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排量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16637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可变排量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排量叶片栗。
【背景技术】
[0002]汽车发动机在工作时,各运动零件均以一定的力作用在另一个零件上,并且发生高速的相对运动,有了相对运动,零件表面必然要产生摩擦,从而加速磨损。因此为了减轻磨损,减少摩擦阻力,延长使用寿命,发动机上都必须有润滑系统。润滑系统的主要部件有机油栗等各种设备,机油栗的作用是将机油提高到一定压力后,强制的压送到发动机各零部件的运动表面。
[0003]现有技术的一种可变排量叶片栗,如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号为201510043169.X的中国专利申请,它的栗主体上设置了一个电磁阀,而且电磁阀上只设有进油口、卸油口、第一工作油口,第一工作油口与减排量腔连通,进油口与主油道连通,即只能控制减排量腔的压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栗主体内压力将会因为含气量以及空化等原因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导致压力不平衡,进而导致排量过小。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精确的可变排量叶片栗。
[000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变排量叶片栗,包括栗主体,所述栗主体内设有减排量腔以及增排量腔,它还包括一个二位四通阀,所述二位四通阀包括阀体以及在阀体内移动的阀芯,所述阀芯与阀体之间设有与栗主体主油道连通用于推动阀芯移动的推动腔,所述阀芯一端设有用于给阀芯提供预压力的预压弹簧,所述二位四通阀上还设有四个油口,分别是进油口、卸油口、第一工作油口以及第二工作油口,所述进油口与栗主体的主油道连通,所述第一工作油口与减排量腔连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与增排量腔连通,当主油道液压油压力较小时,进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卸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连通;当主油道液压油压力较大时,进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连通,卸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
[0006]采用以上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一个二位四通阀来控制栗的排量,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此时主油道液压油的压力较小,所以增排量腔是与主油道连通的,使得油栗处于满排量状态;当发动机转速为中等转速时,此时主油道液压油的压力较大,所以减排量腔与主油道连通,增排量腔泄油,使得栗的排量减少;当发动机转速为高转速时,因为含气量和空化等原因产生内部不平衡油压有使油栗减排的趋势,此时减排量腔如果有油压,油栗仍处于可控范围,如果减排量腔没有油压,仅有内部不平衡油压与弹簧力来平衡,随着内部不平衡油压加剧,油压持续下降,油栗就将处于失控状态,本专利能够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当转速升高油压降低到某一设定值时,两位四通阀的进油口会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即进油口与增排量腔连通,增排量腔油压增大,使油栗排量增大,油压维持在所需值。在三种情况下可变排量叶片栗的控制都比较精确。
[0007]作为优选,所述阀芯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推动阀芯移动的比例电磁铁组件。采用比例电磁铁组件来给阀芯提供一个基础的推力,从而改变克服弹簧力所需的调节压力,这样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平衡压力的连续控制。
[0008]作为优选,所述推动腔的下端面的面积大于推动腔上端面的面积。这样设置,当进油口 P 口有液压力时,因为推动腔下端面积较大,所以推动腔下端受到的压力较大,即液压力会推动阀芯往下运动。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变排量叶片栗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变排量叶片栗的二位四通阀的原理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变排量叶片栗的二位四通阀的的结构示意图。
[0012]如图所示:1、栗主体;2、减排量腔;3、增排量腔;4、阀体;5、阀芯;6、主油道;7、预压弹簧;8、推动腔;9、比例电磁铁组件;P、进油口 ;T、卸油口 ;Α、第一工作油口 ;Β、第二工作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0014]—种可变排量叶片栗,包括栗主体1,所述栗主体1内设有减排量腔2以及增排量腔3,它还包括一个二位四通阀,所述二位四通阀包括阀体4以及在阀体内移动的阀芯5,所述阀芯5与阀体4之间设有与栗主体主油道6连通用于推动阀芯5移动的推动腔8,所述阀芯5 —端设有用于给阀芯5提供预压力的预压弹簧7,所述二位四通阀上还设有四个油口,分别是进油口 Ρ、卸油口 Τ、第一工作油口 Α以及第二工作油口 B,所述进油口 P与栗主体1的主油道6连通,所述第一工作油口 A与减排量腔2连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 B与增排量腔3连通,当主油道液压油压力较小时,进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卸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连通;当主油道液压油压力较大时,进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连通,卸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
[0015]所述阀芯5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推动阀芯移动的比例电磁铁组件9。
[0016]所述推动腔8的下端面的面积大于推动腔8上端面的面积。因为差距比较小,所以在图3中这个差距是看不出来的,所述上端面是图3中所示的推动腔8的上部的环形内壁,所述下端面是图3中所示的推动腔8下部的环形内壁。从进油口 P进入的液压油主要是因为推动腔上下两端面的面积差产生推动力进入推动阀芯5往下移动的。
[0017]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此时主油道6液压油的压力较小,所以进油口 P是与第二工作油口 B连通的,即增排量腔3是与主油道6连通的,使得油栗处于满排量状态;当发动机转速为中等转速时,此时主油道6液压油的压力较大,此时主油道6的液压油会通过进油口 P 口进入到推动腔8内,因为液压油压力变大,所以推动腔8内的液压油会推动阀芯5向下运动,进而使得进油口 P与第二工作油口 B隔离,第二工作油口 B与卸油口 T连通,同时进油口 P与第一工作油口 A连通,即减排量腔2与主油道6连通,增排量腔3泄油,使得栗的排量减少;当发动机转速为高转速时,因为含气量和空化等原因产生内部不平衡油压有使油栗减排的趋势,此时减排量腔2如果有油压,油栗仍处于可控范围,如果减排量腔2没有油压,仅有内部不平衡油压与弹簧力来平衡,随着内部不平衡油压加剧,油压持续下降,油栗就将处于失控状态,本专利能够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当转速升高油压降低到某一设定值时,因为主油道6连接的推动腔8内的液压力减少,所以阀芯5会被预压弹簧7往回推动,使得进油口 P会与第二工作油口 B连通,即主油道6与增排量腔3连通,增排量腔3油压增大,使油栗排量增大,油压维持在所需值。在三种情况下可变排量叶片栗的控制都比较精确。
【主权项】
1.一种可变排量叶片栗,包括栗主体(1),所述栗主体(1)内设有减排量腔(2)以及增排量腔(3),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二位四通阀,所述二位四通阀包括阀体(4)以及在阀体内移动的阀芯(5),所述阀芯(5)与阀体(4)之间设有与栗主体主油道(6)连通用于推动阀芯(5)移动的推动腔(8),所述阀芯(5) —端设有用于给阀芯(5)提供预压力的预压弹簧(7),所述二位四通阀上还设有四个油口,分别是进油口(P)、卸油口(T)、第一工作油口(A)以及第二工作油口(B),所述进油口(P)与栗主体(1)的主油道(6)连通,所述第一工作油口(A)与减排量腔(2)连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B)与增排量腔(3)连通,当主油道液压油压力较小时,进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卸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连通;当主油道液压油压力较大时,进油口与第一工作油口连通,卸油口与第二工作油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排量叶片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5)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推动阀芯移动的比例电磁铁组件(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排量叶片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腔(8)的下端面的面积大于推动腔(8)上端面的面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排量叶片泵,包括泵主体(1),所述泵主体(1)内设有减排量腔(2)以及增排量腔(3),它还包括一个二位四通阀,所述二位四通阀包括阀体(4)以及在阀体内移动的阀芯(5),所述阀芯(5)与阀体(4)之间设有推动腔(8),所述阀芯(5)一端设有预压弹簧(7),所述二位四通阀上还设有四个油口,分别是进油口(P)、卸油口(T)、第一工作油口(A)以及第二工作油口(B),所述进油口(P)与主油道(6)连通,所述第一工作油口(A)与减排量腔(2)连通,所述第二工作油口(B)与增排量腔(3)连通。这种叶片泵控制精确。
【IPC分类】F16N13/20
【公开号】CN205026354
【申请号】CN201520701746
【发明人】俞黎明, 罗玉龙, 周培良, 项鑫, 李亮, 任奋, 邹娟, 邹丹, 李文强
【申请人】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