度、保持孔51与阀口55的同心加工精度、先导阀导向筒部39的位置精度、主阀体3相对于阀壳体1的组装精度多少有些劣化时,也能保持适当的针阀部53相对于阀口55的径向位置精度及方向姿势,用针阀部53可靠地关闭阀口55。
另外,在先导阀导向筒部39中由阀杆部10与固定吸引子59之间所界定的室62借助于排泄通路9a通向压力室41,因此,即使润滑油或制冷剂等流动流体侵入室62中,这些流体也会通过排泄通路9a流到压力室41中,不会滞留在室62中。由此,能长期保证先导阀9的顺利开闭移动。
进一步,由于针阀部53与阀杆部10以可沿主阀体3的旋转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连接,因而,先导阀9关闭时,针阀部53与阀口55接触时的冲击可以通过针阀部53相对于阀杆部10沿旋转轴方向的移动减少,结果,提高了针阀部53或阀口55对于磨耗或破碎等的耐久性。
图11~图14分别示出了组装到本发明旋转式流路切换阀上的先导阀9的变形实施例。另外,在图11~图14中,与图10相对应的部分用图10所标注的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其说明省略。
在图11所示的变形实施例中,针阀支持孔10d的底部配置有具有高弹性的氟系树脂制成的高润滑性树脂板58。针阀部53的球状头面54a通过高润滑性树脂板58与阀杆部10接触。
由此,能在低阻力下可靠地进行针阀部53相对于阀杆部10的自动对中式的倾斜运动。
在图12所示的变形实施例中,在针阀部53与阀杆部10之间,在施加有规定预载荷的状态下,组装有压缩螺旋弹簧60。
在该变形实施例中,借助于压缩螺旋弹簧60的弹力把针阀部53挤压到阀杆部10上,在打开阀的状态下,针阀部53不会相对于阀杆部10晃动,而且,可以利用压缩螺旋弹簧60的挠曲调整阀关闭的压力。
进而,由于针阀部53与阀杆部10之间设有压缩螺旋弹簧60,因而,先导阀9关闭时,针阀部53与阀口55接触时的冲击由该压缩螺旋弹簧60的弹力吸收。由此,可进一步提高针阀部53或阀口55对于磨耗或破碎等的耐久性。
在图13所示的变形实施例中,设置具有球形面部64a的弹性挡板64,通过压缩螺旋弹簧60的弹力把球形面部64a挤压到针阀部53上。
由此,在关闭阀的状态下,针阀部53不会相对于阀杆部10晃动,另外,也可以利用压缩螺旋弹簧60的挠曲调整阀关闭的压力,而且,球形面部64a是挤压到针阀部53上的,阀关闭时,针阀部53相对于阀杆部10以自动对中方式倾斜运动,可自动修正针阀部53相对于阀口55的方向姿势。
在图14(a)、(b)所示的变形实施例中,代替压缩螺旋弹簧60,在针阀部53与阀杆部10之间,在施加规定预载荷的状态下组装有十字形的板簧64A。该板簧64A的中心部设有球形面部64b。板簧64A通过球形面部64b与针阀部53接触。
由此,在关闭阀的状态下,针阀部53不会相对于阀杆部10晃动,另外,也可以利用板簧64A的挠曲调整阀关闭的压力,而且,利用球形面部64b挤压针阀部53,阀关闭时,针阀部53相对于阀杆部10以自动对中方式倾斜运动,可自动修正针阀部53相对于阀口55的方向姿势。
本发明的第三最佳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具体结构下文参照图15的断面图,叙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冷冻循环中作为流路切换阀使用的四通阀的结构。
在图15所示的四通阀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冷冻循环中的四通阀叙述所使用的图1所示的部件、位置相同的部分,用与图1相同的符号表示,其重复部分的说明省略。
在第三实施例的四通阀100B中,在主阀体3的上部,通过插入成形一体地设置有由塑料磁缸制成的多极磁缸71。多极磁缸71如图25所示,做成与主阀体3同心的环状,在主阀体3的旋转方向上,以每两个相互交错的形式设有N极部72与S极部74。
如图15所示,电磁线圈63由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76固定在构成阀壳体一部分的固定吸引子59上。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76,由U形钉形状的金属薄板制成的外箱65和金属薄板制成的下板69的组装件构成图18所示的结构,其中,外箱65具有如图16所示的相互旋转变位180°的一对主磁极片66,下板69具有如图24所示的与外箱65定位连接的相互旋转变位180°且与主磁极片66旋转变位90°的一对副磁极片70。
如图16所示,在外箱65里面的四个角处,分别形成从外箱65表面侧观察为凹状的凸部75,把这四个凸部75分别固定到电磁线圈63中的从平面上看大致为椭圆形状的线圈骨架63a的一个端面的周缘部上,同时,通过把外箱65的侧缘65e以接触方式安装到突出设置在线圈骨架63a端面上的厚壁部63b的侧缘63c上,可以在主阀体3的旋转方向上把电磁线圈63相对于外箱65定位,上述厚壁部63b是用于加强从线圈骨架63a引出的导线64的根部的。
外箱65与电磁线圈63上侧的一个磁极磁性地连接,下板69与电磁线圈63下侧的另一磁极磁性地连接。如图18及图23所示,主磁极片66与副磁极片70分别与阀壳体1的大径圆筒部2的外周面接合,并通过与多极磁缸71的磁性作用驱动主阀体3旋转。在这种场合,主磁极片66与阀壳体1的周壁隔开,与多极磁缸71的一个磁极对峙,副磁极片70与阀壳体1的周壁隔开,与多极磁缸71的另一磁极对峙。
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76如图15所示,利用外箱65通过螺栓67固定在固定吸引子59的上端面上。下板69具有连接用桥片69a、69b,这两个连接用桥片69a、69b在与副磁极片70旋转变位90°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象图18及图19所示那样,其顶端部分别与外箱65上形成的小开口部65a、65b嵌合配合,通过这种配合,相对于外箱65固定定位。由此,统一地确定了主磁极片66与副磁极片70的相对位置关系,该位置关系不会再变动。
另外,在线圈骨架63a的另一端面与下板69的连接用桥片69a、69b之间,设有由橡胶等弹性部件组成的缓冲用垫63A。借助于该缓冲用垫63A,通过电磁线圈63通电而被吸附在固定吸引子59上的先导阀9与固定吸引子59冲击所引起的传递到电磁线圈63上的振动,不会再传递到下板69或阀壳体1上。
在由上述电磁螺线管11与多极磁缸71构成的电磁驱动器的结构中,通过对电磁螺线管11的电磁线圈63通电的电流方向,使主磁极片66与副磁极片70带磁,并使主磁极片66为N极,副磁极片70为S极,或者使两者以极性相反的方式带磁。
在上述结构的四通阀100B中,在如图15所示的状态下,电磁螺线管11的电磁线圈63通电时,固定吸引子59励磁,先导阀9克服弹簧61的弹力而上升变位,并由固定吸引子59吸引,打开阀口55。
由此,使压力室41与低压侧连接槽35、低压侧口15连通,使压力室41的内部压力从与高压侧口19相同的高压状态向与低压侧口15相同的低压状态降压。这样,与主阀体3下侧相比,主阀体3上侧变为低压状态,利用压力差使主阀体3上升变位,并离开阀座板5,于是,在低阻力下得到主阀体3的旋转变位的状态。
成为上述状态时,借助于通过对电磁线圈63通电而带磁的成为N极的主磁极片66和与该主磁极片66对峙的多极磁缸71的N极部72的磁性相斥作用,以及通过对电磁线圈63通电而带磁的成为S极的副磁极片70和与该副磁极片70对峙的多极磁缸71的S极部74之间的磁性相斥作用,主阀体3沿图5及图6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从位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图5、图25(a)所示的位置)向位于第二流路的切换位置(图6、图25(b)所示的位置)旋转变位。
由此,以N极形式带磁的主磁极片66对峙地吸引多极磁缸71的S极部74,同时,以S极形式带磁的副磁极片70对峙地吸引多极磁缸71的N极部72,将主阀体3保持在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把热泵循环从冷气设备模式切换到暖气设备模式。
之后,停止对电磁线圈63通电时,一对主磁极片66作为无磁极的单金属而被多极磁缸71的S极部74吸附着,而且,副磁极片70也作为无磁极的单金属而被多极磁缸71的N极部72吸附着,由此,把主阀体3保持在第二流路切换位置。
随着对电磁线圈63的通电的停止,弹簧61的弹力使先导阀9下降并使该阀关闭,同时切断压力室41与低压侧连接槽35的连通,经过旁通用间隙43和活塞环47的连通用间隙,将高压侧连接槽37、高压侧口19的压力导入压力室41中,使压力室41与主阀体3的下部压力相同,借助弹簧61的弹力和主阀体3的自重让主阀体3返回原来降下的位置,并与阀座板5密封接触,由此,可稳定地把主阀体3保持在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流路切换结束位置)。结果,提高了动作的可靠性。
在把热泵循环从暖气设备模式向冷气设备模式切换的场合,已与从冷气设备模式向暖气设备模式切换时相反的方向给电磁螺线管11的电磁线圈63通电,使先导阀9打开,主阀体3上升变位,同时,使主磁极片66以S极形式带磁,副磁极片70以N极形式带磁。
于是,借助于对电磁线圈63通电而以S极形式带磁的外箱65的主磁极片66和与该主磁极片66对峙的多极磁缸71的S极部74的磁性相斥作用;以及通过对电磁线圈63通电而以N极形式带磁的下板69的副磁极片70和与该副磁极片70对峙的多极磁缸71的N极部72之间的磁性相斥作用,主阀体3沿图5及图6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从位于第二流路的切换位置(图6、图25(b)所示的位置)向位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图5、图25(a)所示的位置)旋转变位。
由此,以N极形式带磁的主磁极片66对峙地吸引多极磁缸71的S极部74,同时,以S极形式带磁的副磁极片70对峙地吸引多极磁缸71的N极部72,将主阀体3保持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把热泵循环从暖气设备模式切换到冷气设备模式。
之后,停止对电磁线圈63通电时,一对主磁极片66作为无磁极的单金属而被多极磁缸71的N极部72吸附着,而且,副磁极片70也作为无磁极的单金属而被多极磁缸71的S极部74吸附着,由此,把主阀体3保持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
随着对电磁线圈63的通电的停止,弹簧61的弹力使先导阀9下降并使该阀关闭,同时切断压力室41与低压侧连接槽35的连通,经过旁通用间隙43和活塞环47的连通用间隙,将高压侧连接槽37、高压侧口19的压力导入压力室41中,使压力室41与主阀体3的下部压力相同,借助弹簧61的弹力和主阀体3的自重让主阀体3返回原来降下的位置,并与阀座板5密封接触,由此,可稳定地把主阀体3保持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流路切换结束位置)。结果,提高了动作的可靠性。
在进行这种动作的第三实施例的四通阀100B中,如图18所示,在下板69上向下弯曲形成转动止挡片69c。在阀壳体1的主阀体导向筒部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如图20所示,通过压力成形形成扁平面6a,如图18等所示,通过扁平面6a与转动止挡片69c的面配合,使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76整体相对于阀壳体1在圆周方向上定位。
通过这种定位,能把主磁极片66与副磁极片70定位地配置在使主阀体3正好处于预先规定的流路切换位置之间的旋转驱动所必须的圆周方向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四最佳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具体结构下文参照图26~图31,叙述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冷冻循环中作为流路切换阀使用的四通阀的结构。
在图26~图31所示的四通阀中,与第三实施例的冷冻循环中的四通阀叙述所使用的图15~图25所示的部件、位置相同的部分,用与图15~图25相同的符号表示,其重复部分的说明省略。
在第四实施例的四通阀100C中,如图28乃至图30所示,固定吸引子59的上端附近的部分,通过在两个面上切割加工形成具有扁平侧面59a的安装嵌合部59b。
在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76的外箱65的上面,通过通气压力加工形成如图26及图27所示的凹部65c。如图27所示,凹部65c的平面形状做成矩形,并具有如图28所示的与通过在两个面上切割加工形成的扁平侧面59a紧密配合的平行边部65d。
在外箱65的凹部65c的平行边部65d与扁平侧面59a紧密配合的状态下,通过将凹部65c与安装嵌合部59b嵌合,能够把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76的整体相对于阀壳体1沿圆周方向定位。
通过这种定位,能把主磁极片66与副磁极片70定位地配置在使主阀体3正好处于预先规定的流路切换位置之间的旋转驱动所必须的圆周方向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五最佳实施例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的具体结构下文参照图32~图34,叙述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冷冻循环中作为流路切换阀使用的四通阀的结构。
在图32~图34所示的四通阀中,与第四实施例的冷冻循环中的四通阀叙述所使用的图26~图31所示的部件、位置相同的部分,用与图26~图31相同的符号表示,其重复部分的说明省略。
首先,在第四实施例中,在固定吸引子59的上端部附近的部分直接形成安装嵌合部59b,安装嵌合部59b具有通过在两个面上切割加工形成的扁平侧面59a。而在图32~图34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四通阀100D中,在固定吸引子59的上端,通过焊接等固定形成具有扁平侧面80的定位板81,由此,构成安装嵌合部59b。
在这种场合,安装嵌合部59b并不限于在两个面上切割加工形成的形状,也可以是四边形、六边形等多变形形状。
在上述各实施例及变形例中,通过举例叙述了四通阀,但是,本发明同样也适用于旋转式三通阀。此外,上述各实施例,不仅适于旋转时主阀体3处于离开阀座板5的状态的带先导阀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而且也适用于主阀体与阀座板依然接触而旋转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
从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向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旋转驱动主阀体,随之,当较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一个端部的相对位置的高压侧口处于较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另一端部的相对位置时,从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之后再从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高压流体第一流动流的势头超过从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之后再从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高压流体第二流动流的势头,由此,在主阀体上产生从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朝向第二流路切换位置的方向的旋转力。
另一方面,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向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旋转驱动主阀体,随之,当较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另一端部的相对位置的高压侧口处于较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一个端部的相对位置时,从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之后再从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高压流体第二流动流的势头超过从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之后再从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高压流体第一流动流的势头,由此,在主阀体上产生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朝向第一流路切换位置的方向的旋转力。
因此,即使主阀体从第一及第二的任一流路切换位置向另一切换位置开始转动,当途中高压侧口的相对位置超过隔壁并变化到高压侧连接槽的相反一侧的端部时,借助第一流动流的势头与第二流动流的势头之差,能够重新把方向与从外部施加给主阀体的旋转力方向相同的旋转力施加给主阀体。
结果,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转动主阀体时,时主阀体离开阀座板,由此,阀座板与主阀体之间界定成的空间的流体压力对主阀体施加使其离开阀座板方向的力,即使阀座板与主阀体之间的空间中所产生的流体紊流把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力施加给主阀体,也能够确保主阀体在转动方向上转动到最后的旋转位置,使阀的切换动作结束。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在前述阀壳体的内周与前述主阀体的外周之间,界定地形成与前述高压侧口连通的阀外通路,同时,在前述主阀体的另一端面与阀壳体之间界定地形成与前述阀外通路连通的压力室,在前述主阀体的前述一个端面上形成使前述高压侧连接槽朝主阀体的外周敞开的控制口部,在前述主阀体的内部形成把低压侧连接槽与压力室以流量大于前述阀外通路的方式连通的先导通路,通过利用设置于前述阀壳体内的先导阀来关闭前述先导通路,并通过利用从前述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之后再经过前述控制口部与阀外通路流入压力室的高压流体给前述主阀体朝阀座板一侧施力、同时用先导阀打开前述先导通路,可以降低前述压力室的压力,解除朝前述阀座板一侧给主阀体的施力,使主阀体离开阀座板,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及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以在主阀体的旋转轴方向超过前述控制口部的尺寸分别地形成,在前述高压侧口位于较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一个端部的位置的状态下,经过控制口部从高压侧连接槽喷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三流动流的势头超过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在前述高压侧口位于较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另一端部的位置的状态下,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三流动流的势头超过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
即是说,从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的高压流体通过主阀体控制口部与阀外通路导入压力室,使主阀体的一个端面与阀座板接触,另外,通过先导阀被打开的主阀体的先导通路与低压侧连接槽,把压力室的高压流体导入低压侧口,使主阀体的一个端面离开阀座板,在采用以上结构的场合,可以防止第一流动流的势头与第二流动流的势头之差而重新施加到主阀体上的、与从外部施加到主阀体上的旋转力方向相同的旋转力,因从控制口部流入阀外通路的高压流体的第三流动流的势头的存在而减弱或消失。
另外,如上文所述,具有控制口以及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形状的主阀体,在形状上成为具有减轻重量、均匀壁厚的对成形有利的结构,部件的尺寸、精度及稳定性高,原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
另外,将主阀体的旋转效率、切换动作的稳定性加在一起,对主阀体的形状反复进行了考虑,由此,得到了流体的流动性好、压力损失得以降低、流量系数大的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例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将先导阀的阀杆部与针阀部做成单独部件,针阀部可分别沿主阀体的径向及旋转轴方向移动地连接到阀杆部上,通过针阀部相对于阀口的径向及旋转轴方向的移动(变位),针阀部可相对于阀杆部倾斜,利用这种自动对中式结构,可以修正针阀部相对于阀口的位置精度,即使在阀杆部相对于阀口的支持精度、阀杆部与针阀部的同心加工精度、阀保持孔与阀口的同心加工精度、先导阀导向筒部的位置精度、主阀体相对于阀壳体的组装精度多少有些劣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针阀部部相对于阀口的方向姿势准确,可靠地由针阀部关闭阀口。
由于针阀部可相对于阀杆部沿主阀体的旋转轴方向移动,因而,可以降低先导阀关闭过程中针阀部与阀口接触时两者所受到的冲击,提高了对于磨耗或破碎等的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前述针阀部以其球形面部与阀杆部接触,并可相对于阀杆部倾斜,由此,针阀部通过球形面部与阀杆部接触,这样,针阀部以自动对中的方式相对于阀杆部倾斜,可以修正针阀部相对于阀口的方向姿势,即使在阀杆部相对于阀口的支持精度、阀杆部与针阀部的同心度、阀保持孔与阀口的同心加工精度、先导阀导向筒部的位置精度、主阀体相对于阀壳体的组装精度多少有些劣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针阀部部相对于阀口的方向姿势准确,可靠地由针阀部关闭阀口。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在前述球形面部与阀杆部的接触面上设有高润滑性树脂层,通过在球形面部与阀杆部的接触面上设置高润滑性树脂层,能够在低阻力下可靠地进行针阀部以自动对中式的倾斜运动,使针阀部部相对于阀口的方向姿势准确,可靠地由针阀部关闭阀口。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在前述针阀部与阀杆部之间设有压缩弹簧,通过在前述针阀部与阀杆部之间设置压缩弹簧,在阀打开状态下针阀部不会相对于阀杆部晃动,另外,还可以利用压缩弹簧的挠曲调整阀关闭的压力。
如上所述,由于压缩弹簧弹力发挥了所谓缓冲作用,可以吸收先导阀关闭过程中针阀部与阀口接触时两者所受到的冲击,因此增加了降低冲击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对于磨耗或破碎等的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在先导阀导向筒部中,阀杆部与固定吸引子之间界定形成的室通过排泄通路朝压力室敞开,因而,润滑油或制冷剂等的流动流体不会滞留在该室中,能够长期地保证先导阀顺利地开闭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前述阀座板具有作为切换口的第一切换口与第二切换口的两个切换口,前述主阀体以可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旋转变位的方式设置,在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前述低压侧口与第一切换口连通,同时前述高压侧口与前述第二切换口连通,在前述第二流路切换位置,前述低压侧口与第二切换口连通,同时前述高压侧口与前述第一切换口连通,前述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是在热泵系统中所使用的四通阀。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得到下述效果。
即是说,主阀体以可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旋转变位的方式设置,在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前述低压侧口与第一切换口连通,同时前述高压侧口与前述第二切换口连通,在前述第二流路切换位置,前述低压侧口与第二切换口连通,同时前述高压侧口与前述第一切换口连通,前述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是在热泵系统中所使用的四通阀。在这种四通阀中,能够由针阀部可靠地关闭阀口,并且能长期地保证先导阀顺利地开闭移动。
从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例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通过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的转动止挡片与阀壳体外周面上形成的扁平面的面配合,可以确定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阀壳体的位置,该阀壳体作为能够把主阀体的旋转变位范围限制在规定角度内的对象,由于能够在圆周方向上确定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形成新的用于确定线圈骨架本身位置的结构、能够可靠地确定磁极片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具有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外箱和由金属薄板制成的下板,外箱具有用于安装前述电磁线圈的相互旋转变位180°的一对主磁极片,下板具有与外箱定位连接的相互旋转变位180°且与主磁极片旋转变位90°的一对副磁极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获得下述效果。
即是说,带有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由具有主磁极片的金属薄板制成的外箱和具有副磁极片的金属薄板制成的下板构成,下板上弯曲形成有转动止挡片,通过下板的转动止挡片与阀壳体外周面的扁平面进行面配合,能够在圆周方向上确定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相对于阀壳体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形成新的用于确定线圈骨架本身位置的结构、能够可靠地确定磁极片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
从以上说明的第四及第五实施例中可以理解,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通过把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的凹部与具有在阀壳体上形成的扁平侧面的安装嵌合部相嵌合,可以确定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阀壳体的位置,该阀壳体作为能够把主阀体的旋转变位范围限制在规定角度内的对象,因此,不需要形成新的用于确定线圈骨架本身位置的结构、能够可靠地确定主、副磁极片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具有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外箱和由金属薄板制成的下板,外箱具有用于安装前述电磁线圈的相互旋转变位180°的一对主磁极片,下板具有与外箱定位连接的相互旋转变位180°且与主磁极片旋转变位90°的一对副磁极片。在前述外箱上,通过压力成形设置前述凹部,这样,可以得到下述效果。
即是说,带有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由具有主磁极片的金属薄板制成的外箱和具有副磁极片的金属薄板制成的下板构成,通过外箱上压力成形设置的凹部与安装嵌合部箱嵌合,能够在圆周方向上确定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相对于阀壳体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形成新的用于确定线圈骨架本身位置的结构、能够可靠地确定主、副磁极片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通过让容纳在阀壳体内的主阀体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转动,利用主阀体的一个端面的高压侧连接槽,把固定在前述阀壳体上的与该主阀体一个端面邻接的阀座板的高压侧口的连通端从前述阀座板的第一切换口及第二切换口中的一个切换口向另一个切换口切换,同时,借助于与前述主阀体一个端面上的前述高压侧连接槽隔开的低压侧连接槽,把前述阀座板的低压侧口的连通端从前述另一切换口向一个切换口切换,主阀体在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的转动,是在前述主阀体的一个端面离开阀座板的前提下进行的,其特征是在前述主阀体的一个端面上形成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在前述主阀体的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位于靠近前述高压侧口处的、该主阀体转动方向上的前述高压侧连接槽的一个端部,通过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朝主阀体外周敞开;同时在前述主阀体的一个端面上形成与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隔开的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在前述主阀体的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位于靠近前述高压侧口处的、该主阀体转动方向上的前述高压侧连接槽的另一端部,通过前述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朝主阀体外周敞开;在前述高压侧连接槽的底面上设置有由凸肋构成的隔壁;在前述高压侧口处于较前述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一个端部的位置的状态下,从该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后的前述高压流体大多数由前述隔壁导入靠近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的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一侧,从该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超过从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利用前述第一流动流的势头与前述第二流动流的势头之差,把自前述第二流路切换位置朝向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的旋转力施加给前述主阀体;在前述高压侧口处于较前述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的另一端部的位置的状态下,从该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后的前述高压流体大多数由前述隔壁导入靠近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的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一侧,从该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超过从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喷到前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利用前述第一流动流的势头与前述第二流动流的势头之差,把自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朝向前述第二流路切换位置的旋转力施加给前述主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其特征是,在前述阀壳体的内周与前述主阀体的外周之间,界定地形成与前述高压侧口连通的阀外通路,同时,在前述主阀体的另一端面与阀壳体之间界定地形成与前述阀外通路连通的压力室,在前述主阀体的前述一个端面上形成使前述高压侧连接槽朝主阀体的外周敞开的控制口部,在前述主阀体的内部形成把低压侧连接槽与压力室以流量大于前述阀外通路的方式连通的先导通路,通过利用设置于前述阀壳体内的先导阀来关闭前述先导通路,并通过利用从前述高压侧口喷到高压侧连接槽、之后再经过前述控制口部与阀外通路流入压力室的高压流体给前述主阀体朝阀座板一侧施力、同时用先导阀打开前述先导通路,可以降低前述压力室的压力,解除朝前述阀座板一侧给主阀体的施力,使主阀体离开阀座板,前述第一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及第二高压流体喷出用切缝槽以在主阀体的旋转轴方向超过前述控制口部的尺寸分别地形成,在前述高压侧口位于较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一个端部的位置的状态下,经过控制口部从高压侧连接槽喷到主阀体外周的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三流动流的势头超过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一流动流的势头,在前述高压侧口位于较隔壁更靠近高压侧连接槽另一端部的位置的状态下,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三流动流的势头超过前述高压流体的第二流动流的势头。
3.一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包括圆筒状阀壳体;在该阀壳体内可旋转变位且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而设置的主阀体;与固定在前述阀壳体上的低压侧配管连接的低压侧口、与高压侧配管连接的高压侧口及具有至少一个切换口的阀座板;先导阀,该先导阀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地与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保持孔配合,并由主阀体支持,而且通过打开或关闭前述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口,使主阀体一个端面侧所界定的导入上述高压侧口压力的压力室与低压侧口有选择地连通;旋转驱动前述主阀体并打开或关闭地驱动前述先导阀的电磁螺线管;前述主阀体以其位于前述压力室相反一侧的端面与阀座板接触,通过旋转变位,将切换口有选择地连通到前述低压侧口和高压侧口中的任一个口上,其特征是,前述先导阀通过把阀杆部与用于开闭前述阀口的针阀部做成单独部件而构成,其中,阀杆部与前述阀保持孔可沿前述旋转轴方向移动地配合,并构成由电磁螺线管吸附的柱塞,前述针阀部可分别沿前述主阀体的径向及前述旋转轴方向移动地连接到前述阀杆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其特征是,前述针阀部通过球形面部与阀杆部接触并可相对于阀杆部作倾斜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其特征是,在前述球形面部与前述阀杆部的接触面上设有高润滑性树脂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其特征是,在前述针阀部与阀杆部之间设有压缩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其特征是,前述阀座板具有作为切换口的第一切换口与第二切换口的两个切换口,前述主阀体以可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旋转变位的方式设置,在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前述低压侧口与第一切换口连通,同时前述高压侧口与前述第二切换口连通,在前述第二流路切换位置,前述低压侧口与第二切换口连通,同时前述高压侧口与前述第一切换口连通,前述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是在热泵系统中所使用的四通阀。
8.一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包括圆筒状阀壳体;在该阀壳体内可旋转变位且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而设置的主阀体;与固定在前述阀壳体上的低压侧配管连接的低压侧口、与高压侧配管连接的高压侧口以及具有至少一个切换口的阀座板;先导阀,该先导阀可沿旋转轴方向移动地与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保持孔配合,并由主阀体支持,而且通过打开或关闭前述主阀体上所形成的阀口,使主阀体一个端面侧所界定的导入上述高压侧口压力的压力室与低压侧口有选择地连通;旋转驱动前述主阀体并打开或关闭地驱动前述先导阀的电磁螺线管,前述主阀体以其位于前述压力室相反一侧的端面与阀座板接触,通过旋转变位,将切换口有选择地连通到前述低压侧口和高压侧口中的任一个口上,其特征是,前述阀壳体设有以相对于前述旋转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接收前述先导阀的阀杆部的先导阀导向筒部,在该先导阀导向筒部上设有与前述阀杆部端面对峙的前述电磁螺线管的固定吸引子;在前述阀杆部上形成有排泄通路,该排泄通路使前述先导阀导向筒部中的前述阀杆部与前述固定吸引子之间所界定的室朝前述压力室敞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其特征是,前述阀座板具有作为切换口的第一切换口与第二切换口的两个切换口,前述主阀体以可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与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之间旋转变位的方式设置,在前述第一流路切换位置,前述低压侧口与第一切换口连通,同时前述高压侧口与前述第二切换口连通,在前述第二流路切换位置,前述低压侧口与第二切换口连通,同时前述高压侧口与前述第一切换口连通,前述旋转式流路切换阀是在热泵系统中所使用的四通阀。
10.一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包括内部设有阀座部的圆筒状阀壳体;可旋转变位地设置在前述阀壳体内的、把相对于该阀壳体旋转变位的范围限制在规定角度内的、通过旋转变位与前述阀座部共同作用进行流路切换的主阀体;固定在前述主阀体上的多极磁缸;电磁线圈;以及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该电磁线圈安装件具有磁极片,该磁极片通过与前述多极磁缸的磁作用而驱动前述主阀体转动,前述多极磁缸用于固定前述电磁线圈,并固定安装在前述阀壳体上,由前述电磁线圈磁化,而且还与前述阀壳体的外周接合,其特征是,前述阀壳体在外周面的一部分上设有扁平面,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设有与扁平面进行面配合的转动止挡片,通过前述扁平面与前述转动止挡片的面配合,使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相对于前述阀壳体在圆周方向上定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其特征是,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具有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外箱和由金属薄板制成的下板,外箱具有用于安装前述电磁线圈的相互旋转变位180°的一对主磁极片,下板具有与外箱定位连接的相互旋转变位180°且与主磁极片旋转变位90°的一对副磁极片。
12.一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包括内部设有阀座部的圆筒状阀壳体;可旋转变位地设置在前述阀壳体内的、把相对于该阀壳体旋转变位的范围限制在规定角度内的、通过旋转变位与前述阀座部共同作用进行流路切换的主阀体;固定在前述主阀体上的多极磁缸;电磁线圈;以及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该电磁线圈安装件具有磁极片,该磁极片通过与前述多极磁缸的磁作用而驱动前述主阀体转动,前述多极磁缸用于固定前述电磁线圈,并固定安装在前述阀壳体上,由前述电磁线圈磁化,而且还与前述阀壳体的外周接合,其特征是,前述阀壳体设有带扁平侧面的安装嵌合部,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设有与前述安装嵌合部嵌合的凹部,通过前述安装嵌合部与前述凹部的嵌合,使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相对于前述阀壳体在圆周方向上定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其特征是,前述带磁极片的电磁线圈安装件具有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外箱和由金属薄板制成的下板,外箱具有用于安装前述电磁线圈的相互旋转变位180°的一对主磁极片,下板具有与外箱定位连接的相互旋转变位180°且与主磁极片旋转变位90°的一对副磁极片。
全文摘要
一种旋转式流路切换阀,在阀壳体的阀座板上形成高压口、低压口及两个切换口,在阀壳体内的主阀体上形成低压侧连接槽和高压侧连接槽。在第一流路切换位置,两个切换口中的一个通过低压侧连接槽与低压口连通,另一个通过高压侧连接槽与高压口连通。在第二流路切换位置,上述另一个与低压口连通,上述一个与高压口连通。
文档编号F16K31/08GK1224129SQ9812386
公开日1999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1998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1997年11月5日
发明者平田和夫, 寺西敏博, 野田光昭, 杉田三男, 大野道明, 金崎文雄, 中川升, 相原一登, 铃木和重 申请人: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