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在粉料储存罐的胶凝材料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8548发布日期:2019-04-16 23:40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在粉料储存罐的胶凝材料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凝材料的取样装置,是一种装在粉料储存罐的胶凝材料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崛起,混凝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工程建 设当中。混凝土是由混凝土搅拌站进行生产 。凝土搅拌站是由搅拌主机、物料称量系统、物 料输送系统、物料贮存系统、控制系统五大组成系统和其他附属设施组成的建筑材料制造 设备,其工作的主要原理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将砂石、石灰、煤渣等原料进行混合搅拌,最 后制作成混凝土,作为墙体材料投入建设生产。混凝土搅拌站自投入使用以来,在我国建筑 建材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混凝土搅拌站中物料贮存系统指的是料仓,料仓能够储存混泥土搅拌需要的粉料,同时可向下游设备供料。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粉料生产部门需进行抽样检验,传统的检验方式,是在粉料车停机是通过人爬到粉料上方进行取样,操作不方便,且抽样只能抽样到粉料车最上面的粉料样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在粉料储存罐的胶凝材料取样装置,其克服了上有技术之不足,有效解决了现有检验胶凝材料通过人爬到粉料车上方进行取样,操作不方便,且抽样只能抽样到料仓最上面的粉料样本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

一种装在粉料储存罐的胶凝材料取样装置,包括料仓、第一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第三取样装置,

所述第一取样装置包括第一取样口、第一取样管、第一取样控制板、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第一取样收集罐,所述第一取样口设置在料仓中上部,所述第一取样管上端设置在第一取样口正前方并与料仓相连接,所述第一取样控制板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取样管上端与第一取样口之间,所述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一取样管上,所述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上端铰接安装在第一取样控制板上,所述第一取样收集罐设置在料仓底部一侧,所述第一取样管下端延伸至第一取样收集罐内部;

所述第二取样装置包括第二取样口、第二取样管、第二取样控制板、第二取样控制液压杆、第二取样收集罐,所述第二取样口设置在料仓中部,所述第二取样管上端设置在第二取样口正前方并与料仓相连接,所述第二取样控制板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二取样管上端与第二取样口之间,所述第二取样控制液压杆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二取样管上,所述第二取样控制液压杆上端铰接安装在第二取样控制板上,所述第二取样收集罐设置在料仓底部一侧,所述第二取样管下端延伸至第二取样收集罐内部;

所述第三取样装置包括第三取样口、第三取样管、第三取样控制板、第三取样控制液压杆、第三取样收集罐,所述第三取样口设置在料仓中下部,所述第三取样管上端设置在第三取样口正前方并与料仓相连接,所述第三取样控制板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三取样管上端与第三取样口之间,所述第三取样控制液压杆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三取样管上,所述第三取样控制液压杆上端铰接安装在第三取样控制板上,所述第三取样收集罐设置在料仓底部一侧,所述第三取样管下端延伸至第三取样收集罐内部。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的优化和/或改进:

优选的,所述第一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第三取样装置两两之间与中心轴形成120°角。

优选的,第一取样管、第二取样管、第三取样管一侧均设有检修梯。

优选的,所述第一取样管、第二取样管、第三取样管下端均通过连接杆与料仓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第三取样装置均至少设有一个。

优选的,所述第一取样收集罐、第二取样收集罐、第三取样收集罐结构均一致。

优选的,所述第一取样收集罐包括取样罐体、罐体把手、万向轮,所述罐体把手固定安装在取样罐体的一侧,所述万向轮固定安装在取样罐体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时通过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将第一取样控制板向上提起,料仓内部的胶凝材料通过搅拌时产生离心力从第一取样口甩出,在第一取样管的引流作用下,胶凝材料流入第一取样收集罐内,第二取样装置与第三取样装置同理,第一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第三取样装置的取样高度是依次递减的,因此取出来的胶凝材料检验品是料仓内部高、中、低三个部位的材料,取样更均匀,整个取样过程无需关闭分料车,仅需通过外部控制系统控制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第二取样控制液压杆、第三取样控制液压杆即可,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现有检验胶凝材料通过人爬到粉料车上方进行取样,操作不方便,且抽样只能抽样到料仓最上面的粉料样本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取样口与第一取样控制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取样口与第二取样控制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取样口与第三取样控制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取样收集罐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料仓,2为第一取样口,3为第一取样管,4为第一取样控制板,5为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6为第一取样收集罐,7为第二取样口,8为第二取样管,9为第二取样控制板,10为第二取样控制液压杆,11为第二取样收集罐,12为第三取样口,13为第三取样管,14为第三取样控制板,15为第三取样控制液压杆,16为第三取样收集罐,17为检修梯,18为连接杆,19为取样罐体,20为罐体把手,21为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列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行描进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2、3、4、5、6、7所示,一种装在粉料储存罐的胶凝材料取样装置,包括料仓1、第一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第三取样装置,

所述第一取样装置包括第一取样口2、第一取样管3、第一取样控制板4、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5、第一取样收集罐6,所述第一取样口2设置在料仓1中上部,所述第一取样管3上端设置在第一取样口2正前方并与料仓1相连接,所述第一取样控制板4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取样管3上端与第一取样口2之间,所述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5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一取样管3上,所述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5上端铰接安装在第一取样控制板4上,所述第一取样收集罐6设置在料仓1底部一侧,所述第一取样管3下端延伸至第一取样收集罐6内部;

所述第二取样装置包括第二取样口7、第二取样管8、第二取样控制板9、第二取样控制液压杆10、第二取样收集罐11,所述第二取样口7设置在料仓1中部,所述第二取样管8上端设置在第二取样口7正前方并与料仓1相连接,所述第二取样控制板9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二取样管8上端与第二取样口7之间,所述第二取样控制液压杆10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二取样管8上,所述第二取样控制液压杆10上端铰接安装在第二取样控制板9上,所述第二取样收集罐11设置在料仓1底部一侧,所述第二取样管8下端延伸至第二取样收集罐11内部;

所述第三取样装置包括第三取样口12、第三取样管13、第三取样控制板14、第三取样控制液压杆15、第三取样收集罐16,所述第三取样口12设置在料仓1中下部,所述第三取样管13上端设置在第三取样口12正前方并与料仓1相连接,所述第三取样控制板14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三取样管13上端与第三取样口12之间,所述第三取样控制液压杆15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三取样管13上,所述第三取样控制液压杆15上端铰接安装在第三取样控制板14上,所述第三取样收集罐16设置在料仓1底部一侧,所述第三取样管13下端延伸至第三取样收集罐16内部。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时通过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5将第一取样控制板4向上提起,料仓1内部的胶凝材料通过搅拌时产生离心力从第一取样口2甩出,在第一取样管3的引流作用下,胶凝材料流入第一取样收集罐6内,第二取样装置与第三取样装置同理,第一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第三取样装置的取样高度是依次递减的,因此取出来的胶凝材料检验品是料仓1内部高、中、低三个部位的材料,取样更均匀,整个取样过程无需关闭分料车,仅需通过外部控制系统控制第一取样控制液压杆5、第二取样控制液压杆10、第三取样控制液压杆15即可,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现有检验胶凝材料通过人爬到粉料车上方进行取样,操作不方便,且抽样只能抽样到料仓最上面的粉料样本的问题。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一种装在粉料储存罐的胶凝材料取样装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或/和改进:

如图1、2、3所示,所述第一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第三取样装置两两之间与中心轴形成120°角。

如图1、2、3所示,第一取样管3、第二取样管8、第三取样管13一侧均设有检修梯17。根据实际需要这里设置检修梯17是为了能够及时检修第一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第三取样装置。

如图1、2、3所示,所述第一取样管3、第二取样管8、第三取样管13下端均通过连接杆18与料仓1相连接。根据实际需要,这里设置连接杆18 是为了避免在第一取样管3、第二取样管8、第三取样管13在取样过程中产生晃动使得第一取样管3、第二取样管8、第三取样管13上端与料仓1的连接不稳定或者将取出的胶凝材料甩出。

如图1、2、3所示,所述第一取样装置、第二取样装置、第三取样装置均至少设有一个。

如图1、2、3所示,所述第一取样收集罐6、第二取样收集罐11、第三取样收集罐16结构均一致。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取样收集罐6包括取样罐体19、罐体把手20、万向轮21,所述罐体19把手固定安装在取样罐体19的一侧,所述万向轮21固定安装在取样罐体19的底部。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最佳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的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0年07月27日 09:30
    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