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0034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摸屏按照组成结构可以分为:外挂式触摸屏(Add on Mode Touch Panel)、覆盖表面式触摸屏(On Cell Touch Panel)以及内嵌式触摸屏(In Cell Touch Panel)。其中,内嵌式触摸屏是将触摸屏的触控电极设置在液晶显示屏的内部,可以减薄模组整体的厚度,又可以大大降低触摸屏的制作成本。触摸屏按照工作原理可分为:电阻式触摸屏和电容式触摸屏等。其中,电容式触摸屏支持多点触控功能,拥有较高的透光率和较低的整体功耗,其接触面硬度高,使用寿命较长。

目前,现有的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是将现有的阵列基板上的公共电极在竖直方向上划分成多块,构成驱动电极,在彩膜基板上表面镀一层ITO且进行横向分割,作为感应电极。其中,对于每个驱动电极都对应一个单独的电极驱动单元来控制其工作。

采用上述设计时,由于每个驱动电极对应一个单独的电极驱动单元,电极驱动单元的数量越多所占用的触摸屏的面积就越大,因此不利于实现触摸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引入了选通电路,使得至少两个触控电极共用一个电极驱动单元,减少了电极驱动单元的数量,与此同时减小了移位电路的级数,如此方式,减小了电极驱动单元和移位电路在触控显示面板上所占的面积,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包括:

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触控电极;

多个选通单元,每个所述选通单元分别连接到一个所述触控电极;

多个电极驱动单元,每个所述电极驱动单元分别连接到m个所述选通单元,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移位电路,包括多个信号输出端,多个所述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电极驱动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控制电路,连接到所述移位电路和所述选通单元。

可选地,其中:

每个所述选通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各所述晶体管的栅极分别连接到所述控制电路,各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电极驱动单元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连接。

可选地,其中:

所述移位电路还包括N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单元,其中,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包括移位信号输入端、移位信号输出端和所述信号输出端;

第一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移位信号输入端接收启动信号;

第二级至第N级所述移位寄存单元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移位信号输入端与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中的移位信号输出端连接。

可选地,其中:

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还包括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N个驱动信号输出端,N个所述驱动信号输出端分别与N个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所述信号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

可选地,其中:

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选通单元、所述电极驱动单元、所述移位电路和所述控制电路位于非显示区。

可选地,其中:

所述控制电路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延伸方向的非显示区,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选通单元、所述电极驱动单元以及所述移位电路分别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的同一侧。

可选地,其中:

所述控制电路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延伸方向的非显示区,所述控制电路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的一侧,所述选通单元、所述电极驱动单元以及所述移位电路分别位于与所述控制电路相对的一侧。

可选地,其中: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彩膜基板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触控感应电极。

可选地,其中:

所述触控电极还复用为公共电极;

在显示阶段,所述触控电极作为公共电极,向所述触控显示面板提供公共电压信号;

在触控阶段,所述触控电极作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之间形成电容,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达到了如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引入了选通单元,使得至少两个驱动电极共用一个电极驱动单元,因此减少了电极驱动单元的数量,与此同时还减少了与电极驱动单元对应连接的移位电路的级数,相对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使得电极驱动单元和移位电路在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上所占的面积减小,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选通单元的一种构成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移位电路的一种构成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移位电路的详细构成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又一种构成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参见图1所示为本申请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构成示意图,该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基板10,该阵列基板10包括:

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触控电极20;

多个选通单元30,每个选通单元30分别连接到一个触控电极20;

多个电极驱动单元40,每个电极驱动单元40分别连接到m个选通单元30,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移位电路50,包括多个信号输出端OUT,多个信号输出端OUT分别与多个电极驱动单元40一一对应连接;

控制电路60,连接到移位电路50和选通单元30(图1中未示出控制电路60与选通单元30的连接情况)。

具体地,图1所示实施例中,每个电极驱动单元40对应连接到两个选通单元30,每个选通单元30与一个触控电极20一一对应连接,也就是说,两个触控电极20共用一个电极驱动单元40。此外,移位电路50中的多个信号输出端OUT分别与多个电极驱动单元40一一对应连接。与现有技术中每个触控电极对应一个电极驱动单元40的方式相比,本申请通过引入选通单元30使得两个触控电极20对应一个电极驱动单元40,这样就使得电极驱动单元40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同时,与电极驱动单元40连接的移位电路50的级数也能减半。当电极驱动单元40的数量减少,移位电路50的级数也减少时,电极驱动单元40和移位电路50在触控显示面板100上所占用的面积也将减小,如此,则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在工作时,可将与同一个电极驱动单元40对应的两个触控电极20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控制电路60可通过控制选通单元30首先选通奇数组触控电极20,再通过移位电路50和电极驱动电路向选通的奇数组触控电极20逐个施加驱动电压信号,然后再断开奇数组触控电极20选通偶数组触控电极20,再向偶数组触控电极20逐个施加驱动电压信号。

此外,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另一构成示意图,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比,图2所示实施例中每个电极驱动单元40对应三个选通单元30,也就是说三个触控电极20共用一个电极驱动单元40。此种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电极驱动单元40的数量,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与电极驱动单元40连接的移位电路50的级数,从而进一步减少电极驱动单元40和移位电路50在触控显示面板100上所占用的空间,同样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本申请不对每个电极驱动单元40所对应连接的选通单元30的数量进行限定,只要大于等于两个即可。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每个选通单元30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各晶体管的栅极分别连接到控制电路60,各晶体管的第一极分别与电极驱动单元40一一对应连接,各晶体管的第二极分别与触控电极20一一对应连接。

具体地,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中选通单元30的一种构成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每个选通单元30对应包括一个晶体管,其中,与奇数组触控电极20连接的晶体管31的栅极连接到控制电路60的第一控制端C1,与偶数组触控电极20连接的晶体管32的栅极连接到控制电路60的第二控制端C2,各晶体管的第一级分别与电极驱动单元40一一对应连接,各晶体管的第二极分别与触控电极20一一对应连接。控制电路60可通过其第一控制端C1选通或断开晶体管31,进而将与晶体管31连接的奇数组的触控电极20连通或断开,控制电路60还可通过其第二控制端C2选通或断开晶体管32,进而将与晶体管32连接的偶数组的触控电极20连通或断开。当需要向奇数组的触控电极20发送驱动电压信号时,控制电路60通过第一控制端C1选通晶体管31,同时通过第二控制端C2断开晶体管32,使得奇数组的触控电极20与电极驱动单元40连通,并使得偶数组的触控电极20与电极驱动单元40断开;当需要向偶数组的触控电极20发送驱动电压信号时,控制电路60通过第一控制端C1断开晶体管31,同时通过第二控制端C2选通晶体管32,使得偶数组的触控电极20与电极驱动单元40连通,并使得奇数组的触控电极20与电极驱动单元40断开。

本申请中的选通电路除采用图3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实现外,每个选通电路还可包括两个或多个晶体管,只要能够控制部分触控电极20选通部分触控电极20断开,并能够向选通的触控电极20逐个发送驱动电压信号即可,本申请不对每个选通单元30中所包含的晶体管的数量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中移位电路50的一种构成示意图,从图4可看出,本申请中的移位电路50还包括N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单元51、52…,其中,各移位寄存单元包括移位信号输入端IN1、移位信号输出端NEXT和信号输出端OUT;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51的移位信号输入端IN1连接控制电路60,接收控制电路60发来的启动信号;第二级至第N级移位寄存单元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移位信号输入端与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中的移位信号输出端NEXT连接。

具体请参见图5,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移位电路50的详细构成示意图,从图5所示实施例可看出,本申请所提供的移位电路50包括N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单元51、52、53…,其中,每个移位寄存单元包括一个移位信号输入端IN1、一个移位信号输出端NEXT以及一个信号输出端OUT。第二级至第N级移位寄存单元52、53…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移位信号输入端IN1与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中的移位信号输出端NEXT连接,第一级移位寄存单元51的移位信号输入端接收启动信号,第二级至第N级的移位寄存单元52、53…的信号输入端IN1分别用于接收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移位信号输出端NEXT提供的启动信号以进行工作。每个移位寄存单元中的信号输出端OUT用于将控制电路60发来的驱动电压信号发送至对应的电极驱动单元40。由于本申请中的每个移位寄存单元与电极驱动单元40一一对应连接,当电极驱动单元40的数量减少时,移位寄存单元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因此移位电路50的结构也随之得到了简化,同样能够减小移位电路50在触控显示面板100上所占的面积,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5,本申请中的每个移位寄存单元还包括一个信号输入端IN2,控制电路60包括N个驱动信号输出端OUT1,N个驱动信号输出端OUT1分别与N个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IN2一一对应连接。本申请中的每个移位寄存单元通过其信号输入端IN2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到控制电路60的驱动信号输出端OUT1,各移位寄存单元通过其信号输入端IN2接收控制电路60发送的驱动电压信号,并将驱动电压信号发送至对应的电极驱动单元40,进而再由电极驱动单元40将驱动电压信号发送至选通的触控电极20。由于控制电路60的N个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到N个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当移位寄存单元的数量减少时,与各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IN2所连接的控制电路60的信号输出端OUT1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如此方式有利于简化控制电路60的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参见图1,本申请中的阵列基板10还包括显示区70和围绕显示区70的非显示区,触控电极20位于显示区70,选通单元30、电极驱动单元40、移位电路50和控制电路60位于非显示区。将触控电极20置于显示区70,以实现在显示区70对显示装置的触控功能,由于选通单元30、电极驱动单元40、移位电路50和控制电路60并非与显示和触控直接相关的功能结构,因此将选通单元30、电极驱动单元40、移位电路50和控制电路60置于非显示区。

具体地,图1所示实施例中,控制电路60位于触控电极20延伸方向的非显示区,且控制电路60与选通单元30、电极驱动单元40以及移位电路50分别位于触控电极20的同一侧,即选通单元30、电极驱动单元40、移位电路50和控制电路60均位于图1所示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底端位置。由于本申请减少了电极驱动单元40的数量,还减少了移位电路50中移位寄存单元的数量,因此电极驱动单元40和移位电路50在触控显示面板100底端所占的空间变小,这样就有利于将显示装置底边框变窄,从而实现窄边框设计。

除了采用图1所示实施例的结构布设外,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实施例中,控制电路60位于触控电极20延伸方向的非显示区,而且触控电极20与选通单元30、电极驱动单元40以及移位电路50分别位于触控电极20的不同侧,即控制电路60位于触控电极20的一侧,选通单元30、电极驱动单元40以及移位电路50分别位于与控制电路60相对的一侧。从图6所示实施例可看出,控制电路60位于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底端,而选通单元30、电极驱动单元40以及移位电路50分别位于触控显示面板100的顶端。图6所示实施例中,将控制电路60以及选通单元30、电极驱动单元40和移位电路50分别设置于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底端和顶端,充分利用了显示装置顶端的位置的同时,还可以使得显示装置的底边框变得更窄。

进一步地,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再一种构成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彩膜基板70,彩膜基板70和阵列基板10相对设置,彩膜基板7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触控感应电极71。彩膜基板70上的各触控感应电极71通过一个柔性电路板72将走线73引到控制电路60上。位于彩膜基板70上的触控感应电极71和位于阵列基板10上的触控电极20共同作用完成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功能。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触控电极20还复用为公共电极。在显示阶段,触控电极20作为公共电极,向触控显示面板100提供公共电压信号;在触控阶段,触控电极20作为触控驱动电极,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71之间形成电容,用于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本申请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在被手指触摸前,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存在的电容处于静态平衡状态,在触控阶段,触控显示面板100被手指触摸时,手指分别与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产生耦合电容,使得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发生变化,根据耦合输出的电压信号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触点的位置,从而实现对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控。本申请将触控电极20复用为公共电极,无需另外制作触控电极20,因此节省了单独制作触控电极20的工序,减少了工艺步骤,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基于同一实用新型的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参见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构成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触控显示面板100。该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申请中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中每个驱动电极对应一个电极驱动单元的方式相比,本申请通过引入选通单元使得至少两个驱动电极对应一个电极驱动单元,这样就使得电极驱动单元的数量减少了至少一半,同时,与电极驱动单元连接的移位电路的级数也能至少减少一半。当电极驱动单元的数量减少,移位电路的级数也减少时,电极驱动单元和移位电路在触控显示面板上所占用的面积也将减小,如此,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