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芯片物理防护布线的有效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66695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芯片物理防护布线的有效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安全IC芯片中防止物理攻击的有源屏蔽布线方法,属于集成电路IC芯片设计中安全相关领域,同时也属于集成电路辅助设计软件工具中布线领域。



背景技术:

针对安全芯片(包括电子护照、移动支付、SIM卡等相关芯片)的一种物理攻击方法是在IC芯片上电后读取Flash中的数据。为了防止上述攻击,芯片设计厂商提出了版图保护电路的概念,即在顶层金属层加入一层防护层金属,该防护层的信号线受到持续的监控,一旦该信号被破坏,芯片会自动开启报警电路,实行电路自我毁坏,防止非法操控数据。

本文针对防护层布线的构造方法。好的防护层布线要求不宜被分析,不宜被短路,局部图案重复性高,适用于多种检测方式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安全芯片物理防护布线的有效方法。

在矩形布线区域内,依次生成一组垂直的^^^线,每根^^^线由一段段水平的台阶状布线构成,相邻两根^^^线间的台阶相互形成交叉。台阶的水平长度由参数H和分割点P确定,台阶数由参数V确定。

这种^^^布线可以用于构造各种监测方式。例如,一种方式是对每根^^^线进行检测,形成单根多组检测布线(附图9);也可以将所有的^^^线首尾相连,形成单根单组检测布线。另一种方式是将多根相邻的线形成一组,各组间再相连接。连接的方式又分两种,一种是顺序相连,不需要次顶层金属换层(附图10);另一种是交错相连,需要次顶层金属换层(附图11)。换层的方式使邻近的^^^线分属于不同的检测电路,增加了短路攻击的难度。最后,各种检测方式可以混合使用。例如一部分使用换层方案,一部分使用单根方案(附图12)。

本方法产生的布线从局部看图案的重复性高,不宜被分析。其中多组检测和换层的方案增加了短路攻击难度。本布线适用于多种检测电路的连接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根据线宽W和线间距S划分矩形布线区域成网格后的结果。

图2:生成第1条^^^线后的结果。台阶数为V=4,上升边为1-4,下降边为6-9,5为转折点。上升边与下降边在Y方向互为镜像,在X方向错开一个格点。每个台阶在X方向由一条长度为8的边和一条长度为3的边组成。

图3:生成第2条^^^线后的结果。台阶X方向长度被补全为H=11个格点。

图4:生成第3条^^^线后的结果。

图5:生成第4条^^^线后的结果。1、2和3、4两组^^^线生成的台阶相互交错。

图6:生成第5和第6条^^^线后的结果。

图7:生成全部有源^^^线后的结果。

图8:布线区域被^^^线填满后的结果。

图9:单根多组检测。每根^^^线一端连接信号发生电路,一端连接信号接收及判断检测电路,共10组检测电路。

图10:2根并行非换层2组检测。将两根^^^线在上方和下方依次相连,然后在头尾连接检测电路。共两组检测电路。

图11:5根并行换层5组检测。将前后5根^^^线在上方交叉相连,图中的细线表示此顶层金属(换层),再将5组检测电路连接到下方。交叉相连(换层)的好处在于相邻的信号线分属于不同的检测电路,增加了短路攻击的难度,但需要占用此顶层金属的布线资源。

图12:单根及4根并行换层6组混合检测。第1和第10根^^^线分别是单根检测,中间的2-9根^^^线是4根并行换层检测。

具体实施方式

设屏蔽线线宽W,线间距S;^^^布线水平宽度H(附图示例中H=11),断点P(0<P<H)(附图示例中P=8),垂直台阶数V(附图示例中V=4);布线区域为矩形。

第1步:将矩形布线区域划分成格点,每个格点为一正方形,宽长为W+S,^^^布线将按格点进行(附图1)。

第2步:生成第1条^^^线。从布线区域的左下角起,向右上依次产生V个上升台阶,每个台阶的画法是,先向上走一个格点,再向右走P-1个格点,再向上走4-1个格点,最后再向左走H-P-1个格点。对于第V个台阶的最后一笔,要向左多走一个格点。然后,向左上产生V个下降台阶,每个台阶的画法是,先向上走一个格点,再向右走H-P-1个格点,再向上走4-1个格点,最后再向左走P-1个格点。对于第V个台阶的最后一笔,要向左少走一个格点。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生成^^^线,直到布线区域的顶端(附图2)。

第3步:生成第2条^^^线。方法是参考第1条^^^线,对台阶补全长度到H,即在第一条^^^线向左P个格点处,生成向右长度为H-P的线段;在第一条^^^线向左H-P个格点处,生成向右长度为P的线段;在4-1个垂直线段处,生成紧邻的同长度线段(附图3)。

第4步:生成第3条^^^线。方法是延第2条^^^线的紧邻格点生成(附图4)。

第5步:生成第4条^^^线。方法同步骤3,但参考第3条^^^线,补全台阶长度到H。可以看到1、2两根线和3、4两根线生成的台阶相互交错(附图5)。

第6步:生成第5和第6条^^^线。方法同步骤4和5(附图6)。

第7步: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线到达布线区域的最右端(附图7)。

第8步:按相同的布线方法,填补左侧、右上、和右下处的空白,就像它们是来自于更大的一个布线区域一样。这些填补线不用于有源信号的检查,但它们使布线区域被填充完满,增加真正的有源信号线被识别的难度(附图8)。

第9步:根据需要将信号线串联并连接检测电路。例如:单根多组检测(附图9)、2根并行非换层2组检测(附图10)、5根并行换层5组检测(附图11)、单根及4根并行换层6组混合检测(附图1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