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便携型移动终端和信息处理装置连接的连接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71395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确立便携型移动终端和信息处理装置连接的连接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控制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便携型移动终端、信息处理系统,特别涉及在便携型移动终端和信息处理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信息处理系统中使用的连接控制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便携型移动终端、信息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包括进行信息的输入输出的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如便携电话机这样的便携型移动终端的信息处理系统,该信息处理系统在信息处理装置与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确立基于无线通信的连接,使得能够进行数据的传送等。作为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举出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扫描功能、传真功能、复印功能、作为打印机的功能、数据通信功能以及服务器功能的MFP (多功能外围设备)、传真装置、复印机、打印机等)这样的装置。·
作为在这样的信息处理系统中确立基于无线通信的连接而实施功能的一例,例如有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基于从便携电话终端传送的数据而实施印刷的功能。在这个功能中,对图像形成装置传送便携电话终端内的文件(例如,PDF (可移植文档格式)格式的文本文件等)。例如经由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无线接ロ而确立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的基础上进行传送。在下述文献I中,公开了ー种图像处理系统,其开始便携信息終端和图像处理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能够自动地执行各种处理。在该图像处理系统中,通过使便携信息終端存在于能够与图像处理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范围内,从而开始便携信息終端和图像处理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在下述文献2中,公开了ー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与用户持有的便携终端之间进行人体通信。该图像形成装置与便携终端通过进行所述人体通信,从而进行有关便携終端的用户的认证和有关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的认证。在下述文献3中,公开了ー种便携电子设备,其具有加速度传感器,根据在被用户摇动时设备主体所振动的方向,执行画面显示模式的切换等规定的功能。在下述文献4中,公开了ー种便携电话机,其具有三维移动传感器。该便携电话机在手持该便携电话机的用户进行了手势动作时,使用由三维移动传感器检测出的数据,进行与个人笔迹数据的比对。文献I(日本)特开2008-193265号公报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3306号公报文献3(日本)特开2003-345492号公报文献4(日本)特开2001-223779号公报另外,以往,确立便携型移动终端与信息处理装置的两个设备的连接以进行无线通信,为了进行协作的动作,需要用户的麻烦的操作。例如,如上述的例子所述,为了确立(也称为配对)图像形成装置与便携电话终端的连接以能够通过Bluetooth等进行文件传送,要求事先在相互的设备中输入万能钥匙(passkey)的操作。
为了使两个设备协作而需要用户的操作是因为如下理由。即,在基于无线通信的连接中,存在双方的设备不能自己単独判断与成为应连接的对方的设备的相关性的特征。即使是在清楚实际上是同一个作业者操作两个设备的状况下,也不改变。換言之,即使是在两个设备处于能够相互尝试通信的电波所到达的范围内,各个设备也不能判别两个设备是否能够连接。例如,不能区分两个设备是同一个作业者保持且可以相互协作的设备,还是不同的作业者保持且不能协作的设备。这里,在上述文献I中记载的图像形成系统中,通过在连接的设备之间进行与无线通信不同的标准的近距离无线通信,从而取得无线通信所需的信息,在两个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但是,为了利用这样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存在两个设备必须具有与其对应的通信接ロ的问题。在上述文献2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用户持有的便携终端之间进行人体通信。若这样代替无线通信而进行人体通信,则能够容易进行操作。但是,为了进行这样的人体通信,存在两个设备必须具有与其对应的通信接ロ的问题。另外,在上述文献3或者文献4中,没有公开任何关于将如上所述的多个装置相互 相关联的事项。即,在上述文献3或者文献4中,对于上述问题点没有公开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可执行无线通信地确立两个设备之间的连接的连接控制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便携型移动终端、信息处理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ー个方面,连接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取得部,取得与用户对于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操作输入的位置有关的信息;第二取得部,取得与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量有关的信息;判断部,比较由第一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和由第二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判断用户的操作输入与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是否相互对应;以及连接部,根据判断部的判断结果,确立信息处理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信息处理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以及通信部,在通过连接部确立了与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时,与便携型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根据本发明的再其他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部,在纸张上形成图像。根据本发明的再其他方面,便携型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以及通信部,在通过连接部确立了与信息处理装置之间的无线连接时,与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根据本发明的再其他方面,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处理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在信息处理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中的任ー个中包括上述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连接部确立信息处理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根据本发明的再其他方面,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处理装置、便携型移动终端以及能够与信息处理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分别进行通信的服务器,在服务器中包括上述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连接部确立信息处理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对象、特征、方面和优点将会通过本发明结合附图的下述详细说明变得更清楚。


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方框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结构的方框图。图4是说明在执行连接确立动作时进行的操作的图。
图5是表示触摸与打印功能和此时进行的连接确立动作的时序图。图6是说明在进行触摸与打印功能时的便携终端的显示面板的显示例的图。图7是说明便携终端取得移动信息的动作的流程图。图8是表示移动日志数据库中的移动日志的记录例的图。图9和图10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取得操作信息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操作日志数据库中的操作日志的记录例的图。图12是表示滑动图案的一例的图。图13是表不移动/[目息判别处理的流程图。图14 图16是表示连接判断处理的流程图。图17是表示在周边的便携终端的数目比较少时的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例的图。图18是表示在周边的便携终端的数目比较多时的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例的图。图19是表示连接确立动作的一变形例的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例的图。图20是表示连接确立动作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例的图。图2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一变形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方框图。图24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确立动作的图。图25和图26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取得操作信息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7是表示从便携终端获得的移动信息的一例的图。图28是表示从摄像部获得的操作信息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像形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的一例)。图像形成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和便携终端(便携型移动终端的一例)构成。图像形成装置是具有扫描功能、复印功能、作为打印机的功能、传真功能、数据通信功能以及服务器功能的MFP (多功能外围设备)。扫描功能是,读取被设置的原稿的图像并将其储存在HDD (硬盘驱动器)等中的功能。复印功能是,进ー步将其印刷(打印)在纸张等上的功能。作为打印机的功能是,若从PC等的外部終端接受印刷指示则基于该指示而在纸张上进行印刷的功能。传真功能是,从外部的传真装置等接收传真数据并将其储存在HDD等中的功能。数据通信功能是,在与连接的外部设备之间发送接收数据的功能。服务器功能是,多个用户能够共享在HDD等中存储的数据等的功能。便携终端例如是具有电话功能、数据通信功能以及信息存储、阅读、输出功能等的各种功能的多功能型便携电话机。电话功能是,经由便携电话网与其他的电话机之间进行语音通话的功能。数据通信功能是,例如经由便携电话网或其他的网络与其他的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功能。数据通信功能例如能够通过无线通信进行。信息存储、阅读、输出功能是,能够存储从外部装置发送的信息或从用户输入的信息,或者能够显示所存储的信息,或者能够对外部装置发送的功能。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终端能够通过规定的无线通信协议相互进行通信。在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终端能够相互进行通信使得能够识别相互的存在的状态中,用户拿着便携终 端进行了规定的操作吋,确立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终端的两者之间的连接。由此,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终端可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地协作。例如由在图像形成装置、便携终端以及能够与它们进行通信的服务器中的任一个中设置的连接确立装置进行确立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终端之间的连接的动作。第一实施方式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方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系统5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在图像形成系统500中,图像形成装置I进行作为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的连接确立装置的动作。換言之,图像形成装置I包括进行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的确立的连接确立装置。便携终端401的结构便携终端401例如是所谓的智能手机(多功能型便携电话机)。如图I所示,便携终端401包括画面控制部417、CPU420、存储部427、移动信息检测部440、通信部450、位置信息检测部460。用户能够容易抓住便携终端401。画面控制部417控制在便携终端401中设置的显示面板413 (图6中表示)的显示。画面控制部417例如将各种引导画面、便携终端401的菜单画面等显示在显示面板413中。CPU420使用存储部427或便携终端401的各个部分等,控制便携终端401的动作。存储部427是例如ROM或RAM等的存储器。在存储部427中存储有由便携终端401执行的控制程序427a。CPU420通过执行控制程序427a,从而控制便携终端401的动作或者利用了通信部450与图像形成装置I进行无线通信等。移动信息检测部440包括动作传感器441和传感器驱动器442。移动信息检测部440通过检测对便携終端401施加的加速度,从而持续地检测与便携终端401的移动量有关的信息。动作传感器441例如是加速度传感器。作为加速度传感器,例如能够使用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但并不限定于此。传感器驱动器442对动作传感器441供电而使其被驱动。传感器驱动器442能够取得由动作传感器441检测出的与加速度有关的信息。通信部450构成为与图像形成装置I之间能够进行例如基于规定的方式的无线通信。另外,如后所述那样在确立了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的状态下,通信部450能够进行无线通信。在没有确立连接的状态下,两者之间不能进行数据的通信。位置信息检测部460具有例如利用GPS (全球定位系统)的GPS接收芯片组。便携终端401能够通过位置信息检测部460,測定其本身的位置,并取得位置数据(与位置有关的信息的一例)。图像形成装置I的结构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I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I包括供纸盒3、排纸托盘5、操作部11、CPU20、图像形成部30、图像读取部40。CPU20控制图像形成装置I的动作。CPU20、图像形成部30以及图像读取部40等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壳体的内部。该图像形成装置I包括3个供纸盒3 (供纸盒3a、3b、3c)。在每个供纸盒3中,例如装入互不相同的尺寸的纸张(B5尺寸、A4尺寸以及A3尺寸等)。供纸盒3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下部,能够抽出装入地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壳体上。在各个供纸盒3中装入的纸张在打印时ー张ー张从供纸盒3供给,传送到图像形成部30。另外,供纸盒3的数目并不限定于3个,可以多于3个也可以少于3个。排纸托盘5配置于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壳体中存放图像形成部30的部位的上方且配置图像读取部40的部位的下方。在排纸托盘5中,通过图像形成部30形成了图像的纸张从壳体的内部排出。操作部11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上部前面(在图中正面)侧。在操作部11中,配置有可通过用户进行按下操作的多个操作按钮11a。此外,在操作部11中,配置有对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面板13。显示面板13是触摸面板。显示面板13例如是IXD(液晶显示屏)。显示面板13对用户显示引导画面,或者显示操作按钮而接受来自用户的触摸操作。显示面板13在CPU20的控制之下,由画面控制部17所控制而进行显示。操作部11接受用户对操作按钮Ila或显示面板13进行的操作输入。若用户对操作按钮Ila或显示面板13进行操作,则操作部11将对应于该操作的操作信号或者规定的指令发送到CPU20。即,用户通过对操作按钮Ila或显示面板13进行操作,能够使图像形成装置I执行各种动作。图像形成部30大致包括调色剂像形成部(未图示)、纸张传送部(未图示)、定影装置(未图示)。图像形成部30例如通过电子照相方式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纸张传送部由供纸辊、传送辊以及驱动它们的电动机等构成。纸张传送部从供纸盒3被提供纸张,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壳体的内部传送。此外,纸张传送部将形成了图像的纸张从图像形成装置I的壳体排出到排纸托盘5等。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辊和加压辊。定影装置通过加热辊和加压辊,一边夹着形成了调色剂像的纸张ー边传送,对该纸张进行加热和加压。由此,定影装置能够熔融在纸张上附着的调色剂而使其定影在纸张上,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图像读取部40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壳体的上部。图像读取部40具有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进纸器)41。图像读取部40执行上述的扫描功能。图像读取部40通过接触图像传感器对配置于透明的原稿台上的原稿进行扫描,并将其作为图像数据而读取。此外,图像读取部40 —边通过ADF41 —张ー张依次获取在原稿托盘中设置的多个原稿,一边通过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原稿,并作为图像数据。
图像读取部40所读取的图像通过CPU20而变换为完成图像。CPU20能够将生成的完成图像发送到外部装置等,或者能够基于完成图像而通过图像形成部30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I的硬件结构的方框图。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I除了上述的各个部分之外,还包括R0M23、RAM25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27。非易失性存储器27例如是闪存或HDD (硬盘驱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器27存储从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I的外部装置等发送的印刷作业的数据、图像读取部40所读取的图像数据等。此外,非易失性存储器27存储图像形成装置I的设定信息、用于进行图像形成装置I的各种动作的控制程序27a等。CPU20从非易失性存储器27中读出控制程序27a并执行控制程序27a,从而能够进行图像形成装置I的动作的控制等。R0M23例如是闪速ROM (闪速存储器)。在R0M23中存储有在图像形成装置I动作 时使用的数据。也可以与非易失性存储器27同样地,在R0M23中存储各种控制程序、图像形成装置I的功能设定数据等。CPU20进行从R0M23的数据的读取或对于R0M23的数据的写入。另外,R0M23也可以是不能进行改写的存储器。RAM25是CPU20的主存储器。RAM25用于存储在CPU20执行控制程序27a时所需的数据等。CPU20可发送接收信号地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I的各个部分。CPU20通过执行在R0M23.RAM25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27等中存储的控制程序27a等,从而控制图像形成装置I的各种动作。若从操作部11发送操作信号或者从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I的外部设备等发送操作指令,则CPU20据此执行规定的控制程序27a。由此,根据用户对于操作部11的操作等,执行图像形成装置I的规定的功能。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I还包括画面控制部(操作图像取得部的一例)17、通信部50、位置信息检测部60、连接判断部70以及认证管理部80等。画面控制部17控制显示面板13的显示。画面控制部17进行用于取得在显示面板13中显示的图像的处理。即,画面控制部17读取例如预先准备而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27或R0M23等中的显示图像,将其显示在显示面板13中,或者生成显示图像而显示在显示面板13中。通信部50构成为能够与便携终端401之间进行例如基于规定的方式的无线通信。通信部50例如基于Bluetooth (注册商标)等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能够与便携终端401的通信部45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此时,通信部50能够在如后所述那样在便携终端401和图像形成装置I之间确立了连接的状态下,进行数据(文本数据、图像数据等)的通信。通信部50在便携终端401和图像形成装置I之间没有确立连接的状态下,与通信部450之间不能进行数据的通信。位置信息检测部60保持能够确定设置了图像形成装置I的地点的位置数据(与位置有关的信息的一例)。例如,位置信息检测部60是存储有位置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CPU20通过从位置信息检测部60读出位置数据,能够获得与设置了图像形成装置I的地点有关的信息。另外,位置数据是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设置时等用户适当地写入的数据。位置数据是,例如表示纬经度的值是与由位置信息检测部460所获得的位置数据用同一个测地系所表示的数据。另外,也可以与位置信息检测部460相同地,位置信息检测部60通过进行基于GPS的测位,从而保持图像形成装置I的位置数据。如后所述,连接判断部70判断是否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的连接。根据连接判断部70的判断,CPU20和通信部50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的连接。即,连接判断部70根据其判断結果,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无线连接。连接判断部70管理移动日志数据库(DB) 71和操作日志数据库(DB) 72。在各个数据库71、72中,分别储存了与便携终端401的移动量有关的移动信息、以及与用户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显示面板13上的进行了操作输入的位置(操作位置)有关的操作信息。如后所述,这些信息在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进行连接确立动作时被储存。认证管理部80对图像形成装置I进行用户认证。用户认证是对利用图像形成装 置I的用户进行识别、认证的作业。用户能够经过基于用户认证的认证,登录到图像形成装置1,利用图像形成装置I。在用户认证中,例如使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27中存储的认证数据库(未图示)。在认证数据库中,能够认证用户的用户的信息与该用户的认证所需的认证信息相关联地记录。认证信息是例如对每个用户设定的ロ令。在认证数据库中,与对各个用户允许执行的功能有关的信息,与该用户相关联地记录。用户认证例如如下进行。即,首先,对用户提示用户认证画面。用户认证画面显示在显示面板13中。用户操作操作部11,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输入该用户的信息(例如,账户名等)和ロ令。若对操作部11输入这些信息,则CPU20參照认证数据库,并基于输入的数据,判断是否能够认证该用户。若能够认证,则CPU20对该用户设为认证成立,并设为能够执行对认证成立的认证用户允许执行的功能。此时,认证用户成为登录到图像形成装置I的状态。由此,图像形成装置I能够识别使用图像形成装置I的用户。通过进行用户认证而识别用户,从而将显示面板13的显示和可利用的功能等设为适合被认证的用户的显示和功能,提高图像形成装置I的便利性。此外,在被认证的用户位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附近时,能够得到不便其他用户看到而输出印刷物等高水准的安全效果。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CPU20根据通过用户认证识别的用户,管理对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功能的用户的使用权限。通过管理使用权限,能够对每个用户限制使用规定的功能,获得高水准的安全效果。另外,用户认证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能够适当地采用公知的方法。认证信息的參照目标和进行认证的主体等也可以与上述不同。例如,也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I自身保持用于进行用户认证的认证信息,图像形成装置I接受来自用户的认证请求并基于认证请求而认证该用户。此外,也可以不对用户要求客户名等的信息和ロ令的输入。即,例如能够采用使用了接触/非接触式的ID卡的卡认证方式、利用了用户的指纹信息或静脉信息等的生物体认证方式等。认证数据库也可以由构成图像形成系统500的服务器(未图示)等管理。这里,在操作部11中设置有操作位置检测部15。操作位置检测部15在用户操作了显示面板13时,检测在显示面板13上进行了该操作输入的位置。操作位置检测部15例如能够检测显示面板13上的通过用户的指尖等触摸的位置作为用户的操作位置。连接确立动作的说明这里,在图像形成系统500中,通过持着便携终端401的用户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显示面板13上进行滑动手指的操作,从而能够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确立的同时,对进行了图像形成装置I的操作输入的用户进行用户认证。以下,说明这样的连接确立动作。图4是说明在执行连接确立动作时进行的操作的图。如图4所示,若进行连接确立动作,则在操作部11的显示面板13中显示规定的便携连接操作画面(以下,有时称为连接画面)。由画面控制部17进行连接画面的显示。在连接画面中,例如包括对用户指示操作的消息105、滑动图案110 (操作指定图像的一例)、图标(有时称为便携终端图标按钮)150。另外,在图4中,表示了用户的手H和便携终端401。 该用户的手H和便携终端401并不是显示在显示面板13中。作为消息105,表示了对用户引导用户应进行的动作的消息。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例如显示了引导用户进行如下动作的消息105,即使用拿着便携终端401的手H,按照滑动图案110滑动图标150。滑动图案110是引导用户进行规定的方式的操作输入的图像。滑动图案110是,例如第一按钮111、第二按钮112、第三按钮113、第四按钮114的4个识别按钮配置在规定的位置的图案(pattern)。第一按钮111在图4中表示作为“A”。第二按钮112在图4中表示作为“B”。第三按钮113在图4中表示作为“C”。第四按钮114在图4中表示作为“D”。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按钮111配置在显示面板13的左上方,第二按钮112配置在显示面板13的右上方,第三按钮113配置在显示面板13的右下方,第四按钮114配置在显示面板13的左下方。用户在显示了滑动图案110的状态下进行如下的操作。即,用户用手掌抓住便携終端401。然后,用户抓住便携终端401的状态下,按照滑动图案110用指尖等触摸显示面板13,将指尖等在显示面板13上滑动。指尖等的滑动必须按照指定的方式进行。即,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用指尖等触摸到第一按钮111之后,触摸第二按钮112地滑动该指尖等(第一次的操作)。此外,在触摸到第二按钮112之后,滑动指尖等而触摸第三按钮113(第二次的操作),在触摸到第三按钮113之后,滑动指尖等而触摸第四按钮114 (第三次的操作)。在从按钮到按钮滑动指尖等时,用指尖等触摸图标150的状态进行滑动操作。随着滑动,图标150的位置也变化。另外,也可以在各个操作的途中将手指脱离显示面板13。此时,也可以从将手指脱离的地点再次开始操作。此外,也可以将手指在途中不脱离而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另外,作为滑动图案110,并不限定于显示4个识别按钮Ilf 114的情況。按钮的数目既可以是2个或者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此外,各个按钮的位置和排列顺序等也可以通过画面控制部17的控制而适当地变更。滑动图案110也可以是预先设定并存储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的图案。此时,也可以显示在从多种滑动图案Iio中由画面控制部17适当地选择(取得的一例)的图案。此外,画面控制部17也可以在刚要显示之前生成(取得的一例)要显示的滑动图案110,并将生成的图像作为滑动图案110显示。连接确立动作例如在用户利用使用了便携终端401的触摸与打印功能等时进行。这里,触摸与打印功能是指,通过用户进行触摸图像形成装置I的简单的操作,从而从图像形成装置I输出例如在便携终端401中存储的文本数据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触摸与打印功能中,通过无线通信而从便携终端401对图像形成装置I传送用户的文本数据(印刷信息的一例),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进行文本数据的印刷。通过在无线通信之前进行连接确立动作,从而在便携终端401和图像形成装置I之间确立连接。图5是表示触摸和打印功能和此时进行的连接确立动作的时序图。根据用户的操作,在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进行触摸与打印功能。其中,在连接确立动作中,对图像形成装置I的连接判断部70传送在图像形成装置I侧获得的信息和在便携终端401侧获得的信息。然后,在连接判断部70中判断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是否对应。在图5中,分开表示了图像形成装置I和连接判断部70,但这是为了表示在图像形成装置I侧获得的信息由连接判断部70处理的情況。 如图5所示,在触摸和打印功能中,按照如下的顺序进行用户的操作。S卩,在步骤S21中,用户将图像形成装置I的动作模式设为印刷指示连接等待模式(以下,有时称为连接等待模式)。用户通过进行规定的操作,能够变更动作模式。在步骤S22中,用户操作便携终端401,将便携終端401的动作模式设为图像形成装置连接等待模式(以下,有时称为连接等待模式)。此外,此时,用户操作便携终端401,指定印刷对象文本。作为印刷对象文本,指定用户想要从图像形成装置I输出的文本。若在步骤S21、S22中准备好触摸和打印功能,则开始连接确立动作。在步骤S23中,用户用拿着便携终端401的手进行图像形成装置I的显示面板13上的规定的识别按钮(键)的操作。在步骤S24 步骤S26中,用户按照显示面板13的显示,进行在显示面板13上滑动手指的动作(触摸/拖拽动作)。这里,例如,按照如图4所示的滑动图案110,进行三次操作(I广(3)。S卩,第一次操作是,将图标150从第一按钮111滑动至第二按钮112的触摸/拖拽动作(S24)。第二次操作是,将图标150从第二按钮112滑动至第三按钮113的触摸/拖拽动作(S25)。第三次操作是,将图标150从第三按钮113滑动至第四按钮114的触摸/拖拽动作(S26)。另外,也可以通过CPU20等判断为例如用户触摸了显示面板13时开始了各个操作。此外,也可以通过CPU20等判断为用户将指尖等从显示面板13脱离时结束了各个操作。另外,也可以在操作位置检测部15检测出用户的操作位置位于显示面板13的规定的位置时,判断为开始了各次的操作。此外,也可以在用户改变了操作位置的结果(将指尖等在显示面板13上滑动),操作位置检测部15检测出用户的操作位置位于显示面板13的规定的位置时,判断为结束了各次的操作。这些操作的结果,完成连接确立动作而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进行用户认证。于是,在触摸和打印动作的准备中指定的印刷对象文本从便携終端401被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I。然后,图像形成装置I对接收到的印刷对象文本进行印刷,输出所印刷的文本。通过这样进行印刷,在步骤S27中,用户能够获取有关印刷对象文本的印刷物。
根据这样的用户的操作,图像形成装置I、便携终端401、图像形成装置I的内部的连接判断部70分别如下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触摸和打印功能。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或便携终端401的CPU420的控制之下,图像形成装置I的各个部分或便携终端401的各个部分进行动作,从而进行这些处理。S卩,如图5所示,在步骤S31中,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根据用户的步骤S21所示的操作,将图像形成装置I的动作模式设为连接等待模式。此时,CPU20将与图像形成装置I有关的规定种类的信息发送到连接判断部70。例如,发送对图像形成装置I固有地赋予的终端ID、表示图像形成装置I为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能够确定图像形成装置I设置的地点的位置信息。在步骤S33中,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在显示面板13中显示连接画面。在步骤S35中,连接判断部70取得并存储在CPU20的控制之下从图像形成装置I侧发送的信息。这些信息例如在操作日志数据库72的记录中使用。·
另ー方面,在步骤S37中,便携终端401的CPU420根据用户的步骤S22所示的操作,将便携終端401的动作模式设为连接等待模式。此时,CPU420将与便携终端401有关的规定的种类的信息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I的连接判断部70。例如,发送对便携终端401固有地赋予的終端ID、表示便携终端401为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能够确定便携终端401的位置的位置信息。作为位置信息,例如发送此时进行了位置信息检测部460的测位的结果所获得的信息。在步骤S39中,连接判断部70取得并存储在CPU20的控制之下从便携终端401侧发送的信息。这些信息例如在对移动日志数据库71的记录中被使用。若开始用户的操作(步骤S23),则根据步骤S24 S26所示的各个操作,在图像形成装置I侧获得的数据和在便携终端401侧获得的数据发送到连接判断部70。然后,发送的数据分开记录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和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中。即,若进行步骤S23所示的用户的第一次的操作,则在步骤S41中,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进行如下动作。即,若有用户的触摸/拖拽操作,则检测出在显示面板13中有该操作的情況。若操作位置检测部15识别出有操作的位置,则CPU20将与该操作位置有关的信息(以下,有时称为操作信息)发送到连接判断部70。此外,在步骤S43中,便携终端401的CPU420进行如下动作。即,若有用户的操作,则移动信息检测部440识别出与便携终端401的移动量有关的信息(以下,有时称为移动信息)。CPU420将该移动信息发送到连接判断部70。在步骤S45中,若连接判断部70接收(取得)到图像形成装置I侧的操作信息和便携终端401侧的移动信息,则在CPU20的控制之下,分别记录(保存)在数据库71、72中。即,图像形成装置I侧的操作信息记录在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中。此外,便携终端401侧的移动信息记录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中。此时,在被记录的数据中,包括在上述的步骤S35、39中存储的信息、操作信息或者移动信息、与有操作或移动的时刻有关的信息。此时,例如,CPU20或操作位置检测部15在从开始操作到结束为止的期间进行操作位置的监视。然后,在操作结束时,发送有关该一系列的操作(例如,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从第一按钮111到第二按钮112的操作)的信息。此外,CPU420或移动信息检测部440在从开始移动到停止为止的期间进行移动量的监视,并在移动停止吋,发送有关该一系列的移动的信息。另外,也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I侧或便携终端401侧,从操作或移动开始起以规定时间的间隔依次发送信息。此时,连接判断部70也可以将对接收到的信息计算出的信息记录在数据库71、72中。在进行了步骤S24中表示的第二次操作或在步骤S25中表示的第三次操作吋,也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处理。S卩,在步骤S47、S53中,与步骤S41同样地,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将操作信息发送到连接判断部70。在步骤S49、S55中,与步骤S43同样地,便携终端401的CPU420将便携终端401的移动信息发送到连接判断部70。在步骤S51、57中,在连接判断部70中,将在CPU20的控制之下接收到的移动信息记录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中,将操作信息记录在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中。
在步骤S61中,在第三次操作结束时,即用户的操作结束时,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检测这个情況。然后,CPU20对连接判断部70发送认证对象终端检索请求(以下,有时称为检索请求)。检索请求是为了判断有无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I确立连接的便携终端而发送的指示。此时,CPU20对连接判断部70通知操作次数的总次数(操作次数合计)。另外,如下,通过CPU20或者操作位置检测部15等判定用户的操作的结束。S卩,例如,在操作位置检测部15检测出用户的操作位置位于作为操作结束位置而预先设定的位置时,判定为用户的操作結束。此外,例如,也可以在用户的指尖等从显示面板13脱离的情况下,在指尖脱离之后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判定为用户的操作結束。在步骤S63中,连接判断部70若传来检索请求,则进行终端的检索。CPU20进行数据库71、72的捜索,确定移动方式与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进行的操作对应的便携终端401。換言之,连接判断部70比较操作信息和移动信息,判断用户的操作输入和便携终端401的移动是否相互对应。如下进行这个处理。若确定便携终端401,则从连接判断部70对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分别通知认证许可信息。由此,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的连接。即,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作为能够进行通信的終端而注册便携终端401,能够相互进行无线通信。在步骤S65中,从连接判断部70对图像形成装置I侧,发送允许连接的信息和作为允许连接的对方的终端的ID的便携终端401的终端ID。在步骤S67中,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基于从连接判断部70发送的信息进行用户认证。即,根据在连接判断部70中进行的判断结果而进行用户认证。若进行用户认证,则对便携终端401通知允许认证的情况。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I中的用户认证能够基于与便携终端401有关的终端ID而进行。例如,在认证数据库中,与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认证的用户相关联地,预先记录了该用户使用的便携终端401的終端ID等。若在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进行连接确立动作,并传送确立了连接的便携终端401的终端ID,则CPU20对与该终端ID对应的用户进行用户认证。由此,用户能够不需要另外注册ロ令等,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进行用户认证。另外,图像形成装置I也可以在认证确立时,基于便携終端401的終端ID而判别想要进行用户认证的用户,仅要求用户输入对应的ロ令。在步骤S69中,便携终端401的CPU420对图像形成装置I发送印刷对象文本的数据。通过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被确立,能够通过无线通信而发送印刷对象文本的数据。另外,此时,用户的权限被控制,使得在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确立之前,即使是用户认证成立时也不能进行文本数据的发送接收。换言之,在连接确立之前,文本数据的发送接收操作被禁止。若连接确立,则能够进行无线通信,且对被认证的用户赋予用于发送接收文本数据所需的权限。该控制例如通过CPU20等进行。另外,也可以不论是否进行了用户认证,根据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是否确立而控制与文本数据的发送接收有关的权限。在步骤S71中,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基于接收到的印刷对象文本的数据,进行印刷。由此,触摸与打印动作结束,用户能够获取印刷物。另外,用户的印刷对象文本的指定操作也可以在进行了连接确立动作之后进行,即在确立了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之后进行。
此外,也可以在不进行用户认证的情况下,在进行了连接确立动作时,进行印刷对象文本的指定或者印刷。图6是说明在进行触摸和打印功能时的便携终端401的显示面板413的显示例的图。如图6所示,若触摸和打印功能开始,则在步骤Sll中,用户操作便携终端401,并将便携终端401的动作模式设为连接等待模式。此时,在显示面板413中,进行表示是连接等待模式的显示和要求指定印刷对象文本的显示。用户通过观察显示面板413进行规定的操作,能够进行印刷对象文本的指定。另外,除了图像形成装置之外,便携终端401还能够确立与可通过规定的方式进行通信的信息设备的连接。因此,在连接等待模式时,在显示面板413中进行表示是信息设备的连接等待中的显示。若用户进行印刷对象文本的指定,则在步骤S12中,显示面板413进行用于引导用户进行连接确立动作所需的操作的显示。若进行用户的操作,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则在步骤S13中,从便携终端401对图像形成装置I传送印刷对象文本的数据。此时,在显示面板413中,显示“信息设备连接中”等,显示是确立了与图像形成装置I的连接的状态的情况。此夕卜,在显示面板413中,显示数据的传送的进度状况。用户观察该显示面板,能够大致把握有关数据的传送的时间等。若印刷对象文本的数据的传送完成,则在步骤S14中,显示面板413进行表示完成了传送的显示。与便携终端401的移动信息有关的处理的说明便携终端401的移动信息通过便携终端401的传感器驱动器442等取得,之后,通过图像形成装置I的连接判断部70等取得。图7是说明便携终端401取得移动信息的动作的流程图。在步骤SlOl中,便携终端401的CPU420判断便携终端401的动作模式是否为连接等待模式。在不是连接等待模式时,不进行之后的处理,处理结束。若在步骤SlOl中是连接等待模式中,则在步骤S103中,CPU420从动作传感器441取得当前的动作状态。取得例如通过传感器驱动器442进行。在步骤S105中,CPU420比较便携终端401的前一次移动状态和当前的移动状态。由此,CPU420检测便携终端401的移动状态的变化。这里,作为通过动作传感器441检测出的便携终端401的移动状态(动作状态),举出“终端停止中”和“终端移动中”。若前一次移动状态为“终端停止中”且当前的移动状态为“终端停止中”,则便携终端401是“依然终端停止中”。若前一次移动状态为“终端停止中”且当前的移动状态为“终端移动中”,则便携终夂而401是“终移动开始”。若前一次移动状态为“终端移动中”且当前的移动状态为“终端移动中”,则便携终端401是“终端移动中”。 若前一次移动状态为“终端移动中”且当前的移动状态为“终端停止中”,则便携终端401是“终端移动结束”。在步骤S107中,CPU420判断便携终端401的移动状态的变化是否为“依然终端停止中”、“终端移动中”以及“终端移动开始”中的任一个。换言之,CPU420对便携终端401的移动状态的变化判断是否为“终端移动结束”。在步骤S107中“终端移动结束”时,在步骤S109中,CPU420从传感器驱动器442取得从成为终端移动开始之后的便携终端401的移动量。此外,CPU420将移动开始时刻(与移动的时刻有关的信息的一例)、移动时间(从移动开始至移动结束为止的时间)、移动量通知连接判断部70。这里,作为移动量,通知移动量的总的值(合计)以及将移动量作为X、Y、Z的各轴方向的分量来表不的量。在进行了步骤S109的处理时,或者在步骤S107中不是“终端移动结束”时,进行步骤Slll的处理。在步骤Slll中,CPU420将当前的移动状态、即在步骤S103中取得的移动状态,作为前一次移动状态而存储。若步骤Slll的处理结束,则一系列的处理暂时结束。重复进行以上的处理。这样,从便携终端401通知到连接判断部70的移动信息作为移动日志而依次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中记录、管理。以下说明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中记录的移动日志。图8是表示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中的移动日志的记录例的图。如图8所示,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中,作为移动日志而记录了从各个终端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I的移动信息。各个移动日志对应于一次移动(从移动开始至移动结束为止,即从“终端停止中”经过“终端移动中”而成为“终端停止中”为止)而记录。各个移动日志(记录)具有有关确定移动日志的号码(移动日志号码)、移动开始时刻、终端ID、移动时间、移动量的总量(合计)、移动量的X轴方向分量(X)、移动量的Y轴方向分量(y)、移动量的Z轴方向分量(z)、终端位置(北纬)以及终端位置(东经)的各个项目的值。确定移动日志的号码,例如按照记录顺序赋予。作为终端ID,存储与发送了移动信息的终端对应的ID。作为终端位置,记录通过各个终端的位置信息检测部等所定位的值。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中,在图示的范围中,记录了终端ID分别为“ABC0001”、“ABC0022”、“ABC0024”的3个终端的移动日志。各个终端的位置能够根据终端位置的栏的值而确定。
此外,在图示的范围中,移动量的Z轴方向分量在哪个移动日志中都成为0mm。这是因为进行如下的处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比对便携终端401的最初的动作的移动量X、I、z的检测值和在显示面板13上此时检测出的移动量的值,计算偏移量。换言之,将用户开始了操作输入的定时的、便携终端401的移动方向和在显示面板13上检测出的用户的操作输入方向当作同一个方向,检测偏移值。然后,在记录到移动日志时,将偏移值反映到移动量,从而移动量进行变换。由此,便携终端401的移动量作为与表示显示面板13上的二维的位置信息对应的二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的信息而表不。即,基于该信息,如后所述那样比较移动信息和操作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偏移值而进行比较。在原本进行三维的动作的便携终端401中检测出的移动方向与显示面板13的二维方向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这样的处理。由此,在进行便携终端401侧的移动量和图像形成装置I侧的移动量的比较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该处理。与图像形成装置I的操作信息有关的处理的说明与图像形成装置I的操作位置有关的信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I的操作位置检测部15等取得,之后,通过连接判断部70等取得。 图9和图10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I取得操作信息的动作的流程图。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在步骤S201中,重置识别请求标记。如后所述,识别请求标记是为了将检索请求发送到规定的地点而设置的。在步骤S203中,CPU20判断图像形成装置I的动作模式是否为连接等待模式。在不是连接等待模式时,不进行之后的处理,处理结束。在步骤S205中,CPU20从操作部11取得关于显示面板13的当前的操作状态。在步骤S207中,CPU20比较有关显示面板13的前一次的操作状态和本次的操作状态。由此,CPU20检测有关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的变化。这里,作为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举出用户用手指等触摸显示面板13的“触摸”状态和用户不触摸显示面板13的“非触摸”状态。在前一次操作状态状态为“触摸”且当前的操作状态为“触摸”,则关于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的变化为“触摸一触摸”。在前一次操作状态状态为“非触摸”且当前的操作状态为“触摸”,则关于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的变化为“非触摸一触摸”。在前一次操作状态状态为“非触摸”且当前的操作状态为“非触摸”,则关于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的变化为“非触摸一非触摸”。在前一次操作状态状态为“触摸”且当前的操作状态为“非触摸”,则关于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的变化为“触摸一非触摸”。在步骤S209中,CPU20判断有关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的变化是否为“触摸一触摸”、“非触摸一触摸”以及“非触摸一非触摸”中的任一个。换言之,CPU20判断有关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的变化是否为“触摸一非触摸”。在步骤S209中是“触摸一非触摸”时,在步骤S211中,CPU20从操作位置检测部15取得从触摸开始起成为非触摸为止的操作位置的移动距离。此外,CPU20将操作开始时刻(与用户进行的操作输入的时刻有关的信息的一例)、操作时间(从操作开始的时间)、操作位置的移动量通知给连接判断部70。这里,作为移动量,通知移动量的总的值(合计)以及将移动量作为X、Y的各轴方向的分量来表不的量。在步骤S213中,CPU20判断触摸结束位置(成为非触摸时的操作位置)是否在最终的识别按钮上。这里,最终的识别按钮是指,在用户指定而执行的操作中表示终点的位置的按钮。例如,在上述的图4所示的滑动图案110中,最终的识别按钮为第四按钮114。若在步骤S213中触摸结束位置在最终的识别按钮上,则在步骤S215中,CPU20制定识别请求标记。在进行了步骤S215的处理时、在步骤S209中不是“触摸一非触摸”时、以及在步骤S213中触摸结束位置不在最终的识别按钮上时,进行步骤S217的处理。S卩,在步骤S217中,CPU20存储当前的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即在步骤S205中取得的操作状态。操作状态作为前一次操作状态而存储。在步骤S219中,CPU20判断是否制定了识别请求标记。·
在步骤S219中制定了识别请求标记时,在步骤S221中,CPU20对连接判断部70通知检索请求。此外,此时,CPU20对连接判断部70通知操作次数的总次数(操作次数合计)。在步骤S219的处理结束时或者在步骤S219中没有制定识别请求标记时,一系列的处理暂时结束。重复进行以上的处理。这样,通知到连接判断部70的显示面板13的操作信息作为操作日志而依次在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中被记录、管理。接着说明在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中记录的操作日志。图11是表示在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中的操作日志的记录例的图。如图11所示,在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中,作为操作日志而记录了关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显示面板13的操作信息。各个操作日志对应于一次操作(从触摸开始至触摸结束为止,即从“非触摸”经过“触摸”而成为“非触摸”为止)而记录。各个操作日志(记录)具有关于确定操作日志的号码(操作日志号码)、表示操作开始的时刻的操作开始时刻、终端ID、移动时间(操作时间)、移动量的总量(合计)、移动量的X轴方向分量U)、移动量的Y轴方向分量(y)、终端位置(北纬)以及终端位置(东经)的各个项目的值。确定操作日志的号,例如按照记录顺序赋予。作为终端ID,记录了图像形成装置I的终端ID。作为终端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预先注册在位置信息检测部60中的位置数据作为图像形成装置I的设置位置。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中,记录了 3个操作日志。这些操作日志都是在终端ID为“MFP001”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显示面板13中进行了操作时的日志。另外,数据库71、72的记录也可以在连接确立动作每次结束时删除。触摸/拖拽动作和操作状态或移动状态的关系的说明图12是表示滑动图案的一例的图。图12所示的滑动图案IlOa的识别按钮Ilf 114的顺序与图4所示的滑动图案110不同。即,在滑动图案IlOa中,第一按钮111配置在滑动图案IlOa的左上方,第二按钮112配置在滑动图案IlOa的右上方,第三按钮113配置在滑动图案IlOa的左下方,第四按钮114配置在滑动图案IlOa的右下方。细看的话,对应于该滑动图案IlOa而进行的用户的操作可分为3个操作。S卩,第一次操作SI是,将操作位置从第一按钮111变化为第二按钮112,且移动便携终端401的操作。第二次操作S2是,将操作位置从第二按钮112变化为第三按钮113,且移动便携终端401的操作。第三次操作S3是,将操作位置从第三按钮113变化为第四按钮114,且移动便携终端401的操作。在进行第一次操作SI时,关于显示面板13的操作状态和便携终端401的移动状态如下变化。用户首先用手指等触摸到第一按钮111。此时,操作状态从“非触摸”变化为“触摸”。移动状态从“终端停止中”变化为“终端移动中”。用户保持触摸到显示面板13的状态,将手指等向第二按钮112移动。此时,操作状态依然是“触摸”不变。移动状态依然是“终端移动中”。用户若手指等到达第二按钮112,则将手指等脱离显示面板13。此时,操作状态从“触摸”变化为“非触摸”。移动状态从“终端移动中”变化为“终端停止中”。
接着,直到用户触摸到第二按钮112为止,操作状态依然成为“非触摸”。移动状态依然成为“终端停止中”。另外,与进行第一次操作SI时同样地,第二次操作S2和第三次操作S3的操作状态和移动状态也变化。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用户的操作位置未必在识别按钮Ilf 114上,操作位置检测部15也可以作为操作位置在该识别按钮Ilf 114上而检测操作位置。例如,如图12所示,若在识别按钮Ilf 114的各自的周围的规定范围的区域12广124内,则也可以作为操作位置在该识别按钮Ilf 114上而检测操作位置。各个区域12广124例如设定为将从识别按钮Ilf 114的外缘部离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其外缘。由此,能够减轻在进行连接确立动作时的用户的操作负担。连接判断部70进行的处理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判断部70在CPU20的控制之下进行如下的处理。另外,该处理例如从连接确立动作开始之后到结束为止定期地重复进行。图13是表示移动信息识别处理的流程图。如图13所示,在步骤S301中,连接判断部70判断是否从便携终端401通知到移动信息。若没有通知,则进入步骤S305的处理。在步骤S301中通知到移动信息时,在步骤S303中,连接判断部70将通知的便携终端401的移动信息作为移动日志而记录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中。在步骤S305中,连接判断部70判断是否从图像形成装置I通知有关显示面板13的操作信息。若没有通知,则进入步骤S309的处理。在步骤S305中通知操作信息时,在步骤S307中,连接判断部70将通知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操作信息记录在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中。在步骤S309中,连接判断部70判断是否从图像形成装置I发送了检索请求。若没有发送,则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在步骤S309中发送了检索请求时,在步骤S311中,连接判断部70进行连接判断处理。另外,执行步骤S301、S404的处理、步骤S305、S307的处理、步骤S309、S311的处理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
图14至图16是表示连接判断处理的流程图。如图14所示,在步骤S401中,连接判断部70对作为循环变量的N设置“I”。循环变量N是在下一个处理中表示操作日志数据库72的参照目标的变量。此外,连接判断部70将候选终端ID设定为“空(Null)”。候选终端ID是成为确立连接的候选的移动终端的终端ID。 在步骤S403中,连接判断部70参照操作日志数据库72,取得图像形成装置I的操作日志的第N记录,即第N次的操作日志。连接判断部70例如将在取得的操作日志中的操作开始时刻、移动时间、移动量合计设置作为比较参数。在步骤S405中,连接判断部70参照移动日志数据库71,取得最新的移动日志号。连接判断部70将取得的值设置为作为循环变量的M。环路变量M是在下一个处理中表示移动日志数据库71的参照目标的变量。在步骤S407中,连接判断部70参照移动日志数据库71,取得便携终端401的移动 日志的第M记录。连接判断部70例如将在取得的移动日志中的移动开始时刻、终端ID、移动时间、移动量合计设置作为比较参数。如图15所示,在步骤S409中,连接判断部70判断候选终端ID是否为“空”。在步骤S409中候选终端ID不是“空”时,在步骤S411中,连接判断部70判断终端ID “M”(第M记录的移动日志的终端ID)是否与候选终端ID —致。在步骤S411中终端ID “M”与候选终端ID不一致时,如图16所示,在步骤S413中,连接判断部70对循环变量M代入“M-1 ”。即,将在之后的处理中参照的移动日志设为当前的移动日志的前一个移动日志。在步骤S415中,连接判断部70判断此时在步骤S407中取得的移动日志是否为作为比较对象的最后的记录。即,连接判断部70判断在步骤S407中取得的移动日志是否为在移动日志数据库71中记录的最早的记录。若移动日志不是最后的记录,则返回到步骤S407的处理。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在步骤S409中候选终端ID不是“空”时,或者在步骤S411中终端ID “M”与候选终端ID —致时,进行步骤S417的处理。在步骤S417中,连接判断部70进行步骤S417的判断。S卩,在步骤S417中,连接判断部70比较图像形成装置I的操作开始时刻“N”(第N记录的操作日志的操作开始时刻)和便携终端401的移动开始时刻“M”(第M记录的移动日志的移动开始时刻)。连接判断部70判断两个时刻的差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幅度之内,例如是否在±1秒以内。即,连接判断部70在操作开始时刻和移动开始时刻在规定的时间幅度之内时,看作两个时刻是同一时刻,进入移动时间或移动量的判断。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I侧检测出的时刻和在便携终端401侧检测出的时刻之间设置处理的时间幅度而进行判断。由此,即使两者分别在计时的时刻上存在偏差或者信息的通信处理等花费时间,也能够允许这些,能够防止错误判断。若在步骤S417中两个时刻的差不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则在步骤S419中,连接判断部70比较图像形成装置I的移动时间“N”和便携终端401的移动时间“M”。连接判断部70判断两个时间的差是否在规定值以内,例如是否在±0. I秒以内。若在步骤S419中两个时间的差在规定值以内,则在步骤S421中,连接判断部70比较图像形成装置I的移动量“N”和便携终端401的移动量“M”。连接判断部70判断移动量的差是否在规定值以内,例如是否在±3mm以内。若在步骤S421中移动量的差在规定值以内,则进入步骤S423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417中两个时刻的差不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时、在步骤S419中两个时间的差不在规定值以内时、或者在步骤S421中移动量的差不在规定值以内时,进入上述的步骤S413的处理。因为这些情况下,与移动日志对应的终端并不是与进行了操作的图像形成装置I对应的终端。如图16所示,在步骤S423中,连接判断部70对候选终端ID设置终端ID“M”。经过步骤S417 步骤S421的判断,能够判断为与第M记录的移动日志对应的便携终端401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进行的操作中使用的可能性大。因此,该便携终端401的终端ID设置为候选终端ID。在步骤S425中,连接判断部70对循环变量N代入“N+1”。即,将在之后的处理中参照的操作日志设为当前的操作日志的后一个操作日志。
在步骤S427中,连接判断部70判断循环变量N是否与检索请求一同发送的操作次数合计加I所得的值相等。在不相等时,即存在还没有结束与移动日志的比较的操作日志时,返回到步骤S403的处理。若在步骤S427中循环变量N等于“操作次数合计+1”,则在步骤S429中,连接判断部70对图像形成装置I进行如下通知。即,连接判断部70通知有成为连接的对象的候选终端的情况以及该候选终端的终端ID为上述处理中的候选终端ID的情况。由此,图像形成装置I确定应确立连接的便携终端401,能够确立与该便携终端401的连接。换言之,连接判断部70通过通知这些信息,从而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另外,也可以对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的两者进行通知。另外,若在步骤S415中移动日志是最后的记录,则进行步骤S431的处理。在步骤S431中,连接判断部70对图像形成装置I进行表示不存在与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进行的操作一致的移动的终端的通知。即,通知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I的连接对方不存在一致的终端的情况。也可以对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的两者进行通知。在步骤S429中进行了通知时或者在步骤S431中进行了通知时,连接判断部70结束连接判断处理,返回到图13的处理。另外,连接判断处理并不限定于以这样的算法进行的处理。连接判断处理只要是比较数据库71、72的移动日志和操作日志,确定被认为与用户的动作一致的便携终端401的处理即可。在连接判断处理中,也可以除了操作位置或便携终端401的合计的移动量(移动量合计)之外,或者代替合计的移动量,例如进行X轴方向的移动量和Y轴方向的移动量等的比较。此时,连接判断部70也可以对在便携终端401的移动量中、与表示显示面板13上的二维的位置信息对应的二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的信息,与操作位置的移动量进行比较。此外,在连接判断处理中,也可以比较图像形成装置I的位置信息和便携终端401的位置信息。由此,能够对操作日志和移动日志进行精度更高的比对。例如,通过根据图像形成装置I的位置而将连接对象的候选终端缩减为规定范围内的终端,从而能够更可靠且迅速地进行连接判断处理。
说明如图8和图11所示在数据库71、72中记录了操作日志和移动日志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那样进行连接判断处理时的动作。在接下来的说明中,标注的步骤号对应于在图14 图16中表示的步骤号。S卩,首先,取得图11所示的操作日志号为“I”的操作日志,并设置为比较参数而成为比较对象(S403)。此外,取得图8所示的最新的移动日志、即移动日志号为“242”的移动日志,并成为比较对象(S405、S407)。然后,对取得的操作日志和移动日志,进行操作开始时刻和移动开始时刻的比较、移动时间的比较、移动量合计的比较(S417 S421)。由于两个日志中这些是一致的,所以该移动日志的终端ID “ABC0001”设置作为候选终端ID (S423)。接着,取得操作日志号为“2”的操作日志,并成为比较对象(S425、S403)。此外,取得移动日志号为“242”的移动日志,并成为比较对象(S405、S407)。此时,由于作为候选终端ID而设置了“ABC0001”,所以经由在步骤S409中的“否”、步骤S411中的“是”,进行步骤S417的比较。此时,由于在步骤S417中成为“否”,所以在步骤S413、S415中经由“否”,移动日志号码为“241”的移动日志成为比较对象(S407)。该移动日志的终端ID与候选终端ID不同。S卩,在步骤S409中成为“否”、步骤S411中成为“否”,对该移动日志不进行与 操作日志的移动开始时刻等的比较。由此,迅速地作为比较对象而取得下一个移动日志号为“240”的移动日志(在S413、S415中“否”,S407)。由于该移动日志的终端ID与候选终端ID—致(在S409中“否”、在S411中“是”),所以进行与操作日志的比较(在S417中“是”、在S419中“是”、在S421中“是”)。由于这些是一致的,所以经过候选ID的设置(S423),进行有关下一个操作日志的比较。操作日志号为“3”的操作日志的比较也同样地进行。即,按照移动日志从新到旧的顺序,对终端ID —致的移动日志进行步骤S417的比较。在本例中,通过步骤S417、S419、S421的比较,作为与操作日志的比较参数一致的日志而找出移动日志号为“237”的移动日
O在对操作日志号为“3”的操作日志有一致的日志时,在步骤S425中,循环变量N成为4。此时,操作次数合计为3,在步骤S427中,循环变量N等于对操作次数合计加I所得的值。因此,进入步骤S429的处理,进行表示有候选终端和该终端ID为“ABC0001”的通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比较与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进行的操作有关的操作信息和在便携终端401中检测出的移动信息。然后,在它们一致时(判别为是伴随同一个操作的信息时),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的连接,在两者之间能够进行无线发送。仅通过用户用抓住着便携终端401的手进行描画显示面板13的操作这样的能够容易执行的操作,进行连接确立动作。因此,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可靠地保持安全性的同时,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在显示了滑动图案110等的状态下,随着该显示进行用户的操作。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处理步骤,判别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I连接的便携终端401。此外,用户能够一边观察滑动图案110,一边直观地进行操作。另外,以往,已知若将便携终端之间设为规定的连接等待状态的基础上使其接触,则进行便携终端之间的连接。通过经由服务器比对所接触到的位置/时刻信息等而判断在接近的便携终端之间相互为连接等待,从而进行连接。但是,在这样的方法中,也可以想到仅仅在接近的设备中偶然进行同一个操作的情况下等,错误地判断为能够相互协同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对于用户来说能够容易执行的操作且用于判别连接对方所充分的复杂的操作,从而能够可靠地确立与适当的连接对方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动作传感器441仅设置在便携终端401中即可,不需要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实现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确立连接的图像形成系统500。若进行连接确立动作,则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对作为与该便携终端401对应地预先注册的用户进行用户认证。因此,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用户认证。此外,图像形成装置I能够在基于用户抓住的便携终端401可靠地识别用户的基础上进行用户认证。滑动图案的显示方式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滑动图案,例如根据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附近存在的便携 终端401的数目,显示互不相同的多种图案。通过画面控制部17而生成滑动图案,使得引导用户进行具有与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附近存在的便携终端401的数目对应的复杂度的方式的操作输入。这里,作为复杂度,例如举出要求用户进行的操作次数的多少。S卩,可以说是在必要的操作次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复杂度比较高的操作输入的方式。图17是表示在周边的便携终端的数目比较少时的显示面板13的显示画面例的图。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周边的便携终端401的数目比较少时,如图17所示,显示简单的滑动图案120和对应于此的消息105b。这些是显示成若进行比较简单的操作输入即可完成连接确立动作的显示。作为识别按钮,滑动图案120仅具有第一按钮111和第二按钮112的2个按钮。S卩,在显示滑动图案120的情况下,进行I次用户的操作输入即可,即触摸到第一按钮111之后将指尖等滑动到第二按钮112。图18是表示在周边的便携终端的数目比较多时的显示面板13的显示画面例的图。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周边的便携终端401的数目比较多时,如图18所示,显示比较复杂的滑动图案130和对应于此的消息105。这些是显示成若进行比较复杂的操作输入即可完成连接确立动作的显示。作为识别标记,滑动图案130具有第一按钮111、第二按钮112、第三按钮113以及第四按钮114。S卩,在显示滑动图案130的情况下,用户的操作输入需要3次。由此,例如与图17所示的滑动图案120相比,滑动图案130的用户需要进行的操作次数多达3次。换言之,滑动图案130是复杂度比滑动图案120高的图案,对应于复杂度高的操作输入。这样,图像形成装置I的周边的便携终端401的数目越多,将用户进行的操作输入设为更复杂的方式,从而能够降低检测出能够判断为进行了同样的移动的其他的终端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避免错误地与其他的终端确立连接。即,在周边的便携终端401的数目多,且成为连接对方的便携终端401的判别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操作的次数、即进行比对的次数,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应连接的便携终端401。因此,能够可靠地确立与该便携终端401的连接。另一方面,在周边的便携终端401的数目少,且成为连接对方的便携终端401的判别容易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更简单的操作进行连接确立操作。
另外,如图18所示,与上述的滑动图案110相同地,滑动图案130包括4个识别按钮Ilf 114。相对于此,滑动图案130中的识别按钮Ilf 114的排列比滑动图案110的排列复杂。即,在滑动图案110中,相对显示面板13以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进行各个操作。相对于此,在滑动图案130中,包括相对显示面板13以不是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的方向的滑动操作。由此,滑动图案130构成为,即使操作次数相同,操作的方式(操作位置的移动的方向等)也变得复杂。由此,在连接确立动作的执行时进行的用户的操作成为更加特有的操作。因此,容易区分周围的其他的便携终端和有关连接确立动作的便携终端,能够可靠地确立与应连接的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连接确立动作的变形例的说明图19是表示连接确立动作的一变形例的显示面板13的显示画面例的图。如图19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进行连接确立动作时,显示面板13中显示连接画面160。在连接画面160中包括消息105c和签名栏161。在消息105c中,显示表示抓住着便携终端401的状态用手签上用户名的、对于用户的引导文。签名栏161是例如设为能够 由用户对任意的位置进行操作的空白图像。在签名栏161中,用户的操作位置的轨迹作为签名163被显示。在想执行了连接确立动作的情况下,在显示连接画面160时,用户抓住便携终端401的状态用指尖等在签名栏161中输入规定的签名163。若输入签名163,则其间由图像形成装置I检测出的操作信息和由便携终端401检测出的移动信息传送到连接判断部70。连接判断部70进行两个信息中有关规定的信息的比较。连接判断部70判别它们是否一致,即判别图像形成装置I的操作和便携终端401的移动是否为伴随用户的同一个操作而检测出的。由此,能够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另外,此时,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也可以对用户填写的签名163进行例如字符识别处理,确定进行了签名163的用户。此外,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也可以基于有关操作输入的信息,判断签名163是否与预先作为与该用户对应的签名而注册的信息对应,并根据该判断结果而进行用户认证。此外,CPU20也可以根据表示签名163的图像和预先设置的图像的一致度,进行用户认证。此时,CPU20能够根据用户名和签名163的方式等,识别是否为用户本人。因此,不要求用户输入口令等,仅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保持高水准的安全性的同时进行用户认证。图20是表示连接确立动作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面板13的显示画面例的图。如图2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进行连接确立动作时,显示面板13中显示连接画面170。在连接画面170中包括消息105d和签名栏171。在消息105d中,显示着表示用抓住便携终端401的手进行与想要在图像形成系统500中执行的功能对应的签名的、对于用户的引导文。签名栏171是例如设为能够由用户对任意的位置进行操作的空白图像。在签名栏171中,用户的操作位置的轨迹作为签名173被显示。在执行了连接确立动作的情况下,在显示连接画面170时,用户抓住便携终端401的状态用指尖等在签名栏171中输入与想要执行的功能对应的规定的签名173。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例如,作为签名173而输入与打印功能对应的“Print”的规定的字符。若输入签名173,则与在上述的变形例中输入签名163的情况相同地,通过连接判断部70判别图像形成装置I的操作和便携终端401的移动是否为伴随用户的同一个操作而检测出的。由此,能够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这里,若确立图像形成装置I和便携终端401的连接,则进行关于签名173的识别处理。然后,CPU20在与预先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执行的功能对应的指令(注册操作信息的一例)中,检索有无与识别出的字符串(有关操作输入的信息的一例)一致的指令。在有与识别出的字符串一致的指令时,CPU20进行将与该指令对应的功能起动的指示,并执行该功能。例如,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图像形成装置I的CPU20对签名173进行字符识别处理。CPU20对签名173识别是否与“Print”的字符串对应。CPU20例如通过确立连接而起动从便携终端401发送的文本的打印动作。另外,作为与想要执行的功能对应的规定的签名、指令,并不限定于图示的“Print”,只要能够对各种功能适当地设定即可。例如,能够适当地设定用于执行扫描功能的“Scan”、用于执行复印功能的“Copy”、以及用于执行邮件发送功能或者传真发送功能的“Mail”或者“FAX”等。此外,也可以以从图像形成装置I执行将信息发送到外部的设备的功能的目的,输入与该发送目的地对应的签名来进行连接确立动作,从而还能够指定发送目的地。·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用户输入的签名,并不限定于字符,也可以是图形。例如,也可以通过按照作为与规定的功能对应而预先注册的滑动操作的图案那样进行操作,从而调用该功能,能够执行该功能。进行连接判断处理的主体的变形例的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判断处理是使用在图像形成装置I内设置的连接判断部而进行,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便携终端侧、以及与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终端分开设置的服务器上设置连接判断部,通过该连接判断部进行连接判断处理。图2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一变形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如图2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6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651和便携终端(便携型移动终端的一例)601。在图像形成系统600中,便携终端601具有作为判断是否能够确立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601的连接的连接控制装置的功能。即,图像形成系统600与图像形成系统500的不同方面在于,在便携终端601侧进行连接判断处理等。便携终端601除了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401中包括的各个部分之夕卜,还包括连接判断部670。连接判断部670具有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包括的连接判断部70相同的结构。在连接判断部670中,设置了移动日志数据库71和操作日志数据库72。与图像形成装置I相比,图像形成装置651没有包括连接判断部70,其他结构与图像形成装置I是同样的。在图像形成系统600中,如下进行确立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601的连接的连接确立动作。此时,用户进行的操作与在图像形成系统500中进行连接确立动作时进行的操作是同样的。S卩,若进行连接确立动作,则与在图像形成装置651中进行的用户的操作有关的操作信息被传送到便携终端601。此外,在便携终端601中,获得便携终端601的移动信息。连接判断部670取得这两个信息,并记录在数据库71、72中。若操作结束,则从图像形成装置651对便携终端601通知检索请求等。连接判断部670接受检索请求,判别图像形成装置651的操作和便携终端601的移动为伴随用户的同一个操作而检测出的。在判别出时,表示该情况的通知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601中的至少一个。由此,能够确立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601之间的连接。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如图22所示,图像形成系统7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651、便携终端401、网络服务器750。图像形成装置651、便携终端401、网络服务器750相互连接到网络900。网络900例如是LAN (局域网络)。在图像形成系统700中,例如为了在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401之间进行触摸与打印动作等,需要以与将各自连接到网络900时的通信协议不同的通信协议(例如,基于蓝牙的协议等),使两者可进行无线通信地连接。此时,进行连接确立动作。在图像形成系统700中,网络服务器750具有作为判断是否能够确立图像形成装 置651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的连接控制装置的功能。即,图像形成系统700与图像形成系统500的不同方面在于,在网络服务器750中进行连接判断处理等。图像形成装置651与在图像形成系统600中包含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地构成。此夕卜,便携终端401与在图像形成系统500中包含的便携终端相同地构成。网络服务器750包括存储部727、通信控制部751、连接判断部770。存储部727例如是HDD。在存储部727中例如存储有由CPU (未图示)执行的控制程序727a。通信控制部751是用于连接到网络900的通信接口。网络服务器750经由通信控制部751,以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401的各自进行通信地连接。连接判断部770具有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包含的连接判断部70相同的结构。在连接判断部770中设有移动日志数据库71和操作日志数据库72。在图像形成系统700中,如下进行用于确立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的连接确立动作。此时,用户进行的操作与在图像形成系统500中进行连接确立动作时进行的操作相同。S卩,若进行连接确立动作,则与在图像形成装置651中进行的用户的操作有关的操作信息被传送到网络服务器750。此外,在便携终端401中检测出的便携终端401的移动信息也传送到网络服务器750。在网络服务器750中,连接判断部770取得这两个信息,并记录在数据库71、72中。若操作结束,则从图像形成装置651对网络服务器750通知检索请求等。连接判断部770接受检索请求,判别图像形成装置651的操作和便携终端401的移动为伴随用户的同一个操作而检测出的。在能够判别出时,表示该情况的通知被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401中的至少一个。由此,能够确立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S卩,网络服务器750的连接判断部770确立图像形成装置651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第二实施方式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系统相同地,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终端。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方面在于,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摄像装置,通过用户进行规定的手势动作来确立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终端之间的连接。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兀素附加相同的标号,不重复它们的说明。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方框图。如图23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系统8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801和便携终端401。便携终端401具有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相同的结构。图像形成装置80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I大致同样的结构,包括连接确立装置。如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801包括作为摄像机的摄像部(摄像装置的一例)815a。摄像部815a设置在操作位置检测部815中。图像形成装置801的其他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地构成。操作位置检测部15基于由摄像部815a拍摄到的图像(包括影像),检测对图像形成装置801进行的操作输入的位置。例如,作为用户的操作位置,能够检测拍摄到的图像中的、用户的手、用户持有的规定的记号(成为识别对象的图像等)等的位置。图像形成装置 801基于操作位置检测部15检测出的用户的操作输入的位置,能够执行与用户的操作输入对应的功能。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801在用户进行了规定的手势动作(动作手势操作输入的一例)时,能够执行与该手势动作对应的功能。作为手势动作,例如举出如下的动作。即,将记号在图像中画圆地移动的动作、向上下方向移动的动作、向左右方向移动的动作等,能够利用各种手势动作。图24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确立动作的图。如图24所示,摄像部815a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801的操作部811。例如,摄像部815a在操作部811的上部、朝向面对操作部811的显示面板13的用户而设置。通过向显示面板13操作操作部811,摄像部815a能够拍摄对图像形成装置801进行操作输入的用户。此外,摄像部815a能够拍摄在稍微远离显示面板13的位置进行手势动作的用户的姿态。例如,如图24中作为运动图像V显示那样,获得拍摄的结果。另外,摄像部815a也可以以规定的间隔拍摄静止图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确立图像形成装置801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例如进行如下的动作即可。即,用户将作为记号的便携终端401拿在手上,并使用该手对图像形成装置801进行规定的手势动作。于是,基于在图像形成装置801侧使用摄像部815a而取得的信息和在便携终端40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取得的有关便携终端401移动的信息,判断是否确立连接。规定的手势动作是例如如下动作。即,如图24中箭头G所示,用户将便携终端401按照从图像形成装置801观察逆时针方向(向左)移动。于是,在摄像部815a中拍摄的运动图像V中,如箭头Gl那样反映便携终端401移动的轨迹。在进行了这样的手势动作时,在便携终端401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向同样地,检测出移动信息。移动信息被传送到连接判断部70,作为移动日志被记录。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801中,如下检测出与用户进行的手势动作对应的操作信息。例如通过图像形成装置801的CPU20进行这个动作。操作信息也被传送到连接判断部70。图25和图26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801取得操作信息的动作的流程图。在步骤S701中,图像形成装置801的CPU20判断在摄像部815a拍摄到的图像(包括运动图像)中是否映入了便携终端401。例如通过对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并判断在图像中是否包括预先注册的表示便携终端401的特征,从而判断是否映入了便携终端401。若映入了便携终端401,则进入下一个步骤S703。在步骤S703中,CPU20开始通过摄像部815a检测便携终端401的每单位时间的
移动距离。在步骤S705中,CPU20判断便携终端401的每单位时间的移动距离是否超出规定值(第一规定值)。若超出规定值,则进入下一个步骤S707。另外,作为规定值,例如设定为若超出该距离而移动,则能够判断为存在进行手势动作的可能性这样的值。CPU20也可以判定用户和摄像部815a之间的距离,基于该距离,根据摄像部815a拍摄的图像而把握便携终端401的移动距离。在步骤S707中,CPU20开始记录便携终端401的移动轨迹。·在步骤S709中,CPU20记录便携终端401的移动轨迹。与如图1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日志同样地记录移动轨迹。移动轨迹是通过例如用坐标形式来确定在每个规定期间摄像部815a拍摄到的图像中的便携终端401的位置,并记录该信息而进行。在步骤S711中,CPU20判断便携终端401的每个单位时间的移动距离是否小于规定值(第二规定值)。若不低于规定值,则判断为手势动作继续,继续步骤S709的动作。若低于规定值,则进入下一个步骤S713。另外,第二规定值可以与上述的第一规定值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步骤S713中,CPU20结束便携终端401的移动轨迹的记录。在步骤S715中,CPU20进行便携终端检索请求。若如上所述那样记录便携终端401的移动轨迹,获得操作信息的记录(操作日志),则基于操作日志和移动日志,进行移动信息判别处理。由此,能够确定在与操作日志相同的操作(手势动作)中使用的便携终端401,能够确立图像形成装置801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图27是表示一例从便携终端401获得的移动信息的图。图28是表示一例从摄像部815a获得的操作信息的图。例如在通过用户进行了用于确立连接的手势动作的情况下,取得的移动信息或操作信息对应于例如如下的便携终端401的移动轨迹。即,从便携终端401的动作传感器441获得的移动信息对应于如图27所示的移动轨迹G2。另一方面,通过摄像部815a拍摄并通过操作位置检测部815检测出的操作信息对应于如图28所示的移动轨迹G3。即使该移动轨迹G2和移动轨迹G3是用互不相同的坐标系表示的轨迹,例如通过进行坐标变换,也能够判断为是同一个轨迹。由此,连接判断部70能够判断图像形成装置801和便携终端401是否对应于同一操作。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向相同的效果。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用户通过仅进行手势动作的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可靠地确保安全性的同时,确立图像形成装置801和便携终端401的连接。此外,例如,由于动作传感器441仅设置在便携终端401中即可,所以能够低成本地实现图像形成系统800。此外,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801中对作为与便携终端401对应而预先注册的用户进行用户认证,从而能够以简单的操作进行用户认证。
另外,手势动作也可以在显示面板13中显示其方法而进行。对于用户来说,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确立图像形成装置801和便携终端401之间的连接的动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组合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例如,也可以根据在图像形成装置801的附近存在的便携终端401的数目,变更用于确立连接的手势动作的复杂度。在便携终端401的数目少时,将手势动作设为比较简单,从而能够减轻用户的负担。另一方面,在便携终端401的数目多时,将手势动作设为比较复杂,从而能够可靠地确定用户抓住的便携终端401。此时,例如,也可以通过显示面板13对用户进行被要求执行的手势动作的引导。此外,例如,作为用于确立连接的手势动作,也可以接受与执行特定的功能的指令对应的动作。此时,图像形成装置801能够确立与便携终端401的连接的同时,执行与该手势动作对应的功能。此外,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变形例而表示地那样,也可以是不同于图像形成 装置801的服务器作为连接控制装置起作用,由图像形成装置801、服务器以及便携终端401构成图像形成系统。此外,拍摄用户的摄像装置也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801分开设置。其他连接判断部也可以判定用户的操作输入的精度。例如也可以通过检测对于滑动图案的操作的一致度或对于预先注册的签名图案的一致度等,判定精度。此时,图像形成装置的CPU或便携终端的CPU也可以进行与关于判定的有关操作输入的精度对应的处理。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CPU对此时用户认证成立的用户限制通过认证而赋予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权限的一部分等,能够进行各种控制。即,也可以在对于滑动图案的操作的精度等比较低时,CPU仅对进行了操作的用户赋予完全允许能够对该用户允许的权限的等级与完全不允许的等级的中间等级的权限。连接判断部也可以在比较操作信息和移动信息的处理中,借鉴便携终端的姿态等来进行处理。图像形成装置的CPU或便携终端的CPU在确立了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终端之间的连接时,也可以判别进行了操作输入的用户,自动地调用与判别的用户对应的特定的功能并执行。此时,对各个用户,预先相关联了成为调用对象的功能。例如在进行用户认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用户认证而进行用户的判别。此外,即使在不进行用户认证的情况下,也可以仅通过判别例如在便携终端中记录的用户名等而判别用户。此时,能够执行各种功能。例如,在将与各个用户对应的发送目标信息预先注册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用户进行了连接确立动作时,能够在与该用户对应的发送目的地信息中,自动地发送指定的信息。也可以将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信息和便携终端的移动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例如暂时发送到外部的服务器,连接判断部经由该服务器取得这些信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单色/彩色复印机、打印机、传真装置或者它们的复合机(MFP)等。便携型移动终端并不限定于智能手机,也可以是其他的便携电话机、手提型计算机等中的任一个。此外,本发明的连接控制装置可适用于不具有图像形成部的图像读取装置(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或不具有原稿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等。除此之外,连接控制装置也可以作为确立各种信息处理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的连接的装置,广泛地应用于在包括这些信息控制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包含的设备中。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处理既可以通过软件进行,也可以使用硬件电路进行。还能够提供执行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处理的程序,也可以将该程序记录在⑶-ROM、软盘、硬盘、ROM、RAM、存储卡等的记录介质中提供给用户。程序也可以经由因特网等的通信线路而下载到装置中。在上述的流程图中说明的处理,按照该程序而由CPU等执行。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比较与用户对于信息处理装置的操作输入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和与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量有关的信息。然后,判断用户的操作输入和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是否相互对应。此外,根据判断结果而确立信息处理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因此,可以提供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可执行无线通信地确立2个设备之间的连接的连接控制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便携型移动终端、信息处理系统。
上述实施方式应认为在全部方面只是例示而并非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而并非是上述的说明,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取得部,该第一取得部取得与用户对于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操作输入的位置有关的信息; 第二取得部,该第二取得部取得与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量有关的信息; 判断部,该判断部比较由所述第一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和由所述第二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输入与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是否相互对应;以及 连接部,该连接部根据所述判断部的判断结果,确立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 认证部,该认证部根据所述判断部的判断结果,对进行了所述操作输入的用户进行认证。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三取得部,该第三取得部取得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的位置有关的信息;以及 第四取得部,该第四取得部取得与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的位置有关的信息, 所述判断部根据由所述第三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和由所述第四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进行所述判断。
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取得部还取得与所述用户进行了操作输入的时刻有关的信息, 所述第二取得部还取得与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移动的时刻有关的信息, 所述判断部根据由所述第一取得部所取得的与所述用户进行了操作输入的时刻有关的信息以及由所述第二取得部所取得的与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移动的时刻有关的信息,进行所述判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判断部在所述用户进行了操作输入的时刻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移动的时刻在规定的时间幅度内时,将这两个时刻视为同一时刻而进行所述判断。
6.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 操作图像取得部,该操作图像取得部取得操作指定图像,该操作指定图像用于引导用户进行规定的方式的操作输入, 所述第一取得部和所述第二取得部分别在由所述操作图像取得部所取得的操作指定图像显示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中设置的显示装置上的状态下,进行所述信息的取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图像取得部取得操作指定图像,该操作指定图像用于引导用户进行具有与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的附近存在的便携型移动终端的数目对应的复杂度的方式的操作输入。
8.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取得部取得与所述位置有关的信息作为二维的位置信息, 所述判断部对于在由所述第二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中、与由所述第一取得部所取得的二维的位置信息对应的二轴方向的信息,与由所述第一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
9.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判断部取得基于由所述第一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的、与所述用户的操作输入有关的方向,并将所述用户开始了操作输入的定时的、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和与所述用户的操作输入有关的方向视为同一个方向,检测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和与所述用户的操作输入有关的方向之间的偏移量,并根据检测出的偏移量,比较由所述第一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和由所述第二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
10.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 权限赋予部,该权限赋予部在通过所述连接部确立了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时,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中的至少一个中,对用户赋予在连接确立之前禁止操作的功能的操作权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权限赋予部基于由所述第一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和由所述第二取得部所取得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判定与所述用户的操作输入有关的精度,并根据判定的与操作输入有关的精度,限制对用户赋予的权限。
12.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取得部和所述第二取得部中的至少一个经由外部的服务器取得所述信息。
1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 起动指示部,该起动指示部在通过所述连接部确立了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时,对与此时进行了的操作输入有关的信息和为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的规定的处理对应而预先注册的注册操作信息进行比较,并指示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中起动与一致的注册操作信息对应的处理。
1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还包括 调用部,该调用部在通过所述连接部确立了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时,判别进行了所述操作输入的用户,并根据该用户的判别结果,自动地调用所述信息处理终端的特定的功能。
15.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取得部取得与用户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中设置的触摸面板上进行了操作输入的位置有关的信息。
16.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取得部基于由拍摄用户的动作的摄像装置拍摄到的图像,取得与所述位置有关的信息。
17.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以及 通信部,该通信部在通过所述连接部确立了与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时,与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印刷部,该印刷部在通过所述连接部确立了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时,基于进行了所述操作输入的用户的印刷信息,由所述图像形成部执行印刷。
20.一种便携型移动终端,包括 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以及 通信部,该通信部在通过所述连接部确立了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之间的无线连接时,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无线连接。
21.—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信息处理装置和便携型移动终端, 在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中的任一个中包括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 所述连接部确立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
22.—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信息处理装置、便携型移动终端以及能够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分别进行通信的服务器, 在所述服务器中包括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控制装置, 所述连接部确立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
23.一种连接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取得步骤,取得与用户对于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操作输入的位置有关的信息; 第二取得步骤,取得与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量有关的信息; 判断步骤,比较由所述第一取得步骤取得的信息和由所述第二取得步骤取得的信息,判断所述用户的操作输入与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是否相互对应;以及 连接步骤,根据所述判断步骤的判断结果,确立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和所述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
全文摘要
公开了连接控制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便携型移动终端、信息处理系统、连接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连接控制装置取得与用户对于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操作输入的位置有关的信息以及与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量有关的信息。连接控制装置比较所取得的信息,判断用户的操作输入与便携型移动终端的移动是否相互对应。连接控制装置根据判断结果,确立信息处理装置与便携型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连接。
文档编号G06F3/048GK102833444SQ20121019443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
发明者伊藤裕康, 加世田匠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