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及其散热片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300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及其散热片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散热片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脑科技的突飞猛进,电脑的运行速度不断地提高,连带地电脑主机内的电子兀件(Electronic Element)的发热功率(Heat Generation Rate)亦不断地攀升。为了预防电脑主机内部的电子元件过热,而导致电子元件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失效,如何对电脑内部的电子元件提供足够的散热效能相形重要。举例来说,在电脑系统中,例如是中央处理器(Center Process Unit, CPU)、北桥晶片(North Bridge Chip)、南桥晶片(South Bridge Chip)或是其他发热源会配设于一主机板(Mother Board)上,而现有技术为了能移除主机板上的在高速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通常会在这些发热源上配置散热装置,以对发热源进行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片组,其能大幅地增加散热片与散热流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地对发热源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使散热片组与散热流体有较大范围的接触面积,以有效地对发热源进行散热。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片组,沿一配置路径设置于一发热源上,并藉由沿一流动路径流动的一散热流体来对该发热源进行散热,该散热片组包括至少一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缺口 ;至少一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缺口;以及至少一第三散热片,具有一第三缺口以及一第四缺口,其中,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沿一组装路径排列,而该第二缺口以及该第三缺口构成一入口缺槽,该第一缺口以及该第四缺口构成一出口缺槽。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更包括二第四散热片,分别沿着该组装路径设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的组合的两侧。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其中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是沿该组装路径交错地排列。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三散热片是设于该第一散热片以及该第二散热片之间。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入口缺槽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一散热片之间,而该出口缺槽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二散热片之间。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一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四缺口以及部分该第三缺口重叠,而该第二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三缺口以及部分该第四缺口重叠。[0016]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一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二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二散热部,该第三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一散热部以及该第一缺口相邻地设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部以及该第二缺口相邻地设于该第二散热片,而该第三缺口以及该第四缺口分别设于该第三散热部的两侧。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一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四缺口、该第三散热部以及部分该第三缺口重叠,而该第二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三缺口、该第三散热部以及部分该第四缺口重叠。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一散热部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该第二散热部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以及该第三散热部彼此互不重叠。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一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该第三散热部的延伸方向是垂直该发热源的表面。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一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二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三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三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以及该第三结合部其中之二为相互结合。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以及该第三结合部的延伸方向是平行该流动路径。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凸起结构,该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凸起结构,该第三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三凸起结构,该第一凸起结构、该第二凸起结构以及该第三凸起结构其中之二为相互结合。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第一散热片为一 Π形结构,该第二散热片为一U形结构,而该第三散热片为一 H形结构。上述的散热片组,其中,该组装路径垂直于该配置路径和该流动路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至少一发热源;—散热片组,沿一配置路径设置于该发热源上,并藉由沿一流动路径流动的一散热流体来对该发热源进行散热,其中,该散热片组包括至少一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缺口 ;至少一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缺口;以及至少一第三散热片,具有一第三缺口以及一第四缺口,其中,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沿一组装路径排列,而该第二缺口以及该第三缺口构成一入口缺槽,该第一缺口以及该第四缺口构成一出口缺槽。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散热片组更包括二第四散热片,分别沿着该组装路径设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的组合的两侧。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是沿该组装路径交错地排列。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三散热片是设于该第一散热片以及该第二散热片之间。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入口缺槽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一散热片之间,而该出口缺槽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二散热片之间。[0036]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四缺口以及部分该第三缺口重叠,而该第二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三缺口以及部分该第四缺口重叠。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二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二散热部,该第三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一散热部以及该第一缺口相邻地设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部以及该第二缺口相邻地设于该第二散热片,而该第三缺口以及该第四缺口分别设于该第三散热部的两侧。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四缺口、该第三散热部以及部分该第三缺口重叠,而该第二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三缺口、该第三散热部以及部分该第四缺口重叠。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散热部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该第二散热部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以及该第三散热部彼此互不重叠。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该第三散热部的延伸方向是垂直该发热源的表面。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二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三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三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以及该第三结合部其中之二为相互结合。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以及该第三结合部的延伸方向是平行该流动路径。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凸起结构,该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凸起结构,该第三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三凸起结构,该第一凸起结构、该第二凸起结构以及该第三凸起结构其中之二为相互结合。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散热片为一 Π形结构,该第二散热片为一U形结构,而该第三散热片为一 H形结构。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组装路径垂直于该配置路径、该流动路径。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片组是由至少三种散热片交错地排列而组成,每一散热片都设有至少一缺口,且每一散热片上的缺口是设计于不同的相对位置上。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即能有效避免散热片排列密度过大而导致散热流体流经散热片组时的流阻过大,而无法有效进入散热片组200内进行移除热量的作业的情况,亦或是散热片排列密度过小而导致散热面积不足的散热效能不佳的情况。藉由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能使得散热片有适当的排列密度,使得散热流体能有效地流入散热片组内,并在流经散热片组时,散热流体会被不断地被强迫合流或是分流,以大幅地增加散热流体与散热片组的接触面积,增加散热流体移除热量的速率,进而具有较佳的散热效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I的电子装置于组装路径上的剖视7[0050]图3为图I的电子装置移除第四散热片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其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第三散热片以及第四散热片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第三散热片以及第四散热片的示意图;图6A为图5的第四散热片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图6B为图5的第一散热片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图6C为图5的第三散热片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图6D为图5的第二散热片沿D-D’线的剖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0058]10电子装置[0059]100发热源[0060]200散热片组[0061]210第一散热片[0062]212第一缺口[0063]214第一散热部[0064]216第一结合部[0065]216a第一凸起结构[0066]220第二散热片[0067]222第二缺口[0068]224第二散热部[0069]226第二结合部[0070]226a第二凸起结构[0071]230第三散热片[0072]232第三缺口[0073]234第四缺口[0074]236第三散热部[0075]238第三结合部[0076]238a第三凸起结构[0077]240第四散热片[0078]240a第四凸起结构[0079]F散热流体[0080]I入口缺槽[0081]LI配置路径[0082]L2流动路径[0083]L3组装路径[0084]0出口缺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85]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I的电子装置于组装路径上的剖视图,图3为图I的电子装置移除第四散热片的示意图,而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其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第三散热片以及第四散热片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I、图2、图3以及图4,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包括至少一发热源100以及沿一配置路径LI设置于发热源100上的一散热片组200。其中,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是以二发热源100为例,这两个发热源是分别配置于散热片组200的两侧,而散热片组200是藉由沿一流动路径L2流动的一散热流体F来对发热源100进行散热。承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散热片组200主要是由至少一第一散热片210、至少一第二散热片220以及至少一第三散热片230所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210例如为一“ π ”形(不具有底边的矩形)结构,第二散热片220例如为一“ U ”形(不具有顶边的矩形)结构,而第三散热片230例如为一 “H”形结构。第一散热片210、第二散热片220以及第三散热片230例如是沿一组装路径L3交错地排列,其中上述的配置路径LI、流动路径L2与组装路径L3例如是彼此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散热片230是设于第一散热片210以及第二散热片220之间。一第一散热片210、一第二散热片220以及一第三散热片230例如可构成一组散热单元,而本实施例的散热片组200即是由多组散热单元以及设于这些散热单元两侧的第四散热片240所构成。亦即,这两个第四散热片240是沿着组装路径L3排列于多组散热单元的两侧边,而第四散热片240例如是不具缺口的片体。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散热片210具有一第一缺口 212,第二散热片220具有一第二缺口 222,第三散热片230具有一第三缺口 232以及一第四缺口 234。其中,第二缺口 222以及第三缺口 232构成一入口缺槽I,第一缺口 212以及第四缺口 234构成一出口缺槽0,即入口缺槽I位于两相邻的第一散热片210之间,而出口缺槽O位于两相邻的第二散热片220之间。如此一来,散热流体F即能沿着流动路径L2由入口缺槽I流入散热片组200,并自出口缺槽O流出散热片组200,以藉由热交换作业来移除发热源100传导至散热片组200的热量。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片组200是藉由至少三种散热片交错地排列而组成,且每一散热片都设有至少一缺口,每一散热片上的缺口又设计于不同的相对位置上。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即能有效避免散热片排列密度过大而导致散热流体F流经散热片组200时的流阻过大,而无法有效进入散热片组200内进行移除热量的作业的情况,亦或是散热片排列密度过小而导致散热面积不足的散热效能不佳的情况。藉由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能使得散热片有适当的排列密度,使得散热流体能有效地流入散热片组内,并在流经散热片组时,散热流体会被不断地被强迫合流或是分流,以大幅地增加散热流体与散热片组的接触面积,增加散热流体移除热量的速率,进而具有较佳的散热效能。下文中,本文将以详细的实施例来说明达成上述功效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散热片210更包括一第一散热部214以及一第一结合部216,第二散热片220更包括一第二散热部224以及一第二结合部226,第三散热片230更包括一第三散热部236以及一第三结合部238。第一散热部214、第二散热部224、第三散热部236的延伸方向例如是垂直发热源100的表面,而第一结合部216、第二结合部226以及第三结合部238的延伸方向例如是平行流动路径L2。亦即,第一散热部214、第二散热部224、第三散热部236的延伸方向例如是与第一结合部216、第二结合部226以及第三结合部238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其中,第一散热部214以及第一缺口 212于流动路径L2上相邻地设于第一散热片210,且第一结合部216例如是沿着配置路径LI设于第一散热部214以及第一缺口 212的两侧。第二散热部224以及第二缺口 222于流动路径L2上相邻地设于第二散热片220,且第二结合部226例如是沿着配置路径LI设于第二散热部224以及第二缺口 222的两侧。第三缺口 232以及第四缺口 234分别沿着流动路径L2设于第三散热部236的两侧,且第三结合部238例如是沿着配置路径LI设于第三散热部236、第三缺口 232以及第四缺口 234的两侧。上述第一结合部216、第二结合部226以及第三结合部238其中之二适于相互结合,任两散热片间即有良好的连接关系,进而使得散热片组200能藉由第一结合部216、第二结合部226以及第三结合部238的组合来有效地与发热源100相接。如此一来,发热源100所产生的热量能有效地经由第一结合部216、第二结合部226以及第三结合部238传导至第一散热部214、第二散热部224、第三散热部236,并再藉由流经散热片组200的散热流体F来移除传导至第一散热部214、第二散热部224、第三散热部236的热量。此外,第一缺口 212于第三散热片230的投影区域是与第四缺口 234以及部分第三缺口 232重叠,而第二缺口 222于第三散热片230的投影区域是与第三缺口 232以及部分第四缺口 234重叠。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 212于第三散热片230的投影区域是与第四缺口 234、第三散热部236以及部分第三缺口 232重叠,而第二缺口 222于第三散热片230的投影区域是与第三缺口 232、第三散热部236以及部分第四缺口 234重叠。特别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入口缺槽I以及出口缺槽O是由至少二散热片上的缺口所构成,因此本实施例的散热流体F能顺畅地流经散热片组200。详细地说,本实施例的入口缺槽I是由第二散热片220的第二缺口 222以及第三散热片230的第三缺口 232所构成,而出口缺槽O是由第一散热片210的第一缺口 212以及第三散热片230的第四缺口 236所构成,因此无论是入口缺槽I或是出口缺槽O均有适当的空间来供散热流体F流进或是流出。另外,第一散热部214于第三散热片230的投影区域、第二散热部224于第三散热片230的投影区域以及第三散热部236彼此互不重叠,而在散热流体F沿流动路径L2流入散热片组200之后,散热流体F会依序经过第一散热部214、第三散热部236以及第二散热部224,而流入散热片组200的散热流体F会不断地被第一散热部214、第三散热部236以及第二散热部224强迫分流或合流。在上述散热流体F被不断地分流或合流的过程中,散热流体F会与散热片组200有着较大的接触面积,因此散热流体F可大量地移除发热源100传导至散热片组200的热量,本实施例即有着散热效率较佳的热交换作业。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第三散热片以及第四散热片的示意图,图6A为图5的第四散热片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图6B为图5的第一散热片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图6C为图5的第三散热片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而图6D为图5的第二散热片沿D-D’线的剖视示意图。请再参考图5、图6A、图6B、图6C以及图6D,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亦可于第一结合部216设置至少一第一凸起结构216a,于第二结合部226设置至少一第二凸起结构226a,于第三结合部238设置至少一第三凸起结构238a,于第四散热片240上设置至少一第四凸起结构240a,于这些散热片上所设置的凸起结构是彼此相对应,因此第一凸起结构216a、第二凸起结构226a、第三凸起结构238a以及第四凸起结构240a其中之二适于相互结合。上述凸起结构例如是在制作散热片时即藉由冲压工艺或是其他适当的加工方式成形于散热片上,而工作机床在依序成形不同样式的散热片后,这些刚制作完成的散热片即能藉由凸起结构而串接成多个第一散热片210、第二散热片220以及第三散热片230的组合,并可视后续的制作规格而再行决定须采用几组第一散热片210、第二散热片220以及第三散热片230的组合。其中,第一凸起结构216a、第二凸起结构226a、第三凸起结构238a以及第四凸起结构240a是朝向相同方向凸出。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中,散热片组是由至少三种散热片交错地排列而组成,藉由本实用新型的于每一种散热片上所设置的缺口以及散热部是位于不同的相对位置上的设计,散热片组能有效避免散热片排列密度过大而导致散热流体流经散热片组时的流阻过大,而无法有效进入散热片组内进行移除热量的作业的情况,亦或是散热片排列密度过小而导致散热面积不足的散热效能不佳的情况。亦即,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能使得散热片有适当的排列密度,进而在将散热流导入散热片组时,散热流体能顺畅地进入散热片组,并藉由让流经散热片组的散热流体被不断地强迫合流或是分流,来大幅地增加散热流体F与散热片组200的热交换面积,进而提升散热片组200的散热效能。另外,虽然上述实施例的第三散热片是设于第一散热片以及第二散热片之间,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其他实施例中亦可采用其他的交错排列方式。此外,上述实施例的缺口是以矩形缺口为例,但是其他实施例亦可采用例如是菱形缺口或是梯形缺口等适当缺口,本实用新型在此亦不做任何限制。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片组,沿一配置路径设置于一发热源上,并藉由沿一流动路径流动的一散热流体来对该发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组包括至少一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缺口 ;至少一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缺口 ;以及至少一第三散热片,具有一第三缺口以及一第四缺口,其中,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沿一组装路径排列,而该第二缺口以及该第三缺口构成一入口缺槽,该第一缺口以及该第四缺口构成一出口缺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二第四散热片,分别沿着该组装路径设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的组合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是沿该组装路径交错地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散热片是设于该第一散热片以及该第二散热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入口缺槽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一散热片之间,而该出口缺槽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二散热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四缺口以及部分该第三缺口重叠,而该第二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三缺口以及部分该第四缺口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二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二散热部,该第三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一散热部以及该第一缺口相邻地设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部以及该第二缺口相邻地设于该第二散热片,而该第三缺口以及该第四缺口分别设于该第三散热部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四缺口、该第三散热部以及部分该第三缺口重叠,而该第二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三缺口、该第三散热部以及部分该第四缺口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部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该第二散热部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以及该第三散热部彼此互不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该第三散热部的延伸方向是垂直该发热源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二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三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三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以及该第三结合部其中之二为相互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以及该第三结合部的延伸方向是平行该流动路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凸起结构,该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凸起结构,该第三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三凸起结构,该第一凸起结构、该第二凸起结构以及该第三凸起结构其中之二为相互结合。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片为一π形结构,该第二散热片为一LI形结构,而该第三散热片为一 H形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该组装路径垂直于该配置路径和该流动路径。
16.一种电子装置,包括至少一发热源;一散热片组,沿一配置路径设置于该发热源上,并藉由沿一流动路径流动的一散热流体来对该发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组包括至少一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缺口 ;至少一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缺口 ;以及至少一第三散热片,具有一第三缺口以及一第四缺口,其中,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沿一组装路径排列,而该第二缺口以及该第三缺口构成一入口缺槽,该第一缺口以及该第四缺口构成一出口缺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组更包括二第四散热片,分别沿着该组装路径设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的组合的两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片以及该第三散热片是沿该组装路径交错地排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散热片是设于该第一散热片以及该第二散热片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口缺槽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一散热片之间,而该出口缺槽位于两相邻的该些第二散热片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四缺口以及部分该第三缺口重叠,而该第二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三缺口以及部分该第四缺口重叠。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二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二散热部,该第三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三散热部,该第一散热部以及该第一缺口相邻地设于该第一散热片,该第二散热部以及该第二缺口相邻地设于该第二散热片,而该第三缺口以及该第四缺口分别设于该第三散热部的两侧。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四缺口、该第三散热部以及部分该第三缺口重叠,而该第二缺口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是与该第三缺口、该第三散热部以及部分该第四缺口重叠。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部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该第二散热部于该第三散热片的投影区域以及该第三散热部彼此互不重叠。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该第三散热部的延伸方向是垂直该发热源的表面。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二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三散热片更包括一第三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以及该第三结合部其中之二为相互结合。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以及该第三结合部的延伸方向是平行该流动路径。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凸起结构,该第二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凸起结构,该第三结合部具有至少一第三凸起结构,该第一凸起结构、该第二凸起结构以及该第三凸起结构其中之二为相互结合。
2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片为一π形结构,该第二散热片为一LI形结构,而该第三散热片为一 H形结构。
3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组装路径垂直于该配置路径和该流动路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子装置及其散热片组,电子装置包括至少一发热源及一设置于发热源上的散热片组。散热片组包括至少一第一散热片、至少一第二散热片以及至少一第三散热片。第一散热片具有一第一缺口,第二散热片具有一第二缺口,第三散热片具有一第三缺口以及一第四缺口。其中,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以及第三散热片沿一组装路径排列,而第二缺口以及第三缺口构成一入口缺槽,第一缺口以及第四缺口构成一出口缺槽,散热流体适于沿流动路径由入口缺槽流入散热片组,并自出口缺槽流出散热片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装置及其散热片组,其能大幅地增加散热片与散热流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地对发热源进行散热。
文档编号G06F1/20GK202738372SQ201220443409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陈晃涵 申请人:陈晃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