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平面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26416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平面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披露一种全平面触控面板,尤指一种通过使绝缘层与电极颜色相同以遮蔽基板上另一电极的设计,使得触控面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不使用光学胶与装饰铭板。
背景技术
一般触控面板分为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式、声波式等类型,其中电阻式触控面板亦分为四线式、五线式、六线式等类型的触控面板。目前在一般触控面板上欲达到取代前框的全平面的视觉效果时,大多是以高穿透性的光学粘胶将装饰铭板与触控面板结合,并以装饰铭板将触控面板的边缘地区遮住,达到全平面的视觉效果。请参阅图1,其为上述一般的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200的侧面剖视简略示意图。概念可适用于其它四线式、五线式、六线式、电容式等类型的触控面板,示范例仅以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做说明,图I所示的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200包括装饰铭板210、颜料220、具高穿透性的光学胶230、及触控面板 本体100。装饰铭板210、颜料220、光学胶230为达成上述视觉效果之用。请参阅图2与图3。图2为图I所示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本体100的概略俯视兼透视示意图,而图3为图2所示的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本体100的侧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100上至少印刷有多个以条状横向排列的电极110与多个以条状纵向排列的电极120,其中多个电极110与多个电极120以彼此垂直交错的方式排列。另外在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100的侧面另外对应该多个电极110与120设置有多个导线150,并电耦接于多个电极110与120,以作为传递面板上感应信号之用。图3所示的侧视剖面图为根据图I所示的剖面线AMR_S来观察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100的剖面所产生。如图3所示,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100的侧面上有基板160与165、多个被分隔开的电极155、多个导线(亦即第二电极)150、电极175、多个点隔片185、以及粘结层190。其中多个电极155、175用于在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100上产生均匀的电场,导线150用于传递信号,因此导线150较第一电极155、175需要较高的导电度。一般来说,基板160是透明的,因此如图2所示,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100的使用者的视线会穿过基板160看到电极150与绝缘层180。如此一来,因为使用者看到的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100会在其边缘看到导线150,而无法达成全平面触控面板的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改进已知技术中触控面板无法达成全平面效果的问题,本发明披露一种全平面触控面板来加以改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披露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包括第一基板、透明导电薄膜、第一电极、第一绝缘层、第二电极、第二绝缘层、粘结层、及第二基板。该第一基板为透明基板。该透明导电薄膜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一侧。该第一电极形成于该透明导电薄膜的第一侧并电耦接于该透明导电薄膜。该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透明导电薄膜的该第一侧与该第一电极的第一侧。该第二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电极的该第一侧。该第二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该第一侧与该第二电极的第一侧。该第一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与该第一电极的颜色相同,且该第一电极的颜色相异于该第二电极的颜色。该粘结层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层的第一侧。该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粘结层的第一侧。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披露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包括第一基板、透明导电薄膜、第一绝缘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二绝缘层、粘结层、及第二基板。该第一基板为透明基板。该透明导电薄膜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一侧。该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侧与该透明导电薄膜的该第一侧。该第一电极形成于该透明导电薄膜的该第一侧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侧并电耦接于该透明导电薄膜。该第二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电极的第一侦牝且该第二电极的颜色相异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该第一侧与该第二电极的第一侧,其中该第一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与该第一电极的颜色相同。该粘结层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层的第一侧。该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粘结层的第一侧。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披露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包括第一基板、透明导电薄膜、第一绝缘层、电极、透明导电层、第二绝缘层、粘结层、及第二基板。该第一基板为透明基 板。该透明导电薄膜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一侧。该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侧及该透明导电薄膜的第一侧。该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侧。该透明导电层形成于该透明导电薄膜的该第一侧并电耦接于该电极。该粘结层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的第一侧及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侧。该第二绝缘层形成于该粘结层的第一侧。该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层的第一侧。


图I为一般的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的侧面剖视简略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本体的概略俯视兼透视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本体的侧剖面示意图。图4、图5、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披露的触控面板的侧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4所示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加透视概略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本体110、120、130、140、175、330、350 电极150导线165、160、310、380基板180、340、360色缘层185点隔片190,370粘结层200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210装饰铭板220颜料230光学胶AMR_S、AMR_L、AMR_H剖面线AMR_R断层线
300、400、500触控面板320导电薄膜510 透明导电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不使用高穿透性的光学粘胶,而是在导电薄膜上直接使用与边框相同颜色的材料,使边框的视觉表现上达到同一颜色的要求,进而取代前框达到全平面的视觉效果。在本发明如下所披露的实施例中,主要是将模拟矩阵式触控面板本体100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并以图I所示的剖面线AMR_S或另一剖面线AMR_L所形成的剖面来解释所调整的触控面板内部结构。请参阅图4,其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披露的触控面板300的侧剖面示意 图,其中图4所示的侧剖面是根据图I所示的剖面线AMR_LK产生,以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披露的触控面板内部结构。如图4所示,触控面板300包括基板310与380、导电薄膜320、第一电极330、多个绝缘层340、360、第二电极350、及粘结层370。第二电极350与图2所示第二电极150的作用及材料相同,且第二电极350可以银、铜、钥、铝、合金等可导电的金属导线实施。第一电极330与第二电极350的颜色相异,基板310为透明基板,且导电薄膜320为透明薄膜,因此使用者的视线可穿过基板310及导电薄膜320。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基板310亦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基板、压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类等,而导电薄膜320可为氧化铟锡(ΙΤ0)、氧化铟锌(ΙΖ0)、氧化锌铝(AZO)等导电的金属氧化物、高分子导电薄膜、类金属透明导电薄膜等。如图4所示的触控面板300,在透明基板310上有导电薄膜320,依序有第一电极330、绝缘层340、第二电极350、绝缘层360、粘结层370,与基板380,以构成触控面板300。其中第一电极330与绝缘层340使用相同颜色的材料。请注意,以图4观之,导电薄膜320形成于基板310的上侧;第一电极330形成于导电薄膜320的上侧并电耦接于导电薄膜320 ;绝缘层340形成于导电薄膜320的上侧与第一电极330的上侧;第二电极350形成于绝缘层340的上侧与第一电极330的上侧;绝缘层360形成于绝缘层340的上侧与第二电极350的上侧;然而,由于上侧是以触控面板300所处的方位而定,故若将图4所示的触控面板300上下颠倒,则以上所称的上侧应改为下侧,并仍应视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了统一起见,以上所称的上侧亦可以称为第一侧,下侧可以称为第二侧,且反之亦然。下列各图中的上侧/下侧认定亦可比照此处所述,故不再另加赘述。观察图4可知,当使用者的视线穿过透明的基板310与导电薄膜320时,会看到具有相同颜色的第一电极330与绝缘层340,而不会看到第二电极350。请再参阅图5,其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披露的触控面板400的侧剖面示意图,其中图5所示的侧剖面是根据图I所示的剖面线AMR_LK产生,以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披露的触控面板内部结构。触控面板400与触控面板300的相异处仅在于印刷第一电极330与绝缘层340的顺序对调,换言之,触控面板400,在导电薄膜320的第一侧(由图5观之是指上侧,若将触控面板400上下颠倒来看则指下侧),依序有绝缘层340、第一电极330、第二电极350、绝缘层360、粘结层370以及上基板380。第一电极330与第二电极350之间亦具有电耦接的关系。
观察图5可知,由于电极330与绝缘层340使用相同的颜色,因此使用者亦同样的仅看到电极330与绝缘层340所呈现的相同颜色。请注意,在图4、5所示的实施例中,绝缘层340与绝缘层360可视需要使用相同或相异的材料,亦即可使用相同颜色或相异颜色的材料。除此以外,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50亦可突出于绝缘层360或是部分置于绝缘层360的上侧,而不受图4、5中所示第二电极350置于绝缘层360的下侧的限制。请参阅图6,其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披露的触控面板500的侧剖面示意图,其中图6所示的侧剖面是根据图2所示的剖面线AMR_H所产生,以详细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披露的触控面板内部结构。触控面板500的结构是导电薄膜320的第一侧(定义同上所述,故不再赘述),依序有绝缘层340、第二电极350、透明导电层510、绝缘层360、粘结层370以及上基板380。第二电极350与透明导电层510之间有电耦接的关系。观察图6可知,由于使用者的视线在透过基板310与导电薄膜320后,仅会看到绝缘层340所使用的颜色。 请注意,将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银、铜、钥、铝、合金等可导电的金属替换成其他具有导电率的电极导线,仍应视为本发明的范畴。再者,图4-6所示的结构可应用于矩阵电阻式触控面板,亦可应用于四线、五线、六线、七线、八线等电阻式触控面板与电容式触控面板。图4-6所示的架构可以不同的数量或排列方式来替换图I所示的触控面板100的内部结构,以产生触控面板300、400。举例来说,若以俯视加透视方式来观察触控面板300、400,则第一电极330的数目在触控面板300、400的俯视透视图上可包括有多个,且多个第一电极330可以点状、线形、或是扁长的四边形或任意形状,其目的均在使第一电极330或透明导电层510做导通功能。请参阅图7,其为图4所示的触控面板300的俯视加透视概略示意图,其中形成图7的断层透视面的剖面线为图4所示的断层线AMR_R。如图7所示,多个第一电极330可以点状的方式排列。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图7所示的多个第一电极330亦可彼此紧密相连而产生以线状分布的电极。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亦可在基板310反向于导电薄膜320的另一侧(亦即上述的第二侧)设置硬化处理层(Hard Coat),以进行全亮面(Clear Surface)或防眩雾面(Anti-glare Surface)的处理。此可套用一般透明基板所做的硬化处理层的相关处理,故在此不再另加图示或赘述。本发明披露数种全平面触控面板。该多个全平面触控面板通过电极与绝缘层之间相同的颜色,不需使用昂贵的光学胶与装饰用薄膜,让使用者感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取代传统的前框设计,不仅可简化工艺、提高良率更可将成本大幅降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全平面触控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为透明基板; 透明导电薄膜,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一侧; 第一电极,形成于该透明导电薄膜的第一侧并电耦接于该透明导电薄膜; 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透明导电薄膜的该第一侧与该第一电极的第一侧; 第二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电极的该第一侧,且该第二电极的颜色相异于该第一电极; 第二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二电极的第一侧,其中该第一绝缘层与该第一电极的颜色相同; 粘结层,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层的第一侧;及 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粘结层的第一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另包括 硬化处理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二侧。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二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该第一侧与该第一电极的该第一侧。
4.一种全平面触控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为透明基板; 透明导电薄膜,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一侧; 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侧与该透明导电层的该第一侧; 第一电极,形成于该透明导电薄膜的该第一侧与并电耦接于该透明导电薄膜; 第二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电极的第一侧,且该第二电极的颜色相异于该第一电极; 第二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二电极的第一侧,其中该第一绝缘层与该第一电极的颜色相同; 粘结层,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层的第一侧;及 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粘结层的第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另包括 硬化处理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二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二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该第一侧及该第一电极的第一侧。
7.一种全平面触控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为透明基板; 透明导电薄膜,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一侧; 电极,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侧; 第一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侧; 透明导电层,形成于该透明导电薄膜的该第一侧并电耦接于该电极; 粘结层,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的第一侧及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侧; 第二绝缘层,形成于该粘结层的第一侧;及 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层的第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另包括 硬化处理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二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其中该电极是在该全平面触控面板上以点状或线状来分布。
10.如权利要求2、5或8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其中该硬化处理层为全亮面或防眩雾面。
11.如权利要求1、4或7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为一透明塑胶基板或玻璃,该第一基板的材料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压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类。
12.如权利要求1、4或7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导电薄膜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铝、透明高分子导电膜、或透明类金属膜。
13.如权利要求I或4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二电极在该全平面触控面板上以点状或线状来分布。
14.如权利要求1、4或7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二电极为以银、铜、或合金为材料来制造的可导电金属导线。
15.如权利要求1、4或7所述的全平面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二基板为导电玻璃或为导电透明塑胶基板,该第二基板的材料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压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披露全平面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通过电极与绝缘层之间相同的颜色,不需使用昂贵的光学胶与装饰用薄膜,让使用者感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取代传统的前框设计,不仅可简化工艺、提高良率更可将成本大幅降低。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778970SQ201110162039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2日
发明者刘东信, 林达湖, 王贵璟, 谢宇恒 申请人:宇辰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