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30596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冷却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电子元件(尤其是中央处理器)运行频率和速度在不断提升。高频高速也使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随之增多,其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影响运行时的性能,为确保电子元件能正常运行,必须及时排出电子元件所产生的大量热量。
通常,传统的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器及直接安装在散热器一侧的风扇。散热器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热鳍片,相邻鳍片间形成贯通散热器相对两端的气流通道。风扇产生的强制气流从散热器一端吹入再从散热器相对一端吹出。然而需要在散热装置中除去散热器一侧的部分散热鳍片以便在散热器的一侧腾出容纳该风扇的空间。风扇与散热鳍片紧密接触,散热装置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由于风扇紧贴于散热鳍片一端,大部分强制气流吹向风扇正对部分的散热鳍片,即大部分强制气流经风扇进入风扇面对的气流通道,风扇四周未接触到的散热鳍片则很少有强制气流经过。风扇与散热鳍片位置关系决定强制气流无法均匀吹向每一气流通道,与每一散热鳍片充分接触,该散热器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业界人士将风扇固定架应用到上述散热装置中。风扇固定架一侧承载风扇,另一侧固定在散热器的一端。该风扇固定架使散热器的一端与风扇之间形成一定空隙,避免需除去部分的散热鳍片才能将风扇直接贴附在散热鳍片上,安装、拆卸方便,因此业界广泛采用具有风扇固定架结构的散热装置。但是,该风扇固定架仍然不能使风扇产生的强制气流均匀吹向所有气流通道,与每一散热鳍片充分接触而快速将每一散热鳍片上的热量带走。

发明内容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予以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相互间隔排列的若干散热鳍片,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形成两端开口的气流通道,该散热器一侧安装有一风扇固定架,该风扇固定架设有一本体部,一风扇设于该本体部并提供吹向该气流通道的气流,该风扇固定架在散热器一侧形成一腔室,该腔室内散热鳍片侧缘与风扇固定架本体部的距离沿该散热鳍片侧缘上各点连续变化。
该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由于该散热鳍片侧缘与风扇固定架本体部的距离沿该散热鳍片侧缘上各点连续变化,使该腔室内空间由顶部至底部呈连续、不均匀分布,风扇产生的强制气流沿该散热鳍片的侧缘上、下移动并产生紊流效应,致使强制气流与每一散热鳍片充分接触最大限度带走散热鳍片的热量,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提高。

图1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相反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将图1中除去部分以反映风扇固定架与散热器内部关系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4中V-V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部分风扇固定架被切去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沿图6中VII-V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8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部分风扇固定架被切去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本发明散热装置用来对中央处理器等发热电子元件散热。该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器10、设置在散热器10一侧的风扇固定架20及固定在风扇固定架20一侧的风扇30。
结合参阅图2-5,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第一实施例,该散热器10包括一基座12,设在基座12上的散热鳍片组14。该基座12的下表面贴设一发热电子元件(图未示),基座12的上表面位于该散热鳍片组14的前端设有一对螺孔122。该散热鳍片组14设有若干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140,相邻两散热鳍片140之间形成两端开口的气流通道16。每一散热鳍片140靠近风扇固定架20的一端包括一弧形侧缘142、位于散热鳍片140上端且邻近弧形侧缘142的一扣钩144及由该散热鳍片140上端弯折而成且位于该扣钩144后侧的折边146。该弧形侧缘142在散热鳍片组14靠近风扇30的一侧形成一凸面(图中未标号)。所有折边146及扣钩144分别在散热鳍片组14的顶部形成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图中未标号)。每一散热鳍片140上的扣钩144与折边146之间设有一缺口(图中未标号),该缺口在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之间形成一长条槽18。
该风扇固定架20包括一本体22、由本体22的相对侧边延伸的一对挡板24及由本体22顶端延伸出的盖板25。该本体22在中央开设一圆孔27,该圆孔27的四周设有四个螺孔220。该风扇固定架20还包括一对面向风扇30方向延伸的一对扣脚28,该扣脚28由该本体22底部两侧延伸而出并对应设置在基座12的螺孔122上,每一扣脚28上设有对应于螺孔122的孔口280。一对螺钉(图中未示)顺次穿过孔口280、螺孔122将风扇固定架20的底部固定在基座12上。该盖板25从自由端延伸出平行于本体22的帽沿26。该帽沿26插入长条槽18将该风扇固定架20顶部固定在该散热鳍片组14的前端。该挡板24、盖板25与基座12环抱具有弧形侧缘142的散热鳍片组14的前端,并在该散热鳍片组14的前端与风扇固定架20之间形成一腔室40。请参阅图5,在该腔室40内,该散热鳍片140的弧形侧缘142上任意相邻两点A、B到风扇固定架20的本体22的距离da、db不相等,即该腔室40内散热鳍片侧缘142与风扇固定架20的本体部22的距离沿该散热鳍片140侧缘142上各点连续变化。
该风扇30四角设有对应螺孔220的孔口32,两对螺钉(图中未示)顺次穿过孔口32、螺孔220将风扇30固定在风扇固定架20上。该风扇30正对本体22的圆孔27,风扇30产生的强制气流经过圆孔27进入腔室40。
该散热装置工作时,由风扇30产生的强制气流首先遇到散热鳍片组14前端的弧形侧缘142。弧形侧缘142使腔室40的空间中间部分小于腔室40上、下端中任一端的空间。进入腔室40内的强制气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腔室40中间部位进入气流通道16,另一部分则沿着弧形侧缘142边缘由腔室40中部向腔室40上、下端流动(如图4中箭头所示),均匀分布在腔室40中,之后该部分强制气流再经过每一气流通道16。强制气流均匀、充分地与每一散热鳍片140接触,有效将散热鳍片140上由基座12传递来的热量带走。
结合参阅图6-7,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该散热装置中除散热鳍片140’不同于散热鳍片140外,其他元件均与第一实施例中元件相同。该散热装置包括由若干散热鳍片140’组成的散热鳍片组14’,每一散热鳍片140’靠近风扇30的一侧的一端具有一斜边142’,所有斜边142’在散热鳍片组14’前端形成一倾斜面,该倾斜面沿散热鳍片组14’前端由顶部至底部向前倾斜。此时腔室40底部空间最小,顶部空间最大。部分强制气流进入腔室40后沿斜边142’边缘从腔室40底部向顶部流动(如图6中箭头所示),强制气流经过每一气流通道16,并与每一散热鳍片140’均匀、充分地接触,将每一散热鳍片140’热量有效带走。如图7所示,该散热鳍片140’的弧形侧缘142’上任意相邻两点A’、B’到风扇固定架20的本体22的距离da’、db’不相等,即该腔室40内散热鳍片侧缘142’与风扇固定架20的本体部22的距离沿该散热鳍片140’侧缘142’上各点连续变化。
结合参阅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该散热装置中除散热鳍片140”不同于散热鳍片140外,其他元件均与第一实施例中元件相同。该散热装置包括由若干散热鳍片140”组成的散热鳍片组14”,每一散热鳍片140”靠近风扇30的一端具有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斜边142’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斜边142”。所有斜边142”形成的倾斜面沿散热鳍片组14’前端由顶部至底部向后倾斜。此时腔室40内底部空间最大,顶部空间最小。强制气流进入腔室40后沿着斜边142’边缘从腔室40顶部向底部流动(如图8中箭头所示)。同样地,该腔室40内散热鳍片侧缘142”与风扇固定架20的本体部22的距离沿该散热鳍片140”侧缘142”上各点连续变化。
由上述三个实施例可见,由于在风扇固定架20与散热器10一端部形成腔室40,强制气流由风扇30吹进该腔室40并沿着该侧散热鳍片的边缘移动,强制气流均匀分布在腔室40中再穿过每一气流通道16,强制气流充分与每一散热鳍片140、140’、140”接触,有效带走散热鳍片140、140’、140”上的热量。散热器10利用率达到最优化,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明显提高。
此外,可以理解地,作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每一散热鳍片靠近风扇固定架20一端的侧缘呈“V”形,该散热装置中除散热鳍片不同于散热鳍片140外,其他元件均与第一实施例中各元件相同。该散热鳍片“V”形侧缘上各点到风扇固定架20的本体22的距离由该散热鳍片“V”形侧缘的中间部位向上、下端逐渐增大,强制气流沿该散热鳍片的“V”形侧缘边缘上、下端移动。同样地,该散热鳍片“V”形侧缘边缘与风扇固定架20的本体22的距离沿该散热鳍片的“V”形侧缘连续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相互间隔排列的若干散热鳍片,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形成两端开口的气流通道,该散热器一侧安装有一风扇固定架,该风扇固定架设有一本体部,一风扇设于该本体部并提供吹向气流通道的气流,该风扇固定架在散热器一侧形成一腔室,其特征在于该腔室内散热鳍片侧缘与风扇固定架本体部的距离沿该散热鳍片侧缘上各点连续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固定架还包括一本体、由该本体一对侧边延伸出的一对挡板及由该本体顶部延伸出的盖板,该挡板、盖板与基座围住该散热器一端部并形成上述腔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腔室内空间由中部沿散热鳍片侧缘上、下方向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鳍片面向风扇的一侧端缘是弧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鳍片面向风扇的一侧端缘是斜边,该斜边沿该侧散热鳍片顶部至底部、向该风扇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鳍片面向风扇的一侧端缘是斜边,该斜边沿该侧散热鳍片底部至顶部、向该风扇倾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的顶部设有一长条槽,上述风扇固定架的顶部延伸一帽沿,该帽沿插设在长条槽内将该风扇固定架固定在散热器一侧。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中央设有一圆孔,上述强制气流通过该圆孔进入上述腔室。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器还包括一基座,该散热鳍片设置在基座上,该散热器顶部设有一封闭面,该基座与封闭面同时使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形成两端开口的气流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每一散热鳍片上端同向弯折延伸一折边,这些折边组合形成该封闭面。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相互间隔排列的若干散热鳍片,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形成两端开口的气流通道,该散热器一侧安装有一风扇固定架,该风扇固定架设有一本体部,一风扇设于该本体部并提供吹向该气流通道的气流,该风扇固定架在散热器一侧形成一腔室,该腔室内散热鳍片侧缘与风扇固定架本体部的距离沿散热鳍片侧缘上各点连续变化。强制气流与每一散热鳍片充分接触最大限度带走散热鳍片的热量,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提高。
文档编号G06F1/20GK1913761SQ20051003658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2日
发明者夏万林, 李涛, 校敏奇 申请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