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52679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0002]在传统智能手机,如iphone等的电容式触控显示模组中,触控电极的材料通常为氧化铟锡(简称为ΙΤ0)。ITO的透光率很高,导电性能较好。但随着触控显示模组尺寸的逐步增大,特别是应用于15寸以上的显示模组时,ITO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ITO的面电阻过大,价格昂贵,无法保证大尺寸触控显示模组良好的导电性能与足够的灵敏度,也无法适用于电子产品不断低价化的发展趋势。
[0003]另外,在制造方法上,原来的ITO需要真空腔、较高的沉积温度和/或高退火温度以获得高传导性,造成ITO的整体制作成本非常昂贵。而且,ITO薄膜非常脆弱,即使在遇到较小物理应力的弯曲也非常容易被破坏,因此在可穿戴设备逐渐崛起的新兴产品市场的浪潮下,ITO材料作为导电材料已无法不能应付市场的需求而逐渐被淘汰。
[0004]鉴于ITO存在的价格昂贵,电阻高,工艺复杂,抗损性能差,光学表现欠佳等缺点,要使触控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那么,我们确实急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材料来替代ΙΤ0,这时,业界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另一种替代ITO的材料-纳米银线(silver nano wires,简称SNW)。SNW是诸多ITO替代材料目前最为成熟的一种。纳米银线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同时由于其纳米级别的尺寸效应,使得其具有优异的透光性与耐曲挠性,因此可用作为优选地替代ITO作为触控电极的材料。
[0005]然而,由于纳米银线的反光率较高,采用纳米银线导电膜作为触控电极时,触控显示模组在视觉上会出现白雾现象,SNW离人眼越近,反光越明显,雾度问题也就越突出。特别是在双层电极结构中,当两层电极材料均为SNW时,这种雾度问题会更为严重。
[0006]总地来说,纳米银线导电材料的出现给触控产业带来了曙光,但如何去克服纳米银线存在的雾度问题,则还值得业界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0007]为克服现有纳米银线替代ITO作为新的导电材料存在雾度严重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式触控显示模组。
[0008]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不模组,该触控显不模组包括一盖板,一上偏光片,一下偏光片,一上基板以及一下基板,上基板与下基板位于上偏光片与下偏光片之间,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该触控显示模组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极层和一第二电极层,该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串与多个在第二方向上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串,一第一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一导接线,一第一电极串上的第一导电单兀之间通过多个第一导接线在第一方向上串联,两两相邻的第一导电单元界定一第一镂空区,一第二电极串包括多个第二导电单元与多个第二导接线,一第二电极串上的第二导电单元之间通过多个第二导接线在第二方向上串联,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材料为纳米银线导电层,第二导电单元位于第一镂空区在第二电极层上的垂直投影区。
[0009]优选地,第二导电单元与第一导电单元形状互补。
[0010]优选地,盖板包括一触控操作面与元件安装面,第一电极层设置在元件安装面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第二导电单元的面积大于第一导电单元的面积。
[0011]优选地,第二导电单元面积为A,第一导电单元面积为B,2 < A/B < 5。
[0012]优选地,盖板包括一触控操作面与元件安装面,第一电极层设置在盖板元件安装面上,第二电极层设置在上基板或下基板或上偏光片或下偏光片表面。
[0013]优选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均设置在上偏光片上或均设置在上基板上;或第一电极层设置在上偏光片上,第二电极层设置在上基板或下基板或下偏光片表面。
[0014]优选地,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两侧设置增粘层,平整层,光学匹配层之中的一层或多层。
[0015]优选地,所述纳米银线导电层包括一基质及分布于所述基质中的多条纳米银线,所述多条纳米银线相互搭接形成导电网络,所述纳米银线导电层的厚度为50nm-200nm,折射率为1.35-1.8。
[0016]优选地,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通过双边走线连接至柔性电路板,该走线材料为纳米银线导电层且与该走线与所连接的第一电极层或第二电极层一体成型。
[0017]优选地,两两相邻的第二导电单元界定一第二镂空区,第一镂空区与第二镂空区内设置有补偿电极,该补偿电极材料为纳米银线导电层。
[0018]优选地,两第一电极串之间或两第二电极串之间的补偿电极相互联通或彼此独立设置。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触控显示模组的触控电极是通过将纳米银线溶液涂布成纳米银线导电层后,经过工艺处理所形成。纳米银线之间通过搭接形成导电网络,纳米银线导电层作为触控电极导电材料具有价格低,电阻低,挠性好等优点,尤其是纳米银线导电层非常薄,其能以不同型材作为承载层,其在一定程度上使触控显示模组变得更薄成为可能。此外,本发明中,第二电极层形成于上偏光片上,上偏光片上即作为第二电极层的承载层,又起到了调光作用,其减少了第二电极层承载层,在整体上使触控显示模组变得更加轻薄。特别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单元位于第二镂空区在第一电极层上的垂直投影区内,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互补设置,从触控显示模组的正面的叠加效果来看,相当于用一层电极实现了两层电极的配置。这样,光线穿过触控显示模组时,其所穿过的电极层均为I层,光线穿过的介质相同,介质折射率大体保持不变,光线分布相对均匀,其可有效降低光线的折射与散射,从而降低纳米银线的雾度,提高透光性,使得触控显示模组有较好的光学表现。
[0020]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单元的面积大于等于第一导电单元的面积,在满足此条件的状态下,第二导电单元可以有效地屏蔽来自触控显示模组下方的干扰信号,其使得触控显示模组触控精度与触控稳定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0021]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互补设置的情况下,其对工艺的精度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第一电极串或第二电极串的线宽非常小的情况下,传统的ITO导电材料所制作的电极图案难以要达到此精度要求,就算可以,其则必须采用黄光工艺,黄光工艺制程复杂,设备成本高,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触控电极互补的实现,而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其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简单的涂布或压印工艺代替传统ITO黄光工艺,其简化了触控显示模组制作工艺的同时,设备成本降低,其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能够进入触控显示模组制造业。
[0022]总的来说,本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模组光学表现佳,制造成本低,触控灵敏度好等优点,其具有非常好的产业前景。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发明纳米银线薄膜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发明纳米银线薄膜的平面示意图。
[0025]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层状结构剖面示意图,其包括一第二电极层与一第一电极层。
[0026]图4是图3中第一电极层的平面TJK意图,该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串。
[0027]图5是图3中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叠加效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图4中第一电极层的走线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图4中第一第一电极串的变形结构一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图4中第一第一电极串的另一变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层状结构剖面示意图。
[0032]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层状结构剖面示意图。
[0033]图1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层状结构立体示意图,该触控显示模组包括一第一电极层与一第二电极层,该第一电极层上设置有第一补偿电极。
[0034]图12是图11中第一电极层的平面示意图。
[0035]图13是图11中第一电极层变形结构一平面示意图。
[0036]图14是图13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叠加效果的平面示意图。
[0037]图15是图11中第一电极层变形结构二平面示意图。
[0038]图16是图15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叠加效果的平面示意图。
[0039]图17是图11中第一电极层变形结构三平面示意图。
[0040]图18是图11中第一电极层变形结构四平面示意图。
[0041]图1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其进一步包括一增粘层。
[0042]图20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其进一步包括一平整层。
[0043]图21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其进一步包括一光学匹配层。
[0044]图22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触控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其进一步包括一增粘层,一平整层与一光学匹配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