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板钢模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4174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创造属于轨道板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轨道板钢模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砟轨道板的应用已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CRTS III型无砟轨道板中对于板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板面参数的好坏直接决定张拉板是否合格,这就需要一种可以对钢模的板面平整度、承轨台坡度、承轨槽横向及纵向平整度等参数进行测量的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可以对钢模的板面平整度、承轨台坡度、承轨槽横向及纵向平整度等参数进行测量的轨道板钢模检测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轨道板钢模检测系统,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内部底端设置有钢模工位,所述固定框架上沿固定框架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相对边的上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直线导轨,两所述直线导轨之间横跨有移动横梁,所述移动横梁可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沿所述直线导轨滑动,所述移动横梁上设置有若干个激光测距传感器,所述驱动装置和激光测距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传送带,所述传送带一端与伺服电机相连,所述传送带另一端穿过所述移动横梁且传送带可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带动移动横梁沿所述直线导轨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数量为6。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框架为长方形框架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轨道板钢模检测系统具有以下优势:本套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的方法,利用S7-300PLC作为主要控制器,利用WINCC系统实现人机对话功能,使操作者更加方便、直观的控制现场,本套系统可以对钢模的板面平整度、承轨台坡度、承轨槽横向及纵向平整度等参数进行测量,操作方便,测量精确。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创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框架;2-钢模工位;3-直线导轨;4-移动横梁;5-激光测距传感器;6-传送带;7-伺服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如图1所示,一种轨道板钢模检测系统,包括固定框架1,所述固定框架1为长方形框架结构,所述固定框架1内部底端设置有钢模工位2,所述固定框架1上沿固定框架1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相对边的上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直线导轨3,两所述直线导轨3之间横跨有移动横梁4,所述移动横梁4可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沿所述直线导轨3滑动,所述移动横梁4上设置有6个激光测距传感器5,所述驱动装置和激光测距传感器5均与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7和传送带6,所述传送带6一端与伺服电机7相连,所述传送带6另一端穿过所述移动横梁4且传送带6可在伺服电机7的驱动下带动移动横梁4沿所述直线导轨3移动;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首先对速度与时间进行设定,控制器控制伺服驱动器驱动伺服电机7行走完第一个设定参数后自动停止,当移动横梁4停止后六个激光测距传感器5对钢模进行测量并保存数据,等待一秒后系统继续进行移动行走第二个设定参数,移动横梁4行走完第二个设定参数后自动停止,当移动横梁4停止后六个激光测距传感器5对钢模进行测量并保存数据,等待一秒,行走第三个设定参数,以此类推,当走完第九个设定参数后,移动横梁4将自动返回原始位置,准备下一次检测,当移动横梁4返回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需要数据并上传到信息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