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轴承专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036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滚动轴承的维修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滚动轴承专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滚动轴承一般由外圈、内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内圈的作用是与轴相配合并与轴一起旋转;外圈作用是与轴承座相配合,起支撑作用;滚动体是借助于保持架均匀的将滚动体分布在内圈和外圈之间,其形状大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滚动轴承的使用性能和寿命;保持架能使滚动体均匀分布,防止滚动体脱落,引导滚动体旋转起润滑作用。滚动轴承在使用过程中,其内圈和外圈容易出现磨损、凹坑、锈蚀等现象,影响滚动轴承的正常使用。由于外圈、内圈、滚动体所处位置空间狭小,而滚动轴承缺少专用的检测装置,很难准确判断滚动轴承是否存在磨损、凹坑、锈蚀等现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滚动轴承专用检测装置,以达到能够对滚动轴承的内圈滑道、外圈滑道进行检测,准确滚动轴承是否出现磨损、凹坑、锈蚀等故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滚动轴承专用检测装置,包括触测杆、传导杆、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测杆、传导杆、手柄由合金一体浇注制成;所述的触测杆的长度与滚动轴承外圈内壁与内圈外壁之间的距离相适配;所述的触测杆和传导杆之间的夹角为85°~95°;所述的触测杆的顶端设置有圆弧尖端;所述的手柄设置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滚动轴承专用检测装置,触测杆、传导杆、手柄由合金一体浇注制成,没有焊接或组装,传播介质均匀,触感明显;触测杆的长度与滚动轴承外圈内壁与内圈外壁之间的距离相适配,可已将触测杆放入滚动轴承外圈内壁与内圈外壁之间的空隙中,进行故障检测;触测杆和传导杆之间的夹角为85°~95°,传导杆放入外圈内壁与内圈外壁之间的空隙中时,触测杆的顶端能够触及滚动轴承的内圈滑道、外圈滑道;触测杆的顶端设置有圆弧尖端,可以防止触测杆的顶端划伤滚动轴承的内圈滑道、外圈滑道;手柄设置有防滑纹,可以防止手打滑。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对滚动轴承的内圈滑道、外圈滑道进行检测,准确滚动轴承是否出现磨损、凹坑、锈蚀等故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积极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部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其中,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滚动轴承专用检测装置,包括触测杆1、传导杆2、手柄3,触测杆1、传导杆2、手柄3由合金一体浇注制成;触测杆1的长度与滚动轴承外圈内壁与内圈外壁之间的距离相适配;触测杆1和传导杆2之间的夹角为85°~95°;触测杆1的顶端设置有圆弧尖端4;手柄3设置有防滑纹5。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用手握住手柄3,将触测杆1触及外圈5内壁与内圈6外壁之间的空隙,即触测杆1触及滚动体7所在的内圈滑道和外圈滑道。然后,当需要检测内圈滑道时,则将传导杆2沿着外圈5内壁向下滑落,圆弧尖端4触及内圈6外壁,即圆弧尖端4触及内圈滑道,当圆弧尖端4检测到内圈6外壁出现磨损、凹坑、锈蚀等故障时,则触测杆1会出现抖动,触测杆1将抖动传递给传导杆2,传导杆2再将抖动传递给手柄3,人继而感触到抖动,判断出内圈滑道是否出现故障;当需要检测外圈滑道时,则将传导杆2沿着内圈6外壁向下滑落,圆弧尖端4触及外圈5内壁,即圆弧尖端4触及外圈滑道,当圆弧尖端4检测到外圈5内壁出现磨损、凹坑、锈蚀等故障时,则触测杆1会出现抖动,触测杆1将抖动传递给传导杆2,传导杆2再将抖动传递给手柄3,人继而感触到抖动,判断出外圈滑道是否出现故障。

上述的触测杆1、传导杆2、手柄3由实心不锈钢一体浇注制成,不锈钢材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传递效果优良,能够准确判断内圈滑道、外圈滑道是否出现磨损、凹坑、锈蚀等故障。

上述的触测杆1的长度为7mm~15mm,一般的滚动轴承外圈5内壁与内圈6外壁之间的距离大约为7mm~15mm,触测杆1的圆弧尖端4需要触及外圈5内壁、内圈6外壁,因此触测杆1的长度需要与滚动轴承外圈5内壁与内圈6外壁之间的距离相一致或基本相同。

上述的触测杆1和传导杆2之间的夹角为90°,触测杆1和传导杆2垂直,能够使圆弧尖端4更好地触及外圈5内壁、内圈6外壁。

上述的手柄3由传导杆2末端弯曲制成的环形,环形手柄3不仅可以方便手握,还可以方便悬挂,使用方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