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54808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够通过自动变速器的摩擦卡合元件的卡合来控制变速的进展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具有多个摩擦卡合装置的变速器中的变速,已知一种通过使一个摩擦卡合装置释放并使除了该一个摩擦卡合装置以外的摩擦卡合装置卡合来进行变速的双离合器同步变速(替换变速)。在这种双离合器同步变速中,通过上述两个摩擦卡合装置的转矩容量的变化来控制变速的进展。因此,需要在上述两个摩擦卡合装置之间细致地控制支承转矩的交接。
[0003]在这样的双离合器同步变速中,例如在升档的情况下,在转矩阶段中使卡合侧摩擦卡合装置的转矩容量渐渐增加,并在惯性阶段开始的时间点使其上升梯度缓和。由此在抑制惯性阶段中的输出转矩的增加的同时,使发动机转速(即、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转速)的转速发生变化。
[0004]S卩,在这种双离合器同步变速中,卡合侧摩擦卡合装置负责使变速中的转矩阶段的转矩梯度和惯性阶段的发动机转速的双方发生变化。因此,在例如为了缩短转矩阶段的时间而增大卡合侧摩擦卡合元件的转矩容量的上升梯度时,有可能会出现随着惯性阶段而在用于使其上升梯度变缓的控制中产生迟延响应、偏差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惯性阶段中卡合侧摩擦卡合元件的转矩容量也变高时,存在产生变速冲击的可能性。
[0005]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在与双离合器同步变速相关的两个摩擦卡合装置之外追加用于向自动变速器输入驱动力的输入离合器,并对这三个摩擦卡合装置进行控制来进行变速。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就是如此。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为了限制在自动变速部的变速中向自动变速部传递的传递转矩,而使输入离合器的转矩容量降低的技术。
[0006]在先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28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可以认为即使采用了上述这种专利文献I中的技术,也并未改变卡合侧的摩擦卡合装置负责使变速中的转矩阶段的转矩梯度与惯性阶段的发动机转速的双方发生变化的这一点,从而依然具有产生上述的变速冲击的可能性。
[0011]本发明是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替换变速(双离合器同步变速)中实施控制性较高的变速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3]用于达到这种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技术方案为,(a) 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具备:输入离合器,其与向自动变速器的驱动力的输入有关;释放侧摩擦卡合装置,其在一种变速中被释放;卡合侧摩擦卡合装置,其在该一种变速中被卡合,所述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b)该一种变速为,在使所述输入离合器释放或者滑移了的状态下实施所述释放侧摩擦卡合装置与所述卡合侧摩擦卡合装置之间的替换并使所述输入离合器卡合的变速,(C)该一种变速通过第一变速模式而被实施,所述第一变速模式为,通过该输入离合器的卡合而使与所述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连结的发动机的转速发生变化的模式。
[0014]发明的效果
[0015]根据第一发明,在使所述输入离合器释放或滑移了的状态下,进行释放侧摩擦卡合装置与卡合侧摩擦卡合装置之间的替换,其后输入离合器被卡合。虽然以往所述替换易于产生变速冲击,为了进行适应等而需要复杂的控制,但是,能够通过简化的控制来容易地进行所述替换。而且,在进行完所述替换之后,通过使输入离合器卡合从而使变速进展。因此,即使在一个自动变速器中可能产生多个替换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受限于变速的种类而通过输入离合器的卡合来控制变速的进展,从而容易进行适应。
[0016]此外,优选为,本申请的第二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a)所述一种变速为实施所述释放侧摩擦卡合装置与所述卡合侧摩擦卡合装置之间的替换的变速,并且能够通过第二变速模式来实施,所述第二变速模式为,通过该卡合侧摩擦卡合装置的卡合而使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发生变化的模式,(b)所述第一变速模式中的变速与该第二变速模式中的变速相比,所述释放侧摩擦卡合装置与所述卡合侧摩擦卡合装置之间的替换被较早地实施。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根据变速所要求的状况而区分使用第一变速模式与第二变速模式。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框架图。
[0018]图2为对图1的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卡合元件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0019]图3为对图1的车辆用自动变速器所具有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框线图。
[0020]图4为表示图3的液压控制电路的主要部分的电路图。
[0021]图5为表不图4的线性电磁阀的一例的剖视图。
[0022]图6为对图3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功能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功能框线图。
[0023]图7为表示图6的变速控制单元中所使用的变速线图的一例的图。
[0024]图8为对图3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动作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0025]图9为分别关于通过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而被执行的第一变速模式与第二变速模式的时序图,且为将两者进行比较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0027]实施例1
[0028]图1为车辆用自动变速器10的框架图。图2为对使多个变速级成立时的卡合元件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的工作表。该自动变速器10为,被搭载在车辆的左右方向(横向设置)上并被适当地应用于FF车辆中的变速器,上述自动变速器10在同一轴线上具有第一变速部14和第二变速部20,该第一变速部14以单小齿轮型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2为主体而构成;该第二变速部20以双小齿轮型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16和单小齿轮型的第3行星齿轮装置18为主体而被构成为拉维纳式(Ravigneaux)变速器,上述自动变速器10使输入轴22的旋转变速并从旋转部件24输出。上述输入轴22相当于输入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是被作为行驶用的动力源的发动机30驱动并进行旋转的变矩器32的涡轮轴。此外,上述输出旋转部件24相当于自动变速器10的输出部件,并作为为了向图3所示的差动齿轮装置34传递动力而与其差动传动齿轮(大径齿轮)36啮合的输出齿轮、即差动驱动齿轮而发挥功能。上述发动机30的输出以经由变矩器32、自动变速器10、差动齿轮装置34、以及成对的车轴38而向成对的驱动轮(前轮)40传递的方式被进行。并且,该自动变速器10被构成为关于中心线而大致对称,在图1中省略了该中心线的下半部分。
[0029]上述自动变速器10根据第一变速部14及第二变速部20的各旋转元件(太阳齿轮SI?S3、行星齿轮架CAl?CA3、内啮合齿轮Rl?R3)中的任一连结状态的组合而使第一变速级「1st」?第6变速级「6th」这6个前进变速级成立,并且,使后退变速级「R」的后退变速级成立。如图2所示,例如在前进齿轮级中,分别通过离合器Cl与制动器B2的卡合而使第一速齿轮级成立、通过离合器Cl与制动器BI的卡合而使第二速齿轮级成立、通过离合器Cl与制动器B3的卡合而使第3速齿轮级成立、通过离合器Cl与离合器C2的卡合而使第4速齿轮级成立、通过离合器C2与制动器B3的卡合而使第5速齿轮级成立、通过离合器C2与制动器BI的卡合而使第6速齿轮级成立。此外被构成为,通过使制动器B2与制动器B3的卡合而使后退齿轮级成立,通过使离合器Cl、C2、制动器BI?B3均被释放从而成为空档状态。
[0030]图2的工作表归纳了上述各变速级与离合器C1、C2、制动器BI?B3的工作状态之间的关系,「〇」表示卡合,「◎」表示仅在发动机制动时卡合。在使第一变速级「1st」成立的制动器B2上沿单向并列地设置有离合器F1,因此,在起步时(加速时)并非必须使制动器B2卡合。此外,各变速级的变速比是根据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2、第二行星齿轮装置16、以及第3行星齿轮装置18的各齿轮比(=太阳齿轮的齿数/内啮合齿轮的齿数)P 1、P 2、P 3而适当确定的。并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