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62608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手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



背景技术:

手表,或称为腕表,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计时及显示时间的仪器。通常是利用皮革、橡胶、尼龙布、不锈钢等材料,制成表带,将显示时间的“表头”束在手腕上。本来作为仪器的錶应该带金字旁,但汉字简化把錶简化成表。世界上的第一只手表是于1868年由百达翡丽制造给匈牙利的Koscowicz伯爵夫人的。但这种形式的钟表,在当时并不流行。手表的普及化要推迟至二十世纪初。1911年卡地亚正式将这种形式的钟表商业化,推出了著名的Santos手表。自此以后,手表便开始普及。手表的制作及生产都基于一个简单而机智的发明,这就是“弹簧”,它能够收紧并储存能量,又能慢慢地把能量释放出来,以推动手表内的运行装置及指针,达到显示时间的功能,手表内的这种弹簧装置被称为主弹簧(Mainspring)。手表构造手表由表头、表带(表扣)组成。其中表头的零部件包括:机芯、表壳、底盖、镜面、字面、指针、把的。

智能穿戴手表收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现有技术中的智能穿戴手表散热性能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包括上壳、下壳和智能手表本体,所述智能手表本体位于上壳和下壳之间,所述上壳的上下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第二表带上均匀的开设有卡孔,所述第一表带上设有卡扣,所述卡孔和卡扣互相配合,所述第二表带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有保护结构层,所述第二表带的内侧设有弧形面,所述上壳的一侧设有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上均匀的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壳体和下壳之间设有空腔。

优选的,所述卡孔为圆形,所述卡孔之间的间距在3mm-4mm之间。

优选的,所述保护结构层为聚氯乙烯结构层,所述保护结构层的厚度不小于1mm。

优选的,所述第二表带的最小厚度不小于1.4mm,所述第二表带的宽度在15mm-25mm之间。

优选的,所述散热壳体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下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使用方便,通过在第二表带的内侧和人体皮肤接触面设有弧形面,从而减少穿戴时第二表带和人体皮肤的直接接触面积,使散热面积增大,大大提高散热效率,通过在上壳的一侧设有散热壳体,在散热壳体上均匀的开设散热孔,避免下壳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增强散热功能,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了该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的使用功能性,保证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的第二表带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壳、2下壳、3智能手表本体、4第一表带、5第二表带、6卡扣、7卡孔、8保护结构层、9弧形面、10散热壳体、11散热孔、12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方便散热的智能穿戴装置,包括上壳1、下壳2和智能手表本体3,所述智能手表本体3位于上壳1和下壳2之间,所述上壳1的上下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一表带4和第二表带5,所述第二表带5上均匀的开设有卡孔7,所述第一表带4上设有卡扣6,所述卡孔7和卡扣6互相配合,所述第二表带5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有保护结构层8,所述第二表带5的内侧设有弧形面9,所述上壳1的一侧设有散热壳体10,所述散热壳体10上均匀的开设有散热孔11,所述散热壳体10和下壳2之间设有空腔12,所述卡孔7为圆形,所述卡孔7之间的间距在3mm-4mm之间,所述保护结构层8为聚氯乙烯结构层,所述保护结构层8的厚度不小于1mm,所述第二表带5的最小厚度不小于1.4mm,所述第二表带5的宽度在15mm-25mm之间,所述散热壳体1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下壳2。

工作原理:使用时,卡孔7和卡扣6互相配合,方便穿戴,通过在第二表带5的内侧和人体皮肤接触面设有弧形面9,从而减少穿戴时第二表带5和人体皮肤的直接接触面积,使散热面积增大,大大提高散热效率,通过在上壳1的一侧设有散热壳体10,在散热壳体10上均匀的开设散热孔11,避免下壳2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增强散热功能,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