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结构及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4242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振结构及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结构及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应用于 降低笔记本型计算机中喇叭产生的振动的减振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为了提升笔记本型计算机的功能及符合市场需求,许多电子模块会内建 于笔记本型计算机中,例如喇叭、视频摄像机等。因此,如何在各个电子模块工作时 不互相干扰,遂成为设计人员重要的课题。以喇叭来说,喇叭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为笔记本型计算机中主要的振动源之 一,其振动会通过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机壳传递至其他电子模块,造成其他电子模块无法 正常的运作,例如喇叭在播放音乐时,同时执行硬盘机的读取,如此硬盘在读写时将 会发生严重的延迟现象。参阅图1及图2,为公知的减振结构900装设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机壳910的 局部示意图,该减振结构900具有一供喇叭(图未示)设置的本体901、二减振套环 (Grommet) 902及二螺锁件903,该等螺锁件903分别穿过套环902并将本体901螺锁于机 壳910上,且套环902为减振材质。因此,公知的减振结构900藉由套环902来隔绝喇 叭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通过本体901传递至机壳910,以确保笔记本型计算机中其他电子 组件的正常运作。但是,公知的减振结构900需要在每一个喇叭都各增加两个套环902, 不仅提升制作成本,又增加组装的工作时间。因此,存在对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减振零组件的减振结构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不需要额外增加减振的零组件而同样 能达到减振效果的减振结构。于是,本实用新型的减振结构,可固定于一电子装置,该减振结构包含一减 振本体及至少一连接于减振本体并可分离地固定于该电子装置的延伸臂,且该延伸臂的 弹性系数小于该减振本体的弹性系数。较佳地,减振本体为一矩形结构,且在减振本体的下端面凹陷形成有一可供一 振动源设置的凹槽。较佳地,延伸臂的数量为二,各个延伸臂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以 及一第三延伸段,第一延伸段的一端与第二延伸段的一端相间隔地连接于减振本体,且 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与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相互连接,第三延伸段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延 伸段、第二延伸段以及第一延伸段与该第二延伸段连接处中的一个,该第三延伸段的另 一端用以固定于该电子装置上。较佳地,延伸臂的纵向截面积小于减振本体的纵向截面积。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具有减振功能的电子装置。[0012]于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含一具有至 少一固定柱的机壳及一减振结构,该减振结构包括一减振本体及至少一连接于减振本体 并可分离地固定于该固定柱的延伸臂,且该延伸臂的弹性系数小于该减振本体的弹性系 数。较佳地,固定柱具有一与机壳连接的基柱及一由基柱顶面凸伸的凸柱,第三段 部的一端套设固定于凸柱并顶抵于基柱。较佳地,固定柱的数量为二,各固定柱具有一与机壳连接的基柱及一由基柱顶 面凸伸的凸柱,各第三段部的一端套设固定于凸柱并顶抵于基柱。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减振结构可以在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减振零组件的情况 下,降低喇叭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公知的减振结构的组件组成;图2是一立体组合图,说明公知的减振结构装设于机壳的方式;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减振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图4是一立体图,说明振动能量沿着减振本体传递至延伸臂的路线;以及图5是一立体图,说明减振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其中第三延伸段的截面积 小于第一延伸段与第二延伸段的截面积。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减振结构12底面200电子装置(笔记本型计算机)13凹槽300机壳14侧面310固定柱2延伸臂311基柱21第一延伸段312凸柱22第二延伸段400喇叭23第三延伸段500音孔231第一段部1减振本体 232第二段部10顶面233第三段部11 端面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 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减振结构100的电子装置200的较佳实施例, 该电子装置200为一笔记本型计算机200,但不以此为限,该笔记本型计算机200具有一 机壳300、设置在机壳300的一音孔500以及两固定柱310,且两固定柱310分别位于音 孔500的两侧,每一个固定柱310具有一连接于机壳300的基柱311及一由基柱311往上 凸伸的凸柱312。在本实施例中,减振结构100可供结合一喇叭400并且安装在笔记本型计算机 200的机壳300,使喇叭400对应于音孔500处而喇叭400所产生的声音可经由音孔500送出机壳300,而藉由减振结构100的设置,则可降低喇叭400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通过 减振结构100传递至笔记本型计算机200的机壳300而影响到机壳300上其他电子组件的
正常运作。在本实施例中,减振结构100包含一减振本体1及二连接于减振本体1并可分离 地固定于固定柱310的延伸臂2。减振本体1为矩形结构,其具有一顶面10、一面向机壳300的底面12、位于长 度方向上的二端面11以及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面14。减振本体1的底面12凹陷形成 有一凹槽13,可供一喇叭400或其他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振动的电子组件设置于内。二延伸臂2分别连接于减振本体1的两端面11上。每一延伸臂2皆具有一第一 延伸段21、一第二延伸段22以及一第三延伸段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段21的一 端与第二延伸段22的一端相间隔地连接于减振本体1的端面11上,第一延伸段21的另 一端与第二延伸段22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因而第一延伸段21与第二延伸段22的连接体 大致呈U形结构;第三延伸段23大致呈L形并且具有一第一段部231、一第二段部232 以及一第三段部233,第一段部231与第三段部233均沿减振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 二段部232沿减振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而连接于第一段部231与第三段部233之间,第 三段部233延伸至减振本体1的其中一侧面14并且其自由端为环形结构,可紧密配合地 套设固定在电子装置200的固定柱310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延伸臂2是连接 在减振本体1的端面11并且延伸至减振本体1的侧面14。由于一般消除振动是利用材料受力所产生的弹性变形来吸收振动力量,当所选 用材料的弹性系数(k值,又称劲度(stiffness))较小的组件时,便能产生较大的变形量而 较能吸收振动能量,因此,本实施例的该等延伸臂2采用纵向截面积小于减振本体1的细 长结构,使该等延伸臂2的弹性系数小于减振本体1,至于该等延伸臂2如何达到减振效 果,更详细说明如下。参阅图4,由于喇叭400是结合在减振本体1,当喇叭400运作时会产生振动(假 设其中具有多个频率成分),该振动能量会传送至减振本体1并沿着减振本体1的长度方 向传递,如图4的箭头方向所示。且当振动能量传递至延伸臂2时,由于延伸臂2与减 振本体1的纵向截面积落差,会使得减振本体1的振动中仅有一特定范围的频率成分才能 通过延伸臂2,其余的频率成分将会被延伸臂2所过滤。且延伸臂2为细长结构的设计, 使得延伸臂2的弹性系数小于减振本体1的弹性系数,因而,当振动能量沿着延伸臂2传 递时,随着延伸臂2承受振动能量所产生的弹性变形,便能吸收掉振动能量,藉此达到 利用延伸臂2衰减振动的目的。且其中,由于第一延伸段21及第二延伸段22相互连接形成一 U型结构的设计, 振动能量会同时在第一延伸段21及第二延伸段22中传递,当两边的振动能量传递至第一 延伸段21及第二延伸段22的连接处时,两者会相互碰撞而更佳消减振动的能量,以达到 较佳的减振效果。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是藉由延伸臂2的弹性系数小于减振本体1的设计,使得 喇叭400所产生的振动经由减振本体1、延伸臂2而传递至机壳300时,可大幅地衰减, 以确保笔记本型计算机中其他电子组件的正常运作。再者,由于减振结构100直接套设于机壳300的固定柱310上,且延伸臂2与减振本体1 一体成型,不需要额外增加减振零组件,如此将可降低制作上及组装上的成 本。当然,延伸臂2与减振本体1亦可以利用焊接、黏合、卡固等方式与减振本体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段21及第二延伸段22连接于减振本体1的端面11,但 在其他的变化方式中也可以连接于减振本体1的其他表面。此外,第三延伸段23的第一 段部231除了连接于第一延伸段21与第二延伸段22的连接处外,还可连接于第一延伸段 21或第二延伸段22的任何位置。而第三延伸段23的第三段部233与机壳300之间的固 定方式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其也可以是任何其他可分离地卡接、固接、螺锁等方式固 定于机壳300上。此外,第三延伸段23的纵向截面积可再小于第一延伸段21与第二延伸段22的 截面积,以使第三延伸段23可有更小的弹性系数而具有更佳的减振效果,如图5所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减振结构100的电子装置200藉由减振结构100的延 伸臂2的弹性系数小于减振本体1,使得喇叭400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振动,在通过减振本 体1及延伸臂2时,将可大幅衰减,以达到减振的功效,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减振零组 件,故可以降低制作上及组装上的成本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应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 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 的简单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减振结构,可固定于一电子装置,该减振结构包括一减振本体;其特征在于,该减振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延伸臂,该至少一延伸臂连接于减振本体并 可分离地固定于该电子装置,且该延伸臂的弹性系数小于该减振本体的弹性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减振本体的一处表面凹陷形成有 一可供一振动源设置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臂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 二延伸段以及一第三延伸段,该第一延伸段的一端与该第二延伸段的一端相间隔地连接 于该减振本体,且该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相互连接,该第三延 伸段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延伸段、该第二延伸段以及第一延伸段与该第二延伸段连接处 中的一个,该第三延伸段的另一端用以固定于该电子装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延伸段具有一第一段部、一 第二段部以及一第三段部,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三段部沿该减振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该 第二段部沿该减振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于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三段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减振本体具有位于长度方向上的 二端面以及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二侧面,该第一延伸段与该第二延伸段连接于该减振本体 的其中一端面,该第三段部延伸至该减振本体的其中一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段部固定于该电子装置的一 端为环形结构,可紧密配合地套设固定在该电子装置的一固定柱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臂的数量为二,各该延伸臂 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以及一第三延伸段,该第一延伸段的一端与该第二延 伸段的一端相间隔地连接于该减振本体,且该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延伸段的另 一端相互连接,该第三延伸段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延伸段、该第二延伸段及第一延伸段 与该第二延伸段连接处中的一个,该第三延伸段的另一端用以固定于该电子装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三延伸段具有一第一段部、 一第二段部以及一第三段部,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三段部沿该减振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该第二段部沿该减振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于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三段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减振本体具有位于长度方向上的 二端面以及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二侧面,该等第一延伸段与第二延伸段分别连接于该减振 本体的二端面,该等第三段部分别延伸至该减振本体的二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三段部固定于该电子装置 的一端为环形结构,可紧密配合地套设固定在该电子装置的一固定柱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减振本体与该延 伸臂一体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臂的纵向截 面积小于该减振本体的纵向截面积。
13.—种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一机壳,该机壳具有至少一固定柱;以及一减振结构,该减振结构包括一减振本体,其特征在于,该减振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延伸臂,该至少一延伸臂连接于减振本体并 可分离地固定于该固定柱,且该延伸臂的弹性系数小于该减振本体的弹性系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减振本体的一 处表面凹陷形成有一可供一振动源设置的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延伸臂具有一 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以及一第三延伸段,该第一延伸段的一端 与该第二延伸段的 一端相间隔地连接于该减振本体,且该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相 互连接,该第三延伸段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延伸段、该第二延伸段以及第一延伸段与该 第二延伸段连接处中的一个,该第三延伸段的另一端用以固定于该电子装置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延伸段具 有一第一段部、一第二段部以及一第三段部,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三段部沿该减振本体的 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二段部沿该减振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于该第一段部与该第 三段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减振本体具有 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二端面以及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二侧面,该第一延伸段与该第二延伸段 连接于该减振本体的其中一端面,该第三段部延伸至该减振本体的其中一侧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段部固定 于该电子装置的一端为环形结构,可紧密配合地套设固定在该固定柱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柱具有一 与该机壳连接的基柱及一由该基柱顶面凸伸的凸柱,该第三段部的一端套设固定于该凸 柱并顶抵于该基柱。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延伸臂的数量 为二,各该延伸臂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以及一第三延伸段,该第一延伸段 的一端与该第二延伸段的一端相间隔地连接于该减振本体,且该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与 该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相互连接,该第三延伸段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延伸段、该第二延 伸段以及第一延伸段与该第二延伸段连接处中的一个,该第三延伸段的另一端用以固定 于该电子装置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三延伸段 具有一第一段部、一第二段部以及一第三段部,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三段部沿该减振本体 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第二段部沿该减振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于该第一段部与该 第三段部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减振本体具有 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二端面以及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二侧面,该等第一延伸段与第二延伸段 分别连接于该减振本体的二端面,该等第三段部分别延伸至该减振本体的二侧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三段部固 定于该电子装置的一端为环形结构,可紧密配合地套设固定在该固定柱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柱的数量 为二,各该固定柱具有一与该机壳连接的基柱及一由该基柱顶面凸伸的凸柱,各该第三段部的一端套设固定于该凸柱并顶抵于该基柱。
25.根据权利要求13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减振本体与该延伸臂一体成型。
26.根据权利要求13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延伸臂的纵向截面积小于该减振本体的纵向截面积。
专利摘要一种减振结构及具有减振结构的电子装置。该减振结构可固定于一电子装置,该减振结构包含一减振本体及至少一连接于减振本体并可分离地固定于该电子装置的延伸臂,且该延伸臂的弹性系数小于该减振本体的弹性系数。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减振零组件的情况下,达到减振的功效。
文档编号G06F1/16GK201794986SQ20102013694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2日
发明者余丽华, 李奇明, 杨哲圣, 陈景龙, 陈柏征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