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2027发布日期:2018-09-21 20:47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性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门窗幕墙等建筑围护结构的密封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节能性能和室内居住舒适度,随着建筑使用年限的增加,服役中的门窗幕墙由于密封材料发生老化失效、五金变形等,影响其密封性能变差,从而导致室内外热量对流增加,增加建筑运行能耗水平,影响室内热环境和空气质量,降低居住舒适度。严重时,会发生漏水、玻璃脱落等严重问题,从而影响建筑使用寿命,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所以,研究对服役过程中的门窗幕墙气密性无损在线测试方法,检测和评价服役中门窗幕墙的密封性能及使用安全可靠性,对于保障建筑节能和建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有的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般都采用有色烟雾进行密封性检测,操作十分的麻烦,且易造成环境污染,故而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底部固定有吸气罩,且吸气罩内部固定有吸气扇,所述固定块一侧表壁上固定有电控盒,所述电控盒内部固定有蓄电池,所述固定块顶部固定有第一吸盘,且第一吸盘一侧表壁中心处固定有第一按压柄,所述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还包括与该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配套使用的固定条,所述固定条底部粘接有纸条,所述固定条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吸盘,且第二吸盘一侧表壁中心处固定有第二按压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电控盒一侧表壁上设置有控制按键和充电接口,且控制按键位于充电接口的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吸盘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吸盘关于固定条的竖直中线相互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纸条共设置有二十二个,且二十二个纸条两两之间相互平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吸气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该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在门窗幕墙的一侧表壁固定纸条,在门窗幕墙的另一侧表壁固定吸气扇,通过吸气扇向门窗幕墙连接处吹气,看纸条是否发生飘动,便可以检测的门窗幕墙的密封性,对比于的传统的采用有色烟雾进行密封性检测,要更加的安全环保,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且吸气扇的设置,加大门窗幕墙一侧的风力,有效的提高了该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检测的精确性,再有其该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较低,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纸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固定块、2-吸气罩、3-吸气扇、4-电控盒、5-控制按键、6-蓄电池、7-充电接口、8-第一吸盘、9-第一按压柄、10-固定条、11-纸条、12-第二按压柄、13-第二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块1,固定块1底部固定有吸气罩2,且吸气罩2内部固定有吸气扇3,固定块1一侧表壁上固定有电控盒4,电控盒4内部固定有蓄电池6,固定块1顶部固定有第一吸盘8,且第一吸盘8一侧表壁中心处固定有第一按压柄9,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还包括与该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配套使用的固定条10,固定条10底部粘接有纸条11,固定条10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吸盘13,且第二吸盘13一侧表壁中心处固定有第二按压柄12。

电控盒4一侧表壁上设置有控制按键5和充电接口7,且控制按键5位于充电接口7的上方,第二吸盘13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二吸盘13关于固定条10的竖直中线相互对称,纸条11共设置有二十二个,且二十二个纸条11两两之间相互平行,蓄电池6的输出端与吸气扇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通过第一吸盘8将固定块1固定在门窗幕墙的一侧表壁上,然后通过第二吸盘13将固定条10固定在门窗幕墙的另一侧表壁上,此时通过控制按键5控制打开吸气扇3,蓄电池6给吸气扇3供电,吸气扇3开始工作,通过吸气罩2向门窗幕墙吹风,此时观察门窗另一侧纸条11是否发生飘动,便可以检测到门窗幕墙的密封性,该门窗幕墙密封性能检测装置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