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0620发布日期:2019-07-10 11:03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装置,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一些具有双本体的电子设备,两个显示屏之间都是通过转轴机构转动连接的,并且通过转轴机构的工作,能够使得两个显示屏发生相对转动,以改变电子设备的显示形态以及显示面积。但是,现有的转轴机构仅仅能够起到两个显示屏之间的相对转动,当两个显示屏转动至同一平面时(即转动至180度时),由于转轴机构的设置,导致两个显示屏之间具有较大的缝隙,影响了电子设备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具有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

第二本体,具有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

连接装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

其中,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满足相同条件,且所述连接装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拼接成的显示面下满足不显露条件。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本体靠近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局部容纳结构;

所述第二本体靠近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局部容纳结构,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共同构成容纳所述连接装置的容纳凹槽,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构成所述容纳凹槽底壁的部分对所述连接装置进行遮挡,以使所述连接装置不显露。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三表面;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表面短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形成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

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反的第四表面;在所述第二端,所述第四表面短于所述第二表面,以形成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二姿态,在所述第二姿态向所述第一姿态转变的过程中,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或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距离减小。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转轴;在所述第二姿态向所述第一姿态转变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或所述第二本体在所述转轴的径向上移动,所述连接装置向远离所述显示面的方向移动。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所述转轴,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转动连接;

轴向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转轴上,并在所述转轴的带动下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移动;

径向移动机构,连接所述轴向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一本体,且能够在所述轴向移动机构的带动下沿所述转轴的径向移动。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转轴上固定有用于安装所述径向移动机构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上设置有第一滑动结构,所述径向移动件上设置有第二滑动结构,所述第二滑动结构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的平面内相对于所述显示面倾斜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滑动结构和所述第二滑动结构的滑动配合,使所述第一本体和/或所述第二本体在所述转轴的径向上移动,并使所述连接装置向远离所述显示面的方向移动。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均由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围成;并且: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三姿态,在所述第三姿态下: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夹角,不同于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夹角,且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共同构成容纳所述连接装置的容纳凹槽;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一壁面拼合成所述容纳凹槽的底壁,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二壁面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二壁面分别构成所述容纳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在所述第三姿态下,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二壁面拼合成所述容纳凹槽的底壁,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一壁面分别构成所述容纳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

或者,

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朝向同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时,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均能够共同构成容纳所述连接装置的容纳凹槽;在所述第一表和所述第二表面朝向同一方向时,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一壁面拼合成所述容纳凹槽的底壁,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二壁面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二壁面分别构成所述容纳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时,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二壁面拼合成所述容纳凹槽的底壁,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的所述第一壁面分别构成所述容纳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和所述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相同并均由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围成,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至少局部垂直,且构成所述容纳凹槽底壁的所述第一壁面的长度不小于所述连接装置截面长度的一半,构成所述容纳凹槽侧壁的所述第二壁面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壁面的长度以及所述连接装置的截面宽度。

一种连接装置,用于转动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在所述连接装置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朝向同一方向时,所述连接装置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拼接成的显示面下不显露。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连接装置转动连接,第一本体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第二本体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当通过连接装置的转动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满足相同条件,连接装置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拼接成的显示面下,以在显示面上满足不显露条件,这样就可以减小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因连接装置形成的间隙,甚至能够完全消除间隙而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接合,使得电子设备具有一体结构的视觉效果,进而令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能够无间隙拼接,显著提升了电子设备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姿态时的轴测图;

图2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主视图;

图3为电子设备处于第二姿态时主视图;

图4为图3中电子设备的轴测图;

图5为电子设备处于第三姿态时的主视图;

图6为连接装置、轴向移动机构和径向移动机构的装配图;

图7为轴向移动机构和径向移动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另一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轴向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二轴向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一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一滑动结构和第二滑动结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图1-图12中:

1-第一本体,2-第二本体,3-第一表面,4-第二表面,5-连接装置,6-第一局部容纳结构,7-第二局部容纳结构,8-第三表面,9-第四表面,10-第一壁面,11-第二壁面,12-装饰件,13-转轴,14-安装件,15-第一轴向移动件,16-第二轴向移动件,17-第一凸块,18-第一滑槽,19-连接部,20-轴套部,21-环形凹槽,22-杠杆,23-销轴,24-径向移动件,25-扭力结构,26-第一滑动结构,27-第二滑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能够减小两个显示装置之间的间隙,令显示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具有通过连接装置5转动连接的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优选为板状结构,并且第一本体1的第一表面3上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第二本体2的第二表面4上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并且通过连接装置5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进而使电子设备至少具有第一姿态,本申请中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时电子设备的姿态称之为第一姿态,电子设备处于该第一姿态时,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满足平行条件(满足平行条件指的是两个本体的基准面平行或近似平行,此基准面可以为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中心面或一侧的表面),进而能够使得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的朝向满足相同条件(朝向满足相同条件优选指的是朝向同一个方向,例如都朝上或都朝下),并且此时连接装置5位于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拼接成的显示面的下方,即在显示方向(此显示方向指的是用户观看显示面时面部所朝向的方向,其与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的朝向相反)上,第一连接装置5被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遮挡,使得连接装置5满足不显露条件(满足不显露条件指的是连接装置绝大部分的自身结构不显露,例如超过80%的自身结构不显露,本实施例最优选的是连接装置完全不显露,即100%的自身结构不显露),从而使得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拼接成的显示面可以呈现出一个完整面的视觉效果,当第一显示装置的显示边缘设置在第一本体1的接合边缘、第二显示装置的显示边缘设置在第二本体2的接合边缘时,就可以实现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显示边缘的无间隙拼接,进而形成一块完整的显示区域,使得电子设备具有整块屏的视觉效果,显著提升了电子设备的显示效果。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可以为分别安装在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上的两个显示屏,也可以为柔性显示装置的两个组成部分,即柔性显示装置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表面3上,在跨越连接装置5后使其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表面4上,并可以在与连接装置5对正的部位进行折叠,以满足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的连接要求。

在满足连接装置5不显露于显示面的前提下,为了更好的令连接装置5与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配合工作,同时也为了提升电子设备的外形美观性,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优选第一本体1靠近连接装置5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第二本体2靠近连接装置5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在第一姿态下,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共同构成容纳连接装置5的容纳凹槽,即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时,连接装置5位于该容纳凹槽中,以使连接装置5相对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不凸出。其中,第一端指的是第一本体1与连接装置5连接的一端,第二端指的是第二本体2与连接装置5连接的一端。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之上,还令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构成容纳凹槽底壁的部分,对位于容纳凹槽中的连接装置5进行遮挡,以使连接装置5不显露于显示面。即,容纳凹槽的设置,除了提升连接装置5与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的配合效果以及电子设备的外形美观的基础之上,还令其构成结构(即形成底壁的部分)对连接装置5进行遮挡,从而无需再专门设置遮挡部件,简化了电子设备的结构。

上述的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形成的空间,也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上开设的、为使连接装置5更方便工作的避让空间,同时本实施例中优选连接装置5为能够令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0度至360度范围内相对转动的转轴机构,该转轴机构进一步优选为双轴联动机构,由于双轴联动机构为对称结构,所以为了更好的与双轴联动机构配合,优选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的结构7相同,其在第一姿态下,关于双轴联动机构的对称线对称设置,如图2-图5所示,从而使得容纳凹槽的一半结构由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构成,另一半结构由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构成。

在图2-图5中,本实施例将第一本体1上与第一表面3相对的表面称为第三表面8,将第二本体2上与第二表面4相对的表面称为第四表面9,并且优选的,在第一端,第三表面8短于第一表面3以形成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在第二端,第四表面9短于第二表面4以形成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为了方便理解,此结构可以理解为在第三表面8的边角处和第四表面9的边角处分别切削掉一部分而形成。进一步优选的,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形状为l形,且该l形的折弯部位为圆角。

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其还具有不同于第一姿态的第二姿态,并且电子设备在由第二姿态向第一姿态转变的过程中,连接装置5在使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转动的同时,还能够使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之间的距离减小,以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相互靠近。现有技术中,因设置连接装置5而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形成了间隙,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消除该间隙的方式,是令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还同时进行相对的移动,进而令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转动至第一姿态时(即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时),能够使两者之间的间隙减小甚至消除,以实现两个本体的接合,从而令电子设备达到面积较大的一块显示屏的视觉效果。此外,上述的第二姿态指的是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夹角不为180度时的姿态,更优选的,将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平行时的姿态称为第二姿态,即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的夹角为0度或360度时的姿态称为第二姿态,由于180度时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的间距最小,所以由其他角度向180度转动时,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靠近,反之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远离。

正如前面提到的,连接装置5为转轴机构,即连接装置5包括转轴13,而为了更好的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接合,还令电子设备在从第二姿态向第一姿态转变的过程中,不仅使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在转轴13的径向上移动(即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靠近或远离),还使连接装置5向远离显示面的方向移动。因为在现有的电子设备中,并不存在令连接装置5避让显示面的明确技术要求,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仅令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靠近,并无法完全消除间隙而使电子设备具有整块屏的视觉效果。所以为了解决该问题,以更好的保证拼接效果,本实施例在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互靠近的同时,还优选使连接装置5也相对于显示面进行移动,由于本申请的目的是令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拼接成整块屏,所以令连接装置5向远离显示面的方向移动,以避免连接装置5由于处于原位置而对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的拼接造成干涉,令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接合、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的拼接能够可靠实现。

如图2-图5所示,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均由第一壁面10和第二壁面11围成,在此基础之上,本实施例还优选电子设备具有第三姿态,此第三姿态不同于第一姿态,更优选的,令第三姿态为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夹角为0度时的姿态,与之对应的,前述的第二姿态则为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夹角为360度时的姿态。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姿态时,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也能够共同构成容纳连接装置5的容纳凹槽,此容纳凹槽的形成方式,与第一姿态时容纳凹槽的形成方式不同,即:在第一姿态下,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第一壁面10拼合成容纳凹槽的底壁,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的第二壁面11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第二壁面11分别构成容纳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在第三姿态下,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第二壁面11拼合成容纳凹槽的底壁,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的第一壁面10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第一壁面10分别构成容纳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相对转动,使第三姿态下的容纳凹槽的底壁,由第一姿态下的容纳凹槽的两个侧壁拼成,第三姿态下的容纳凹槽的侧壁,由第一姿态下的容纳凹槽的底壁分离而成。

或者,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对两个容纳凹槽进行说明: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朝向同一方向以及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相对(此相对指的是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的夹角为0度时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所处的状态,如图5所示)时,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均能够共同构成容纳连接装置5的容纳凹槽,即在第一表和第二表面4朝向同一方向时,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第一壁面10拼合成容纳凹槽的底壁,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的第二壁面11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第二壁面11分别构成容纳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在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相对时,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第二壁面11拼合成容纳凹槽的底壁,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的第一壁面10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第一壁面10分别构成容纳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两种姿态下都能够形成容纳凹槽,从而在两种姿态下都能够将连接装置5收纳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内,显著了提升电子设备的外形美观程度。本实施例之所以优选电子设备在0度的闭合状态和180度的平展状态对连接装置5进行收纳,是因为此两种状态为双屏电子设备最为常用、用户接触最多的两种状态,在此两种状态下收纳连接装置5,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的,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结构相同并均由第一壁面10和第二壁面11围成,第一壁面10和第二壁面11至少局部垂直,即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形状为l形,且该l形的折弯部位为圆角。并且,在尺寸方面,令构成容纳凹槽底壁的第一壁面10的长度不小于连接装置5截面长度的一半,构成容纳凹槽侧壁的第二壁面11的长度不小于第一壁面10的长度以及连接装置5的截面宽度。优选的,为了更好的与截面形状接近椭圆形的双轴联动机构配合,令第二壁面11的长度(即容纳凹槽的深度,其也为切削形成的避让空间在第一表面3和第三表面8之间或第二表面4和第四表面9之间的尺寸)为椭圆形的短轴长度(此短轴长度即为连接装置5的截面宽度),第一壁面10的长度(即容纳凹槽宽度的二分之一,其也为遮挡连接装置5的部分的长度,同时还为第三表面8短于第一表面3的长度和第四表面9短于第二表面4的长度之和)为椭圆形长轴长度(此长轴长度即为连接装置5的截面长度)的二分之一。

上述形状和尺寸的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能够更好的与连接装置5匹配,在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了部件之间的间隙,令电子设备的工作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如图6-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装置5优选包括:前述的转轴13,其用于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转动连接;设置在转轴13上的轴向移动机构,该轴向移动机构在转轴13的带动下能够沿转轴13的轴线往复移动;径向移动机构,其连接轴向移动机构和第一本体1,且能够在轴向移动机构的带动下沿转轴13的径向往复移动,该径向移动机构设置在安装件14上,而安装件14而固定在转轴13上。正如前面提到的,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能够在相对转动的同时实现相对移动,而实现此功能的结构,优选为设置在转轴13上的轴向移动机构和与轴向移动机构连接的径向移动机构。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当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时,转轴13在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带动下转动,设置在转轴13上的轴向移动机构被转动的转轴13带动而进行轴向移动,进而使得径向移动机构在轴向移动机构的带动下沿转轴13的径向移动,由于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连接在径向移动机构上,所以径向移动的径向移动机构能够带动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靠近或远离转轴13,从而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相对移动。

具体的,如图6-图12所示,轴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一轴向移动件15和第二轴向移动件16,并均设置在转轴13上。其中,第一轴向移动件15上凸出的设置有第一凸块17,转轴13的圆周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凸块17滑动配合的第一滑槽18,该第一滑槽18至少部分相对于转轴13的轴线倾斜设置,当转轴13转动时,通过转动的第一滑槽18带动第一凸块17在第一滑槽18中滑动,进而能够通过第一凸块17带动第一轴向移动件15沿转轴13的轴向移动(转轴13单向转动的过程第一轴向移动件15也单向移动),由于第一轴向移动件15通过第二轴向移动件16与径向移动机构连接,所以第二轴向移动件16能够在第一轴向移动件15的推动下带动径向移动机构运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轴向移动件15为条形块,如图9所示,条形块与转轴13配合的表面为凹陷的弧形面,第一凸块17凸出的设置在弧形面上,当连接装置5为双轴联动机构时,即连接装置5具有两个转轴13时,第一轴向移动件15架设在两个转轴13之间,且第一轴向移动件15的两个相对表面均为弧形面,两个弧形面上均设置有第一凸块17,以分别与两个转轴13上的第一滑槽18滑动配合;第二轴向移动件16滑动套设在转轴13上,其包括相对于转轴13径向伸出的连接部19和套设在转轴13上的轴套部20,轴套部20的圆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轴向移动件15卡接的环形凹槽21,通过此环形凹槽21与第一轴向移动件15的卡接,能够使得第二轴向移动件16在第一轴向移动件15的带动下轴向移动,又能够相对于第一轴向移动件15转动,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因为第二轴向移动件16的连接部19与径向移动机构连接,而径向移动机构与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连接,所以与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连接的第二轴向移动件16需要随同转轴13一同转动,而第一轴向移动件15只能轴向移动,因此需要令两者既转动连接又轴向联动。

另外,在上述的轴向移动机构中,开设在转轴13圆周面上的第一滑槽18,其整体可以相对于转轴13的轴线倾斜设置,以使转轴13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轴向移动件15和第二轴向移动件16一直持续轴向移动,或者,其也可以仅部分相对于转轴13的轴线倾斜设置,即令第一滑槽18的部分为倾斜段,而其余部分则相对于转轴13的轴线垂直设置(即垂直段),如图11所示,以使第一凸块17仅在位于倾斜段中时才能够使转轴13带动第一轴向移动件15和第二轴向移动件16轴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相对转动时不发生相对移动,例如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0度至60度的范围内相对转动时,第一凸块17在垂直段中滑动,此时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仅相对转动而不相对移动,当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60度至180度的范围内相对转动时,第一凸块17在倾斜段中滑动,此时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既相对转动又相对靠近。当连接装置5为能够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相对转动360度的双轴联动机构时,第一滑槽18包括第一垂直段、与第一垂直段连接的第一倾斜段、与第一倾斜段连接的第二倾斜段、与第二倾斜段连接的第二垂直段,并且第一垂直段和第二垂直段关于转轴13的轴线对称设置,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关于转轴13的轴线对称设置,以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180度至240度的范围内相对转动时,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既相对转动又相对远离,当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在240度至360度的范围内相对转动时,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仅相对转动而不相对移动。以上为电子设备由0度向360度打开的过程,当电子设备由360度向0度闭合时,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运动过程与上述相反。

如图7和图8所示,径向移动机构包括:转动的设置在安装件14上的杠杆22,杠杆22的一端与第二轴向移动件16铰接;与安装件14滑动连接,并与杠杆22的另一端铰接的径向移动件24,轴向移动件通过带动杠杆22转动,令径向移动件24在杠杆22的带动下沿转轴13的径向往复移动,以使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在径向移动件24的带动下远离或靠近转轴13。其中,杠杆22为将轴向移动转变为径向移动的部件,其通过销轴23转动的设置在安装件14上,当与杠杆22一端连接的第二轴向移动件16通过轴向移动而带动杠杆22转动时,与杠杆22另一端连接的径向移动件24则在转动的杠杆22的带动下实现径向移动,并通过径向移动件24带动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移动,实现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相对于转轴13的靠近或远离。同样的,在转轴13单向转动的过程中,径向移动件24也单向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第二轴向移动件16的连接部19为板状结构,杠杆22为三角形板状件,安装件14和径向移动件24均为槽型件,如图6-图12所示。

进一步优选的,如图6-图12所示,当连接装置5为双轴联动机构时,转轴13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连接第一本体1,第二转轴连接第二本体2,且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和扭力结构25;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共用一第一轴向移动件15,第一转轴和第一本体1之间、第二转轴和第二本体2之间均设置有第二轴向移动件16、安装件14和径向移动机构。通过此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均可以相对于彼此进行转动和移动,从而能够减小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移动行程,使得两者的接合效果更加突出,而且此种设置结构还能够使得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运动更加顺畅。另外,上述结构中的联动结构优选与第一轴向移动件15和转轴13的配合原理相同,即通过凸块和滑槽的滑动配合实现动力的传递;扭力结构25则由多个相互贴合并被两个转轴13同时穿过的摩擦片构成,如图6-图12所示。

当连接装置5为双轴联动机构时,为了保证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能够相对转动至第二姿态,即如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的夹角为360度的姿态,优选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构成容纳凹槽底壁的部分(即图3和图4中两个装饰件12之间的部位)具有容纳空间,连接装置5的组成部件(即安装件14和第二轴向移动件16的连接部19)能够进入并容纳于容纳空间中,以使安装件14和第二轴向移动件16的连接部19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构成容纳凹槽底壁的部分重合,从而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重叠。

当电子设备处于第二姿态时,由于安装件14和第二轴向移动件16的连接部19进入到了容纳空间中,所以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内不再有部件分布,使得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会裸露于电子设备的表面,这对电子设备的外形美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弥补该问题,本实施例还优选连接装置5上设置有伸入到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内的板状装饰件12,该装饰件12通过相对于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滑动能够覆盖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或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以提升电子设备的外形美观程度。其中,装饰件12相对于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的滑动,指的是随着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的转动,安装件14和连接部19会进出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或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当安装件14和连接部19进入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或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中时,其占据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或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空间,此时装饰件12会伸入到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的内部而不显露,当安装件14和连接部19从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或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中出来时,装饰件12则从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的内部进入到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或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的空间中,以对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或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进行遮挡。本实施例优选装饰件12为两个,并分别用于遮挡第一局部容纳结构6和第二局部容纳结构7,如图3和图4所示。

为了实现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在相对转轴13径向移动的同时,令连接装置5远离显示面,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结构为:如图12所示,安装件14上设置有第一滑动结构26,径向移动件24上设置有第二滑动结构27,第二滑动结构27在垂直于显示面的平面内相对于显示面倾斜设置,并使第一滑动结构26和第二滑动结构27滑动配合。该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动结构26和第二滑动结构27,对安装件14和径向移动件24的相对移动起到了两个方向的导向,具体的是既对径向移动件24在远离和靠近转轴13的方向上的滑动起到了导向作用,也对径向移动件24在远离和靠近安装件14的方向上起到了导向作用,由于第二滑动结构27倾斜设置,所以在径向移动件24靠近或远离转轴13的过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上,径向移动件24和安装件14之间的间距也在增大或减小,由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设置在径向移动件24上,而连接装置5设置在安装件14上,所以径向移动件24和安装件14之间间距的改变,能够实现连接装置与显示面之间距离的改变。具体的,第一滑动结构26为第二凸块和第二滑槽中的一者,第二滑动结构27为第二凸块和第二滑槽中的另一者。

此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5,用于转动连接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的第一表面3上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第二本体2的第二表面4上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在连接装置5使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朝向同一方向时,连接装置5在第一表面3和第二表面4拼接成的显示面下不显露。该连接装置5的结构和作用均与前述的电子设备中的连接装置5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对各部分结构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的结构重点说明的都是与现有结构的不同之处,电子设备的整体及部分结构可通过组合上述多个部分的结构而得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