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膜层、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9661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触控膜层、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触控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触控膜层、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感应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很多显示装置上都设置有触控板(touchpanel)。目前常见的触控板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和光学式等。在已有技术中,采用氧化铟锡(ito)材料的互容式触控结构中的触控感应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同层设置,同一行或者同一列的触控电极需要使用金属跨桥结构进行电连接。同时,由于金属网格具有导电性高、价格低等优势,可作为氧化铟锡材料的触控电极的替代方案。

为了克服该缺陷,已有技术中有采用将触控电极制备于环烯烃共聚物(cop)材料的柔性衬底上的方式,但由于cop较硬,目前仅可满足固定曲率的设计的显示装置,无法进一步满足可折叠或卷曲的柔性显示器件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触控板的柔性,已有技术中还有采用将触控电极制备于聚酰亚胺(pi)材料的柔性衬底上的方式。聚酰亚胺的柔韧性更好,可满足可折叠或卷曲的柔性显示器件的要求。

然而,将触控电极制作在pi材料的柔性衬底上的方式中,触控电极中的金属部分与有机材料的形变率不同,在显示装置特别是柔性显示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金属部分容易发生断线的问题,从而对触控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膜层、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装置,能够降低金属部分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触控性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膜层,所述触控膜层包括柔性衬底和金属层,所述柔性衬底的材料为聚酰亚胺,所述金属层与所述柔性衬底之间设置有有机膜层,所述有机膜层的水滴接触角小于80°;所述触控膜层还包括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组第一触控电极和多组第二触控电极,多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并沿第二方向延伸,多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每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在每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金属层包括金属连接线,在每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过所述金属连接线电连接,所述金属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膜层,所述触控膜层包括柔性衬底和金属层,所述柔性衬底的材料为聚酰亚胺,所述金属层与所述柔性衬底之间设置有有机膜层,所述有机膜层的水滴接触角小于80°;所述金属层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的绝缘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绝缘层和所述有机膜层之间;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并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网格状结构,每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网格状结构,所述网格状结构由金属网格线构成。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触控膜层,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材和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材上的显示膜层,所述触控膜层设置在所述显示膜层的背离所述柔性基材的一侧上。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述的触控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膜层、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装置,在触控膜层中金属层和柔性衬底之间设置有机膜层,通过金属层中的金属线实现触控电极的跨桥连接,一方面,由于有机膜层的水滴接触角小于80°,与现有技术中金属线直接做在pi材料的柔性衬底上相比,能够改善金属线的刻蚀效果,从而提高了金属线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另一方面,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分别作为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的膜层的对比,有机材料更利于提高金属层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柔性衬底上形成金属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滴接触角的说明示意图;

图3为膜层在受到拉力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一种在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设置无机层的膜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在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设置有机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膜层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仅包含金属连接线和连接线设置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dd’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面板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之前,首先对技术问题的发现进行说明。现有技术中,将触控电极制作在pi材料的柔性衬底上,其中触控电极的金属部分与柔性衬底相邻,发明人发现,上述金属部分容易发生断线,特别是在实现可折叠或卷曲的显示装置中,从而对触控性能造成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发明人进一步发现,金属部分容易发生断线与制作工艺相关,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柔性衬底上形成金属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制作过程中,首先制作pi材料的柔性衬底01,然后在柔性衬底01上形成金属层,之后通过构图工艺对金属层进行图案化,在图案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刻蚀液对金属层进行刻蚀,以使金属层中不需要设置的部分被刻蚀掉,留下所需要的金属层02,在刻蚀的过程中,刻蚀液会落在柔性衬底01上,柔性衬底01上的刻蚀液具有较大的水滴接触角,水滴接触角越大则液体流淌速度越慢,刻蚀效果越差,较差的刻蚀效果使金属层02的边缘进一步被刻蚀液刻蚀形成如图1中所示的结构,金属层02形成的图案中线条结构较细,且金属层02的边缘具有凹槽状结构,在金属层02的刻蚀完成之后,会在金属层02远离柔性衬底01的一侧制作绝缘层03,由于金属层02的边缘具有凹槽状结构,可能会导致绝缘层03无法完全填充且覆盖金属层02的边缘,因此,金属层02形成的图案中线条结构容易发生断线。如图2所示,图2为水滴接触角的说明示意图,水滴接触角deg为在固、液、气三相交界面处,气-液相界面与固-液相界面之间的夹角。发明人进一步发现,水滴接触角deg与水滴所接触的固体材料的亲水性相关,而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亲水性,因此,在不同材料的膜层上制作的金属,具有不同的刻蚀效果,从而也具有不同的抗断线能力。

表1

如表1所示,表1为三种不同材料在各位置处测得的水滴接触角对比表,其中,第一列表示测试位置的x轴坐标值,第二列表示测试位置的y轴坐标值,第三列表示pi材料上对应位置的水滴接触角deg,第四列表示一种无机材料上对应位置的水滴接触角deg,第五列表示一种有机材料上对应位置的水滴接触角deg。根据表1可知,水滴接触角deg与液体所在的固体材料相关,其中,pi材料对应的水滴接触角deg在81°左右,该无机材料的水滴接触角deg在51°左右,该有机材料的水滴接触角deg在75°左右。因此,发明人发现,选择水滴接触角deg小于80°的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作为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的膜层,都可以改善金属断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发明人进一步发现,在有机材料的膜层上制作金属和在无机材料的膜层上制作金属相比,在有机材料的膜层上形成的金属更不容易发生断线,具体说明如下。

如图3所示,图3为膜层在受到拉力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中填充的矩形为膜层在未受力时的结构,图3中虚线且未填充的矩形为膜层在收到两侧的拉力f时变形后的结构,在拉力f的作用下,膜层会产生形变,定义形变量=δl/l,其中,l为膜层在未受到拉力时的原始长度,δl为膜层在受到拉力后的伸长量,δl=(f×l)/(e×a),其中a为膜层的横截面积,e为膜层的弹性模量,f为膜层受到的拉力。进一步的,形变值=δl/l=f/(e×a),其中,a=膜层厚度×宽度,形变量与拉力、弹性模量和截面积相关。如图4和图5所示,图4为一种在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设置无机层的膜层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一种在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设置有机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4中膜层结构由柔性衬底01、金属层02以及位于柔性衬底01和金属层02之间的无机层04组成,图5中膜层结构由柔性衬底01、金属层02以及位于柔性衬底01和金属层02之间的有机层05组成,如表2所示,表2用于表示图4和图5中各膜层的参数。

表2

如表2所示,图4和图5的膜层结构中,金属层均由层叠的三层金属组成,三个金属层的材料依次为mo、alnd和mo,其中无机层由层叠的sinx和siox组成。对图4的膜层结构所形成的三种样品进行实际拉伸测试,对图5的膜层结构所形成的两种样品进行实际拉伸测试,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如表3所示,图5中的膜层结构的金属层在开裂时的应变量是图4中膜层结构的金属层在开裂时的应变量的接近两倍,即图5中膜层结构的金属层与图4中膜层结构的金属层相比,更不容易出现断线,因此,基于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分别作为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的膜层的对比,可知,与使用无机材料相比,使用有机材料更利于提高金属层的抗断线能力。

综上所述,选择水滴接触角小于80°的有机材料作为柔性衬底与金属层之间的膜层,一方面,由于水滴接触角相对于pi较小,因此能够改善金属的刻蚀效果,从而提高了金属层的抗断线能力;另一方面,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分别作为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的膜层的对比,有机材料更利于提高金属层的抗断线能力。以下对使用有机材料作为柔性衬底与金属层之间的膜层的实施例进行具体介绍。

如图6和图7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膜层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膜层10,触控膜层10包括柔性衬底1和金属层2,柔性衬底1的材料为聚酰亚胺,金属层2与柔性衬底1之间设置有有机膜层3,有机膜层3的水滴接触角小于80°;触控膜层10还包括触控电极层4,触控电极层4包括多组第一触控电极41和多组第二触控电极42,多组第一触控电极41沿第一方向y排列并沿第二方向x延伸,多组第二触控电极42沿第二方向x排列并沿第一方向y延伸,每组第一触控电极41包括沿第二方向x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10,每组第二触控电极42包括沿第一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20,在每组第二触控电极42中,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420电连接;金属层2包括金属连接线20,在每组第一触控电极41中,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410通过对应的金属连接线20电连接,金属连接线20与第二触控电极42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

具体地,柔性衬底1用于使触控膜层10能够弯折或卷曲,有机膜层3用于使金属层2制作在有机膜层3上,金属层2用于形成金属连接线20,第一触控电极410和第二触控电极420位于同一层,在每组第二触控电极42中,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420电连接,例如,如图6和图7中所示,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420由同一层的材料直接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进行连接。由于第二触控电极420在同一层连接或者其他原因,需要第一触控电极410需要通过其他层的金属跨桥进行电连接,金属层2中的金属连接线20可以作为第一触控电极410之间实现电连接的跨桥,连接线20的一端通过绝缘层5上的过孔连接于一个第一触控电极410,连接线20的另一端通过绝缘层5上的过孔连接于另一个第一触控电极410,以使同一组第一触控电极41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410实现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410和第二触控电极420中的一者为驱动电极,另外一者为感应电极,在实现触控功能时,向驱动电极输出驱动信号,感应电极会根据驱动信号线的变化产生对应的感应信号,从感应电极接收感应信号,当有触控操作时,会通过电容耦合的作用改变相应位置的感应信号,根据感应信号的变化可以判断触控位置,以实现触控功能。其中的金属连接线20用于实现触控电极之间的跨桥连接,由于金属连接线20不透光,而触控膜层10通常用于设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实现触控显示功能,因此金属连接线20较细,以避免对于显示造成不良影响。如图8所示,图8为图6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与图1对比可以看出,在水滴接触角较小的有机材料上制作的金属连接线20,由于刻蚀液流淌速度较快,因此刻蚀效果较好,金属连接线20的边缘没有凹槽状结构,绝缘层5能够完全覆盖金属连接线20的边缘,因此,在水滴接触角小于80°的有机材料上制作的金属连接线20更不容易发生断线。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膜层,在金属层和柔性衬底之间设置有机膜层,通过金属层中的金属连接线实现触控电极的跨桥连接,一方面,由于有机膜层的水滴接触角小于80°,与现有技术中金属跨桥直接做在pi材料的柔性衬底上相比,能够改善金属连接线的刻蚀效果,从而提高了金属连接线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连接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另一方面,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分别作为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的膜层的对比,有机材料更利于提高金属层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连接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

可选地,第一触控电极410和第二触控电极420的材料为氧化铟锡材料。

具体地,氧化铟锡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一方面能够作为触控电极来使用,另一方面由于氧化铟锡材料的透光率较大,对于显示的影响较小。

可选地,有机膜层3的材料包括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以上几种材料均为水滴接触角小于80°的有机材料。

可选地,有机膜层3的透光率大于95%。

具体地,有机膜层3的透光率较大,因此对于显示的影响较小。

可选地,如图2所示,上述水滴接触角为在固、液、气三相交界面处,气-液相界面与固-液相界面之间的夹角。

可选地,如图8所示,在垂直于柔性衬底1的方向,金属连接线20的截面的宽度沿远离柔性衬底1的方向上逐渐变小。

具体地,在水滴接触角较小的有机材料(有机膜层3)上制作的金属连接线20,由于刻蚀液流淌速度较快,因此刻蚀效果较好,金属连接线20的截面为梯形,并且梯形的宽度沿远离柔性衬底1的方向上逐渐变小,在金属连接线20的图案制作完成之后,再形成有金属连接线20的膜层上制作绝缘层5,由于金属连接线20的边缘没有凹槽状结构,因此,绝缘层5能够完全覆盖金属连接线20的边缘,绝缘层5对于金属连接线20的包覆效果更好,使整体的膜层结构更加稳定,能够对金属连接线20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因此,在水滴接触角小于80°的有机材料上制作的金属连接线20更不容易发生断线。

可选地,如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图9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6中仅包含金属连接线和连接线设置部的结构示意图,有机膜层3包括多个连接线设置部31,每个金属连接线20向柔性衬底1的正投影位于每个连接线设置部31向柔性衬底1的正投影区域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并不是设置整面连续的有机膜层3,而是将有机膜层3图案化为与每个金属连接线20对应的连接线设置部31,仅在金属连接线20的位置设置对应的连接线设置部31,以使金属连接线20形成在水滴接触角小于80°的有机材料制作的连接线设置部31上,这样,不但能够降低金属连接线20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触控性能,还能够尽量避免有机膜层3对于显示透过率的影响。

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dd’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膜层10,触控膜层10包括柔性衬底1和金属层2,柔性衬底1的材料为聚酰亚胺,金属层2与柔性衬底1之间设置有有机膜层3,有机膜层3的水滴接触角小于80°;金属层2包括第一金属层21、第二金属层22以及位于第一金属层21和第二金属层22之间的绝缘层6,第一金属层21位于绝缘层6和有机膜层3之间;第一金属层2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二金属层22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沿第一方向y排列并沿第二方向x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沿第二方向x排列并沿第一方向y延伸;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0为网格状结构,每个第二触控电极220为网格状结构,网格状结构由金属网格线构成。

具体地,本实施例与上述使用氧化铟锡材料制作的触控电极所形成的触控膜层的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由金属材料制成,为了避免金属材料对于显示透过率的影响,将触控电极制作为网格状结构,并且,网格状结构的触控电极更加利于网状结构中的金属网格线有发生断线的可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金属层2与柔性衬底1之间的有机膜层3同样是用于解决金属部分容易发生断线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膜层,在金属层和柔性衬底之间设置有机膜层,金属层用于制作具有金属网格线的触控电极,一方面,由于有机膜层的水滴接触角小于80°,与现有技术中金属网格线直接做在pi材料的柔性衬底上相比,能够改善金属网格线的刻蚀效果,从而提高了金属网格线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网格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另一方面,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分别作为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的膜层的对比,有机材料更利于提高金属层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网格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

可选地,在垂直于柔性衬底1的方向,金属网格线的截面的宽度沿远离柔性衬底1的方向上逐渐变小。

具体地,在水滴接触角较小的有机材料(有机膜层3)上制作的金属网格线,由于刻蚀液流淌速度较快,因此刻蚀效果较好,金属网格线的截面为梯形,并且梯形的宽度沿远离柔性衬底1的方向上逐渐变小,在金属网格线的图案制作完成之后,再形成有金属网格线的膜层上制作绝缘层6,由于金属网格线的边缘没有凹槽状结构,因此,绝缘层6能够完全覆盖金属网格线的边缘,绝缘层6对于金属网格线的包覆效果更好,使整体的膜层结构更加稳定,能够对金属网格线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因此,在水滴接触角小于80°的有机材料上制作的金属网格线更不容易发生断线。

可选地,有机膜层3包括多个网格线设置部,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向柔性衬底1的正投影位于每个网格线设置部向柔性衬底1的正投影区域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并不是设置整面连续的有机膜层3,而是将有机膜层3图案化为与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0对应的网格线设置部,仅在金属网格线的位置设置对应的网格线设置部,以使金属网格线形成在水滴接触角小于80°的有机材料制作的网格线设置部上,这样,不但能够降低金属网格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触控性能,还能够尽量避免有机膜层3对于显示透过率的影响。

可选地,有机膜层3的材料包括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以上几种材料均为水滴接触角小于80°的有机材料。

可选地,有机膜层3的透光率大于95%。

具体地,有机膜层3的透光率较大,因此对于显示的影响较小。

可选地,绝缘层6的材料为有机材料。

具体地,绝缘层6的材料同样可以为水滴接触角小于80°的有机材料,这样,不仅降低了第一触控电极210中的金属网格线发生断线的概率,还降低了第二触控电极220中的金属网格线发生断线的概率。

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柔性显示面板20和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触控膜层10,柔性显示面板20包括柔性基材30和设置在柔性基材30上的显示膜层40,触控膜层10设置在显示膜层40的背离柔性基材30的一侧上。

具体地,柔性显示面板20用于实现柔性显示,其中,显示膜层40用于提供显示功能,柔性基材30用于为显示膜层40提供柔性支撑,触控膜层10用于提供触控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膜层10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在触控膜层中,金属层和柔性衬底之间设置有机膜层,通过金属层中的金属线实现触控电极的跨桥连接,一方面,由于有机膜层的水滴接触角小于80°,与现有技术中金属线直接做在pi材料的柔性衬底上相比,能够改善金属线的刻蚀效果,从而提高了金属线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另一方面,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分别作为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的膜层的对比,有机材料更利于提高金属层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

可选地,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控面板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膜层40包括驱动膜层50、发光膜层60和封装膜层70,驱动膜层50与发光膜层60电连接,驱动膜层50驱动发光膜层60发光,封装膜层70用于封接驱动膜层50和发光膜层60。

可选地,驱动膜层50包括:设置在柔性基材30上的栅极层501,覆盖栅极层501和柔性基材30的第一绝缘层502,设置在第一绝缘层502远离栅极层501一侧上的有源层503,覆盖有源层503的第二绝缘层504,设置在有源层503远离柔性基材30的源漏电极层505,源漏电极层505包括源极5051和漏极5052,源极5051和漏极5052与有源层503电连接。

可选地,发光膜层60包括:阳极层601,阳极层601与源极5051或漏极5052电连接,复合发光层602,设置在阳极层601远离柔性基材30的一侧上,阴极层603,阴极层603设置在复合发光层602远离柔性基材30的一侧上。

具体地,栅极层501中的栅极、源极5051、漏极5052和有源层503组成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用于形成像素驱动电路,以驱动发光膜层60发光,图中仅示意了像素驱动电路中与发光膜层60有连接关系的驱动晶体管,驱动晶体管的漏极5052连接于对应的阳极层601,在驱动膜层50的驱动控制下,阳极层601和阴极层603之间产生电压差,空穴和电子在复合发光层602中复合,使得复合发光层602实现发光。

可选地,封装膜层70覆盖驱动膜层50和发光膜层60,触控膜层10设置在封装膜层70远离柔性基材30的一侧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或者为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面板。

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100。

其中,触控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触摸显示屏、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装置,在触控膜层中金属层和柔性衬底之间设置有机膜层,通过金属层中的金属线实现触控电极的跨桥连接,一方面,由于有机膜层的水滴接触角小于80°,与现有技术中金属线直接做在pi材料的柔性衬底上相比,能够改善金属线的刻蚀效果,从而提高了金属线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另一方面,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分别作为柔性衬底和金属层之间的膜层的对比,有机材料更利于提高金属层的抗断线能力,即降低了金属线发生断线的概率,从而改善了触控性能。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