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497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集成电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包括中央处理器在内的电子元件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当然随之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热量的积累将导致电子元件温度的升高,并由此引起运行不稳定甚至造成电子元件的损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散热以维持其正常运行。
各种结构的散热器也因此不断地被设计出来,随着发热量的不断升级,单纯通过金属热传导方式进行散热的散热器已经不能满足高发热量的电子元件的散热需求。近年来,热管因其具有高效快速的热传导能力而在散热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使用热管的散热器也因此不断地以新结构出现。
一种典型的热管散热器如图1所示,该散热器具有一用以与电子元件接触的基座100,二直立U形的热管200中部与基座100相连,多数散热鳍片300穿设在热管200上,该散热器通过基座100吸收热量,通过热管200快速地将热量传导至散热鳍片300进而向外散发。
为使散热器尽可能地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以加速散热,通常鳍片都具有较大的尺寸,而热管通常具有较小的直径,二者之间接触面积取决于热管的直径,因此虽然散热鳍片能够快速的散热,但是热管的热量不能快速的传递到散热鳍片,导致整个散热装置内热量分布严重不均,整体散热性能无法获得突破性提高,另一方面,每一较大的散热鳍片只能在与热管接触的点被支撑,各鳍片间相互独立,当一风扇安装其上用以加强散热时,震动及噪音将是不可避免的,部分震动将被传到基座影响其与电子元件的稳固均匀的接触,同时该震动传到电子元件甚至影响其正常稳定的运行。而当共震发生时上述震动及噪音的影响更加明显。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且结构稳固的散热器。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一散热体及一连接基座与散热体的热管,该散热体包括二组相互交叉连接的散热板,该等散热板之间形成多数气流的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散热装置中散热体的两组散热板相互交叉连接,结构稳固且有利于实现热量的快速均布,因此在降低震动及噪音的影响的同时也能将热管从基座传递给散热体的热量快速散发,提高了散热性能。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典型散热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散热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正视图。
图4是图2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散热装置是用以对中央处理器、集成电路芯片(图未示)等发热电子元件进行散热。
请参阅图2及图4,示出了本发明散热装置的较佳实施例。该散热装置包括一用以与电子元件接触而吸热的基座10及一散热体20,三个弯折成U形的热管50连接基座10与散热体20从而将基座10吸收的热量传至散热体20散发。一第一散热器30及一第二散热器40分别与散热体20结合并将热管50部分夹置其间。
该基座10通常以导热性能较佳的金属材料如铜制成,其大致呈矩形平板状,具有一可与电子元件接触的底面(图未示)及一顶面12,该顶面上形成有三个平行的沟槽13,该基座10四角落各水平向外延伸有固定脚14,固定脚14上开设安装孔(未标号),带有弹簧的杆件60穿置于固定脚14的安装孔中用以将该散热装置固定于电子元件所在电路板上而与电子元件接触。
上述每一热管50包括一蒸发部52,该蒸发部52置于上述基座10其中一对应沟槽13中,二平行的冷凝部54由蒸发部52两端同向垂直弯折延伸而出,该二冷凝部54垂直于基座10而伸向远离基座10的方向。
请参阅图2至图4,该散热体20包括二相互平行间隔并与基座10垂直的均热板22、24,多数与基座10平行的第一散热板23连接在二均热板22、24之间,二均热板22、24外侧面各形成有三竖直的沟槽29,多数第二散热板25与第一散热板23重直交叉连接。第一散热板23垂直于均热板22、24,第二散热板25平行于均热板22、24,该等散热板23、25间则形成了多数平行的气流通道27,每一气流通道27具有一矩形截面及二出口。其中顶部和底部的第一散热板23、二均热板22、24共同形成一框体,上述第一、第二散热板23、25相互交织结合在该框体内,该散热体20的均热板22、24及第一、第二散热板23、25可通过铝挤加工方式一体成型。
该第一与第二散热器30、40具有相同的结构。第一散热器30包括一可与散热体20的均热板22连接的传热板32,该传热板32一侧面与均热板22密合,该密合面上形成三个与均热板22上沟槽29相对应的沟槽33,该等对应沟槽29、33则形成了三个供热管50的一冷凝部54在其内延伸的管道,传热板32另一相对外侧表面则延伸出多数平行的鳍片35,该等鳍片35与第一散热板23平行。
第二散热器40包括一可与散热体20的均热板24连接的传热板42,该传热板42一侧面与均热板24密合,该密合面上形成三个与均热板24上沟槽29相对应的沟槽43,该等对应沟槽29、43则形成了三个供热管50的一冷凝部54在其内延伸的管道,传热板42另一相对外侧表面则延伸出多数平行的鳍片45,该等鳍片45与第一散热板23平行。
当该散热装置安装于一发热电子元件上时,基座10接触电子元件吸收热量,热量被部分传至散热体20底部并继续向上传导,大部分热量则被热管50蒸发部52吸收而沿着热管50向上传递并经由冷凝部54传至二均热板22、24及二散热器30、40,继而向外散发出去。
在该散热装置中,由于第一散热板23与第二散热板25相互交叉,每一第一散热板23被多数个第二散热板25定位,每一第二散热板25也同样被多数第一散热板23定位,整个散热体20具有一非常稳固的结构,当强制气流通过散热体20时,噪音和震动被有效的降低;另一方面,相互交叉的散热板23、25使得热量能够快速地在散热体20内均布,其利用率提高,从而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性能得以提升。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热管50夹置在二散热器30、40与散热体20之间而非穿过散热体20,此使得热管50与散热体20及散热器30、40的结合在制造上变得容易,也有利热管50与其形成均匀良好的接触,利于热量从热管50至各散热元件20、30、40的传递,相应的也促进了散热性能的提升。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一散热体及一连接基座与散热体的热管,其特征在于该散热体包括两组相互交叉连接的散热板,该等散热板之间形成多数气流的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散热板均包括多数相互平行的散热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包括二平行的均热板,上述散热板在该二均热板间交织并与其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与均热板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散热体连接的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散热体连设于该二散热器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散热器各包括一与均热板对应配合接触的传热板,热管被部分夹置于传热板与均热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散热器的传热板上各横向延伸出多数鳍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与第一散热板平行。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呈U形,包括一与基座连接的蒸发部及二由蒸发部两端弯折延伸而出的冷凝部,冷凝部向远离基座方向延伸并被夹置于均热板与对应的散热器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板与第二散热板垂直交叉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均热板与基座垂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板与均热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二散热板平行于均热板。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用以与热源接触的基座、一具有两组相互交叉连接的散热板的散热体及至少一连接该基座与散热体的热管,一第一散热器及一第二散热器分别与散热体结合而将热管夹置其间,基座吸收的热量通过热管传到散热体及二散热器而向外散发。该散热装置由于散热体的两组散热板相互交叉连接,结构稳固且有利于实现热量的快速均布,因此在降低震动及噪音的影响的同时也提高了散热性能。
文档编号G06F1/20GK1967818SQ200510101498
公开日2007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4日
发明者吴宜强 申请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