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弹簧循环寿命试验工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101382阅读:84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弹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气弹簧循环寿命试验工装。

背景技术:
气弹簧疲劳试验机是模拟气弹簧的工作状态,对被试气弹簧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目前的气弹簧寿命试验机包括机座、用于安装气弹簧的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以及安装在机座上的液压缸或减速机,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安装在机座上,液压缸或由减速电机控制的摆杆机构与上安装座或下安装座连接,多个气弹簧安装在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内,通过液压缸或摆动机构驱动上安装座或下安装座压缩气弹簧,液压缸或减速电机克服气弹簧的推力而压缩弹簧,而当液压缸复位或摆杆机构复位,气弹簧在外力消除后自动复位,以模拟气弹簧的工作状态。这种使气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移动的连接方式,驱动移动端的液压缸或摆杆机构的运动范围较大,造成能耗较高,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气弹簧循环寿命试验工装采用气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移动的连接方式,驱动移动端的液压缸或摆杆机构的运动范围较大,造成能耗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气弹簧循环寿命试验工装。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弹簧循环寿命试验工装,包括工作台、第一滑动支架、第二滑动支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气缸,第一滑动支架和第二滑动支架相对称设置在工作台上,第一滑动支架和第二滑动支架相对面设有一一对应的气弹簧连接座,所述工作台上设有轨道,第一滑动支架和第二滑动支架设置在轨道内,所述气缸固定在工作台上,且气缸位于轨道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滑动支架铰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气缸的活塞杆铰接,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二滑动支架铰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气缸的活塞杆铰接。气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滑动支架和第二滑动支架的连接座上,气缸活塞杆伸出,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转动,与第一连杆铰接的第一滑动支架和与第二连杆铰接的第二滑动支架在轨道内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将气弹簧的活塞杆拉伸,模拟气弹簧的工作状态,由于2个滑动支架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缩小了气缸活塞杆的伸缩范围,降低了能耗,节省了成本。所述第一滑动支架和第二滑动支架的侧面均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端设有滚轮,所述滚轮的滚动方向与所述轨道平行,滑动支架上设置的气弹簧数量较多,导致滑动支架不稳,支撑板增强了滑动支架的稳定性,滚轮减小了支撑板随滑动支架滑动的阻力。进一步的,所述轨道的截面为T形,所述第一滑动支架和第二滑动支架的下端两侧面设有与所述轨道相配合的凹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气缸控制两个滑动支架同时反方向移动,与气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移动的连接方式相比,减小了气缸的活塞杆的伸缩范围,降低了能耗,节省了成本和时间。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工作台,2.轨道,3.气缸,41.第一连杆,42.第二连杆,51.第一滑动支架,52.第二滑动支架,6.连接座,7.支撑板,8.滚轮。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示,一种气弹簧循环寿命试验工装,包括工作台1、第一滑动支架51、第二滑动支架52、第一连杆41、第二连杆42和气缸3,第一滑动支架51和第二滑动支架52相对称设置在工作台1上,第一滑动支架51和第二滑动支架52相对面设有一一对应的气弹簧连接座6,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轨道2,所述轨道2的截面为T形,所述第一滑动支架51和第二滑动支架52的下端两侧面设有与所述轨道2相配合的凹槽,第一滑动支架51和第二滑动支架52设置在轨道2内,所述气缸3固定在工作台1上,且气缸3位于轨道2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杆41的一端与第一滑动支架51铰接,第一连杆41的另一端与气缸3的活塞杆铰接,第二连杆42的一端与第二滑动支架52铰接,第二连杆42的另一端与气缸3的活塞杆铰接。气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滑动支架51和第二滑动支架52的连接座6上,气缸3活塞杆伸出,使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转动,与第一连杆41铰接的第一滑动支架51和与第二连杆42铰接的第二滑动支架52在轨道2内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将气弹簧的活塞杆拉伸,模拟气弹簧的工作状态,由于2个滑动支架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缩小了气缸3活塞杆的伸缩范围,降低了能耗,节省了成本。所述第一滑动支架51和第二滑动支架52的侧面均设有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的下端设有滚轮8,所述滚轮8的滚动方向与所述轨道2平行,滑动支架上设置的气弹簧数量较多,导致滑动支架不稳,支撑板7增强了滑动支架的稳定性,滚轮8减小了支撑板7随滑动支架滑动的阻力。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