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硅油减振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59224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二级硅油减振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硅油减振器,具体为一种二级硅油减振器。
【背景技术】
[0002]减振器按其采用的阻尼介质不同,可分为粘性(硅油)扭振减振器与(橡胶)弹性扭振减振器二大类。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由壳体或轮毂、阻尼元件(硅油或橡胶)和具有一定转动惯量的减振体三种零件组成。其中壳体或轮毂与需要减振的发动机曲轴前端相连接。发动机曲轴运行时必会产生扭振,而阻尼元件使减振体与壳体或轮毂间产生与扭振相位相反的运动,从而达到抵消或削弱发动机轴系扭振的目的。
[0003]硅油减振器是一种常用的减振器,但目前使用的硅油减振器只有一级减振,因此为了满足曲轴的减振需要,一般需要将减振体的尺寸做的很大,但这无疑将直接导致整个减振器的尺寸增大,由于车辆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十分紧凑,减振器尺寸的增大将极大的限制其在车辆上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在满足减振需求的情况下能有效减小整个减振器尺寸的二级硅油减振器。
[0005]本方案中的二级娃油减振器,包括外壳和侧盖,外壳与外部曲轴连接,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侧盖之间形成液压腔室,液压腔室内设有第一减振体和第二减振体,第一减振体与第二减振体之间、第一减振体与液压腔室之间和第二减振体与液压腔室之间均填充有硅油,侧盖与第一减振体通过第一螺栓连接,第二减振体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贯穿第二减振体并与液压腔相通,第二减振体与侧盖通过设在第二螺纹孔处的第二螺栓进行连接,第二螺栓上还开设有注油孔,注油孔穿过第二螺栓并与第二螺纹孔相通,第二螺栓的头部还设有盖板,盖板与第二螺栓通过十字螺钉进行连接。
[0006]本方案的原理是:当曲轴发生扭转振动时,外壳将随曲轴一起发生扭转振动,此时转动惯量比外壳大的第一减振体将以比外壳小的速度进行振动,于是外壳与第一减振体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该运动将使第一减振体和外壳之间的硅油受到剪切力,与此同时,转动惯量比第一减振体大的第二减振体将以比第一减振体小的速度进行振动,于是第一减振体和第二减振体之间也会产生相对运动,该运动将使第一减振体和第二减振体之间的硅油也受到剪切力,受剪切力的硅油各层之间将产生相对滑动,相对滑动的各层硅油将摩擦生热进而消耗振动的能量,从而减小曲轴的扭转振幅。
[0007]本方案的效果是:通过在液压腔室内纵向设置两个减振体,其中第一减振体与外壳之间为一级减振,第二减振体与第一减振体之间为二级减振,因此本方案在满足减振要求的前提下,能有效减少减振器的尺寸,有效的扩大减振器的使用范围。
[0008]进一步,外壳与侧盖的配合处还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一方面防止液压腔室内的硅油泄漏,密封圈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外部杂质进入液压腔室而影响到减振器的正常工作。
[0009]进一步,第一减振体处还设有隔离第一减振体和外壳的隔离环,隔离环主要用于隔离外壳和第一减振体,隔离环设置在第一减振体上,因此当曲轴带动外壳发生振动时,隔离环随第一减振体一起以比外壳小的速度振动,隔离环的速度小可以减少隔离环的磨损,延长隔离环的使用寿命。
[0010]进一步,外壳上还设有若干散热筋,散热筋为具有锥度的散热筋,散热筋能增加外壳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外壳的散热能力,当硅油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外壳上后,外壳能将热量及时有效的散发出去,从而使液压腔室内的硅油始终在适宜的温度内工作。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3]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外壳1、侧盖2、密封圈3、液压腔室4、第一减振体5、第一螺栓6、隔离环7、第二减振体8、第二螺栓9、注油孔10。
[0014]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二级硅油减振器,包括外壳I,外壳I与外部曲轴连接,在外壳I的左侧和上侧的外轮廓线处设有若干的散热筋,散热筋能增加外壳I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外壳I的散热能力,当硅油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外壳I上后,外壳I能通过散热筋及时的将该热量散发出去。散热筋为具有锥度的散热筋,其中散热筋与外壳I相接的一侧较宽,并且在散热筋与外壳I相接处还设有防止应力集中的圆弧形倒角。
[0015]在外壳I散热筋的右侧还设有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的右侧设有侧盖2,侧盖2与外壳I通过止口进行定位配合,其中外壳I上的为外止口,侧盖2上的为内止口,在外壳I与侧盖2配合的止口处还设有密封圈3,密封圈3—方面防止液压腔室4内的硅油泄漏,密封圈3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外部杂质进入液压腔室4而影响到减振器的正常工作。
[0016]在外壳I的第一凹槽与侧盖2之间形成的空间为液压腔室4,在液压腔室4内设有第一减振体5和第二减振体8,其中第一减振体5在下,第二减振体8在上,第一减振体5与第二减振体8之间、第一减振体5与液压腔室4之间和第二减振体8与液压腔室4之间均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内填充有高黏度的液体,本实施例中高黏度的液体为硅油,硅油的质量和容积比小,减振效果好。
[0017]在第一减振体5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减振体5通过安装在第一螺纹孔处的第一螺栓6与侧盖2进行连接,在第一减振体5的下侧还设有隔离环7,隔离环7主要用于隔离外壳I和第一减振体5,隔离环7设置在第一减振体5上,因此当曲轴带动外壳I发生振动时,隔离环7随第一减振体5—起以比外壳I小的速度振动,隔离环7的速度小可以减少隔离环7的磨损,延长隔离环7的使用寿命。
[0018]在第二减振体8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贯穿第二减振体8并与两侧的液压腔室4相通,第二减振体8与侧盖2通过安装在第二螺纹孔处的第二螺栓9进行连接,在第二螺栓9的中部还开设有注油孔10,注油孔10贯穿第二螺栓9本体,注油孔10的左端与第二螺纹孔相通,在第二螺栓9的头部还设有盖板,盖板与第二螺栓9通过十字螺钉进行连接。
[001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二级硅油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侧盖,所述外壳与外部曲轴连接,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侧盖之间形成液压腔室,所述液压腔室内设有第一减振体和第二减振体,所述第一减振体与所述第二减振体之间、所述第一减振体与所述液压腔室之间和所述第二减振体与所述液压腔室之间均填充有硅油,所述侧盖与所述第一减振体通过第一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减振体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贯穿所述第二减振体并与所述液压腔相通,所述第二减振体与所述侧盖通过设在所述第二螺纹孔处的第二螺栓进行连接,所述第二螺栓上还开设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穿过所述第二螺栓并与所述第二螺纹孔相通,所述第二螺栓的头部还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螺栓通过十字螺钉进行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级硅油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侧盖的配合处还设有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级硅油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体处还设有隔离所述第一减振体和所述外壳的隔离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级硅油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还设有若干散热筋,所述散热筋为具有锥度的散热筋。
【专利摘要】本专利公开了一种二级硅油减振器,包括外壳和侧盖,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侧盖之间形成液压腔室,液压腔室内设有第一减振体和第二减振体并填充有硅油,侧盖与第一减振体通过第一螺栓连接,第二减振体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减振体与侧盖通过设在第二螺纹孔处的第二螺栓进行连接,第二螺栓上还开设有注油孔,第二螺栓的头部还设有盖板,盖板与第二螺栓通过十字螺钉进行连接。本方案的效果是:本方案第一减振体与外壳之间为一级减振,第二减振体与第一减振体之间为二级减振,因此本方案在满足减振要求的前提下,能有效减少减振器的尺寸,有效的扩大减振器的使用范围。
【IPC分类】F16F15/173, F16F9/42
【公开号】CN205371450
【申请号】CN201521059967
【发明人】黄忠泽
【申请人】重庆泽田汽车部件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6年7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