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575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触控面板,以工作原理区分计有电阻式及电容式两种; 其中,电阻式触控面板包括四线式与五线式、六线或八线式;电容式则分为表面电容式 (SCT)与投射电容式(PCT)。又就感测信号的形式区分,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被视为一种数字式触控技术,电阻式与表面电容式触控面板则称为一种模拟式触控技术。以模拟式触控面板为例,都必须在一基板表面形成透明电极,并在透明电极的四个边上分别设置电阻性元件,而在透明电极上围成一动作区(active region),当在所述电阻性元件上施加电压后,将在动作区内产生一等效电位;但所述电阻性元件的阻抗与其和基板边缘的距离成正比,距离基板边缘距离愈小,阻抗愈小,而电阻性元件的中央位置则阻抗最大,由于所述阻抗差异,因而无法在动作区内形成均勻的等效电位,从而影响坐标判断的正确性。为解决前述问题,改变电阻性元件图案及加入阻抗补偿措施等因应方案乃应运而生,如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第1246025号“具电压补偿的电阻式触控面板”发明申请,如图9所示,其包含一矩形基底510 ;—等电阻表面(uniform resistive surface) 520,是平均涂布在前述矩形基底510上;多个的电阻性元件530,是分别形成在前述等电阻表面520的四周边缘;多个的补偿元件M0,是间隔地分别形成在前述等电阻表面520的四周边缘且位于各电阻性元件530的内侧;其中,前述多个的补偿元件540的尺寸与等电阻表面520的边缘距离成正比,且补偿元件540间的间隔与等电阻表面520的边缘距离成反比;也就是所述补偿元件MO的尺寸在等电阻表面520的两边是较小的形状,在等电阻表面520的中间则是较大的形状,且相邻补偿元件540间的间隔则是在等电阻表面520的两边位置是较宽的间距,在等电阻表面520的中间位置是较窄的间距;借此,当电压施加在各电阻性元件530时,可以在等电阻表面520上产生一矩形电场(electricalfield);而利用该阻抗补偿措施可使前述矩形电场具有均勻的等效电位分布。由上述可知,一般触控面板在动作区的周边分别形成电阻性元件530及补偿元件 540,使动作区具有均勻的等效电位分布;而所述电阻性元件530及补偿元件540在基底 510各边分别占有相当的面积,当手指在动作区上操作时,很容易就接触到与动作区相邻的电阻性元件530及补偿元件M0,尽管电阻性元件530及补偿元件540上必然覆设保护层, 但电阻性元件530及补偿元件540均具有导电性,一旦手指接触其上的保护层时,其电气特性将跟着改变,进而影响判读的准确性。又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其主要是在一基板的表面交错形成 X轴感应层及Y轴感应层,或在上、下基板的相对表面上分别形成X轴感应层、Y轴感应层; 不论是单片式基板或两片式基板,基板在形成感应层的表面边缘上分别形成有信号线,以分别连接感应层上的各个感应电极;尽管所述信号线仍会覆设保护层,但当手指接触时,仍将改变信号线的电气特性。由上述可知,不论是模拟式或数字式触控面板,都存在基板上线路的干扰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并积极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可令触控面板上的布线具有良好的屏蔽构造,即使为人体接触或干扰源,由于有屏蔽构造的隔离,可确实避免干扰判读的情事发生。为达成前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令前述触控面板包括有一基板,是呈矩形且透明状;一透明电极(ITO),是形成于前述基板的表面,又透明电极具有四个边缘;一布线区,是位于前述透明电极的各边上;多个电阻性元件,是分别形成在透明电极的各边上且位于布线区内;多个补偿元件,是分别形成在电阻性元件的内侧且位于布线区内;一下隔离层,是形成在布线区上,以覆设其上的补偿元件,并绝缘地隔离布线区内的电阻性元件及补偿元件;一抗干扰层,具备导电性,是覆设于基板表面的下隔离层上,并对应于该布线区。为达成前述目的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令前述触控面板包括有一基板,是呈矩形且透明状;一透明电极(ITO),是形成于前述基板的表面,又透明电极具有四个边缘;一布线区,是位于前述透明电极的各边上;多个电阻性元件,是分别形成在透明电极的各边上且位于布线区内;多个补偿元件,是分别形成在电阻性元件的内侧且位于布线区内;一抗干扰层,具备导电性,是覆设于基板的底面,并对应于该布线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在布线区或其相对位置上覆设抗干扰层,将可有效地对布线区上所设的电阻性元件、补偿元件构成屏蔽隔离,进而达到干扰防制的目的。为达成前述目的采用的再一技术方案是令前述触控面板包括有一基板,是呈矩形且透明状,其具有一表面及一底面,该表面上在近边缘处形成有一布线区,布线区内形成有一条以上的信号线;又布线区上覆设有一下隔离层;一个以上的感应层,是形成于前述基板的表面,该感应层由多个感应电极串组成,所述感应电极是分别与布线区内的信号线连接;一抗干扰层,具有导电性,是形成在基板的表面,并对应基板上的布线区。为达成前述目的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令前述触控面板包括有一基板,是呈矩形且透明状,其具有一表面及一底面,该表面上在近边缘处形成有一布线区,布线区内形成有一条以上的信号线;又布线区上覆设有一下隔离层;一个以上的感应层,是形成于前述基板的表面,该感应层由多个感应电极串组成,所述感应电极是分别与布线区内的信号线连接;一抗干扰层,具有导电性,是形成在基板的底面,并对应基板上的布线区。利用前述结构可应用在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以便对其基板上的布线区构成屏蔽,以避免干扰。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9是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第1246025号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是应用在电阻式触控面板,请参考图1所示, 主要是在一矩形且透明的基板10表面形成有一透明电极(ITO) 100,又透明电极100的各边上形成有一布线区11,该布线区11内形成有多个电阻性元件12及补偿元件13,所述电阻性元件12是以银浆利用网版印刷方式形成在透明电极100上,各电阻性元件12并呈链状排列;又补偿元件13分别位在电阻性元件12的内侧,所述补偿元件13 —可行的形成方式是在透明电极100上形成多个间隙130,所谓的间隙130是指利用蚀刻或其他方式将间隙 130所在位置的透明电极100材料移除,而在相邻间隙130间由未被移除的透明电极100材料构成该补偿元件13。又请参考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防干扰目的,是在前述布线区11上依序覆设有一下隔离层14,是形成在布线区11上,以覆设其上的电阻性元件12及补偿元件 13。一抗干扰层15,具备导电性,是覆设于前述下隔离层14上。利用在前述布线区11上覆设下隔离层14、抗干扰层15的技术,可有效隔离布线区 11上所设电阻性元件12补偿元件13,进而达到干扰防制的目的。另前述抗干扰层15上可进一步覆设一上隔离层16,以便对该抗干扰层15构成隔离防护;而前述上、下隔离层16、14 是由绝缘油墨所构成。必须说明的是前述布线区11是在透明电极100的各边上,并涵盖该范围内在透明电极100上所形成的电阻性元件12、补偿元件13。然而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布线区11可以进一步延伸到与透明电极100相邻的基板10表面,而为布线区11涵盖的基板10表面可形成连接前述电阻性元件12的信号线及接点等,所述信号线及接点并同时为前述的下隔离层14、抗干扰层15,甚至上隔离层16所覆盖隔离。由于前述的下隔离层14是由绝缘油墨所构成,因而可对布线区11内的电阻性元件12、补偿元件13构成良好的绝缘隔离效果;又在下隔离层14上形成抗干扰层15,而在布线区11上构成一全面性的金属屏蔽,由此可防止人体接触时产生的静电或电容效应,进而可确保判读的准确性。[0037]又请参考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其基本构造与前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进一步在基板10底面对应其表面所设布线区11的位置形成有一第二抗干扰层17,藉以防制产生自基板10下方的干扰源。再请参考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不在基板10表面形成抗干扰层,而只在底面对应其表面所设布线区11的位置形成有一抗干扰层15。当触控面板的使用场合,干扰源只来自基板10下方时,则可采用前述实施例来实现干扰防制。本实用新型除适用在电阻式触控面板,亦适用在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如图5所示,主要是在一基板20的表面形成有一个以上的感应层,该感应层是由多个感应电极串组成,且基板20表面在近边缘处形成一布线区23,布线区23形成有多条信号线,用来和各感应电极串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其为一单板式的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主要是在基板20表面同时形成一X轴感应层及一 Y轴感应层,该X轴感应层是由多个X轴感应电极串21组成, Y轴感应层是由多个Y轴感应电极串22组成,且与X轴感应电极串21交错排列;又基板20 表面的近边缘处形成一布线区23,该布线区23上形成有多条信号线对、25,以分别和前述 X、Y轴感应电极串21、22连接。又请参考图6所示,该基板20表面的布线区23上进一步覆设有一下隔离层沈,在本实施例中,该下隔离层26上形成有一具导电性的抗干扰层27,该抗干扰层27将连接一接地端;又抗干扰层27上进一步覆设一上隔离层观。请参考图7所示,该基板20除了在表面的下隔离层沈上形成抗干扰层27,也在基板20底面形成一第二抗干扰层四,该第二抗干扰层四是对应于基板20表面的布线区23, 又第二抗干扰层四也连接接地端。再请参考图8所示,该基板20只在底面形成一抗干扰层27,该抗干扰层27并对应于基板20表面的布线区2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是呈矩形且透明状;一透明电极,是形成在前述基板的表面,又透明电极具有四个边缘; 一布线区,是位于前述透明电极的各边上;多个电阻性元件,是分别形成在透明电极的各边上且位于布线区内; 多个补偿元件,是分别形成在电阻性元件的内侧且位于布线区内; 一下隔离层,是形成在布线区上,以覆设其上的补偿元件,并绝缘地隔离布线区内的电阻性元件及补偿元件;一抗干扰层,具备导电性,是覆设在基板表面的下隔离层上,且对应于基板表面的布线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抗干扰层是形成在下隔离层上,该抗干扰层上进一步形成有一上隔离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底面对应其表面所设布线区的位置形成有一第二抗干扰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布线区进一步涵盖透明电极以外的基板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布线区内的基板表面形成有信号线。
6.一种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是呈矩形且透明状;一透明电极,是形成在前述基板的表面,又透明电极具有四个边缘; 一布线区,是位于前述透明电极的各边上;多个电阻性元件,是分别形成在透明电极的各边上且位于布线区内; 多个补偿元件,是分别形成在电阻性元件的内侧且位于布线区内; 一抗干扰层,具备导电性,是覆设在基板的底面,且对应于基板表面的布线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布线区进一步涵盖透明电极以外的基板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布线区内的基板表面形成有信号线。
9.一种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是呈矩形且透明状,其具有一表面及一底面,该表面上在近边缘处形成有一布线区,布线区内形成有一条以上的信号线;又布线区上覆设有一下隔离层;一个以上的感应层,是形成于前述基板的表面,该感应层由多个感应电极串组成,所述感应电极是分别与布线区内的信号线连接;一抗干扰层,具有导电性,是形成在基板的表面,并对应基板上的布线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表面分别形成一 X轴感应层及一 Y轴感应层,该X轴感应层是由多个X轴感应电极串组成,Y轴感应层是由多个Y轴感应电极串组成,且与X轴感应电极串交错排列;又基板表面的该布线区上形成有多条信号线,以分别与前述X、Y轴感应电极串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抗干扰层上进一步形成有一上隔离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底面对应其表面所设布线区的位置形成有一第二抗干扰层。
13.一种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是呈矩形且透明状,其具有一表面及一底面,该表面上在近边缘处形成有一布线区,布线区内形成有一条以上的信号线;又布线区上覆设有一下隔离层;一个以上的感应层,是形成于前述基板的表面,该感应层由多个感应电极串组成,所述感应电极是分别与布线区内的信号线连接;一抗干扰层,具有导电性,是形成在基板的底面,并对应基板上的布线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表面分别形成一 X轴感应层及一 Y轴感应层,该X轴感应层是由多个X轴感应电极串组成,Y轴感应层是由多个Y轴感应电极串组成,且与X轴感应电极串交错排列;又基板表面的该布线区上形成有多条信号线,以分别与前述X、Y轴感应电极串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干扰屏蔽功能的触控面板,主要是在一矩形且透明的基板表面形成有一透明电极(ITO),该透明电极的周围形成有一布线区,该布线区内形成有阻抗补偿构造,又基板于对应该布线区的表面及/或底面进一步形成一抗干扰层,藉以对布线区上的阻抗补偿构造形成屏蔽,以避免人体直接接触布线区而对判读造成干扰。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1993730SQ201120036240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1日
发明者徐淑珍 申请人:德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