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网格化钢瓶底部加热器,用于加热电子化工钢瓶。
背景技术:
常规的钢瓶加热会采用电加热毯的形式,将电加热毯环绕固定在钢瓶的周围;钢瓶底部的加热采用加热毯包裹或者用云母片贴在钢瓶底部,通过控制加热温度进行加热。
由于传统的电加热毯或云母片自身的特殊性以及钢瓶底部是圆弧形的封头,造成钢瓶底部与加热毯或云母片贴合不密切、热量传递效果不佳、能量损耗过大,造成加热效果不理想。另外,一般钢瓶处理车间钢瓶数量多,需要经常性更换加热钢瓶,每次在更换钢瓶时需要拆装电加热毯或云母片,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而且每次的拆装都会对电加热毯或云母片造成损伤或损毁。
因此,钢瓶底部加热需要一种便捷、通用性强、方便拆装的底座加热器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捷、通用性强、方便拆装的网格化底座加热器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网格化钢瓶底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网格化底座,所述的网格化底座包括至少2个模块化加热底座,所述的模块化加热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底座本体的中部形成有用于置放钢瓶底部的凹槽,所述的凹槽中设有加热单元。
优选地,所述的至少2个模块化加热底座排列成网格状。
优选地,相邻的模块化加热底座之间通过模块间锁紧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底座本体设有钢瓶底座保护圈安装槽,所述的钢瓶底座保护圈安装槽环绕凹槽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底座本体的外侧设有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的加热单元包括多个加热圈,所述的多个加热圈固定于凹槽中,多个加热圈位于同一曲面上,该曲面能够和钢瓶底部曲面贴合。
优选地,所述的网格化钢瓶底部加热器还包括用于控制加热单元的加热温度的温度控制单元和用于为温度控制单元和加热单元供电的电源控制单元。
更优选地,所述的温度控制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单元、加热控制单元和温度显示单元,所述的温度传感单元由热电耦或热电阻组成(具体根据所需控制温度的高低来定),所述的热电耦或热电阻内嵌于凹槽中,所述的热电耦或热电阻连接温度控制单元,温度控制单元连接温度显示单元,所述的加热控制单元和温度显示单元设于控制箱中。
更优选地,所述的加热控制单元包括温控器,温控器连接温度传感单元和加热单元,所述的温度显示单元为数显表或触摸屏,所述的数显表或触摸屏与温控器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的电源控制单元包括220V/50Hz或380V/50Hz电源,所述的电源连接过流保护单元、高低温报警及超温连锁保护单元,所述的电源控制单元设于控制箱中。
更优选地,所述的底座本体中设有综合布线内孔,所述的综合布线内孔与模块出线管连接,模块出线管与控制箱连接,所述的综合布线内孔和模块出线管中设有电源接线,所述的加热单元通过电源接线与电源控制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网格化排列方式做成一体化加热器,将分散独立的钢瓶加热器集中到一个网格化的模块上来,根据工厂实际场地采用最小化的网格底座以及集中的加热控制箱来实现钢瓶的底部加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加热底座布置均匀,可以根据工厂的实际场地尺寸做出对应调整;
2、降低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3、加热底座热分布均匀,热转换率可以达到9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网格化钢瓶底部加热器平面图;
图2为网格化钢瓶底部加热器加热底座剖面图;
图3为加热圈曲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网格化钢瓶底部加热器平面图,所述的网格化钢瓶底部加热器,包括网格化底座,所述的网格化底座包括4个排列成网格状的模块化加热底座1,相邻的模块化加热底座1之间通过模块间锁紧件4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的模块化加热底座1包括底座本体12,底座本体12的中部形成有用于置放钢瓶底部的凹槽14,所述的凹槽14中设有加热单元。所述的底座本体12设有钢瓶底座保护圈安装槽13,所述的钢瓶底座保护圈安装槽13环绕凹槽14设置。所述的底座本体12的外侧设有保温层11。所述的底座本体12由铸铝、陶瓷底座或铝合金板材等材质按所加热钢瓶底部弧度加工。保温层11采用聚氨酯、石棉、玻璃纤维、硅铝酸盐中一种或几种,根据工厂实际情况以及保温效果要求,其厚度在5cm~20cm,外包在设备底座上。
如图3所示,所述的加热单元包括多个加热圈15,所述的多个加热圈15固定于凹槽14中,根据钢瓶的底部弧度,从小直径到大直径的加热圈沿凹槽14贴合加工制作多个加热圈15位于同一曲面上,该曲面能够和钢瓶底部曲面贴合。所述的加热圈15为铸铝、铸铁、铸铜或陶瓷材质,根据钢瓶底部面积大小,其加热功率可选择,加热温度范围可由30℃至500℃。
如图1所示,所述的网格化钢瓶底部加热器还包括用于控制加热单元的加热温度的温度控制单元和用于为温度控制单元和加热单元供电的电源控制单元。
所述的电源控制单元包括220V/50Hz或380V/50Hz电源,所述的电源连接过流保护单元、高低温报警及超温连锁保护单元,所述的电源控制单元设于控制箱6中。
所述的温度控制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单元、加热控制单元和温度显示单元,所述的温度传感单元由热电耦7组成,所述的热电耦7内嵌于凹槽14中,所述的热电耦7连接温控器,所述的温度显示单元为数显表或触摸屏,所述的数显表或触摸屏与温控器连接,所述的加热控制单元和温度显示单元设于控制箱6中,能够实现方便拆装、温度可控、加热效率高的功能。
所述的加热控制单元包括温控器、固态继电器(SSR)和断路器,温控器、固态继电器(SSR)、断路器和电源串联,温控器连接加热圈15对其进行控制。
所述的底座本体12中设有综合布线内孔2,所述的综合布线内孔2与模块出线管5连接,模块出线管5与控制箱6连接,所述的综合布线内孔2和模块出线管5中设有电源接线3,所述的加热单元通过电源接线3与电源控制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制作组装方式如下:
步骤1:加热圈15以管状电热元件为发热体,合理的弯曲成型,进入模具后浇铸成各种直径的圆环,经精加工后表面光滑、无铸造缺陷,它能和被加热设备紧密贴合,而且可以根据被加热设备的不同形状选择不同的直径的加热圈15排列成凹圆槽状,同时根据所需的加热功率大小选择布置加热圈15的数量与规格。
步骤2:根据被加热设备的具体形状尺寸,所需的加热功率以及模块化加热底座1外表温度标准规范等,计算保温厚度,选择相对应的保温层11的材料。制作模块化加热底座1,在制作模块化加热底座1时按照标准配备相应的模块间锁紧件4,在模块化加热底座1中预留热电耦7的测温点和综合布线内孔2。
步骤3:将加热圈15固定成型后,浇铸或者焊接在模块化加热底座1的凹槽14上。
步骤4:根据所需的加热功率、模块化加热底座1的数量以及控制要求配备不同的控制箱6。
使用时,将钢瓶的底部置于凹槽14中,在钢瓶底座保护圈安装槽13中设置钢瓶底座保护圈用于固定钢瓶,通过加热控制单元控制加热圈15的加热温度,对钢瓶的底部进行加热,模块化加热底座1的数量可以直接通过模块间锁紧件4增加或者减少,钢瓶底部或者特殊形状的待加热设备的加热面能够尽可能的贴近凹槽14中的加热面。使用该网格化钢瓶底部加热器,为标准的47升钢瓶底部加热,无论是拆换钢瓶的速度与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都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