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容器顶端取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4206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容器顶端取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顶端取液装置,属于化工行业液体容器取样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很多工序的中间产品都需要在容器中静置,以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中间产品在容器内静置过程中,会随时抽取最上层清液。从容器顶端取液一般都采用溢流的方式,这种取液的方式存在置换的问题,不能保证取液的清澈度,同时也会影响液体的静置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容器顶端取液装置,能够随时取到液体最上层的清液,达到精准取液,保证取液的清澈度,而且也不会影响剩余液体的继续静置,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容器顶端取液装置,包含悬拉索、虹吸泵、支撑架、浮子B、引液管、容器、出液管道、配重、阀门和浮子A,引液管设在容器内,引液管的下端设有配重,引液管的上端通过虹吸泵与出液管道连接,出液管道上设有阀门,引液管的上部设有浮子A,引液管上部的浮子A与引液管下端的配重之间均匀设有3—8个相同的浮子B,容器的顶部设有支撑架,悬拉索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架上,悬拉索的另一端与引液管的下端连接。

所述引液管上部的浮子A与引液管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5-1.5m。

所述引液管的长度大于容器的内径。

所述悬拉索的长度小于引液管的长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引液管通过下端的配重和浮子A和浮子B的浮力,来实现引液管的升降,并通过虹吸泵抽取容器中最上层清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随时取到容器中液体最上层的清液,保证清液的清澈度,而且也不会影响剩余液体的继续静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液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液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悬拉索1、虹吸泵2、高液位3、支撑架4、浮子B5、引液管6、容器7、低液位8、出液管道9、配重10、阀门11、浮子A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一种容器顶端取液装置,包含悬拉索1、虹吸泵2、支撑架4、浮子B5、引液管6、容器7、出液管道9、配重10、阀门11和浮子A12,引液管6设在容器7内,引液管6的下端设有配重10,引液管6的上端通过虹吸泵2与出液管道9连接,出液管道9上设有阀门11,引液管6的上部设有浮子A12,引液管6上部的浮子A12与引液管6下端的配重10之间均匀设有3—8个相同的浮子B5,容器7的顶部设有支撑架4,悬拉索1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架4上,悬拉索1的另一端与引液管6的下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容器7为圆筒状,引液管6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胶管,引液管6上部的浮子A12与引液管6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5-1.5m。引液管6上部的浮子A12与引液管6下端的配重10之间均匀设有6个相同的浮子B5。引液管6下端的配重10的重力加上引液管6自身的重力小于引液管上端的浮子A12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的浮力。浮子A12所受的浮力大于一个浮子B5所受的浮力,小于6个浮子B5所受的浮力之和。

参照附图1、2,容器7中无液体时,由于悬拉锁1的长度小于引液管6的长度,引液管6底部的配重10的重力加上引液管6的自身重力小于引液管6上部的浮子A12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悬拉索1拉紧引液管6,使引液管6本身不受到配重10作用力;当进液时,液体浸泡到引液管6下端的第一个浮子B5,受浮力作用,入液端立即随水面上浮。随之液位升高,由于引液管6因长度大于容器7的直径,后续的其它浮子B5开始产生浮力,直至液满时,引液管6受浮力盘旋悬浮于高液面3上,引液管道6入液端位于液面下。静置时间完成时,开启虹吸泵2排液,出液后关闭虹吸泵2,利用虹吸自排。液面逐渐下降,引液管6随着配重10向容器7下部拉伸,上部浮子逐次失去浮力,变成拉伸引液管6的重力,固定了引液管6的位置,减少摆动。直至排空液体,液位降至低液位8,引液管6接近拉直,悬拉索1的拉起作用使之恢复初始状态。当遇到固体(或粘度大物体)时,虹吸自动失去作用,停止排液。或当不需要液体时,关闭阀门11,截止排液过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