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件检测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05828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元件检测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元件检测装置,包括:一滑道,该滑道的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该第二端的水平高度,该滑道包含一透明段,该透明段位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一光源模块,包含一发光端,该发光端朝向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一反射镜组,具有一第一反射镜,该第一反射镜朝向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且该滑道的透明段形成于该第一反射镜与该光源模块的发光端之间;及若干摄影模块,该摄影模块包含一镜头,该镜头朝向该反射镜组设置,以接收该反射镜组所反射的光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元件检测装置,以检测该待测元件是否存在瑕疵,达到提升杆状元件产品合格率的功效,同时具有提升元件检测效率的功效。
【专利说明】元件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元件检测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够取得螺杆、插销或铆钉等杆状元件的影像,据以检测所述元件瑕疵的元件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诸如螺丝、插销或铆钉等元件在工业上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举凡机械、制造、电子或营建等各式产业均需大量采用所述元件。近年来,归功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自动化生产线日渐兴盛,由于在自动化生产线中一旦上述元件存在瑕疵而导致生产流程中任一步骤无法进行,将直接造成整条生产线停摆,造成业者巨额损失。因此,自动化生产与精密科技的发展连带使得业界对于所述元件的质量要求大幅提升。
[0003]为此,生产上述元件的厂商无不极力尝试提升产品合格率,试图降低产品存在瑕疵的机率。以螺丝为例,传统螺丝厂商主要仰赖人力进行产品检验,通常透过肉眼辨识螺丝是否存在瑕疵,或者利用螺纹环规(Ring Thread Gauge)对螺丝进行抽验。然而,肉眼辨识存在人为判断误差的问题,其准确度早已不符合业界需求;而螺纹环规虽然具有较佳的准确度,但在检测过程中可能对螺纹造成损伤,容易带来无谓的损失。况且,所述人力检验方式效率不彰,对于产量较大的厂商而言通常仅能对产品进行分批抽验,无法确实对每一颗生产的螺丝进行检验。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照图1所示,为一种习用元件检测装置9,包含一元件接承转盘91及一影像撷取模块92。该元件接承转盘91具有数个定位槽911可供承置待测元件S,该影像撷取模块92用于拍摄该待测元件S的影像,以作为检测该待测元件S是否存在瑕疵的依据,进而取代传统人力检验方式。所述习用元件检测装置9的一实施例已揭露于中华民国专利公告第M323343号“元件检测成像装置改良”专利案中。
[0005]然而,该待测元件S必须具有形成扩径之头端,上述定位槽911方能借由支撑该待测元件S的头端以有效固定该待测元件S。因此,对于螺杆、插销或铆钉等杆状元件而言,由于不具有形成扩径之头端,因此无法承置于该定位槽911中;换言之,螺杆、插销或铆钉等杆状元件将无法采用该习用元件检测装置9进行检测。
[0006]有鉴于此,丞需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良的元件检测装置,能够有效取得螺杆、插销或铆钉等杆状元件的影像,据以检测所述元件之瑕疵的元件检测装置,以改善杆状元件产品的合格率,确保厂商所生产之元件的质量能够符合业界日渐严苛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元件检测装置,借由设置一滑道供承置并输送待测元件,且该滑道包含一透明段,使得一光源模块、一反射镜组及若干摄影模块能够对该透明段中的待测元件投射光线,并且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的成像,据以检测该待测元件是否存在瑕疵,达成提升杆状元件产品合格率的功效。
[000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元件检测装置,借由设置一分料装置实时区分待测元件中的合格品及具有瑕疵的瑕疵品,使各该待测元件自该滑道滑出后即完成良品及瑕疵品的分类,具有提升元件检测效率的功效。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包含有:
[0010]一种元件检测装置,包含:一滑道,该滑道的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该第二端的水平高度,该滑道包含一透明段,该透明段位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一光源模块,包含一发光端,该发光端朝向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一反射镜组,具有一第一反射镜,该第一反射镜朝向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且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于该第一反射镜与该光源模块的发光端之间;
[0011]及若干摄影模块,该摄影模块包含一镜头,该镜头朝向该反射镜组设置,以接收该反射镜组所反射的光线。
[0012]该元件检测装置另包含一分料装置,该分料装置包含一拨料板、一动力元件、一第一集料通道及一第二集料通道,该拨料板朝向该滑道的第二端设置,且该动力元件连接该拨料板以驱动该拨料板旋转,该第一集料通道及该第二集料通道分别开设于该拨料板两侧。
[0013]该滑道中设有一第一感测单元及一第二感测单元,该第一感测单元设置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该第二感测单元则设置于该第一感测单元与该第二端之间,且该透明段位于该第一感测单元与该第二感测单元之间,该摄影模块耦接于该第一感测单元,该动力元件耦接于该第二感测单元。
[0014]该滑道与水平面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呈40°飞0°。
[0015]该光源模块另连接一第一调整部,以供调整该光源模块的位置;该摄影模块亦连接一第二调整部,以供调整该摄影模块的位置。
[0016]该镜头朝向该第一反射镜设置,且该第一反射镜设有一第一枢转部,以供调整该第一反射镜之角度。
[0017]该反射镜组另包含一第二反射镜,该第二反射镜朝向该第一反射镜设置,该镜头朝向该第二反射镜设置,该第一反射镜与该第二反射镜分别设有一第一枢转部、第二枢转部,以供调整该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的角度。
[0018]该第一感测单元感测到一待测元件通过时,对该摄影模块发送讯号以控制该摄影模块经由该镜头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的成像。
[0019]该第二感测单元感测到一待测元件通过时,对该动力元件发送讯号,以控制该动力元件驱动该拨料板朝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该滑道的第二端分别与该第一集料通道或该第二集料通道形成连通。
[0020]该元件检测装置包含另一摄影模块,该另一摄影模块亦包含一镜头,该另一摄影模块的镜头朝向该反射镜组设置,以接收该反射镜组所反射的光线,且所述二摄影模块沿着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
[0021]该摄影模块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摄影模块均沿着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
[0022]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该元件检测装置借由设置一滑道供承置并输送待测元件,并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的成像,据以检测该待测元件是否存在瑕疵,达成提升杆状元件产品合格率的功效;同时该元件检测装置借由设置一分料装置实时区分待测元件中的合格品及具有瑕疵的瑕疵品,使各该待测元件自该滑道滑出后即完成良品及瑕疵品的分类,具有提升元件检测效率的功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一种习用元件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图2的侧视图。
[00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00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0028]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待测元件进入滑道的透明段之纵向剖视图。
[0029]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待测元件自滑道的第二端滑出之纵向剖视图。
[0030]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滑道的第二端与分料装置的第一集料通道形成连通的局部示意图。
[0031]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滑道的第二端与分料装置的第二集料通道形成连通的局部示意图。
[0032]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同时设置数个摄影模块的纵向剖视图。
[0033]符号说明
[003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符号说明
[0035]1、滑道;la、第一端;lb、第二端;11、第一感测单元;12、第二感测单元;13、透明段;2、光源模块;21、发光端;22、第一调整部;3、反射镜组;31、第一反射镜;311、第一枢转部;32、第二反射镜;321、第二枢转部;4、摄影模块;41、镜头;42、第二调整部;5、分料装置;51、拨料板;52、动力元件;53、第一集料通道;54、第二集料通道;S、待测元件;D、送料装置;D1、送料口。
[0036]习用元件检测装置符号说明
[0037]9、习用元件检测装置;91、元件接承转盘;911、定位槽;92、影像撷取模块;
S、待测元件。
[0038]图2符号说明
[0039]1、滑道;la、第一端;lb、第二端;11、第一感测单元;12、第二感测单元;13、透明段;2、光源模块;22、第一调整部;3、反射镜组;31、第一反射镜;311、第一枢转部;32、第二反射镜;321、第二枢转部;4、摄影模块;42、第二调整部;5、分料装置;51、拨料板;53、第一集料通道;54、第二集料通道;D、送料装置;D1、送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特列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1]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之“耦接”(coupling),指两装置之间借由有线实体、无线媒介或其组合(例如:异质网络)等方式,使该两装置可以相互传递数据,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以理解。
[0042]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之“动力元件”,可以为马达,经由感测开关、时控开关或各种程序设计,使该动力元件可以朝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向旋转或停止,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以预期与理解。
[0043]请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之元件检测装置,包含一滑道1、一光源模块2、一反射镜组3及一摄影模块4。该滑道1、该光源模块2、该反射镜组3及该摄影模块4可以共同设置于一平台上。
[0044]该滑道I较佳为V型(U型)滑道,用于承置并输送待测元件,同时,该滑道I亦可为中空管体,以利用其内部空间供待测元件通过,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0045]该滑道I的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Ia及一第二端lb,其中,该第一端Ia的水平高度高于该第二端Ib的水平高度。
[0046]详言之,该滑道I与水平面间形成一夹角Θ,该夹角Θ较佳呈40°?60°,使得该第一端Ia的水平高度高于该第二端lb。
[0047]该滑道I中设有一第一感测单元11及一第二感测单元12,该第一感测单元11设置于该第一端Ia与该第二端Ib之间,该第二感测单元12则设置于该第一感测单元11与该第二端Ib之间。
[0048]此外,该滑道I包含一透明段13,该透明段13位于该第一感测单元11与该第二感测单元12之间,该透明段13可以采用玻璃、压克力或其它透光材质制成。
[0049]另请参照图4所示,该光源模块2包含一发光端21,该发光端21朝向该滑道I的透明段13设置,使该光源模块2能够产生光线并且经由该发光端21朝向该透明段13投射。该光源模块2较佳另连接一第一调整部22,该第一调整部22可以为螺合锁固结构、卡榫结构或、扣接结构等,用以供用户调整该光源模块2的位置并加以固定。
[0050]该反射镜组3与该光源模块2分别设置于该滑道I两侧,使该滑道I形成于该反射镜组3与该光源模块2之间。该反射镜组3具有一第一反射镜31,该第一反射镜31朝向该滑道I之透明段13设置,且该滑道I之透明段13形成于该第一反射镜31与该光源模块2的发光端21之间,借此,当该光源模块2经由该发光端21朝向该透明段13投射光线时,所述光线将穿透该透明段13并且射向该第一反射镜31。
[0051]该摄影模块4包含一镜头41,该镜头41朝向该反射镜组3设置,以接收该反射镜组3所反射的光线。其中,穿透该透明段13并且射向该第一反射镜31的光线将受到该第一反射镜31反射,该镜头41供接收该第一反射镜31所反射的光线。该摄影模块4同样较佳连接一第二调整部42,用以供用户调整该摄影模块4的位置并加以固定。该摄影模块4耦接于该滑道I的第一感测单元11,以受该第一感测单元11控制而经由该镜头41拍摄取得影像。
[0052]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镜头41可以直接朝向该第一反射镜31设置,以接收该第一反射镜31所反射的光线,然而该摄影模块4与该光源模块2均需电性连接电源方能启动,且该摄影模块4与该光源模块2可能还需耦接计算机或工作站等习用运算单元以控制其作动,该反射镜组3与该光源模块2分别设置于该滑道I的两侧,若将该镜头41直接朝向该第一反射镜31设置将导致该摄影模块4与该光源模块2分别形成于该滑道之两侧,不利于设置该摄影模块4与该光源模块2的电源线或讯号线。况且,受限于焦距影响,为了拍摄取得清晰的影像,该镜头41可能需要相对该第一反射镜31设置于水平高度较高或较低的位置,会增加该元件检测装置的整体高度。
[0053]因此,在本实施例当中,为了使该摄影模块4与该光源模块2能够设置于该滑道I的同一侧,该反射镜组3另包含一第二反射镜32,该第二反射镜32朝向该第一反射镜31设置,以供接收并反射该第一反射镜31所反射的光线,进而增加穿透该透明段13之光线受到该反射镜组3反射所形成之反射角度。其中,该第一反射镜31与该第二反射镜32较佳分别设有一第一枢转部311、第二枢转部321,所述第一枢转部311、第二枢转部321分别供使用者调整该第一及第二反射镜31、32的角度。据此,该镜头41可以朝向该第二反射镜32设置,透过适当调整该第一及第二反射镜31、32之角度,穿透该透明段13并且射向该第一反射镜31之光线将依序受到该第一反射镜31与该第二反射镜32之反射,并且射向该镜头41。借此,该摄影模块4与该光源模块2能够设置该滑道I之同一侧,以利将该摄影模块4与该光源模块2电性连接电源或耦接运算单元;同时,该镜头41能够设置于与该第二反射镜32之水平高度接近或相同的位置,有效降低该元件检测装置之整体高度。
[0054]由此可知,当该滑道I之透明段13中承置一待测元件S时,该光源模块2能够产生光线并且经由该发光端21朝向该透明段13投射,所述光线部分将受到该待测元件S阻挡,其余仍穿透该透明段13并且射向该第一反射镜31,该镜头41接收依序受到该第一反射镜31与该第二反射镜32所反射之光线,使得该摄影模块4能够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S的成像,并且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轻易理解实施。
[0055]请一并参照图2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检测装置实际使用时,可以利用一送料装置D将待测元件S输送至该滑道I,该送料装置D可以为震动机或其它习用送料机构。详言之,该送料装置D中可以容置数个待测元件S,所述待测元件S较佳为螺杆、插销或铆钉等杆状元件,且该送料装置D具有一送料口 D1,该滑道I的第一端Ia朝向该送料口 Dl设置,以接收自该送料口 Dl送出之待测元件S。由于该滑道I之第一端Ia的水平高度高于其第二端Ib的水平高度,因此一待测元件S由该送料口 Dl被送入该滑道I后,受到重力影响将自该第一端Ia沿着该滑道I朝向该第二端Ib滑落。
[0056]请参照图6所示,当该待测元件S通过该滑道I的第一感测单元11后,进入该滑道I之透明段13,该光源模块2将产生光线并且经由该发光端21朝向该透明段13投射,且该第一感测单元11感测到该待测元件S通过时,能够对该摄影模块4发送讯号以控制该摄影模块4经由该镜头41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S之成像。该镜头41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S之成像,可以经由计算机或工作站习用运算装置对该待测元件S之成像进行影像分析处理,据以检测该待测元件S是否存在瑕疵。举例而言,若该待测元件S为一螺杆(例如;双头牙螺丝),由该待测元件S之成像能够有效检验该待测元件S之宽度、牙距与内外牙径等规格误差是否小于公差,并且侦测该待测元件S是否存在缺角、牙尖扩展或牙锋宽度异常等问题。
[0057]借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检测装置借由设置该滑道I供承置并输送待测元件S,且该滑道I包含该透明段13,使得该光源模块2、该反射镜组3及该摄影模块4能够对该透明段13中的待测元件S投射光线,并且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S之成像,据以检测该待测元件S是否存在瑕疵。相较前述习用元件检测装置9仰赖该元件接承转盘91之定位槽911来承置待测元件S,对于螺杆、插销或铆钉等不具有形成扩径之头端的杆状元件而言,由于无法承置于该定位槽911中而无法采用该习用元件检测装置9进行检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检测装置确实达成改善杆状元件产品的合格率的功效。
[0058]同时,为了提升元件检测效率,该送料装置D较佳连续经由该送料口 Dl将待测元件S送入该滑道1,使该待测元件S连续自该第一端Ia沿着该滑道I朝向该第二端Ib滑落,然而若缺乏能够实时将该待测元件S分类的机构,将导致该待测元件S连续自该第二端Ib滑出而难以有效区分该待测元件S中的良品及具有瑕疵之瑕疵品。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检测装置较佳设有一分料装置5,该分料装置5设置于该滑道I之第二端lb。
[0059]更详言之,请一并参照图2和图7所示,该分料装置5包含一拨料板51、一动力元件52、一第一集料通道53及一第二集料通道54。该拨料板51朝向该滑道I之第二端Ib设置,且该动力元件52连接该拨料板51以驱动该拨料板51旋转;该第一集料通道53及该第二集料通道54分别开设于该拨料板51两侧,使得该动力元件52驱动该拨料板51朝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该滑道I之第二端Ib分别与该第一集料通道53或该第二集料通道54形成连通。再者,该动力元件52耦接于该滑道I之第二感测单元12,以受该第二感测单元12之控制而驱动该拨料板51旋转。
[0060]举例来说,请参照图8所示,若该镜头41拍摄取得该滑道I之透明段13中一待测元件S之成像,并且经由习用运算装置对该待测元件S之成像进行影像分析处理后,并未检测到该待测元件S存在瑕疵,则判定该待测元件S为合格品,当该待测元件S继续朝向该第二端Ib滑落而通过该第二感测单元12后,该第二感测单元12将感测到该待测元件S并且对该动力元件52发送讯号,以控制该动力元件52驱动该拨料板51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该滑道I之第二端Ib与该第一集料通道53形成连通。借此,该待测元件S自该第二端Ib滑出后即进入该第一集料通道53。
[0061]反之,请参照图9所示,若该镜头41拍摄取得该滑道I之透明段13中一待测元件S之成像,并且经由习用运算装置对该待测元件S之成像进行影像分析处理后,检测到该待测元件S存在瑕疵,则判定该待测元件S为瑕疵品,当该待测元件S继续朝向该第二端Ib滑落而通过该第二感测单元12后,该第二感测单元12将感测到该待测元件S并且对该动力元件52发送讯号,以控制该动力元件52驱动该拨料板51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该滑道I之第二端Ib与该第二集料通道54形成连通。借此,该待测元件S自该第二端Ib滑出后即进入该第二集料通道54。
[0062]换言之,该分料装置5能够实时区分待测元件S中的合格品及具有瑕疵之瑕疵品,使合格品及瑕疵品分别进入该第一及第二集料通道53、54,因此使用者仅需分别收集该第一及第二集料通道54中的待测元件S,即可将待测元件S中的合格品及瑕疵品分类。据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检测装置能够对连续送入该滑道I之待测元件S进行检测,并且借由设置该分料装置5实时区分待测元件S中的合格品及具有瑕疵的瑕疵品,使各该待测元件S自该滑道I滑出后即完成合格品及瑕疵品的分类,确实具有提升元件检测效率的功效。
[0063]另一方面,该光源模块2之发光端21与该摄影模块4之镜头41的设置方向应视该待测元件S之种类以及所欲检测之瑕疵类型而调整,因此,该光源模块2的第一调整部22及该摄影模块4的第二调整部42分别供用户调整该光源模块2与该摄影模块4之位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元件检测装置能够对不同规格之待测元件S进行检测。再者,该第一反射镜31与该第二反射镜32分别设置有第一枢转部311、第二枢转部321,所述第一枢转部311、第二枢转部321分别供使用者调整该第一及第二反射镜31、32的角度,因此当该光源模块2与该摄影模块4之位置被调整后,可以利用所述第一枢转部311、第二枢转部321分别调整该第一及第二反射镜31、32之角度,以确保穿透该透明段13之光线将依序受到该第一反射镜31与该第二反射镜32之反射并且射向该镜头41。
[0064]请参照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之元件检测装置,与前述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当中,同时设置数个摄影模块4,各该摄影模块4沿着该滑道I之透明段13设置,且各该摄影模块4之镜头41均朝向该反射镜组3设置,以接收该反射镜组3所反射之光线。其中,各该摄影模块4分别耦接于该滑道I之第一感测单元11。
[0065]借由上述结构,若该滑道I之透明段13中所承置之待测元件S的长度较长,导致单一摄影模块4所拍摄之影像无法完整涵盖该待测元件S时,该第一感测单元11能够同时对各该摄影模块4发送讯号以控制各该摄影模块4分别经由其镜头41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S之成像,透过组合各该摄影模块4所拍摄之影像,或者分别对各该摄影模块4所拍摄之影像进行影像分析处理,即可确实检测该待测元件S是否存在瑕疵。
[006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之元件检测装置能够以一滑道承置待测元件,并且利用重力影响使待测元件沿着该滑道滑落,再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之成像,据以检测该待测元件是否存在瑕疵,确可达到改善杆状元件产品的合格率及提升元件检测效率等功效。
[006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滑道,该滑道的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该第二端的水平高度,该滑道包含一透明段,该透明段位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 一光源模块,包含一发光端,该发光端朝向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 一反射镜组,具有一第一反射镜,该第一反射镜朝向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且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于该第一反射镜与该光源模块的发光端之间; 及若干摄影模块,该摄影模块包含一镜头,该镜头朝向该反射镜组设置,以接收该反射镜组所反射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是:该元件检测装置另包含一分料装置,该分料装置包含一拨料板、一动力元件、一第一集料通道及一第二集料通道,该拨料板朝向该滑道的第二端设置,且该动力元件连接该拨料板以驱动该拨料板旋转,该第一集料通道及该第二集料通道分别开设于该拨料板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是:该滑道中设有一第一感测单元及一第二感测单元,该第一感测单元设置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该第二感测单元则设置于该第一感测单元与该第二端之间,且该透明段位于该第一感测单元与该第二感测单元之间,该摄影模块耦接于该第一感测单元,该动力元件耦接于该第二感测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是:该滑道与水平面间形成一夹角,该夹角呈40°?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是:该光源模块另连接一第一调整部,以供调整该光源模块的位置;该摄影模块亦连接一第二调整部,以供调整该摄影模块的位置。
6.如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是:该镜头朝向该第一反射镜设置,且该第一反射镜设有一第一枢转部,以供调整该第一反射镜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是:该反射镜组另包含一第二反射镜,该第二反射镜朝向该第一反射镜设置,该镜头朝向该第二反射镜设置,该第一反射镜与该第二反射镜分别设有一第一枢转部、第二枢转部,以供调整该第一反射镜及第二反射镜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是:当该第一感测单元感测到一待测元件通过时,对该摄影模块发送讯号以控制该摄影模块经由该镜头拍摄取得该待测元件的成像。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是:当该第二感测单元感测到一待测元件通过时,对该动力元件发送讯号,以控制该动力元件驱动该拨料板朝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使该滑道之第二端分别与该第一集料通道或该第二集料通道形成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元件检测装置,其特征是:该摄影模块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摄影模块均沿着该滑道的透明段设置。
【文档编号】G01B11/00GK203949627SQ201420292436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3日
【发明者】吴俊男, 陈有隆 申请人:精湛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