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3112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特别是指一种能防止温度变化所造成的互电容变异过大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趋势为提供较大萤幕的触控操作使得消费者操作上更加便利灵活。一般而言,触控萤幕可分为电阻式触控萤幕以及电容式触控萤幕,电阻式触控萤幕乃是藉由使用者触控的位置,因为施加压力在玻璃与电极之间产生的短路现象而加以感测;电容式触控萤幕则是藉由使用者触控的位置,因为触碰而使得其电极之电容值产生变化而加以感测。而随着消费者对于电子产品的规格日趋严格,就触控萤幕来说,通常会希望在不同温度下的触控灵敏度皆保持一样,因此,驱动晶片为了更精准的判断触控信号,对于不同温度下的互电容(cm,mutualcapacitance)的变化要求也将更为严苛。在目前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设计,请参照图1,一种主流的gff(glass-film-film)结构,其具有两层氧化铟锡(ito)薄膜,即一层发送(tx)感测电极层30和一层接收(rx)感测电极层40,tx感测电极层30和rx感测电极层40分别制作在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材质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上,外层再通过光学胶(oca)层70贴上一片保护玻璃60,而tx感测电极层30和rx感测电极层40之间,除了具有厚度约为50微米(μm)的pet材质的第二基板20,也包含一层oca层50,其厚度约为100微米;由于oca层50本质上为流体,在不同的温度下会有较大的介电常数变化,会造成不同温度下tx感测电极层30和rx感测电极层40间会有较大的cm值变化。如表一所示,为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介电常数,进一步根据电容公式c=ε*a/d,以及cm=1/(1/cpet+1/coca),可得出tx感测电极层30和rx感测电极层40间在不同温度下的cm值,如表二所示;其中,ε是介电常数,a是面积,d是距离,cm表示tx感测电极层30和rx感测电极层40间的互电容,cpet表示pet基板20的电容,coca表示oca层50的电容。表一表二温度(℃)cm4026.36*10-3a2524.36*10-3a022.11*10-3a因此,亟待提出一种有效解决温度变化造成的cm变异的问题,且能充分改善现有结构,同时又能提升触控品质的需求之方法。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能够降低光学胶材料在不同温度下介电常数变化较大所造成cm变异过大的影响,从而将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和精确度予以提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包含有第一感测电极层、第一塑胶基板、第一光学胶层、第二塑胶基板以及第二感测电极层。依照叠层顺序来说,第一塑胶基板设置于第一感测电极层上,第一光学胶层设置于第一塑胶基板上,第二塑胶基板设置于第一光学胶层上,而第二感测电极层设置于第一光学胶层上。具体而言,电容式触控面板还包含一保护玻璃,且保护玻璃设置于第二感测电极层上方。较佳者,电容式触控面板还包含第二光学胶层,且第二光学胶层设置于第二感测电极层和保护玻璃之间。具体而言,第一塑胶基板、第二塑胶基板和第一光学胶层具有相同厚度。具体而言,第一塑胶基板和第二塑胶基板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光学胶层的介电常数。具体而言,第一塑胶基板的材质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聚碳酸酯(pc)基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环烯烃高分子(cop,cycloolefinpolymer)。具体而言,第二塑胶基板的材质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聚碳酸酯(pc)基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环烯烃高分子(cop,cycloolefinpolymer)。具体而言,第一感测电极层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料。具体而言,第二感测电极层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料。具体而言,电容式触控面板还包含保护层,且保护层设置于第一感测电极层下。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是在第一感测电极层和第二感测电极层之间包含有第一塑胶基板、第一光学胶层和第二塑胶基板,以利用电容串联的原理,将温度变化所造成的cm变异显着降低,藉以提升触控效能及感测精度。底下藉由具体实施例详加说明,当更容易瞭解本发明之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之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先前技术所提供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之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图。图1中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发送感测电极层40接收感测电极层50光学胶层60保护玻璃70光学胶层图2中附图标记说明100电容式触控面板110第一塑胶基板120第二塑胶基板130第一感测电极层140第二感测电极层150第一光学胶层160保护玻璃170第二光学胶层180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揭露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应用于譬如显示装置、平板电脑、智慧型手机、笔记型电脑、桌上型电脑、电视、卫星导航、车上显示器、航空用显示器或可携式dvd放影机等各种电子装置,且本发明主要着重于薄膜式触控面板,更特别是双层薄膜式(glass-flim-flim,gff)触控面板之结构。请参照图2,绘示本发明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式触控面板100的剖面结构图。电容式触控面板100具有第一塑胶基板110与第二塑胶基板120,且第一感测电极层130形成于第一塑胶基板110之下,而第二感测电极层140形成于第二塑胶基板120之上。其中,第一感测电极层130为发送(tx)感测电极层,第二感测电极层140为接收(rx)感测电极层;或者,第一感测电极层130为接收(rx)感测电极层,则第二感测电极层140为发送(tx)感测电极层。同时,第一塑胶基板110和第二塑胶基板120之间是藉由第一光学胶层150来予以黏着固定,且第一塑胶基板110和第二塑胶基板120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一光学胶层150的介电常数。此外,保护玻璃160是藉由第二光学胶层170而黏着固定于第二感测电极层140的上方;而保护层180形成于第一感测电极层130下方,且保护层180例如可为一防爆膜(asf)。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塑胶基板110和第二塑胶基板120的材质例如可为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环烯烃高分子(cop,cycloolefinpolymer)。而第一感测电极层130和第二感测电极层140主要是由透明导电材料所组成,例如,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o)、氧化镉锡(cadmiumtinoxide,cto)、氧化铝锌(aluminumzincoxide,azo)、氧化铟锌锡(indiumtinzincoxide,itzo)、氧化锡(tinoxide)、氧化锌(zincoxide)、氧化镉(cadmiumoxide)、氧化铪(hafniumoxide,hfo)、氧化铟镓锌(indiumgalliumzincoxide,ingazno)、氧化铟镓锌镁(indiumgalliumzincmagnesiumoxide,ingaznmgo)、氧化铟镓镁(indiumgalliummagnesiumoxide,ingamgo)、氧化铟镓铝(indiumgalliumaluminumoxide,ingaalo)、纳米碳管(carbonnanotube,cnt)、银纳米碳管或铜纳米碳管等,或是其他透明导电材质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合成物。第一光学胶层150和第二光学胶层170可为液态光学胶或固态光学胶,其可藉由紫外光来加以固化产生黏着效果,同时透光率高(>99%),因此适用于此类型产品的接着。以上材料更可依实际需求而有所不同,在此并非为本发明所限制。本发明是利用电容串联的原理,当多个电容串联,电容越串会越小,而可让第一感测电极层130和第二感测电极层140之间的互电容(cm)值变小,而在不同温度下的互电容之变异值(δcm)也变小。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容式触控面板100,其第一塑胶基板110、第二塑胶基板120和第一光学胶层150具有相同厚度,例如50微米,且针对第一塑胶基板110和第二塑胶基板120的材质,以在目前市面上最为广泛的pet薄膜型态为例,来估算第一感测电极层130和第二感测电极层140间的互电容(cm)值及变异值(δcm)。请参照前述表一,并进一步根据电容公式c=ε*a/d,以及本实施例中的cm=1/(1/cpet+1/coca+1/cpet),可得出第一感测电极层130和第二感测电极层140间在不同温度下的互电容(cm)值,如表三所示,其变异值(δcm)小于8.50%,和先前技术相比(请参见前述表二),两者(cm及δcm)皆有显着的降低;其中,ε是介电常数,a是面积,d是距离,cm表示第一感测电极层130和第二感测电极层140间的互电容,cpet表示第一塑胶基板110和第二塑胶基板120的电容,coca表示第一光学胶层150的电容。表三温度(℃)cm4022.74*10-3a2521.96*10-3a021*10-3a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电容式触控面板,是藉由在第一感测电极层和第二感测电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塑胶基板、第一光学胶层和第二塑胶基板,以利用电容串联会越串越小的原理,来降低光学胶在不同温度下介电常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得以将第一感测电极层和第二感测电极层之间的互电容值减小,而因温度变化所导致的变异值也大幅缩小,可让不同温度下的触控灵敏度保持一样;藉此,本发明可有效提升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和精确度,以获得较佳的触控性能,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唯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故即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述之特征及精神所为之均等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之申请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