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杆原位刺穿和弯折力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2442发布日期:2018-10-02 19:06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玉米茎杆原位刺穿和弯折力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玉米抗倒伏能力、弯折强度评价时需要进行玉米茎杆原位刺穿强度和弯折力的测量工作。现有的测量方法是将玉米茎杆从田地取回,在室内用专用的大型刺穿测量设备以及弯折力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因此,测量不方便。如果能设计一种便携的测量装置,能够提高测量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捷的玉米茎杆原位刺穿和弯折力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玉米茎杆原位刺穿和弯折力测量装置,包括压力测量器、穿刺测量头和弯折力测量头,

它还包括C型架和移动横梁,在所述C型架两端内侧设置有滑槽,所述移动横梁的两端位于所述滑槽内,且移动横梁的至少一端与位于所述滑槽内的齿条连接,在C型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齿条配合的齿轮,所述齿轮与驱动电机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的正转按钮和反转按钮;

所述C型架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卡扣;

所述压力测量器的测量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上设置有螺纹孔,在所述穿刺测量头和弯折力测量头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螺纹端。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卡扣包括两个半圆型扣,每个所述半圆形扣的两端设置有耳板,一个所述半圆形扣的耳板上设置有螺纹孔,另一个所述半圆形扣的耳板上设置有通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C型架的横杆内设置有锂电池和充电模块,所述驱动电机和充电模块分别与所述锂电池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设计小巧,操作方便,可以拿到田地里直接在玉米株上测量,压力测量器的连接头可以方便更换穿刺测量头和弯折力测量头。C型架的设计方便握持和固定玉米茎杆。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原位穿刺强度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原位穿刺强度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齿轮和齿条配合示意图;

图中,压力测量器1、连接头11、螺纹孔111、穿刺测量头2、弯折力测量头3、C型架4、滑槽41、半圆型扣42、螺纹孔421、半圆型扣42’、通孔421’、横杆43、充电插口431、移动横梁5、齿条6、齿轮7、驱动电机8、正转按钮81、反转按钮82、玉米茎杆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压力测量器1、穿刺测量头2、弯折力测量头3、C型架4和移动横梁5。压力测量器1上设置有数值显示屏。穿刺测量头2的前端为细尖头。弯折力测量头3前端为平头。

在所述C型架4两端的竖杆内侧设置有滑槽41,所述移动横梁5的两端位于所述滑槽41内,具体的,移动横梁5的两端为T型结构,滑槽41为与T型结构配合的T型槽。

在一个滑槽41内设置齿条6。移动横梁5的一端与位于所述滑槽41内的齿条6固定连接,在C型架4上设置有与所述齿条6配合的齿轮7,所述齿轮7与驱动电机8连接,具体的,齿轮7和齿条6的配合结构如图4所示。当然,可以分别在C型架4两端的竖杆内的滑槽41内设置一个齿条6,将驱动电机8改为两端双轴输出电机,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齿轮。

在所述驱动电机8的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电机8连接的正转按钮81和反转按钮82。当然,正转按钮81和反转按钮82还可以设置在横杆43上。

所述C型架4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卡扣。优选的,所述固定卡扣包括两个半圆型扣(42,42’),每个所述半圆形扣(42,42’)的两端设置有耳板,一个所述半圆形扣42的耳板上设置有螺纹孔421,另一个所述半圆形扣42’的耳板上设置有通孔421’。半圆形扣42的后方固定在C型架的前端,半圆形扣42’为独立的卡扣。

所述压力测量器1的测量端设置有连接头11,所述连接头11上设置有螺纹孔111,在所述穿刺测量头2和弯折力测量头3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111配合的螺纹端。

在所述C型架4的横杆43内设置有锂电池和充电模块,所述驱动电机8和充电模块分别与所述锂电池连接,在横杆43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插口431。

如图2和图3所示,使用时,将本装置直接拿到田间,先在连接头11上连接穿刺测量头2或弯折力测量头3,然后用卡扣将玉米茎杆9固定,按下正转按钮81后,通过驱动电机8驱动齿轮齿条,推动移动横梁5向前移动,穿刺测量头2或弯折力测量头3与玉米茎杆9接触后,压力测量器1开始记录压力值,并在测量完成后显示最大值。测量完成后,按下反转按钮82,移动横梁5向后移动复位。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