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7314发布日期:2018-08-29 00:1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投射电容的工作原理,是借由在发射层与接收层,产生感应电容,当手指接触到触控面板会改变感应电容,借此来判定手指触控位置。为了保证触控信号的稳定度,触控面板在每个区域的感应电容要保证都一致。

在触控面板的设计上为方便出线与控制器的连接,会将发射层与接收层的走线,统一拉到触控面板的一边出线。如此设计就造成发射层走线与接收层走线的电容效应产生。甚至影响触控面板每个区域感应电容的均匀一致。要解决此问题,只有将发射层与接收层走线之间的距离拉开,可是这样又会造成触控面板的边宽设计要加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可以有效改善M条第一信号线与N条第二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效应,并有利于窄边框的产品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感测图案、M条第一信号线以及N条第二信号线。基板具有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其中基板包括触控区以及周边区,周边区位于触控区的外侧。感测图案设置于触控区,其中感测图案包括M个第一感测电极串以及N个第二感测电极串,M个第一感测电极串沿着第一方向设置,N个第二感测电极串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其中M和N皆为大于1的整数。M条第一信号线设置于周边区,其中M条第一信号线分别连接于M个第一感测电极串。N条第二信号线设置于周边区且位于M条第一信号线的内侧,其中N条第二信号线分别连接于N个第二感测电极串,且N条第二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其中连续阶梯状信号线包括多个阶梯,多个阶梯至少包括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第一阶梯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的距离与第二阶梯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的距离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阶梯具有第一连接段和第一梯面,第二阶梯具有第二连接段和第二梯面,其中第一梯面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的距离与第二梯面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的距离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连接段垂直于第一梯面,第二连接段垂直于第二梯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为直角状阶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为弧状阶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至少一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的数量为多条,且多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N-1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多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中所分别包括的多个阶梯的数量由内侧往外侧递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多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的数量为N-1条,其中N条第二信号线由内侧往外侧分别为第1条第二信号线、第2条第二信号线至第N条第二信号线,且第2条第二信号线至第N条第二信号线为N-1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周边区具有至少一个信号线并排区域,且至少一条M条第一信号线与至少一条N条第二信号线并排于信号线并排区域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至少一个信号线并排区域的数量为多个。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借由在N条第二信号线上设计至少包括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连续阶梯状信号线,且第一阶梯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的距离与第二阶梯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的距离不同,使得M条第一信号线与N条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距离可以拉开,而又不需加宽触控面板的边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可以有效改善M条第一信号线与N条第二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效应,并有利于窄边框的产品设计。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4以及图5分别为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图1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俯视图。首先,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100包括基板120、感测图案140、M条第一信号线160以及N条第二信号线180。基板120具有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二方向Y。基板120包括触控区122以及周边区124,周边区124位于触控区122的外侧。感测图案140设置于触控区122。感测图案140包括M个第一感测电极串142以及N个第二感测电极串144,M个第一感测电极串142沿着第一方向X设置,N个第二感测电极串144沿着第二方向Y设置,其中M和N皆为大于1的整数。M条第一信号线160设置于周边区124,M条第一信号线160分别连接于M个第一感测电极串142。N条第二信号线180设置于周边区124且位于M条第一信号线160的内侧。此处所称的内侧,是指M条第一信号线160靠近感测图案140的一侧,也就是说,N条第二信号线180相较于M条第一信号线160更靠近感测图案140。N条第二信号线180分别连接于N个第二感测电极串144,且N条第二信号线180包括至少一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

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5条(N=5)第二信号线180,其中这5条第二信号线180由内侧往外侧分别为第1条第二信号线180A至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具体而言,这5条第二信号线180由内侧往外侧分别为第1条第二信号线180A、第2条第二信号线180B、第3条第二信号线180C、第4条第二信号线180D以及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此处所称的内侧,是指这5条第二信号线180靠近感测图案140的一侧,也就是远离M条第一信号线160的一侧;而此处所称的外侧,是指这5条第二信号线180远离感测图案140的一侧,也就是靠近M条第一信号线16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的数量为4条,且第2条第二信号线180B至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即为这4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

每一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包括多个阶梯,如图1所示,第2条第二信号线180B包括第一阶梯S1以及第二阶梯S2。第3条第二信号线180C包括第一阶梯S1、第二阶梯S2以及第三阶梯S3。第4条第二信号线180D包括第一阶梯S1、第二阶梯S2、第三阶梯S3以及第四阶梯S4。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包括第一阶梯S1、第二阶梯S2、第三阶梯S3、第四阶梯S4以及第五阶梯S5。由此可知,这4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中所分别包括的阶梯的数量由内侧往外侧递增。此外,这些阶梯至少包括第一阶梯S1和第二阶梯S2,且第一阶梯S1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与第二阶梯S2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不同。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阶梯S1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为D1,第二阶梯S2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为D2,且D1大于D2。同样地,此处所称的内侧,是指这M条第一信号线160靠近感测图案14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1中所绘示的是将第2条第二信号线180B至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设计为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但图1所绘示的仅为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视实际需求而弹性调整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的数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的数量可为一条或多条,且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的数量可小于或等于N-1条。以下将借由图2以及图3说明。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俯视图。图2所绘示的实施方式与图1所绘示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以下仅说明两者的差异之处。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N条第二信号线180只包括1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如同前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5条(N=5)第二信号线180,其中这5条第二信号线180由内侧往外侧分别为第1条第二信号线180A至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而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的数量为1条,且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即为这1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最靠近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第二信号线180作为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包括第一阶梯S1和第二阶梯S2,且第一阶梯S1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D1大于第二阶梯S2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D2。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借由至少将N条第二信号线180中最靠近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第二信号线180设计为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且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中的第一阶梯S1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D1大于第二阶梯S2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D2,使得M条第一信号线160与N条第二信号线180之间的距离可以拉开,而又不需加宽触控面板100的边宽。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改善M条第一信号线160与N条第二信号线180之间的寄生电容效应,并有利于窄边框的产品设计。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俯视图。图3所绘示的实施方式与图1所绘示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以下仅说明两者的差异之处。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N条第二信号线180包括2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如同前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5条(N=5)第二信号线180,其中这5条第二信号线180由内侧往外侧分别为第1条第二信号线180A至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而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的数量为2条,且第4条第二信号线180D以及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即为这2条连续阶梯状信号线CSL。第4条第二信号线180D包括第一阶梯S1以及第二阶梯S2。第5条第二信号线180E包括第一阶梯S1、第二阶梯S2以及第三阶梯S3。由此可知,这些阶梯至少包括第一阶梯S1和第二阶梯S2,且第一阶梯S1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D1大于第二阶梯S2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D2。

图4以及图5分别为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图1的A部分的放大图。首先,如图4所示,第一阶梯S1具有第一连接段S1A和第一梯面S1B,其中第一连接段S1A垂直于第一梯面S1B。第二阶梯S2具有第二连接段S2A和第二梯面S2B,其中第二连接段S2A垂直于第二梯面S2B。第一梯面S1B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与第二梯面S2B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不同。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第一阶梯S1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为D1,第二阶梯S2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160A的距离为D2,且D1大于D2。

此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阶梯S1和第二阶梯S2为直角状阶梯,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视实际需求而弹性调整阶梯的形状。例如,请参照图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阶梯S1和第二阶梯S2也可为弧状阶梯。

请再次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周边区124具有至少一个信号线并排区域1240,且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160与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180并排于信号线并排区域1240中。换句话说,信号线并排区域1240是指在周边区124中,第一信号线160与第二信号线180同时存在且两者并排于彼此的区域。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周边区124具有至少一个集线区1242,且集线区1242与信号线并排区域1240位于周边区124的同一侧。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0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信号线并排区域1240的数量为多个,也就是说,第一信号线160与第二信号线180在周边区124中具有多处同时存在且两者并排于彼此的区域,且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160与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180并排于每一个信号线并排区域1240中。此外,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集线区1242与信号线并排区域1240位于周边区124的不同侧。

由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借由在N条第二信号线上设计至少包括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连续阶梯状信号线,且第一阶梯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的距离与第二阶梯至最内侧的第一信号线的距离不同,使得M条第一信号线与N条第二信号线之间的距离可以拉开,而又不需加宽触控面板的边宽。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改善M条第一信号线与N条第二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效应,并有利于窄边框的产品设计。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不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