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损坏一体型压力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3446发布日期:2019-05-11 00:15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损坏一体型压力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损坏一体型压力传感器。



背景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发明申请公布号CN 204903073 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压力传感器,通过在传感器壳体内置有密封圈,且将密封圈的外径与传感器壳体内径一致,使得设备的密封性大大提高,而且整体结构简单,从而使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传感器内部设置合理,可以承担较高的压力,但是由于为了减小体积和降低重量,从而导致传感器外壳较为简单,使得设备本体容易受到损坏。

因此,发明一种防损坏一体型压力传感器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损坏一体型压力传感器,通过设置有减压设备,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受到压力时,会带动第一定位板向第二定位板靠近,而在第一定位板向第二定位板移动的过程中,两组连接板一端相互分离,第二弹簧被拉伸,第一弹簧被挤压,从而可以缓解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受到的压力,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损坏一体型压力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所述传感器本体一侧设置有第一外壳,所述传感器本体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内部均设置有减压槽,所述减压槽内部均匀设置有若干减压设备,所述减压设备包括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底部设置有两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第一固定板铰接,所述第一定位板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面向第一定位板的一侧设置有滑槽,所述连接板与滑槽的连接处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底部设置有滑轮,所述连接板与滑槽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两组所述滑块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减压槽与第二定位板的一侧设置有放置槽,所述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连接处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面向减压槽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外壳底部与第二外壳底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面向减压槽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中部均设置有密封套。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本体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传感器本体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与第一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底部与第二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数量均设置为两个。

优选的,所述接口顶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接口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接口与密封盖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密封套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接口与第一连接块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由橡胶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滑块与与滑槽相配合,所述滑轮与滑块通过轴承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板与减压槽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槽设置在减压槽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设有减压设备,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受到压力时,会带动第一定位板向第二定位板靠近,而在第一定位板向第二定位板移动的过程中,两组连接板一端相互分离,第二弹簧被拉伸,第一弹簧被挤压,从而可以缓解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受到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传感器本体外部的外壳的耐压性,从而有效防止传感器本体受到损伤,进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滑块与滑槽,可以有效防止连接板从第二定位块一侧的滑槽内掉出,从而提高减压设备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有滑轮,可以有效减少滑块与滑槽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效提高减压设备的灵敏性,本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在外壳内部设置有减压槽,并在减压槽内部设置有减压设备,可以有效减轻设备的重量,并且可以有效防止设备受到损坏,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通过设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一支撑杆,有利于提高传感器本体与第一外壳内壁之间的牢固性,通过设置有第二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有利于提高传感器本体与第二外壳之间的牢固性,从而提高传感器本体在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内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块与第一外壳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感器本体、2第一外壳、3第二外壳、4减压槽、5减压设备、6第一定位板、7连接板、8第二定位板、9滑槽、10滑块、11滑轮、12第一弹簧、13第二弹簧、14放置槽、15接口、16第一连接块、17第一连接杆、18第二连接块、19第二连接杆、20密封套、21第一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3第一支撑杆、24第二支撑杆、25密封盖、26凹槽、27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防损坏一体型压力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1,所述传感器本体1一侧设置有第一外壳2,所述传感器本体1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外壳3,所述第一外壳2与第二外壳3内部设置有减压槽4,所述减压槽4内部均匀设置有若干减压设备5,所述减压设备5包括第一定位板6,所述第一定位板6底部设置有两组连接板7,所述连接板7与第一固定板铰接,所述第一定位板6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板8,所述第二定位板8面向第一定位板6的一侧设置有滑槽9,所述连接板7与滑槽9的连接处设置有滑块10,所述滑块10底部设置有滑轮11,所述连接板7与滑槽9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12,两组所述滑块1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3,所述减压槽4与第二定位板8的一侧设置有放置槽14,所述第一外壳2与第二外壳3的连接处设置有接口15,所述接口15与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块16,所述第一连接块16面向减压槽4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杆17,所述第一外壳2底部与第二外壳3底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块18,所述第二连接块18面向减压槽4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杆19,所述第一连接杆17与第二连接杆19中部均设置有密封套20,密封套20可以提高设备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感器本体1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1,所述传感器本体1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22,所述第一支撑板21底部与第一外壳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2底部与第二外壳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1与第一外壳2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23,所述第二支撑板22与第二外壳3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杆24,所述第一支撑杆23与第二支撑杆24数量均设置为两个,可以提高设备内部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口15顶部设置有密封盖25,所述密封盖25底部设置有凹槽26,所述凹槽26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接口15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接口15与密封盖25螺纹连接,在不适用使,可将密封盖25将接口15盖住;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套20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接口15与第一连接块16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27,所述密封圈27由橡胶材料制成,密封圈27可以提高设备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滑块10与与滑槽9相配合,所述滑轮11与滑块10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滑轮11可以减少滑槽9与滑块10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定位板6与减压槽4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槽14设置在减压槽4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定位板6与第二定位板8相对设置,放置槽14用来放置第二定位板8。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4,在使用时,将设备安置需要进行压力检测的装置内,将导线与接口15相连接,而在设备外部遇到较大的压力时,第一外壳2与第二外壳3向内挤压,从而带动第一定位板6向第二定位板8靠近,而在第一定位板6向第二定位板8移动的过程中,两组连接板7一端相互分离,第二弹簧13被拉伸,第一弹簧12被挤压,从而可以缓解第一外壳2与第二外壳3受到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传感器本体1外部的外壳的耐压性,从而有效防止传感器本体1受到损伤,进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相互配合的滑块10与滑槽9,可以有效防止连接板7从第二定位块一侧的滑槽9内掉出,从而提高减压设备5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有滑轮11,可以有效减少滑块10与滑槽9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效提高减压设备5的灵敏性,本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在外壳内部设置有减压槽4,并在减压槽4内部设置有减压设备5,可以有效减轻设备的重量,并且可以有效防止设备受到损坏,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照说明书附图1,传感器本体1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1,第一支撑板21与第一外壳2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23,有利于提高传感器本体1与第一外壳2内壁之间的牢固性,传感器本体1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板22,第二支撑板22与第二外壳3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板22,有利于提高传感器本体1与第二外壳3之间的牢固性,从而提高传感器本体1在第一外壳2与第二外壳3内部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