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配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83386阅读:914来源:国知局
货物配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货物配送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平台日渐成熟,货物的配送成为一门新兴的行业。当前,在同城配送、同城货运等领域,存在一些互联网服务平台,这些服务平台仅仅是一个对接的平台,而且快递公司通常采用的寄件方式为:用户将需要寄出的货物拿到快递公司开设的寄货点,填写对应的表单完成寄货的操作,也有些快递公司提供上门取货的寄件方式,快递员直接到用户所在处拿取需要寄出的货物。然而一系列操作不能同步进行,不能为配送货运提供统筹功能,还仍然存在效率较低和高成本运输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达,需要的快递服务会越来越多,但快递员职业极不稳定,从业人员的岗位空缺是快递配送行业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但社会对快递运输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供求关系的紧张是一个待解决的矛盾。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无法满足发货方、收货方和承接送货方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桥梁,存在货物配送效率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货物配送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满足发货方、收货方和承接送货方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桥梁,存在货物配送效率不佳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货物配送方法,包括:

服务器接收货物配送请求信息,将所述货物配送请求信息生成配送订单;所述货物配送请求信息包括地址信息、货物种类信息、发货人信息和收货人信息;

所述服务器将所述配送订单发送给多个配送终端并接收多个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请求信息,并将所述配送订单与一个配送终端相对应;

所述服务器将与所述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发送给所述配送终端和与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

通过配送终端识别所述配送标识信息,识别成功后完成对货物的配送。

可选的,所述配送订单的货物种类信息包括:物品类订单、交易类订单和需求类订单。

可选的,所述服务器将所述配送订单发送给多个配送终端并接收多个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请求信息,并将所述配送订单与一个配送终端相对应包括:

发送所述配送订单至多个配送终端,以使得各个配送终端显示所述配送订单;

接收各个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订单请求信息;

将所述配送订单与各个配送终端中与所述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相对应。

可选的,所述各个配送终端中与所述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具体为:

配送范围满足预设地址参数或配送时间满足预设时间参数的配送终端。

可选的,所述配送范围满足预设地址参数具体为:

所述配送终端的配送范围包括所述配送订单的发货人信息的地址和所述收货人信息的地址,且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发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或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收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

可选的,所述配送时间满足预设时间参数具体为:

所述配送终端的取货时间与所述配送订单的发货人信息的发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或所述配送终端的送货时间与所述配送订单的收货人信息的收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

可选的,所述将与所述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发送给所述配送终端和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过程为:

所述配送终端发送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请求信号;

所述配送终端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配送标识信息并显示;

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配送标识信息至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

可选的,所述通过配送终端识别所述配送标识信息,识别成功后完成对货物的配送的过程为:

所述配送终端通过对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比对,在所述配送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与所述智能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完全一致时,将货物配送给收货人。

可选的,所述配送终端通过对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比对包括:扫码比对或验证码比对。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服务器生成配送订单,服务器将配送订单发送给多个配送终端并接收多个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请求信息,并将配送订单与一个配送终端相对应,同时服务器将与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发送给所配送终端和与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通过配送终端识别配送标识信息,识别成功后完成对货物的配送,实现了发货方、收货方和承接送货方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桥梁,开启可买可卖可送的模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货物配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获取与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货物配送方法的流程图,详述如下:

步骤s101,服务器接收货物配送请求信息,将所述货物配送请求信息生成配送订单;所述货物配送请求信息包括地址信息、货物种类信息、发货人信息和收货人信息。

本实施例中,智能终端完成货物信息的录入,服务器接收所述货物信息,并将货物信息生成配送订单。其中,货物信息包括地址信息、货物种类信息、发货人信息和收货人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订单的货物种类包括:物品类订单、交易类订单、需求类订单。

其中,物品类订单包括发货人地址及收货人地址、物品类信息、发货人信息和收货人信息。所述物品类订单是由发货人在智能终端完成物品信息的录入,服务器接收物品信息生成配送订单,物品类订单仅需送到物品并支付快递费即可。

交易类订单包括购买的商品地址及收货人地址、发货人信息和收货人信息。所述交易类订单是由收货人在智能终端完成物品信息的录入,服务器接收物品信息,发送到商家的智能终端,由商家在智能终端通过服务器生成配送订单。交易类订单需在生成所述配送订单时预付购买商品费用,商品送达后在智能终端确认收货及支付快递费用。

需求类订单包括售卖物品信息,发货人信息及发货人地址。需求类订单通过服务器发送售卖物品信息至多个智能终端,服务器接收一个最早智能终端发送的购买请求信息;所述智能终端购买售卖物品信息通过服务器发送到发货人的智能终端;所述发货人录入收货人地址及收货人信息,发货人的智能终端通过服务器发送预付款请求信息至所述最早智能终端,最早智能终端通过服务器预付款;服务器接收售卖物品信息生成配送订单,需求类订单送到物品并支付快递费。

步骤s102,所述服务器将所述配送订单发送给多个配送终端并接收多个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请求信息,并将所述配送订单与一个配送终端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服务器将货物信息生成的配送订单发送给多个配送终端,所述多个配送终端发送配送订单请求信息,服务器接收多个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请求信息,并将所述配送订单与一个配送终端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服务器将所述配送订单发送给多个配送终端并接收多个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请求信息,并将所述配送订单与一个配送终端相对应包括:发送所述配送订单至多个配送终端,以使得各个配送终端显示所述配送订单;接收各个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订单请求信息;将所述配送订单与各个配送终端中与所述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服务器将所述配送订单发送给多个配送终端,通过将配送订单的信息发布到各个配送终端上,各个配送终端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配送订单的信息,申请配送所述配送订单的多个配送终端发送配送订单请求信息,服务器接收与所述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的请求信号,并将所述配送订单与所述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各个配送终端中与所述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具体为:

配送范围满足预设地址参数或配送时间满足预设时间参数的配送终端。

本实施例中,各个配送终端中与所述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具体为:配送范围满足预设地址参数或配送时间满足预设时间参数的配送终端。其中,配送终端的配送范围是配送终端预设的配送范围,通过发送配送请求信号,服务器获取配送终端的预设的配送范围。通过配送范围与预设地址参数比对,配送范围满足预设地址参数,服务器将接收所述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请求信号。其中,配送时间为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配送订单的信息时预设的时间。通过发送配送请求信号,服务器获取配送终端的预设时间参数。通过配送时间与预设时间参数比对,配送时间满足预设时间参数,服务器将接收所述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请求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范围满足预设地址参数具体为:

所述配送终端的配送范围包括所述配送订单的发货人信息的地址和所述收货人信息的地址,且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发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或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收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

本实施例中,所述配送终端的配送范围包括所述配送订单的发货人信息的地址和所述收货人信息的地址。其中,服务器获取配送订单的发货人信息的地址与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的距离差,同时服务器获取所述收货人信息的地址与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的距离差。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发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的配送终端,或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收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的配送终端为所述配送终端的配送范围满足预设地址参数的配送终端。进一步地,所述配送时间满足预设时间参数具体为:

所述配送终端的取货时间与所述配送订单的发货人信息的发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或所述配送终端的送货时间与所述配送订单的收货人信息的收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

本实施例中,服务器获取配送终端的取货时间与配送订单的发货人信息的发货时间,通过比对,获取所述取货时间与所述发货时间的时间差。取货时间与所述发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的配送终端为所述配送时间满足预设时间参数的配送终端。服务器获取配送终端的送货时间与配送订单的收货人信息的收货时间,通过比对,获取所述送货时间与所述收货时间的时间差。送货时间与所述收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的配送终端为所述配送时间满足预设时间参数的配送终端。

本实施例中,服务器接收发货人需发货物品信息并生成配送订单,服务器发送配送订单至多个配送终端,多个配送终端显示配送订单,各个配送终端发送配送请求信息,服务器接收配送终端发送配送请求信息。

参见图2,一个实施例中,获取与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的过程如下:

步骤s201,各个配送终端与发货人及取货人的位置及时间显示。

步骤s202,获取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发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收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所述取货时间与所述发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及所述送货时间与所述收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的配送终端。

步骤s203,获取符合四个最小的配送终端中符合四个最小的个数。

步骤s204,获取符合四个最小的个数最多的配送终端。

步骤s205,作为与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若符合四个最小的个数最多的配送终端有多个。

步骤s206,获取取货时间与所述发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及所述送货时间与所述收货时间的时间差最小的时间差之和最小的配送终端,则以时间差之和最小的配送终端作为与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若时间差之和最小的配送终端有多个。

步骤s207,获取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发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及所述配送范围的中心与所述收货人信息的地址的距离差最小的距离差之和最小的配送终端,则以距离差之和最小的配送终端作为与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若距离差之和最小的配送终端有多个。

步骤s208,获取发送配送请求最早的配送终端,则以发送配送请求时间最早的配送终端为与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

步骤s103,所述服务器将与所述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发送给所述配送终端和与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

可选的,所述将与所述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发送给所述配送终端和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的过程为:所述配送终端发送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请求信号;所述配送终端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配送标识信息并显示;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配送标识信息至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

本实施例中,配送终端发送与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请求信号给服务器,服务器将与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发送给配送终端,配送终端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配送标识信息并显示,同时服务器将配送标识信息发送至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配送终端和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显示的配送标识信息用于验收信息是否一致,则货物可否投递或接收。

步骤s104,通过配送终端识别所述配送标识信息,识别成功后完成对货物的配送。

其中,所述配送终端通过对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比对,在所述配送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与所述智能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完全一致时,将货物配送给收货人。

可选的,所述配送终端通过对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比对包括:扫码比对或验证码比对。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发货人通过智能终端完成货物信息的录入,服务器接收所述货物信息,并将货物信息生成配送订单。服务器发送配送订单至多个配送终端,多个配送终端显示配送订单,各个配送终端发送配送请求信息,服务器接收配送终端发送配送请求信息。参见图2,获取与所述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服务器发送所述配送标识信息至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将所述配送订单与所述配送订单信息匹配度最高的配送终端相对应,配送终端发送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请求信号并接收所述服务器返回的配送标识信息并显示,同时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配送标识信息至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配送终端通过对所述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比对,通过扫码比对或是验证码比对,在所述配送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与所述智能终端的配送标识信息完全一致时,将货物配送给收货人,收货人完成付款。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服务器生成配送订单,服务器将配送订单发送给多个配送终端并接收多个配送终端发送的配送请求信息,并将配送订单与一个配送终端相对应,同时服务器将与配送订单对应的配送标识信息发送给所配送终端和与收货人信息对应的智能终端,通过配送终端识别配送标识信息,识别成功后完成对货物的配送,实现了发货方、收货方和承接送货方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桥梁,开启可买可卖可送的模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