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0268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使操作体向多个方向倾倒或使操作体在倾倒的状态下直接旋转的操作装置,尤其涉及能够为操作操作体的人带来动作触感的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操作体向其他方向倾倒时能够获得检测输出的操作装置被使用在游戏装置或汽车导航装置等的各种电子设备中。该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和从该动作体延伸的棒状的操作体。动作体被支承为能够分别以两个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动作,且设置有根据阻力值的变化来检测动作体的以各个轴为中心的转动动作的检测部。在以下的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操作装置中,设置有使动作体和操作体向中立位置复位的弹性构件。如果操作体大幅度倾倒,则设置在动作体的下部的滑动构件的缘部越上壳体,而操作操作体的手感觉到的阻力增大。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操作装置具有表面为球面的动作体。在动作体的球面上形成有台阶,支承部通过弹簧被弹性按压在台阶上。该操作装置同样在使操作体大幅度倾倒时支承部越上台阶,操作操作体的手感觉到的阻力增大。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20944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108557号公报对于在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发明而言,虽然在增大倾倒操作体的角度时作用于操作的手的负载增大,但无法对手带来与操作体的向任意方向的操作相对应的多样的操作触感。例如,无法在倾倒操作体而使其旋转时间歇性地带来与旋转角度对应的操作触感的变化,或者无法带来与使操作体倾倒的角度的大小对应的操作触感的变化。而且,也无法使操作体在中立姿态或规定的操作姿态临时固定,或者无法进行将操作体优先向规定的操作方向引导等的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操作操作体而使动作体转动时能够使手感觉到与该操作方向或操作顺序对应的操作触感的多样变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为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而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在所述球面及所述凹部上滑动,所述凹部以所述球面与其法线的交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对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的操作装置而言,在使操作体倾倒而使其旋转时为手间歇性地带来与该旋转角度的变化相对应的操作阻力。此外,由于多个凹部在球面上呈放射状地延伸,因此从倾倒的姿态使操作体旋转时,操作触感变化的旋转角度的角度比例无论操作体倾倒的角度的大小如何都为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为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而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在所述球面及所述凹部上滑动,所述凹部以所述球面与其法线的交点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的操作装置中,在使操作体向任一方向倾倒时,随着该倾倒角度变化而为手多次带来操作阻力。此外,由于多个凹部在球面上形成为同心圆状,因此操作体的倾倒角度与带来操作触感的间隔的关系无论将操作体向哪一方向倾倒都是相同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为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而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至少形成有第一组的凹部和第二组的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分别在各组的凹部上滑动且各自在所述球面上滑动,第一组的凹部以所述球面与其第一法线的交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第二组的凹部以所述球面与其第二法线的交点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的操作装置中,由于在动作体的球面上形成有至少两组的凹部,因此能够通过各组的凹部对动作体的各个动作带来操作阻力。即,在使操作体倾倒时和在倾倒的姿态下使其旋转时,能够分别带来不同的操作触感。在上述的基础上,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一法线与所述第二法线为共同的法线,第一组的凹部与第二组的凹部具有共同的中心。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优选各所述凹部形成为随着远离所述中心而变深。通过上述手段,随着使操作体倾倒的角度变大,能够增大对手作用的操作阻力的强度。本实用新型可以构成为,呈放射状地配置的多个凹部设置有多组,各组相互分离配置,并且,在各组中以所述交点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所述凹部的配置相位相互错开。通过上述手段,即使在一组中呈放射状配置的凹部的个数少,在多个组中,通过使旋转方向上的凹部的配置相位错开,因此在旋转操作体时,也能够按照每个小角度感觉到操作阻力。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案为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且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在所述球面及所述凹部上滑动,在所述突部嵌合于所述凹部时,所述动作
5体临时固定。例如,在所述操作体为中立姿态时,所述凹部与所述突部嵌合,或者所述凹部设置在多个部位,在操作体为中立姿态及从所述中立姿态进一步转动后的操作姿态的这两种情况下,所述凹部与所述突部嵌合。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案的操作装置中,当使操作体朝向任一方向时,凹部与突部嵌合,动作体临时固定。由此,在利用手操作操作体时,容易确认中立的操作位置或用于进行规定操作的操作位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案为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而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在所述球面及所述凹部上滑动,所述凹部沿任一转动方向延伸,在所述突部嵌合于所述凹部时,所述动作体优先向沿着所述凹部的方向被引导。在上述操作装置中,由于操作体的操作方向朝规定方向被引导,因此容易使操作体朝向优先的方向而进行操作。发明效果本发明通过在动作构件的球面上形成凹部,在支承基台侧设置向所述凹部及向球面弹性按压的突部,从而相对于操作体的各种操作能够带来操作阻力的变化。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上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4是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上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6是设置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上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7是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上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8是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上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9是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上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10是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上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11是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上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12是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上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13是表示设置有三组以上凹部组的实施方式的动作体的仰视图。图14是表示设置有三组以上凹部组的实施方式的动作体的仰视图。符号说明I操作装置2支承基台3动作体3a 球面[0053]4操作体6第一转动构件7第二转动构件8、9检测部11操作钮20 第一组21 凹部25 第二组26、27、28、29 凹部31、32、35 突部33、34、36 弹性构件41、42、43、44、45、51、52、53 凹部101操作装置121、126、127、128 凹部201操作装置221 凹部301A、301B、301C 操作装置401A、401B 操作装置501、601 操作装置01、02、03、04、05、06 中心V1、V2、V3、V4 法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I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I具有支承基台2、在支承基台2的内部被支承为转动自如的动作体3、从动作体3 —体延伸的轴状的操作体4。如图2所示,动作体3的表面的一部分为球面3a。在支承基台2的内部设置有凹球面形状的支承部。所述球面3a被支承部支承成滑动自如,动作体3构成为能够以球面3a 的曲率中心为支点向各方向自由转动。在支承基台2的内部设置有图2所示的第一转动构件6和第二转动构件7。在第一转动构件6上一体地形成有从两端部沿Ox方向延伸的轴部6a、6b。轴部 6a、6b在支承基台2的内部被支承为以Ox轴为中心向α方向转动自如。Ox轴是通过动作体3的球面3a的曲率中心的假想线。在第一转动构件6上形成有沿Ox方向延伸的滑动长孔6c。操作体4向上插入于滑动长孔6c内。在第一转动构件6的下缘部形成有支承凹部 6d、6d。在动作体3上一体地形成有向Oy方向的两侧突出的小突起5、5。在支承基台2的内部,各小突起5、5嵌合于支承凹部6d、6d,动作体3与第一转动构件6在组合的状态下一起以Ox轴为中心向α方向转动自如。在第二转动构件7上一体地形成有从两端部沿Oy方向延伸的轴部7a、7b,轴部 7a、7b在支承基台2的内部被支承成以Oy轴为中心向β方向转动自如。Oy轴是通过动作体3的球面3a的曲率中心的假想线。在第二转动构件7上形成有沿Oy方向延伸的滑动长孔7c,操作体4从下侧插入第一转动构件6的滑动长孔6c,进而从下侧朝向上方插入于滑动长孔7c。在支承基台2的内部设置有中立弹簧,动作体3能够以操作体4的轴中心沿Oz方向延伸的中立姿态保持稳定。如图I所示,在支承基台2上设置有两个检测部8、9。检测部8、9在设置于内部的基板上设有圆弧状的阻动体,且设置有以阻动体的圆弧的中心为轴而旋转的旋转件,在该旋转件上设置有在阻动体上滑动的导电性的滑动件。一个检测部8能够得到利用第一转动构件6的轴部6b使所述旋转件旋转而与第一转动构件6在α方向上的旋转角度的大小成比例的阻力值的变化,以该阻力值的变化作为检测输出。另一个检测部9能够得到利用第二转动构件7的轴部7b使所述旋转件旋转而与第二转动构件7在β方向上的旋转角度的大小成比例的阻力值的变化,以该阻力值的变化作为检测输出。如图I所示,操作体4从支承基台2沿着Oz轴向上方突出。在操作装置I安装于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部的状态下,在操作体4上安装有操作钮11。操作钮11由合成橡胶等可为操作者的手带来良好触感的材料形成。图3是从底部侧即图2所示的III向视方向观察动作体3得到的仰视图。如图3 所示,在动作体3的球面3a上形成有构成两组的多个凹部。第一组20具有多个呈直线状延伸的凹部21。在图3中示出相对于球面3a的第一法线VI、作为第一法线Vl与球面3a的交点的第一中心01。各凹部21从第一中心01呈放射状延伸。凹部21相对于第一中心01在旋转方向上等角度地形成。图3的实施方式中具有八个凹部21,凹部21在旋转方向的排列角度间距为45度。在第一组20中,各凹部21的内周侧端部21a位于从第一中心01稍离开的位置。 各凹部21的内周侧端部21a距第一中心01为等距离,各凹部21的外周侧端部21b距第一中心01也为等距离。各凹部21的距离球面3a表面的深度随着从内周侧端部21a朝向外周侧端部21b逐渐变大。如图3所示,在第二组25中形成有多个环状的凹部26、27、28、29。在图3中示出有球面3a的第二法线V2、作为第二法线V2与球面3a的交点的第二中心02。多个圆形的凹部26、27、28、29相对于第二中心02形成为同心圆状。此外,凹部26、凹部27、凹部28、凹部29的距离球面3a表面的深度尺寸按照这一顺序阶段性地变大。如图2所示,在支承基台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突部31和第二突部32。两突部31、 32为球体,第一突部31以能够与第一组20的各个凹部21嵌合的直径尺寸形成,第二突部 32形成为能够与第二组25的凹部26、27、28、29嵌合的直径尺寸。此外,在支承基台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第一突部31向第一组的凹部21及球面3a弹性按压的第一弹性构件33、 用于将第二突部32向第二组25的凹部26、27、28、29及球面3a弹性按压的第二弹性构件 34。第一弹性构件33和第二弹性构件34为板簧。接下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I的动作。在没有外力作用于操作钮11时,在中立弹簧的作用下,动作体3以操作体4的轴向朝向Oz轴方向的中立姿态保持稳定。当操作操作钮11而使操作体4向α方向倾倒时,伴随动作体3的转动,第一转动构件6以Ox轴为中心转动,从检测部8能够得到基于与该转动角度成比例的阻力变化的检测输出。当操作操作钮11而使操作体4向β方向倾倒时,伴随动作体3的转动,第二转动构件7以Oy轴为中心地转动,从检测部9能够得到基于与该转动角度成比例的阻力变化的检测输出。此外,能够使操作体4向α方向与β方向合成的多个方向倾倒,此时,能够从检测部8和检测部9这双方得到基于阻力变化的检测输出。此外,在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倾倒的状态下,能够进行使其以Oz轴为中心向图I 所示的Y方向转动的操作。此时,同样由检测部8检测第一转动构件6向α方向转动的转动成分,由检测部9检测第二转动构件7向β方向转动的转动成分。在操作体4朝向Oz轴的中立姿态时,图2所示的第一突部31在图3所示的球面 3a的表面向第一中心01压接,第二突部32向第二中心02压接。在进行使操作钮11及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向α方向或β方向或者α方向和β 方向以外的方向倾倒的操作时,在图3所示的第二组25中,第二突部32以第二中心02为起点向放射方向滑动。此时,第二突部32交替在球面3a和圆形的凹部26、27、28、29上滑动,每当第二突部32落入凹部26、27、28、29中或每当第二突部32从凹部26、27、28、29越上球面3a的表面时,能够对要使操作钮11倾倒的手作用阻力变化,阶段性地为手带来操作触感。随着从接近第二中心02的内侧的凹部26按照凹部27、28、29的顺序远离中心02, 距离凹部的球面3a的表面的深度尺寸阶段性地变大。因此,随着增大使操作钮11及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倾倒的角度,为手带来的阻力也阶段性地增大。由此,操作者通过手的触感容易掌握使操作钮11及操作体4倾倒的角度是大还是小。需要说明的是,若自第二中心02的半径方向上的、各凹部26、27、28、29的中心的间距相等,则在使操作钮11和操作体4倾倒时,每隔固定的倾倒角度就可感觉到滑动阻力。 或者,也可以使各凹部26、27、28、29的中心的间距随着远离第二中心02而变大。由此,在大幅度倾倒操作钮11和操作体4时感觉到阻力感的间距变大,从而容易通过手的触感掌握到倾倒了较大角度的情况。在使操作钮11和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倾倒并在该状态下绕Oz轴向Y方向转动时,第一突部31交替在球面3a的表面和第一组20的凹部21上滑动,每当落入凹部21或每当从凹部21越上球面3a时,能够为操作操作钮11的手带来阻力触感。由此,通过手的触感容易掌握使操作钮11转动了何种程度的角度或以何种程度的角速度进行了旋转。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组20的凹部21的内周侧端部21从第一中心01分离,因此在使操作钮11和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仅倾倒小角度而向Y方向转动时,第一突部31不会落入凹部21中,不会为手带来阻力触感。因此,在使操作体4略微倾倒而接近Oz轴地进行旋转时,能够顺畅地进行该旋转操作,从而能够进行细微的输入操作的控制。此外,凹部21的距离球面3a的表面的深度尺寸随着从内周侧端部21a朝向外周侧端部21b而变大。因此,在使操作钮11和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略微倾倒而向Y方向转动时,从凹部21为手带来的阻力触感小,在大幅度倾倒而向Y方向转动时,为手带来的阻力触感变大。由此,通过手的触感容易掌握在使操作钮11和操作体4倾倒何种程度的状态下向Y方向进行转动。如图3所示,该操作装置I在动作体3的球面3a上形成有两个组20、25的多个凹部,在动作体3为中立姿态时,第一突部31与第一组20的凹部的中心01抵接,第二突部32 与第二组25的凹部的中心02抵接。由此,在分别或合成地进行使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倾倒的动作和使操作体旋转的动作时,能够从第一组20的凹部和第二组25的凹部明确地区别不同种类的阻力触感。接下来,在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1中使用的动作体3的球面3a 上形成多个凹部。在图4中,在球面3a的法线V3与球面3a的交点设定共同中心03。并且,组合形成有从共同中心03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凹部121和相对于共同中心03形成为同心圆状的多个环状的凹部126、127、128。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凹部121分别与图3所示的第一组20的凹部21同样地形成为,随着远离共同中心03,其距离球面3a的表面的深度尺寸变大。并且,多个凹部126、 127、128与图3所示的第二组2的凹部26、27、28、29同样地形成为,接近共同中心03的凹部距离球面3a的深度尺寸小,随着远离共同中心03而逐渐变深。在支承基台2内设有一个球状的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构件向动作体3按压。在动作体3为中立姿态时,突部与共同中心03抵接。在使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倾倒时,通过同心圆状的凹部126、127、128为操作的手阶段性地带来阻力触感,在从操作体4倾倒的姿态使其旋转时,从放射状的凹部121以固定的角度间隔为手带来阻力触感。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01在动作体3的球面3a的底部形成有一组凹部。该组的多个凹部221相对于作为从球面3a的底部向Oz方向延伸的法线V4 与球面3a的交点的中心04呈放射状地延伸。各凹部221的内周侧端部221a延伸至中心
04。此外,各凹部221的自球面3a的表面的深度尺寸随着从内周侧端部221a朝向外周侧端部221b而逐渐变大。在该操作装置201上设置有在动作体3为中立姿态时与中心04抵接的球形状的突部35、将突部35向球面3a弹性按压的螺旋弹簧的弹性构件36。该操作装置201在操作体4倾倒的状态下向Y方向旋转时为进行操作的手带来与凹部221的配置角度间隔对应的阻力触感。此外,由于凹部221的深度随着朝向外周侧端部221b而逐渐变深,因此随着增大操作体4的倾倒角度,在旋转时使手感觉到的阻力触感变强。如图6所示,由于各凹部221的内周侧端部221a延伸至中心04,因此在操作体4 略微倾倒的状态下使其旋转也能够得到阻力触感。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动作体3上仅形成图3所示的第二组25的多个凹部26、 27、28、29。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301A在作为动作体3的球面3a的法线与球面3a的交点的中心05形成有小的凹球面形状的凹部41。该操作装置设置有在动作体3为中立姿态时与凹部41嵌合的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构件向动作体3弹性按压。图7所示的操作装置301A通过使操作体4倾倒或在倾倒的姿态下使其旋转,能够使动作体3向各方向转动。在成为操作体4沿着Oz轴的中立姿态时,突部与凹部41嵌合, 动作体3临时固定成中立姿态。由此,通过手的触感容易掌握操作体4已复位到中立姿态的情况。[0111]图8和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图8所示的操作装置301B在动作体3的球面3a上形成有位于中心05的凹球面形状的凹部41,在与其向左右方向空出距离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凹球面状的凹部42、43。并且,在动作体3为中立姿态时,球形状的突部与中央的凹部41嵌合。对于该操作装置30IB而言,在操作体4为中立姿态时,动作体3临时固定,在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向左右两侧倾倒规定角度时,突部也与凹部42或凹部43嵌合,操作体4临时固定。因此,能够通过手的阻力触感掌握操作体4为中立姿态这一情况,并且通过手的阻力触感容易掌握已使操作体4转动到规定的操作位置的情况。另外,如图9所示的操作装置301C所示,也可以在球面3a上形成在中立姿态时突部所嵌合的凹部41,而在与该凹部41在正交的两个方向上空出距离的位置形成凹部42、 43、44、45。图10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401A形成有在动作体3的球面3a上沿直线方向延伸的凹部51。凹部51的中心为06,在动作体3为中立姿态时,球形状的突部在中心06与凹部51嵌合。该操作装置401A能够操作操作体4而使动作体3向任意方向转动,但在突部与凹部51嵌合的状态下,当使操作体4向凹部51延长的方向倾倒时,手感觉到的阻力小,当向除此以外的方向倾倒时,突部从凹部51脱离而越上球面3a,因而手感觉到的阻力变大。由此,优先进行向凹部51延伸的方向的倾倒操作。图11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操作装置401B。该操作装置401B在动作体3 为中立姿态时,突部在中心06的位置与凹部52嵌合。在使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向正交的两方向倾倒时手感觉到的阻力小,在向除此以外的方向倾倒时阻力变大。另外,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操作装置401C那样,在球面 3a上形成延伸成多列的凹部53。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501中使用的动作体3的仰视图。 在该操作装置501中,在球面3a上配置有四组凹部。一组20A以作为法线V7与球面3a的交点的中心07为基准形成。该组20A的凹部21A与图3所示的第一组20的多个凹部21实质上相同。组20B以作为法线V8与球面 3a的交点的中心08为基准形成。该组20B的凹部21B也与图3所示的第一组20的凹部 21实质相同。组20A具有相对于中心07呈放射状延伸的八个凹部21A,组20B具有相对于中心 08呈放射状延伸的八个凹部21B。但是,组20A中的凹部21A相对于中心07的旋转角度的相位与组22B中的凹部21B相对于中心08的旋转方向的相位彼此错开22. 5度。在操作体4和动作体3为中立姿态时,球形状的突部分别与中心07和中心08抵接而由弹性构件按压。在使操作体4从中立姿态倾倒而旋转时,每当组20A的凹部21A旋转45度时,为进行操作的手带来操作阻力。另一方面,通过组20B的凹部21B,在组20A的相邻的凹部2IA与2IA之间为操作的手带来操作阻力。因此,通过两组20A、20B的各八个凹部21A、21B,每当操作体4和动作体3旋转 22. 5度时则带来操作阻力,在操作体4的旋转中能够得到16次的操作阻力。在该实施方式中,动作体3为小径结构体,即使组20A、20B的凹部21A、21B为微小
11的尺寸,也能够相对于一周旋转而带来多次操作阻力触感。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球面3a 中设置三组以上仅呈放射状的凹部的组。在图13所示的操作装置501中,设置有相对于作为法线V9与球面3a的交点的中心09构成组25A的多个凹部。在组25A中形成有配置成同心圆状的凹部26A、27A、28A、29A。 凹部26A、27A、28A、29A与图3所示的第二组25的凹部26、27、28、29同样,随着远离中心09 而凹部的深度尺寸依次变大。但是,最外周的凹部29A比其他凹部26A、27A、28A浅。进而,作为构成另一组的凹部,在中心09形成有临时固定用的一个凹部41A。该凹部41A为与图7所示的操作装置301A的凹部41同样小的凹球面形状。在操作体4为中立姿态时,球形状的突部被弹性按压向凹部41A,动作体3和操作体4以中立姿态临时固定。当操作体4向任一方向倾倒时,通过同心圆的凹部26A、27A、28A、 29A获得多次的操作阻力触感。由于凹部按照26A、27A、28A的顺序变深,因此操作触感随着使操作体4大幅度倾倒而阶段性地变大。然后,当突部与最外周的凹部29A嵌合时,得到与此前相比小的操作阻力触感。图13所示的操作装置501在球面3a上形成有四组凹部,因此能够带来操作体4 在中立姿态下的临时固定、与倾倒角度对应的多级次的操作阻力触感、使操作体4旋转时的分割为16次的操作阻力触感。另外,在图3、图4、图6或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进一步组合图8所示的凹部41、42、43或图9所示的凹部41、42、43、44、45。图4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601形成有图13所示的组20A的凹部21A、 组25A的凹部26A、27A、28A、29A及定位用的凹部41A。进而,围绕作为法线VlO与球面3a的交点的中心010形成有四边形状的轨迹的凹部 151。图14所示的操作装置601除了操作体4在中立姿态下的临时固定、倾倒操作体4 时的操作阻力触感及倾倒操作体4而使其旋转时的操作阻力触感以外,还具有以四边的限制优先绕中立姿态引导操作体4的功能。此外,在图3、图4、图6、图13或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图10所示的凹部51与图11所示的凹部52或图12所示的凹部53组合。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球面3a上设置上述全部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任意一组的凹部,也可以将它们自由组合而设置两组以上的凹部。
权利要求1.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而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在所述球面及所述凹部上滑动,所述凹部以所述球面与其法线的交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
2.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而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在所述球面及所述凹部上滑动,所述凹部以所述球面与其法线的交点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地设置有多个。
3.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而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至少形成有第一组的凹部和第二组的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分别在各组的凹部上滑动且各自在所述球面上滑动,第一组的凹部以所述球面与其第一法线的交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第二组的凹部以所述球面与其第二法线的交点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地设置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法线与所述第二法线为共同的法线,第一组的凹部与第二组的凹部具有共同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呈放射状地配置的多个凹部设置有多组,各组相互分离配置,并且在各组中,以所述交点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所述凹部的配置相位相互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各所述凹部形成为随着远离所述中心而变深。
7.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而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在所述球面及所述凹部上滑动,在所述突部嵌合于所述凹部的状态下,所述动作体被临时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在所述操作体为中立姿态的状态下,所述凹部与所述突部嵌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所述凹部设置在多个部位,在操作体为中立姿态及从所述中立姿态进一步转动后的操作姿态的这两种情况下,所述凹部与所述突部嵌合。
10.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动作体,其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球面而被支承基台支承为转动自如;操作体,其使所述动作体转动;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动作体的转动动作,所述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球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所述支承基台侧设置有突部,该突部被弹性按压在所述动作体上而在所述球面及所述凹部上滑动,所述凹部沿任一转动方向延伸,在所述突部嵌合于所述凹部的状态下,所述动作体优先向沿着所述凹部的方向被引导。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作装置,在使操作体倾倒等而使其旋转以输入操作信号的操作装置中,在使操作体向各种方向动作时能够使手感觉到操作阻力。在通过操作体而转动的动作体(3)上形成有球面(3a),在操作装置中设置有检测该动作体(3)的转动动作的检测部。在球面(3a)上形成有第一组(20)的放射状的凹部(21)、第二组(25)的同心圆状的凹部(26、27、28、29),且设置有与第一组(20)的凹部嵌合的突部和与第二组(25)的凹部嵌合的突部。在操作操作体而使动作体3倾倒等而使其转动时,从第一组(20)和第二组(25)的凹部为手带来操作阻力。
文档编号G05G9/047GK202351732SQ20112045155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7日
发明者铃木克俊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