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98837发布日期:2019-10-18 21:39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画质好、体积小、重量轻、低驱动电压、低功耗、无辐射和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在平板显示领域占主导地位。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触控装置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目前,一般采用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s,ito)透明导电膜作为触控装置的触控电极。由于近年来液晶显示面板技术的成熟发展,将触控技术结合于液晶显示面板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触控显示面板中,普遍采用透明电极或金属网格架构的电容式触控技术,或者电阻式触控技术,或红外触控技术等。以电容式触控技术中,包括触控感应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电路板连接于触控感应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根据触控时的电容变化来确定是否触控。然而,这种架构需要两层电极,两层电极分别需要连接电路板,实现电信号的传输,因此结构较为复杂,电路也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的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组件,包括触控组件,所述触控组件包括光敏层、信号线和接地线,该光敏层包括多个光敏电极,该光敏电极包括多个电极线,该多个电极线间隔设置,每个该光敏电极分别连接于一个该信号线,每个该光敏电极分别连接于一个该接地线。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个光敏电极包括多个竖向设置的该电极线。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个光敏电极包括多个横向设置的该电极线。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光敏电极还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每个该电极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连接线和该第二连接线,该信号线连接于该第一连接线,该接地线连接于该第二连接线。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个该光敏电极的该电极线呈网状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电极线包括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该第一电极线沿横向设置,该第二电极线沿竖向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触控组件还包括绝缘层,该绝缘层覆盖于该信号线上,该光敏层设于该绝缘层上,该绝缘层上开设有通孔,该信号线贯穿该绝缘层与该光敏层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触控基板为彩膜基板,该触控基板还包括衬底、光阻层和遮光层,该光阻层设于该衬底上,该光阻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光阻,该遮光层设于该光阻层上,且该遮光层位于相邻两个光阻之间,该电极线沿该遮光层的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触控基板为显示基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上述触控组件、对置基板及设于该触控组件与该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面板中,通过光敏电极即可实现触控功能,电极和传输电信号的信号线均只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并且,每个光敏电极仅包括间隔设置的电极线,光敏层无需整面设置,结构和电路均较为简单,也节省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基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触控基板的触控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触控基板的触控组件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基板的触控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触控基板的触控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基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请参图1和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控基板10包括触控组件100、衬底105、光阻层107和遮光层109,触控组件100包括光敏层102、信号线103和接地线104。光敏层102包括多个光敏电极111,光敏电极111包括多个电极线1112,多个电极线1112间隔设置。每个光敏电极111分别连接于一个信号线103,每个光敏电极111分别连接于一个接地线104。光阻层107设于衬底105上,光阻层107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光阻,遮光层109设于光阻层107上,且遮光层109位于相邻两个光阻之间。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基板10可为彩膜基板,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触控组件100设于彩膜基板上。

本实施例中,请参图2和图3,每个光敏电极111包括多个竖向设置的电极线1112。光敏电极111还包括第一连接线1114和第二连接线1116,每个电极线11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线1114和第二连接线1116,信号线103连接于第一连接线1114,接地线104连接于第二连接线1116。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线103和接地线104分别连接于光敏电极111的对角处。当然,信号线103和接地线104也可分别直接连接于电极线111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极线1112沿遮光层109的方向延伸。信号线103和接地线104也沿遮光层109的方向延伸。这样,可避免电极线1112、信号线102和接地线104遮光,避免其对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提高了触控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和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还包括绝缘层113,绝缘层113设于光敏层102和信号线103之间,绝缘层113上开设有通孔,光敏层102贯穿绝缘层113与信号线103电性连接。具体地,绝缘层113覆盖于信号线103上,光敏层102设于绝缘层113上。

本实施例中,衬底105为透明的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

本实施例中,光阻层107包括红色光阻、绿色光阻和蓝色光阻。

本实施例中,遮光层109可为黑矩阵。

本实施例中,信号线103设于遮光层109和光阻层107远离衬底105的一侧。光敏层102设于信号线103远离衬底105的一侧,当然,光敏层102也可设于信号线103靠近衬底105的一侧。接地线104设于遮光层109和光阻层107远离衬底105的一侧,且位于光敏层102的一侧。

在本触控基板10中,当受到触控时,对应位置的光敏电极111被遮住,其感应到的光线强度发生变化,由于光敏层102由光敏材料制成,因此光敏电极111的电阻阻值也产生相应变化,阻值变化通过信号线103传输出去,由此可获得发生触控的位置,实现触控功能。同时,当所有光敏电极111的阻值同时发生变化时,可判断为环境光强度发生变化,这是不判断为触控发生。

通过本触控基板10,通过光敏电极111即可实现触控功能,电极和传输电信号的信号线均只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并且,每个光敏电极111仅包括间隔设置的电极线1112,光敏层102无需整面设置,结构和电路均较为简单,也节省材料。

第二实施例

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的触控基板10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基板1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的每个光敏电极111的电极线1112沿触控基板10的横向设置。

第三实施例

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例的触控组件100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组件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的每个光敏电极111的电极线1112呈网状设置。具体地,电极线1112包括第一电极线1117和第二电极线1118,第一电极线1117沿触控基板10的横向设置,第二电极线1118沿触控基板10的竖向设置,即第二电极线1118垂直于第一电极线1117。

第四实施例

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触控基板10和第一实施例的触控基板1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四实施例中,触控基板10为显示基板,显示基板可为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也就是说,触控组件100设于显示基板上。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组件1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触控组件10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

如图7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包括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任意一种触控基板10、对置基板30及设于触控组件100与对置基板30之间的液晶层50。具体地,对置基板30可为显示基板,例如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可以理解,在另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也可包括第四实施例中的触控基板10、对置基板30及设于触控组件100与对置基板30之间的液晶层50。具体地,对置基板30为彩膜基板。

本触控显示面板中,其触控基板10中,通过光敏电极111即可实现触控功能,电极和传输电信号的信号线均只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并且,每个光敏电极111仅包括间隔设置的电极线1112,光敏层102无需整面设置,结构和电路均较为简单,也节省材料。

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设置在”或“位于”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