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材焊接拉伸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040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管材焊接拉伸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焊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管材焊接拉伸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管材在实际使用时,经常需要电熔承插焊接,而焊接的质量直接影响管材的使用寿命。目前,市面上尚无专门用于管材焊接后拉伸检测的装置,且此类型的装置用于管材检测的时候,由于夹具不适合,使得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管材焊接拉伸检测装置,该管材焊接拉伸检测装置结构简单,对普通小型龙门吊进行简单改造即可,且为管材设计专用夹具,使拉伸时受力更均匀,检测结果更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材焊接拉伸检测装置,包括龙门吊、上拉绳索、下拉绳索和驱动龙门吊横梁的伺服电机;所述上拉绳索的一端设于所述龙门吊的横梁上,所述上拉绳索的另一端设有管材夹具;所述下拉绳索的一端设于所述龙门吊的底盘上,所述下拉绳索的另一端设有管材夹具;所述上拉绳索与龙门吊的横梁之间或所述下拉绳索与龙门吊的底盘之间设有测力计。

优选地,所述管材夹具包括内支撑管和套设于内支撑管上的外锁紧管;所述外锁紧管的管壁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增厚,所述外锁紧管的管壁较薄的一端与内支撑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外锁紧管上设有多个开口槽,所述开口槽设于外锁紧管的管壁较厚的一端,且所述开口槽延外锁紧管的轴心设置,所述外锁紧管上套设有锁紧螺母;所述内支撑管与外锁紧管连接的一端与对应的上拉绳索或下拉绳索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拉绳索和下拉绳索均由8根-16根钢丝编制而成,且该钢丝的直径为0.5mm-1mm。

优选地,该管材焊接拉伸检测装置还包括防护套筒,所述防护套筒垂直设于龙门吊的底盘上,且所述上拉绳索、下拉绳索和管材夹具均设于防护套筒内,所述防护套筒上设有透明窗口,该透明窗口与管材位置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对普通小型龙门吊进行简单改造即可进行管材焊接拉伸检测,且由伺服电机控制,拉力变化可控可测;

2、设计管材专用的夹具,对管材进行全方位均匀夹持,防止夹持不均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3、多股钢丝编制而成的拉扯绳索,结实耐用;

4、设置防护套筒,防止拉扯断裂时发生意外,对操作人员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管材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龙门吊,11-横梁,12-底盘,20-上拉绳索,30-下拉绳索,40-管材夹具,41-内支撑管,42-外锁紧管,43-开口槽,44-锁紧螺母,50-测力计,60-防护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管材焊接拉伸检测装置,包括龙门吊10、上拉绳索20、下拉绳索30和驱动龙门吊10横梁11的伺服电机;所述上拉绳索20的一端设于所述龙门吊10的横梁11上,所述上拉绳索20的另一端设有管材夹具40;所述下拉绳索30的一端设于所述龙门吊10的底盘12上,所述下拉绳索30的另一端设有管材夹具40;所述上拉绳索20与龙门吊10的横梁11之间或所述下拉绳索30与龙门吊10的底盘12之间设有测力计5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所述管材夹具40包括内支撑管41和套设于内支撑管41上的外锁紧管42;所述外锁紧管42的管壁从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增厚,所述外锁紧管42的管壁较薄的一端与内支撑管41的一端连接;所述外锁紧管42上设有多个开口槽43,所述开口槽43设于外锁紧管42的管壁较厚的一端,且所述开口槽43延外锁紧管42的轴心设置,所述外锁紧管42上套设有锁紧螺母44;所述内支撑管41与外锁紧管42连接的一端与对应的上拉绳索20或下拉绳索30连接。

将待检测的焊接管材的两端分别放入上拉绳索20和下拉绳索30上的管材夹具40内,管材插入管材夹具40的内支撑管41和外锁紧管42之前,然后往外锁紧管42较厚的一端拧紧锁紧螺母44,由于外锁紧管42逐渐变厚,在锁紧螺母44的作用下,外锁紧管42和内支撑管41逐渐夹紧待测管材,固定好待测管材后,即可启动伺服电机进行检测。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所述上拉绳索20和下拉绳索30均由8根-16根钢丝编制而成,且该钢丝的直径为0.5mm-1mm;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拉绳索20和下拉绳索30均由12根钢丝编制而成,且该钢丝的直径为0.75mm。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该管材焊接拉伸检测装置还包括防护套筒60,所述防护套筒60垂直设于龙门吊的底盘12上,且所述上拉绳索20、下拉绳索30和管材夹具40均设于防护套筒60内,所述防护套筒60上设有透明窗口,该透明窗口与管材位置对应设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