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7277发布日期:2019-07-17 05:24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般使用笔记本电脑时,是将其置于桌面上,而底座与桌面之间的若无保留空间,则易使底座内的电子组件有散热不足的问题。目前的设计是于底座的底面设置橡胶凸点或塑料脚架等垫高结构,以垫高底座,由此使底座与桌面间保有空隙。

然而,于底座的底面设置橡胶凸点或塑料脚架等垫高结构,会增加笔记本电脑的整体厚度。为避免笔记本电脑的机身过厚,垫高结构的高度一般设计为1.5毫米(mm)至3毫米,此高度对协助散热的效果有限。另外,垫高结构所能垫高的高度为固定高度,无法依据使用者的需求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支撑装置,可依据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上盖与底座的开启角度,而调整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支撑高度,以解决现有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垫高结构仅为固定高度的问题。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上盖壳体、底座壳体、枢轴以及支撑装置。底座壳体具有开孔。枢轴的一端连接于底座壳体,另一端连接于上盖壳体。支撑装置设置于底座壳体,支撑装置包括凸轮结构、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及支撑件。凸轮结构连接于枢轴。第一杆件具有第一枢轴部、受力部及第一滑动部,第一枢轴部枢接于底座壳体,且第一枢轴部位于受力部及第一滑动部之间,受力部与凸轮结构相互接触。第二杆件具有第二枢轴部、第二滑动部及施力部,第二枢轴部枢接于底座壳体,且第二枢轴部位于第二滑动部与该施力部之间,第二滑动部可动地连接于第一滑动部。支撑件穿设于底座壳体的开孔,支撑件的顶面与施力部相互接触。当上盖壳体通过枢轴相对于底座壳体开启时,凸轮结构转动并顶推第一杆件的受力部,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相对移动,并使第二杆件的施力部顶推支撑件,支撑件自开孔凸出。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安装于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上盖壳体、底座壳体及枢轴。枢轴分别连接于上盖壳体及底座壳体,且底座壳体具有开孔。支撑装置包括凸轮结构、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及支撑件。凸轮结构连接于枢轴。第一杆件具有第一枢轴部、受力部及第一滑动部,第一枢轴部枢接于底座壳体,且第一枢轴部位于受力部及第一滑动部之间,受力部与凸轮结构相互接触。第二杆件具有第二枢轴部、第二滑动部及施力部,第二枢轴部枢接于底座壳体,且第二枢轴部位于第二滑动部与该施力部之间,第二滑动部可动地连接于第一滑动部。支撑件穿设于底座壳体的开孔,支撑件的顶面与施力部相互接触。当上盖壳体通过枢轴相对于底座壳体开启时,凸轮结构转动并顶推第一杆件的受力部,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相对移动,并使第二杆件的施力部顶推支撑件,支撑件自开孔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上盖壳体相对底座壳体开启时,凸轮结构顶推第一杆件,受力部往靠近开孔的第一方向移动,第一滑动部往远离开孔的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滑动部连同第一滑动部往第二方向移动,施力部往第一方向移动,并顶推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支撑装置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套设于支撑件。当上盖壳体相对底座壳体关闭时,弹性件提供弹力予支撑件,支撑件顶推施力部往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滑动部连同第二滑动部往第一方向移动,受力部往第二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支撑件包括支撑柱及限位部,限位部位于支撑柱的顶面,弹性件套设于支撑柱,且弹性件位于限位部与底座壳体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受力部与第一滑动部分别位于第一杆件的相对二端,第二滑动部与施力部分别位于第二杆件的相对二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相对移动后,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夹有预定角度,预定角度小于180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上盖壳体与底座壳体堆叠排列时,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水平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滑动部为滑轨,第二滑动部为凸部或滑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凸轮结构包括轴心及凸轮部,轴心连接于枢轴,凸轮部与第一杆件的受力部相互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凸轮部具有平面及弧面,当上盖壳体与底座壳体堆叠排列时,平面位于受力部,当上盖壳体相对底座壳体开启,弧面顶推受力部。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支撑装置,当上盖壳体相对于底座壳体开启时,凸轮结构随着枢轴转动并顶推第一杆件,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相对移动,并带动第二杆件顶推支撑件,支撑件自开孔凸出,由此随着上盖壳体开启的角度不同,支撑件被顶推而自开孔凸出的高度亦有所不同,进而可调整可携式电子装置被垫高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支撑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a为图1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盖阖状态时的支撑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3b为图3a所示支撑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4a为图1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开启状态时的支撑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4b为图4a所示支撑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让贵审查委员能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支撑结构的分解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包括一上盖壳体10、一底座壳体20、一枢轴30以及一支撑装置40,且枢轴30的一端连接于底座壳体20,另一端连接于上盖壳体10,使上盖壳体10可相对于底座壳体20开阖。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上盖壳体10为显示屏幕,而底座壳体20即为设置有键盘及主要电子组件的底座。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为其他具有上盖及底座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附有键盘的平板电脑等。

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40设置于底座壳体20,且支撑装置40包括一凸轮结构41、一第一杆件42、一第二杆件43、一支撑件44及一弹性件45。图3a为图1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盖阖状态时的支撑装置的放大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支撑装置的侧面示意图,请搭配参考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凸轮结构41连接于枢轴30,当上盖壳体10相对于底座壳体20开阖时,凸轮结构41可连同枢轴30一并转动。详细而言,凸轮结构41包括一轴心411及一凸轮部412,轴心411连接于枢轴30,凸轮部412与第一杆件42相互接触。

第一杆件42具有一第一枢轴部421、一受力部422及一第一滑动部423。其中,第一枢轴部421枢接于底座壳体20。例如,于底座壳体20形成支架或凸部等构件,使第一枢轴部421可以枢接的方式固定于底座壳体20。需说明的是,为求附图清楚明了,而底座壳体20未绘制供固定的支架或凸部构件。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将支撑装置40设置于靠近底座壳体20的侧壁处,第一枢轴部421亦可固定于底座壳体20的侧壁,本发明并不限制。

本实施例将凸轮部412与第一杆件42接触的位置称为受力部422,换言之,凸轮结构41的凸轮部412与第一杆件42的受力部422相互接触,使凸轮结构41可顶推第一杆件42。如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凸轮部412具有一平面412a及一弧面421b,当可携式电子装置1于盖阖状态时,也就是说,上盖壳体10与底座壳体20堆叠排列时,平面412a位于受力部422。另外,当上盖壳体10相对底座壳体20开启,弧面421b可顶推受力部422。以下先说明各元件的连接关系后,再续行说明作动的细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轴部421位于受力部422与第一滑动部423之间,较佳的,受力部422与第一滑动部423分别位于第一杆件42的相对二端,故当受力部422被凸轮结构41顶推时,其作动方向与第一滑动部423相反,作动细节同样于后进一步说明。

相对应的,第二杆件43具有一第二枢轴部431、一第二滑动部432及一施力部433。第二枢轴部431枢接于底座壳体20,其固定方式可参考前述的第一枢轴部421,于此不加赘述。同样的,第二枢轴部431位于第二滑动部432与施力部433之间,且第二滑动部432与施力部433较佳可分别位于第二杆件43的相对二端。另外,第二滑动部432位于靠近第一杆件42的该端,使第二滑动部432可动地连接于第一滑动部42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423为一滑轨,第二滑动部432为一凸部,如图2所示,而第二滑动部432(凸部)位于第一滑动部423(滑轨)内,并可于第一滑动部423内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滑动部432亦可为滑轮,抑或是,第一滑动部423为凸部或滑轮,而第二滑动部432为滑轨,本发明并不限制。

本实施例的施力部433位于第二杆件43远离第一杆件42的该端,且施力部433与支撑件44的顶面441相互接触。详细而言,底座壳体20具有一开孔21,且开孔21位于底座壳体20的底部,而支撑件44包括一顶面441,支撑件44穿设于底座壳体20的开孔21,施力部433可顶推支撑件44的顶面441,使支撑件44自开孔21凸出。另外,弹性件45套设于支撑件44,以提供支撑件44恢复原状的弹力。

较佳的,顶面441的面积可大于开孔21的面积,或是于顶面441设置限位部443,以避免支撑件44的整体皆移出开孔21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44还包括支撑柱442及限位部443,限位部443位于顶面441,而支撑柱442连接顶面441的一侧。也就是说,限位部443自顶面441向外延伸,使限位部443凸出于支撑柱442,进而可避免支撑件44皆移出至开孔21外。另外,限位部443亦可限制弹性件45的位置,具体而言,弹性件45套设于支撑柱442,且弹性件45位于限位部443与底座壳体20之间,使限位部443可限制弹性件45的位置,同时可避免支撑件44的整体移出开孔21外。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40的作动,请先参考图3a及图3b所示。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枢轴部421固定于底座壳体20的位置,与第二枢轴部431固定于底座壳体20的位置位于同一水平。因此,当可携式电子装置1于盖阖状态时,也就是说,上盖壳体10与底座壳体20堆叠排列时,第一杆件42与第二杆件43呈现水平排列。同时,凸轮部412的平面412a位于受力部422,第二滑动部432位于第一滑动部423内。图4a为图1所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开启状态时的支撑装置的放大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支撑装置的侧面示意图,请搭配参考图4a及图4b所示。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将靠近于底座壳体20的底部该侧称为下方,而往下移动称为第一方向d;反之,靠近于上盖壳体10该侧称为上方,往上移动称为第二方向u,即第二方向相反于第一方向。

当上盖壳体10通过枢轴30相对于底座壳体20开启时,枢轴30带动凸轮结构41转动,此时,凸轮部412的弧面421b顶推第一杆件42的受力部422。另外,本实施例的凸轮结构41接触于第一杆件42的上表面,故当凸轮部412顶推受力部422时,受力部422向下移动,也就是说,往靠近开孔21的第一方向d移动。另外,由于第一枢轴部421枢接于底座壳体20,且第一枢轴部421位于受力部422与第一滑动部423之间,使第一杆件42可依据杠杆原理的作动。当受力部422向下移动,另一端的第一滑动部423则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往远离开孔21的第二方向u移动。

同时,第一滑动部423与第二滑动部432相对移动,并带动第二杆件43的施力部433顶推支撑件44。详细而言,第二滑动部432于第一滑动部423内移动,且第一滑动部423带动第二滑动部432,使第二滑动部432连同第一滑动部423往第二方向u移动(向上移动)。由于第一滑动部423与第二滑动部432皆往第二方向u方向移动,故第一滑动部423与第二滑动部432相对移动后,第一杆件42与第二杆件43之间夹有一预定角度a,且预定角度a小于180度,如图4a所示。

同样的,由于第二枢轴部431位于第二滑动部432与施力部433之间,第二杆件43亦可依据杠杆原理作动,第二滑动部432往第二方向u移动时,另一端的施力部433往第一方向d移动,并顶推支撑件44的顶面441。另外,本实施例的支撑件44接触于第二杆件43的下表面,施力部433往第一方向d移动时,可下压支撑件44,使支撑柱442自开孔21凸出,由此垫高底座壳体20,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由于支撑件44设置于底座壳体20内,故不影响可携式电子装置1的整体厚度,而可增加支撑柱442的长度,进而使支撑件44自开孔21凸出的高度大于现有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垫高结构(如橡胶凸点或塑料脚架)。另外,通过第一杆件42与第二杆件43的杠杆设计,使凸轮部412的弧面421b的长度可小于支撑件44被下压的高度,避免凸轮部412的弧面421b的长度不足将支撑件44完全下压。因此,即便凸轮部412的尺寸小,亦可有效的将支撑件44自开孔21推出。

另外,本实施例是通过凸轮结构41连接于枢轴30,当上盖壳体10相对于底座壳体20开启时,凸轮结构41随着枢轴30转动并顶推第一杆件42的受力部422。另一端的第一滑动部423带动第二杆件43的第二滑动部432一并移动,并使另一端的施力部433顶推支撑件44,并自开孔21凸出。因此,随着上盖壳体10开启的角度不同,支撑件44被顶推而自开孔21凸出的高度亦有所不同,令使用在开启上盖壳体10的同时,亦可调整垫高底座壳体20的高度。举例而言,本实施例设计为上盖壳体10相对于底座壳体20的开启角度为0度、30度、60度、90度及120度时,支撑件44自开孔21凸出的高度依序为0.5厘米、1.2厘米、2.2厘米、4厘米。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通过变更凸轮部412的形状或第一杆件42与第二杆件43的长度,以调整支撑件44自开孔21凸出的高度。

另外,当支撑件44被顶推而自开孔21凸出时,弹性件45被压缩。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枢轴30为扭力转轴,且枢轴30的扭力大于弹性件45的弹力。因此,上盖壳体10相对于底座壳体20开启时,第二杆件43的施力部433可持续的顶推支撑件44,而不会有回弹的情形。当上盖壳体10相对底座壳体20关闭时,弹性件45即可提供回复原状的弹力至支撑件44,使支撑件44顶推施力部433往第二方向u(向上)移动,而另一端的第二滑动部432则往第一方向d(向下)移动。第一杆件42的第一滑动部423连同第二滑动部432往第一方向d移动,另一端的受力部422则往第二方向u移动,以回复至第一杆件42与第二杆件43水平排列的方式,如图3a及图3b所示。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安装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上盖壳体、底座壳体及枢轴。枢轴分别连接于上盖壳体及底座壳体。支撑装置设置于底座壳体,并包括凸轮结构、第一杆件、第二杆件、支撑件及弹性件。关于支撑装置的各元件的细节及其连接关系,及支撑装置与上盖壳体、底座壳体及枢轴的作动关系,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支撑装置40,于此不加赘述。

综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支撑装置,当上盖壳体相对于底座壳体开启时,凸轮结构随着枢轴转动并顶推第一杆件,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相对移动,并带动第二杆件顶推支撑件,支撑件自开孔凸出,由此垫高底座壳体。另外,随着上盖壳体开启的角度不同,支撑件被顶推而自开孔凸出的高度亦有所不同,进而可调整可携式电子装置被垫高的高度。

应注意的是,上述诸多实施例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本发明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