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排进瓶灌装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0089发布日期:2018-06-19 21:4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排进瓶灌装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排进瓶灌装生产线。



背景技术:

灌装机主要用于化妆品、药品、食品、化工等行业领域中,目前灌装机常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单头手动人工灌装机:主要灌装形式是气动式人工灌装,产能较低,完全依赖于人工操作,效率低且成本高,由于对工业自动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加之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质量不稳定等诸多因素,传统的单头手动人工灌装机很难适应一般企业的发展;

2、半自动直线式灌装机:灌装采取“连续直线型列式进瓶固定位灌装等待”等传统方式,主要是以增加灌装头的数量来提高效率,设备外形较大,其灌装头数量越多、等待时间越长,灌装效率低下且容易损伤产品,主要对于一些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对一些易刮花、要求稍高的产品不适用,极大的限制了设备的工作效率,增加了设备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3、半自动或全自动回旋式模具灌装机:同上原理,采取“固定瓶托连续列式进瓶固定位灌装等待、回旋式瓶托固定位列式送瓶灌装等待”等传统方式,灌装机同样是以增加灌装头的数量来提高效率,设备外形较大,其灌装等待时间长,灌装效率低下,极大的增加了设备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节约等待时间,提高灌装效率的灌装生产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排灌装生产线,其能够节约灌装等待时间,提高灌装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三排进瓶灌装生产线,包括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以及设置于第一传送带一端的灌装机,所述灌装机内设置有灌装平台,灌装平台上方设置有多个上下移动的灌装头,所述灌装平台位于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之间,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上均设置多个用于放置灌装瓶的瓶托,所述灌装机位于第一传送带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推动组件,位于第一传送带上的多个瓶托被第一推动组件推至灌装平台,经灌装头灌装后被第一传送带上后续的瓶托推至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上分别设置有放瓶点和取瓶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灌装机还包括机架、供料组件和灌装头移动组件,所述供料组件包括放料管、料箱、入料管和可移动的车架,所述车架与机架可拆卸的连接,料箱安装在车架上方,入料管和放料管均与料箱连接,所述放料管设置多个,且通过软管与灌装头一一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料箱呈锥形,其内壁呈光滑洁面,上部外壁安装有音叉传感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机架中部设有支撑台面,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以及灌装平台均安装在支撑台面上,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与灌装平台之间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灌装头移动组件包括上横轴、下横轴以及连接上横轴和下横轴的两竖直导杆,多个灌装头并排连接在上横轴上,两竖直导杆穿过支撑台面与下横轴连接,所述下横轴与一传动丝杆连接,所述传动丝杆与一设置在机架底部的电机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灌装机还设置有多个瓶口矫正装置,多个瓶口矫正装置并排连接于一可上下移动的第一横杆上,每个灌装头下方均设有一个该瓶口矫正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瓶口矫正装置呈喇叭口状,其大径端在下,小径端在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瓶口矫正装置与灌装头之间还设置有防漏液装置,所述防漏液装置包括接液容器以及驱动接液容器在水平面内移动的气缸,所述气缸通过一连接架与一第二横杆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和第一横杆联动,工作时,所述接液容器可移动到灌装头下方接住其残留的液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推动组件包括第一推动板和驱动第一推动板前后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推动板的长度大于等于多个将要被推动的瓶托沿第一传送带传送方向上的合计长度,所述第一推动板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传动带的宽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传送路径的尾端还设有第二推动组件,所述第二推动组件将空的瓶托推至第一传送带上,所述第二推动组件包括第二推动板和驱动第二推动板前后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推动板的长度大于等于多个将要被推动的瓶托沿第二传送带传送方向上的合计长度,所述第二推动板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传动带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灌装生产线通过设计成三排横向进瓶方式,一次可灌装多个瓶子,瓶托在传送带上循环使用,构成一循环灌装生产线,大大节约了灌装等待时间,提高了灌装效率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图4及图5,一种三排进瓶灌装生产线,包括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以及设置于第一传送带1一端的灌装机3,所述灌装机3内设置有灌装平台4,灌装平台4上方设置有多个上下移动的灌装头5,在本实施例中灌装头5个数为6个,所述灌装平台4位于第一传送带1和第二传送带2之间,第一传送带1和第二传送带2上均设置多个用于放置灌装瓶6的瓶托7,所述灌装机3位于第一传送带1外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推动组件8,位于第一传送带1上的多个瓶托7被第一推动组件8推至灌装平台4,经灌装头5灌装后被第一传送带1上后续的瓶托7推至第二传送带2,所述第一传送带1和第二传送带2上分别设置有放瓶点和取瓶点。

所述灌装机3还包括机架10、供料组件和灌装头移动组件,所述供料组件包括放料管11、料箱12、入料管13和可移动的车架14,料箱12安装在车架14上方,所述车架14与机架10可拆卸的连接,便于拆卸车架对料箱进行离线清洁,节约设备的等待时间,入料管13和放料管11均与料箱12连接,所述放料管11设置多个,且通过软管15与灌装头5一一连接,放料管11和入料管13均设置有开关阀门,均通过活塞缸吸料和放料,所述料箱12呈锥形,其内壁呈光滑洁面,便于清洁料箱12内的残留物,上部外壁安装有音叉传感器,可以准确测量料箱12内的液面高度。

所述机架10中部设有支撑台面16,所述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以及灌装平台4均安装在支撑台面16上,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与灌装平台4之间抵接,便于瓶托7从第一传送带1上平稳的被推到灌装平台4和第二传送带2上。

所述灌装头移动组件包括上横轴17、下横轴18以及连接上横轴17和下横轴18的两竖直导杆19,多个灌装头5并排连接在上横轴17上,两竖直导杆19穿过支撑台面16与下横轴18连接,所述下横轴18与一传动丝杆20连接,所述传动丝杆20与一设置在机架10底部的电机21连接。

所述灌装机3还设置有多个瓶口矫正装置22,多个瓶口矫正装置22并排连接于一可上下移动的第一横杆23上,每个灌装头5下方均设有一个该瓶口矫正装置22,所述瓶口矫正装置22呈喇叭口状,其大径端在下,小径端在上,正对灌装平台4的第一传送带1外侧还设置有光电传感器24,用来检测瓶托7内是否存在空瓶或倒瓶,工作时,6个瓶托7上载有灌装瓶并随第一传送带1来到第一推动组件8前方时,光电传感器24检测其是否存在空瓶或倒瓶现象,没有的话第一推动组件8将该6个瓶托7推入灌装平台4上,瓶口矫正装置22先下移,对灌装瓶进行矫正和固定,接着灌装头5开始下移灌装,所述瓶口矫正装置22与灌装头5之间还设置有防漏液装置25,所述防漏液装置25包括接液容器26以及驱动接液容器26在水平面内移动的气缸27,所述气缸27通过一连接架28与一第二横杆33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3和第一横杆23联动,工作时,所述接液容器26可移动到灌装头5下方接住其残留的液体。

所述第一推动组件8包括第一推动板29和驱动第一推动板29前后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30,所述第一推动板29的长度大于等于多个将要被推动的瓶托7沿第一传送带1传送方向上的合计长度,所述第一推动板29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传动带1的宽度,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传送路径的尾端还设有第二推动组件,所述第二推动组件9将空的瓶托7推至第一传送带1上,所述第二推动组件9包括第二推动板31和驱动第二推动板31前后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32,所述第二推动板31的长度大于等于多个将要被推动的瓶托7沿第二传送带2传送方向上的合计长度,所述第二推动板31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传动带2的宽度。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