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油防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1307发布日期:2018-07-07 18:14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输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油防漏装置。



背景技术:

粮油是对谷类、豆类等粮食和油料及其加工成品和半成品的统称,是人类主要食物的统称。

如图1所示,现有的灌油机在将粮油在装入油桶时,传送带将油桶运送至指定位置,并在指定位置止停,此时灌油机将注油头6伸入油桶中并向油桶内注油。注油完成后,注油头6停止向油桶内注油,此时注油头6离开油桶,准备下一次的注油,传送带此时启动,传送带将装满油的油桶运离灌装机并将空油桶运送至灌装机处进行注油。

现有的注油头6在向油桶内注油后,注油头6内壁沾附的油可能会在注油头6离开油桶时滴落,滴落的油则会造成油桶或输送装置的污染,影响后续的加工以及产品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油防漏装置,具有在注油后减少沾附在注油头内壁的油因重力的作用滴落在油桶或输送装置上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注油防漏装置,包括壳体和防漏盖,壳体与注油头连接,所述壳体设置为可供油穿过的中空结构,壳体内设置有可供油通过的支撑件,支撑件上连接有弹性件,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防漏盖连接,防漏盖侧壁与壳体内壁碰触。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对油桶内注油时,注油头伸入油桶内,此时将油通入注油防漏装置,油经过支撑件,油的压力使得防漏盖与壳体分离,此时油通过壳体与防漏盖间的缝隙离开该装置,进入油桶内;当注油完成时,油压减小,弹性件拉动防漏盖回到初始位置,封闭壳体与防漏盖间的缝隙,同时缩回壳体内的防漏盖剐蹭壳体内壁并密封壳体的开口,减少壳体内壁油的沾附量,减少了油滴落的现象。

进一步,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供支撑件放置的凸起,支撑件设置为与壳体内部截面形状相同的支撑片,所述支撑片上密布有供油通过的出油孔。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密布出油孔对通入壳体内的油进行过滤,减少通入油桶内的油存在杂质的现象。

进一步,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弹簧,防漏盖上设置有导向柱,导向柱穿设于支撑件且导向柱长度大于弹簧常态时的长度,导向柱远离防漏盖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块,弹簧套设在导向柱上。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向油桶内注油时,弹簧被拉长,防漏盖拉动导向柱向远离壳体的方向运动;当注油完成时,弹簧收缩拉动防漏盖回到初始位置,导向柱给防漏盖一个导向的作用,减少了因弹簧的扭动造成防漏盖无法回到初始位置,从而造成防漏盖无法减少漏油的现象。

进一步,所述导向柱设置在支撑件与防漏盖中心位置。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防漏盖受力均匀,减少防漏盖无法回到初始位置的现象。

进一步,防漏盖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圈密封橡胶,所述密封橡胶靠近支撑件的端面设置有一圈倒角。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橡胶使得防漏盖的密封效果更好,倒角对密封盖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使得密封盖更易回到壳体内。

进一步,所述密封橡胶设置为耐油橡胶。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普通橡胶在与油长时间接触后会产生溶解,从而影响密封性同时也影响了油的质量,耐油橡胶不溶于油,从而减少了上述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所述壳体与注油头螺纹连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该注油防漏装置与注油头可拆卸连接,使得注油防漏装置在损坏时可进行更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防漏盖可封闭壳体的端口,从而减少了漏油现象的发生;

二、耐油橡胶不与油相溶使得进入油桶内的油质量提高;

三、壳体与注油头螺纹连接使得该装置在损坏时可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灌油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注油防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注油防漏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凸起;2、防漏盖;21、密封橡胶;3、支撑片;31、出油孔;4、弹簧;5、导向柱;51、限位块;6、注油头。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地理解。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注油防漏装置,包括壳体1和防漏盖2,壳体1与注油头6螺纹连接,壳体1设置为可供油穿过的中空结构,壳体1内设置有可供油通过的支撑件,壳体1内设置有供支撑件放置的凸起11,支撑件上连接有弹性件,弹性件的另一端与防漏盖2连接,防漏盖2侧壁与壳体1内壁碰触。

如图3所示,支撑件设置为与壳体1内部截面形状相同的支撑片3,支撑片3上密布有供油通过的出油孔31。弹性件设置为弹簧4,防漏盖2上设置有导向柱5,导向柱5穿设于支撑件且导向柱5长度大于弹簧4常态时的长度,导向柱5远离防漏盖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块51,弹簧4套设在导向柱5上。导向柱5设置在支撑件与防漏盖2中心位置。防漏盖2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圈密封橡胶21,密封橡胶21设置为耐油橡胶,密封橡胶21靠近支撑件的端面设置有一圈倒角。

当向油桶内注油时:注油头6伸入油桶内,此时开始向注油头6内注油,注油头6内的油通向壳体1内,因不断向注油头6内注油,壳体1内油压增高,油推动防漏盖2向远离壳体1的方向运动,防漏盖2带动导向柱5一起运动,弹簧4此时被拉长,最终防漏盖2与壳体1分离,油通过壳体1与防漏盖2间的缝隙离开该装置,进入油桶内。

导向柱5上的限位块51减少在油压过高时产生防漏盖2脱离壳体1的现象。支撑片3上密布出油孔31对通入壳体1内的油进行过滤,减少通入油桶内的油存在杂质的现象。

当向油桶内注油完成后:停止向注油头6内注油,壳体1内油压减小,弹簧4开始收缩回初始状态,同时弹簧4拉动防漏盖2向壳体1方向运动,最终弹簧4拉动防漏盖2回到初始位置,封闭壳体1与防漏盖2间的缝隙。缩回壳体1内的防漏盖2剐蹭壳体1内壁并密封壳体1的开口,减少壳体1内壁油的沾附量,减少了油滴落的现象。

导向柱5对防漏盖2运动的方向进行导向,减少防漏盖2无法进入壳体1内的现象。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特征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增删或作其他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