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密测试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2371发布日期:2019-04-29 12:2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密测试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密性检测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通过测试仪器测试按钮型腔在一定压力下的泄漏值的测试机构。



背景技术:

有些电子产品上装设有按钮,而且按钮与产品之间会形成按钮型腔,但电子产品需要在一定的压力下工作,此时按钮型腔不允许有泄露才能保证电子产品的正常工作,因此在电子产品使用前都需要检测一下在一定压力下按钮型腔的泄漏值是否在标准值范围内,从而检测安装在电子产品上的按钮的气密性是否合格,此时就需要一种测试机构来检测按钮型腔在一定压力下的泄漏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气密测试机构,通过测试仪器测试待检测区域在一定压力下的泄漏值,测试值压力及检测标准可以依客户需求设定,针对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一种气密测试机构,包括测试仪器、工装载具和位于工装载具内的待测产品,所述待测产品的左、右两侧分别装设有按钮;所述按钮与待测产品之间形成按钮型腔;所述工装载具上且位于待测产品的前、后侧分别装设有能够将产品夹紧的夹紧组件;还包括能够将产品压紧的压紧装置;所述工装载具上且位于待测产品的左、右侧分别装设有能够将按钮密封的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包括密封连接件、装设在密封连接件上的密封固定块和装设在密封固定块上的仿行密封元件,所述仿行密封元件内装设有一体式密封圈,所述仿行密封元件与一体式密封圈能够与待测产品紧密贴合并能够将按钮密封;所述仿行密封元件、密封固定块和密封连接件上分别设有通气孔a、通气孔 b和通气孔c,通气孔a位于一体式密封圈的中间后侧,密封连接件上装设有与通气孔c相连通的气管接头,气管接头与测试仪器通过气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测试仪器提供一定值的检测气压,检测气压为 1~10MPa,所述测试仪器内装设有参考零件、压差传感器和压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能够对检测气压进行检测;所述测试仪器能够往按钮型腔和参考零件内同时提供检测气压,若按钮型腔存在泄漏,按钮型腔端的压力值一定会小于参考零件端的压力值,压差传感器可以检出两侧压差值,从而可以判定按钮型腔存在泄漏。

作为优选,所述按钮包括按键、支柱、卡接在支柱上的触片,所述待测产品的侧部具有凸字形通槽,支柱贯穿于凸字形通槽内,且触片位于产品内部并能够限位在产品内侧面上;所述按键位于凸字形通槽的大截面位置处,且按键与支柱卡接;所述支柱中部设有环形槽,且支柱中部位于环形槽位置处套装有弹簧,弹簧一端固定抵持在凸字形通槽的内侧壁上,弹簧另一端固定抵持在环形槽的侧壁上;所述按键、支柱与待测产品之间形成按钮型腔。

作为优选,所述按钮有三组,待测产品的右侧装设有一组按钮a,待测产品的左侧装设有两组按钮,分别是按钮b和按钮c,按钮a处对应装设有密封元件a,按钮b和按钮c处对应装设有密封元件b。

作为优选,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固定在工装载具上的夹紧固定块、与夹紧固定块弹性连接的夹紧块、连接在夹紧块上的推杆,所述推杆从夹紧固定块中部穿过,且推杆的端部铰接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是由手柄和长方形接触部组成的一体式结构,把手旋转使长方形接触部的长侧面和短侧面分别能够接触夹紧固定块,从而使夹紧块夹紧或脱离产品。

作为优选,所述夹紧块上装设有两组导柱,夹紧固定块上设有两组导向孔,每组导柱分别从相应的导向孔中穿过,且夹紧固定块与夹紧块之间连接有两组弹簧,且每组弹簧套装在相应的导柱上。

作为优选,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下压块,所述夹紧固定块上设有压合孔,工装载具上设有定位销孔,所述下压块的底部设有与压合孔相配合的压柱和与定位销孔相配合的定位销。

作为优选,所述仿行密封元件的材质为镀硅胶或橡胶,且仿行密封元件与待测产品的外形相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一体式密封圈为椭圆形硅胶圈或跑道型硅胶圈结构,一体式密封圈粘附在仿行密封元件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值压力及检测标准可以依客户需求设定,针对性强,最大压力可以达到10MPa。

本实用新型仿行密封元件内装设有一体式密封圈,采用内置整体一体式密封圈的设计方式,密封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元件a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元件b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按钮型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夹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中:Ⅰ—夹紧组件;Ⅱ—压紧装置;Ⅲ—密封元件a;Ⅳ—密封元件b;1—测试仪器;2—工装载具;201—定位销孔;3—待测产品;301—凸字形通槽;4—按钮;401—按键;402—支柱;403—触片;404—环形槽;405—弹簧;406—按钮a;407—按钮b;408—按钮c;5—按钮型腔;6—夹紧固定块;601—导向孔;602—压合孔; 7—夹紧块;8—推杆;9—把手;901—手柄;902—长方形接触部; 10—导柱;11—弹簧;12—下压块;13—定位销;14—密封连接件; 15—密封固定块;16—密封元件;17—一体式密封圈;18—气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附图1~6,一种气密测试机构,包括1,所述测试仪器提供一定值的检测气压,检测气压为1~10MPa,测试仪器能够往按钮型腔内提供检测气压,

所述测试仪器提供一定值的检测气压,检测气压为1~10MPa,所述测试仪器内装设有参考零件、压差传感器和压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能够对检测气压进行检测;所述测试仪器能够往按钮型腔和参考零件内同时提供检测气压,若按钮型腔存在泄漏,按钮型腔端的压力值一定会小于参考零件端的压力值,压差传感器可以检出两侧压差值,从而可以判定按钮型腔存在泄漏,测试仪器提供标准值,若压差值大于标准值,测试仪器检出并报警,此时待测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本机构还包括工装载具2和位于工装载具内的待测产品3,所述待测产品的左、右两侧分别装设有按钮4;所述按钮与待测产品之间形成按钮型腔5;所述按钮包括按键401、支柱402、卡接在支柱上的触片403,所述待测产品的侧部具有凸字形通槽301,支柱贯穿于凸字形通槽内,且触片位于产品内部并能够限位在产品内侧面上;所述按键位于凸字形通槽的大截面位置处,且按键与支柱卡接;所述支柱中部设有环形槽404,且支柱中部位于环形槽位置处套装有弹簧 405,弹簧一端固定抵持在凸字形通槽的内侧壁上,弹簧另一端固定抵持在环形槽的侧壁上;所述按键、支柱与待测产品之间形成按钮型腔。

所述工装载具上且位于待测产品的前、后侧分别装设有能够将产品夹紧的夹紧组件Ⅰ;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固定在工装载具上的夹紧固定块6、与夹紧固定块弹性连接的夹紧块7、连接在夹紧块上的推杆 8,所述推杆从夹紧固定块中部穿过,且推杆的端部铰接连接有把手 9,所述把手是由手柄901和长方形接触部902组成的一体式结构,把手旋转使长方形接触部的长侧面和短侧面分别能够抵持在夹紧固定块上,从而使夹紧块夹紧或脱离产品。当长方形接触部的长侧面抵持在夹紧固定块上,此时夹紧块是夹紧产品的状态,当不需要夹紧产品时,旋转把手,使长方形接触部的短侧面抵持在夹紧固定块上,这个过程中推杆带动夹紧块向夹紧固定块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夹紧块脱离产品。

所述夹紧块上装设有两组导柱10,夹紧固定块上设有两组导向孔601,每组导柱分别从相应的导向孔中穿过,且夹紧固定块与夹紧块之间连接有两组弹簧11,且每组弹簧套装在相应的导柱上。

本机构还包括能够将产品压紧的压紧装置Ⅱ;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下压块12,所述夹紧固定块上设有压合孔602,工装载具上设有定位销孔201,所述下压块的底部设有与压合孔相配合的压柱和与定位销孔相配合的定位销13。

所述工装载具上且位于待测产品的左、右侧分别装设有能够将按钮密封的密封元件;所述按钮有三组,待测产品的右侧装设有一组按钮a406,待测产品的左侧装设有两组按钮,分别是按钮b407和按钮 c408,按钮a处对应装设有密封元件aⅢ,按钮b和按钮c处对应装设有密封元件bⅣ。

所述密封元件包括密封连接件14、装设在密封连接件上的密封固定块15和装设在密封固定块上的仿行密封元件16,所述仿行密封元件内装设有一体式密封圈17,所述仿行密封元件与一体式密封圈能够与待测产品紧密贴合并能够将按钮密封;所述仿行密封元件、密封固定块和密封连接件上分别设有通气孔a、通气孔b和通气孔c,通气孔a位于一体式密封圈的中间后侧,密封连接件上装设有与通气孔c相连通的气管接头18,气管接头与测试仪器通过气管连接。

所述仿行密封元件的材质为镀硅胶或橡胶,且仿行密封元件与待测产品的外形相匹配。

所述一体式密封圈为椭圆形硅胶圈或跑道型硅胶圈结构,一体式密封圈粘附在仿行密封元件内。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首先将待测产品置于工装载具内,通过两组夹紧组件将产品定位,压下压紧装置将产品压紧,压柱压入压合孔内,定位销配合插入定位销孔内,先后将密封元件a、b前推贴紧待测试产品,使按钮处密封,此时除待检测区域外,测试仪器与本机构已形成一个密闭的检测回路,启动测试仪器提供一定值的检测气压,测试仪器能够往按钮型腔和参考零件内同时提供检测气压,若按钮型腔存在泄漏,按钮型腔端的压力值一定会小于参考零件端的压力值,压差传感器可以检出两侧压差值,从而可以判定按钮型腔存在泄漏,压差值就为泄漏值,测试仪器提供标准值,若压差值大于标准值,测试仪器检出并报警,此时待测产品为不合格产品,本实施例,按钮a、按钮b和按钮c可以一同测试,也可以单个按纽分别测试。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具体描述,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