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测量汽车推力线的水平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6333阅读:9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测量汽车推力线的水平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水平固定的夹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测量汽车推力线的水平固定装置,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推力线是一条假想的线,从汽车后轴中心向前延伸,由汽车两侧的后轮共同确定的后轴行驶方向线,推力角是汽车在俯视平面内的纵向轴线和推力线的夹角,推力线相对汽车的纵向轴线向左侧偏斜为正,向右侧偏斜为负,如果后轮指向正前方,推力线和汽车的纵向轴线一致,则推力角为零,此时,汽车直线行驶,后轮驱动汽车沿着推力线和汽车的纵向轴线前进,因此零推力角是理想的;如果后轮不指向正前方,推力线和汽车的纵向轴线不一致,则出现推力角不等于零,此时,后轮驱动汽车沿着推力线前进,与汽车的纵向轴线形成一定角度,汽车在这种状态下行驶会造成轮胎加速磨损或跑偏,使汽车油耗大幅增加,甚至在汽车满载的行驶过程中出现爆胎,发生危险,造成经济损失。

目前国内的汽车厂及汽车维修中心对汽车的推力线测量技术不成熟,测量汽车推力线的精确度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设备对汽车轮胎的固定方式以及测量基准不对,现有的固定方式是利用夹具夹设在汽车轮胎外侧面的轮毂上,以汽车轮毂外沿为基准进行测量,对夹具本身加工精度要求高,且由于以汽车轮毂外沿为基准,所以测量得出的只是轮毂的推力线,而不是以轮胎胎面为基准的汽车真实的推力线,轮毂的推力线与汽车的推力线差别很大,因为与地面接触的是轮胎而不是轮毂,所以导致现有技术测量出的汽车推力线数据不真实、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测量汽车推力线的水平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提高测量汽车推力线的精确度,方便后期对汽车推力角的精确调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测量汽车推力线的水平固定装置,包括两个分别与汽车两侧同轴轮胎连接的固定夹具,所述两个固定夹具对称设置,在所述两个固定夹具之间连接有测量杆,所述固定夹具包括支撑杆、轮胎前胎面固定部、轮胎后胎面固定部、测量杆连接部,所述轮胎前胎面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支撑杆前部,所述轮胎后胎面固定部滑动设置在支撑杆后部,所述测量杆连接部设置在靠近轮胎前胎面固定部的支撑杆端部,所述测量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夹具上的测量杆连接部连接,所述轮胎前胎面固定部包括与支撑杆固定连接的固定块,在所述固定块的顶部设置有与轮胎侧面接触的第一轮胎侧面定位块,在固定块朝向轮胎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轮胎定位轴,所述第一轮胎定位轴垂直于固定块的侧面,所述轮胎后胎面固定部包括与支撑杆滑动连接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顶部设置有与轮胎侧面接触的第二轮胎侧面定位块,所述第二轮胎侧面定位块与第一轮胎侧面定位块对称设置,在滑动块朝向轮胎的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轮胎定位轴对称的第二轮胎定位轴,所述第二轮胎定位轴垂直于滑动块的侧面,所述轮胎定位轴包括与轮胎胎面接触的胎面定位轴和与地面接触的地面定位轴,所述地面定位轴设置在所述胎面定位轴的下方,且所述胎面定位轴和地面定位轴的中轴线平行于水平面。

进一步,所述测量杆的两端设置有高度调节旋钮,方便调节测量杆两端与两个固定夹具上的测量杆连接部连接的高度,使连接到两个固定夹具上的测量杆达到水平状态。

进一步,所述的测量杆上设置有气泡水平仪,用于监测测量杆的水平状态。

进一步,所述的气泡水平仪嵌入设置在所述测量杆上,提高测量杆结构的整体性,充分利用测量杆上的空间,同时提高气泡水平仪的安全性,防止被意外撞坏。

进一步,所述的测量杆是一伸缩杆,在测量结束后可以进行收缩,减小体积,便于储存和携带运输。

进一步,为了提高支撑杆的稳定性,所述的支撑杆包括平行于水平面的两根圆柱形杆,两根圆柱形杆上下设置且两根圆柱形杆的中轴线在同一垂直面上。

进一步,为了防止轮胎后胎面固定部在确定位置后出现滑动,所述的滑动块上设置有定位调节旋钮,使滑动块在轮胎后胎面固定部确定位置后可以进行位置固定。

进一步,在靠近轮胎后胎面固定部的支撑杆端部上设置有限位块,防止滑动块滑出支撑杆,导致轮胎后胎面固定部与支撑杆脱离。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轮胎定位轴和第二轮胎定位轴的两个胎面定位轴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地面定位轴之间的距离,方便胎面定位轴与轮胎胎面接触以及地面定位轴与地面接触。

进一步,所述的轮胎定位轴通过连接支架与固定块或滑动块连接,提高轮胎定位轴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以轮胎胎面确定轮胎的位置,从而得出真实准确的轮胎位置基准,不会因为轮毂失圆而造成测量基准错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固定装置自身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确定的测量基准更加准确的贴近轮胎真实位置,提高测量汽车推力线的精确度,方便后期对汽车推力角的精确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夹具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夹具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测量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胎面定位轴和轮胎胎面接触以及地面定位轴与地面接触示意图;

图中主要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轮胎,2-测量杆,3-支撑杆,4-轮胎前胎面固定部,5-轮胎后胎面固定部,6-测量杆连接部,7-固定块,8-第一轮胎侧面定位块,9-第一轮胎定位轴,10-滑动块,11-第二轮胎侧面定位块,12-第二轮胎定位轴,13-连接支架,14-胎面定位轴,15-地面定位轴,16-地面,17-高度调节旋钮,18-气泡水平仪,19-限位块,20-定位调节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的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夹具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夹具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实用新型测量杆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测量汽车推力线的水平固定装置,包括两个分别与汽车两侧同轴轮胎连接的固定夹具,两个固定夹具对称设置,在两个固定夹具之间连接有测量杆2,其中固定夹具包括支撑杆3、轮胎前胎面固定部4、轮胎后胎面固定部5、测量杆连接部6,为了提高支撑杆3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支撑杆3包括平行于水平面的两根圆柱形杆,两根圆柱形杆上下设置且两根圆柱形杆的中轴线在同一垂直面上;轮胎前胎面固定部4固定设置在支撑杆3前部,轮胎后胎面固定部5滑动设置在支撑杆3后部,测量杆连接部6设置在靠近轮胎前胎面固定部4的支撑杆3端部,测量杆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夹具上的测量杆连接部6连接,本实施例轮胎前胎面固定部4包括与支撑杆3固定连接的固定块7,在固定块7的顶部设置有与轮胎侧面接触的第一轮胎侧面定位块8,在固定块7朝向轮胎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轮胎定位轴9,且第一轮胎定位轴9垂直于固定块7的侧面,轮胎后胎面固定部5包括与支撑杆3滑动连接的滑动块10,滑动块10的顶部设置有与轮胎侧面接触的第二轮胎侧面定位块11,第二轮胎侧面定位块11与第一轮胎侧面定位块8对称设置,在滑动块10朝向轮胎的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轮胎定位轴9对称的第二轮胎定位轴12,且第二轮胎定位轴12垂直于滑动块10的侧面,本实施例中的轮胎定位轴通过连接支架13与固定块7或滑动块10连接,提高轮胎定位轴的结构稳定性;且轮胎定位轴包括与轮胎胎面接触的胎面定位轴14和与地面接触的地面定位轴15,地面定位轴15设置在胎面定位轴14的下方,且胎面定位轴14和地面定位轴15的中轴线平行于水平面,图4为本实用新型胎面定位轴与轮胎胎面接触以及地面定位轴与地面接触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了方便胎面定位轴14与轮胎1胎面接触以及地面定位轴15与地面16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一轮胎定位轴9和第二轮胎定位轴12的两个胎面定位轴14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地面定位轴15之间的距离。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测量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测量杆2的两端设置有高度调节旋钮17,方便调节测量杆2两端与两个固定夹具上的测量杆连接部6连接的高度,使连接到两个固定夹具上的测量杆2达到水平状态;在测量杆2上设置有气泡水平仪18,用于监测测量杆2的水平状态,且气泡水平仪18嵌入设置在测量杆2上,提高测量杆2结构的整体性,充分利用测量杆2上的空间,同时提高气泡水平仪18的安全性,防止被意外撞坏;本实施例中测量杆2是一伸缩杆,在测量结束后可以进行收缩,减小体积,便于储存和携带运输。

本实施例安装过程如下:首先固定其中一个固定夹具,通过滑动轮胎后胎面固定部5,使固定夹具固定在汽车其中一侧的轮胎上,此时,第一轮胎定位轴9和第二轮胎定位轴12将轮胎夹持住,轮胎定位轴上的胎面定位轴14与轮胎1胎面接触,地面定位轴15与地面16接触,且地面定位轴15处于轮胎1胎面与地面16的夹角处;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将另一个固定夹具固定到汽车另一侧的轮胎上,然后将测量杆2与两个固定夹具上的测量杆连接部6连接,通过测量杆2两端的高度调节旋钮17,调节测量杆2两端的高度,使其达到水平状态,测量杆2上设置的气泡水平仪18可以直观的监测测量杆2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至此,安装过程结束,完成了为后续汽车推力线测量工作的准备,为了防止轮胎后胎面固定部5在确定位置后出现滑动,本实施例在轮胎后胎面固定部5的滑动块10上设置有两个定位调节旋钮20,使滑动块10在轮胎后胎面固定部5确定位置后可以进行位置固定,同时,在靠近轮胎后胎面固定部5的支撑杆3端部上设置有限位块19,防止滑动块10滑出支撑杆,导致轮胎后胎面固定部5与支撑杆3脱离。

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夹具是以轮胎胎面确定轮胎的位置,从而得出真实准确的轮胎位置基准,不会因为轮毂失圆而造成测量基准错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固定装置自身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确定的测量基准更加准确的贴近轮胎真实位置,提高测量汽车推力线的精确度,方便后期对汽车推力角的精确调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