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4932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减速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速装置。根据本发明,在具备输入轴侧的风扇与覆盖风扇的风扇罩的减速装置中,能够有效地冷却减速装置的输入轴侧。减速装置(10)具备:外壳(30),容纳减速机构;输入轴,具有从外壳(30)向外部突出的突出部(12);风扇(40),设置于输入轴的突出部(12);及风扇罩(50),覆盖风扇(40)。风扇罩(50)具备:筒状部(54)及喇叭状部(52),该喇叭状部(52)连接于筒状部(54)并且其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输入轴的方式倾斜。在喇叭状部(52)的内表面设置有整流凸片(62)。
【专利说明】减速装置
[0001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5年3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072676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速装置。
【背景技术】
[0003]减速装置内的齿轮等构成组件高速旋转。尤其,输入轴侧的转速快于输出轴侧的转速,因此发热成为问题。若减速装置成为高温,则会产生由密封件或油的劣化、油膜的减少所引起的早期的轴承损伤之类的问题。因此,已知有在减速装置的输入轴设置有冷却用风扇的技术。
[0004]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如下结构:一种减速装置具备容纳减速机构的外壳、具有从外壳向外部突出的突出部的输入轴、设置于输入轴的突出部的风扇及覆盖风扇的风扇罩,其中风扇罩具有覆盖外壳的侧面的延伸部,在延伸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整流凸片。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3-204814号公报
[0006]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通过风扇进吸风扇罩内的空气的整流效果不够充分,因此不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冷却性能。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输入轴侧的风扇及覆盖风扇的风扇罩的减速装置中,有效地冷却减速装置的输入轴侧的技术。
[0008]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为一种减速装置,其具备:外壳,容纳减速机构;输入轴,具有从外壳向外部突出的突出部;风扇,设置于输入轴的突出部;风扇罩,覆盖风扇。风扇罩具备筒状部及喇叭状部,该喇叭状部连接于筒状部并且其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输入轴的方式倾斜,在喇叭状部的内表面具有整流凸片。
[0009]根据该方式,通过风扇进入风扇罩内的空气被设置于喇叭状部的内表面的整流凸片整流,并且从风扇罩排出的空气在外壳的外表面附近流动,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效果。
[0010]将以上构成要件的任意组合或本发明的构成要件及表现在方法、装置、及系统等之间彼此替换的技术也作为本发明的方式而有效。
[0011]根据本发明,在具备输入轴侧的风扇及覆盖风扇的风扇罩的减速装置中,能够有效地冷却减速装置的输入轴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0013]图2是图1的减速装置的下方立体图。
[0014]图3是图1的减速装置的输入轴侧的俯视图。
[0015]图4是图1的减速装置的输入轴侧的主视图。
[0016]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0017]图6是图5的减速装置的下方立体图。
[0018]图7是图5的减速装置的输入轴侧的俯视图。
[0019]图8是图5的减速装置的输入轴侧的主视图。
[0020]图中:10-减速装置,12-突出部,30-外壳,40-风扇,50-风扇罩,52-喇叭状部,52a_扩径部,52al-中央扩径部,52a2-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52b_平坦部,54-筒状部,62-整流凸片,64-第2整流凸片,110-减速装置,150-风扇罩,152-喇叭状部,152a_扩径部,152al_中央扩径部,152a2-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152b-平坦部,154-第I筒状部,156-第2筒状部,162、164-整流凸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是从左上方斜向观察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装置10时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下方斜向观察减速装置10时的立体图。
[0022]减速装置10具备由使用了锥齿轮的正交型的3级减速机构成的减速机构(未图示)ο减速机构具有输入轴(仅图示突出部12)、与输入轴正交的第I中间轴32、经由螺旋齿轮与第I中间轴32啮合的第2中间轴36、经由螺旋齿轮与第2中间轴36啮合的输出轴38。
[0023]在减速机构中,输入轴、第I中间轴32及第2中间轴36容纳于外壳30内,而输出轴38则容纳于外壳30内的同时其一部分从外壳30突出。输入轴、第I中间轴32、第2中间轴36及输出轴38分别通过轴承(未图示)支承于外壳30。通过外壳30划定的内部空间被润滑油填满。减速装置10在将外壳30的下表面安装于地面等的状态下进行使用。
[0024]这种减速装置内部的减速机构本身是公知的,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省略其详细说明。
[0025]输入轴的一端具有从外壳30向外部突出的突出部12。输入轴的突出部12通过键或联轴器等连结在驱动用马达(未图示)的输出轴。输出轴38的一端具有从外壳30突出的突出部38a。在突出部38a通过键或联轴器等连结有被驱动机械(未图示)的输入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减速装置10的输入轴一侧称为负载相反侧,将输出轴38—侧称为负载侧。
[0026]在输入轴的突出部12安装有冷却用风扇40。风扇40优选使用径流风扇,以便输入轴向任何方向旋转均使吸入的空气流向径向外侧,但是,在输入轴只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轴流风扇。
[0027]在外壳30的负载相反侧的端部,以覆盖风扇40的方式安装有风扇罩50。风扇罩50整体形成为大致碗形。
[0028]风扇罩50具有:筒状部54,其为内表面沿与输入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喇叭状部52,其为连接于筒状部54且其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输入轴的方式倾斜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54由8个面构成,并且其内表面及外表面均与输入轴平行。在喇叭状部52的负载相反侧连接有朝向输入轴的突出部12侧倾斜的倾斜部51,倾斜部51的内径侧构成风扇罩50的负载相反侧开口部53。风扇罩50的负载侧构成负载侧开口部5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载侧开口部58与外壳30的外表面之间隔着20?50mm左右的间隙。若风扇40旋转,则空气从风扇罩50的负载相反侧开口部53进入风扇罩50内,并从负载侧开口部58朝向减速装置10的负载侧吹出空气流。
[0029]更详细而言,风扇罩50的喇叭状部52由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输入轴的方式倾斜的扩径部52a及内表面与输入轴平行的平坦部52b构成。扩径部52a设置在外壳30的上表面侧与下表面侧,即设置有一对扩径部52a,而平坦部52b则以连接上表面的扩径部52a和下表面的扩径部52a的方式设置成左右一对。平坦部52b与筒状部54的侧面构成连续面。通过这种结构,喇叭状部52的与轴垂直的截面成为八边形。
[0030]通过将喇叭状部52设为接近于圆形的八边形截面,与喇叭状部为四边形截面的情况相比,由风扇40制造出的空气流在风扇罩的四角滞留的情况减少,能够从风扇罩50的负载侧开口部58吹出沿外壳30的外表面的平行气流。
[0031]在筒状部54的上表面可以形成缺口70,该缺口 70用于使在悬吊减速装置10时安装于外壳30的吊具(未图示)露出。即使在形成有缺口70的情况下,只要筒状部54确保有足够的轴向长度,则几乎不会影响在上表面侧的平行气流的形成。
[0032]图3及图4是减速装置10的负载相反侧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在图3及图4中,用虚线表不被风扇罩50遮盖的结构。
[0033]由图3及图4可知,喇叭状部52的扩径部52a具有中央扩径部52al及位于中央扩径部52al的左右的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52a2。并且,在上表面侧的中央扩径部52al的内表面设置有整流凸片6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个整流凸片62,但也可以设置其他个数的整流凸片62。在上表面侧的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52a2的内表面并则未设置有整流凸片。并且,在下表面侧中,在中央扩径部52al及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52a2的内表面均未设置有整流凸片。
[0034]通过在风扇罩50的内表面设置这种整流凸片,由风扇40制造出的气流得到整流,有助于形成沿外壳30的外表面的平行气流。
[0035]在喇叭状部52的中央扩径部52al的内表面设置整流凸片62的同时也可以在与喇叭状部52的平坦部52b连接的筒状部54的内表面设置整流凸片(第2整流凸片)6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部54的左右侧面(S卩,与喇叭状部52的平坦部52b连续的面)分别设置有3个整流凸片64,但也可以设置其他个数的整流凸片64。如图4所示,优选喇叭状部52的整流凸片62与筒状部54的整流凸片64配置成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上重叠。即,优选整流凸片64以横跨喇叭状部52的平坦部52b与筒状部54这两者的方式配置。由此,可进一步提高整流效果。
[0036]优选将整流凸片62配置成从径向(图4的A方向)观察时整流凸片62不与风扇40重叠。由此,即使风扇罩50的安装位置稍有偏移,也能够避免整流凸片62与风扇40的叶片产生冲撞。
[0037]接着,对减速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0038]若未图示的马达的马达轴旋转,则与马达轴连结的输入轴旋转。若输入轴旋转,则第I中间轴32、第2中间轴36及输出轴38经由齿轮的啮合而进行减速并进行旋转。该旋转传递至未图示的被驱动机械。
[0039]并且,安装于输入轴的突出部12的风扇40也旋转,空气通过风扇罩50的负载相反侧开口部53进入风扇罩50内。吸入的空气通过风扇40的旋转而作为空气流向径向外侧送出。送出的空气流通过风扇罩50的喇叭状部52、筒状部54改变其朝向。而且,空气流通过设置于喇叭状部52的内表面的整流凸片62及设置于筒状部54的内表面的整流凸片64而被整流。通过该整流,使从风扇罩50的负载侧开口部58排出的空气流大致平行地沿外壳30的外表面流动。由此,提高尤其是容纳转速最快且热负载较高的输入轴、第I中间轴32及使这些部件啮合的锥齿轮的外壳30附近的冷却效果。而且,通过平行气流还提高第2中间轴36的冷却效果。
[0040]图5是从左上方斜向观察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装置110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左下方斜向观察减速装置110时的立体图。对减速装置110中的与图1及图2所示的减速装置10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0041]在减速装置110中,在外壳30的负载相反侧的端部安装有与上述风扇罩50不同形状的风扇罩150。
[0042]与风扇罩50相同,风扇罩150具有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输入轴的方式倾斜的喇叭状部152。在喇叭状部152的负载相反侧连接有沿与输入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I筒状部154。在喇叭状部的负载侧连接有同样沿与输入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2筒状部156。
[0043]在第I筒状部154的负载相反侧连接有朝向输入轴的突出部12侧倾斜的倾斜部151,倾斜部151的内径侧构成负载相反侧开口部153。风扇罩150的负载侧构成负载侧开口部15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载侧开口部158与外壳30的外表面之间隔着20?50mm左右的间隙。若风扇40旋转,则空气从风扇罩150的负载相反侧开口部153进入风扇罩150内,并从负载侧开口部158朝向减速装置110的负载侧吹出空气流。
[0044]更详细而言,风扇罩150的喇叭状部152由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输入轴的方式倾斜的扩径部152a及内表面与输入轴平行的平坦部152b构成。扩径部152a设置在外壳30的上表面侧与下表面侧,即设置有一对扩径部152a,而平坦部152b则以连接上表面的扩径部152a和下表面的扩径部152a的方式设置成左右一对。平坦部152b与第I筒状部154的侧面及第2筒状部156的侧面构成连续面。通过这种结构,喇叭状部152的与轴垂直的截面成为八边形。
[0045]通过将喇叭状部152设为接近于圆形的八边形截面,与喇叭状部为四边形截面的情况相比,由风扇40制造出的空气流在风扇罩的四角滞留的情况减少,能够从风扇罩150的负载侧开口部158吹出沿外壳30的外表面的平行气流。
[0046]图7及图8是减速装置110的负载相反侧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在图7及图8中,用虚线表不被风扇罩150遮盖的结构。
[0047]由图7及图8可知,喇叭状部152的扩径部152a具有中央扩径部152al及位于中央扩径部152al的左右的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152a2。并且,在上表面侧的中央扩径部152al的内表面设置有整流凸片16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个整流凸片162,但也可以设置其他个数的整流凸片162。在上表面侧的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152a2的内表面则并未设置有整流凸片。并且,在下表面侧中,在中央扩径部152al及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152a2的内表面均未设置有整流凸片。
[0048]通过在风扇罩150的内表面设置这种整流凸片,由风扇40制造出的空气流得到整流,有助于形成沿外壳30的外表面的平行气流。
[0049 ]在喇叭状部15 2的中央扩径部15 2a I的内表面设置整流凸片16 2的同时也可以在喇叭状部152的一对平坦部152b的内表面设置整流凸片16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一对平坦部152b上分别设有3个整流凸片164,但也可以设置其他个数的整流凸片164。整流凸片162的轴向长度大于整流凸片164的轴向长度。由此,可进一步提高整流效果。
[0050]与上述风扇罩50不同,在风扇罩150中,在第2筒状部156的内表面并未设置有整流凸片。这是因为通过设置在喇叭状部152的一对平坦部152b的内表面的整流凸片164足以得到充分的整流效果。并且,从径向观察时,整流凸片162、164与风扇40不重叠。
[0051]接着,对减速装置110的作用进行说明。
[0052]若未图示的马达的马达轴旋转,则与马达轴连结的输入轴旋转。若输入轴旋转,则第I中间轴32、第2中间轴36及输出轴38经由齿轮的啮合而进行减速并进行旋转。该旋转传递至未图示的被驱动机械。并且,安装于输入轴的突出部12的风扇40也旋转,空气通过风扇罩150的负载相反侧开口部153进入风扇罩150内。吸入的空气通过风扇40的旋转而作为空气流向径向外侧送出。送出的空气流通过风扇罩150的第I筒状部154、喇叭状部152及第2筒状部156而改变朝向。而且,空气流通过设置于喇叭状部152的内表面的整流凸片162、164而被整流,而且通过该整流效果,使从风扇罩150的负载侧开口部158排出的空气流大致平行地沿外壳30的外表面流动。由此,提高尤其是容纳转速最快且热负载较高的输入轴、第I中间轴32及使这些部件啮合的锥齿轮的外壳30附近的冷却效果。而且,通过平行气流还提高第2中间轴36的冷却效果。
[0053]以上,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为示例,这些各构成要件的组合可以存在各种变形例,并且这些变形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0054]在实施方式中,以正交型的减速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是从外壳突出的输入轴的突出部上设置有风扇的结构,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包含平行轴型的减速装置等减速装置的其他动力传递装置。
[0055]整流凸片的个数及配置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中所叙述的例子。例如,可以在喇叭状部的内表面设置I个或3个以上的整流凸片,也可以在喇叭状部52的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52a2的内表面或喇叭状部152的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152a2的内表面设置整流凸片。
[0056]风扇罩的截面并不限定于八边形。例如,也可以是除了八边形以外的多边形或圆形的截面。
【主权项】
1.一种减速装置,其具备: 外壳,容纳减速机构; 输入轴,具有从所述外壳向外部突出的突出部; 风扇,设置于输入轴的所述突出部;及 风扇罩,覆盖所述风扇, 所述减速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罩具备筒状部及喇叭状部,所述喇叭状部连接于所述筒装部并且其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所述输入轴的方式倾斜,在所述喇叭状部的内表面具有整流凸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减速装置在将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安装于地面等的安装面上的状态下进行使用, 所述喇叭状部具有: 扩径部,其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输入轴的方式倾斜;及 平坦部,其内表面与所述输入轴平行, 所述扩径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侧与下表面侧,即具有一对所述扩径部, 所述平坦部以连接上表面的所述扩径部和下表面的所述扩径部的方式设置,即具有一对所述平坦部, 在上表面侧的所述扩径部的内表面和一对所述平坦部的内表面具有所述整流凸片,而在下表面侧的所述扩径部的内表面则不具有所述整流凸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内表面不具有所述整流凸片。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喇叭状部的内表面的所有所述整流凸片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上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喇叭状部具有: 扩径部,其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所述输入轴的方式倾斜;及 平坦部,其内表面与所述输入轴平行, 在所述扩径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所述整流凸片,并且在连接于所述平坦部的所述筒状部的内表面设置有第2整流凸片。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径向观察时,所述整流凸片与所述风扇不重叠。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具有:第I筒状部,连接于所述喇叭状部的负载相反侧;及第2筒状部,连接于所述喇叭状部的负载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喇叭状部具有: 扩径部,其内表面以随着朝向负载侧而远离所述输入轴的方式倾斜;及 平坦部,其内表面与所述输入轴平行, 所述扩径部具有中央扩径部及位于所述中央扩径部的左右的左扩径部和右扩径部,并且在所述中央扩径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所述整流凸片。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具有缺口,所述缺口使吊具露出。
【文档编号】F16H57/04GK106015531SQ201610130768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8日
【发明人】木村博, 木村一博
【申请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