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5390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输入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薄型的输入装置以及显示装置。输入装置具备:第一基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电极部,设在第二表面侧;第二电极部,设在与第一电极部不同的层中;第一发光元件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相对于第一电极部绝缘设置,并用于检测在俯视下与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第一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第一发光元件部发光层,发光层与第一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并设在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之间,并且发光层与第二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
【专利说明】
输入装置以及显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能够检测外部接近物体的输入装置以及显示装置,尤其是,基于静电容量的变化能够检测从外部接近的外部接近物体的输入装置以及显示装置。【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所谓的被称为触摸屏的输入装置和被称为正面光的照明装置实现了一体化的输入装置。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8415号公报
[0006]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输入装置在触摸屏与正面光的交界部分具备触摸屏和正面光共用且能够使光透过的透光性基板,从而实现了薄型化,但是近年来要求实现进一步的薄型化。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薄型的输入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〇〇1〇]根据第一方式,输入装置具备:具备:第一基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发光元件部,具有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部设在所述第二表面侦I所述第二电极部设在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不同的层中,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并设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并且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以及第三电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部绝缘设置,并用于检测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
[0011]根据第二方式,显示装置具备:输入装置;以及显示部,配置在所述输入装置的第二表面侧,能够在第一表面侧显示图像,所述输入装置具备:第一基板,具有所述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表面;第一发光元件部,具有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部设在所述第二表面侧,所述第二电极部设在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不同的层中,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并设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并且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以及第三电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部绝缘设置,并用于检测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构成的框图。
[0013]图2是为了说明静电容量式接近检测方式的基本原理而示出外部接近物体没有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的说明图。
[0014]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外部接近物体没有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的等价电路例子的说明图。
[0015]图4是为了说明静电容量式接近检测方式的基本原理而示出外部接近物体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的说明图。
[0016]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外部接近物体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的等价电路例子的说明图。
[0017]图6是示出驱动信号以及接近检测信号的波形例子的图。
[0018]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的驱动电极以及接近检测电极例子的立体图。
[0019]图8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中带有接近检测功能的显示部结构的截面图。
[0020]图9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0021]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〇〇22]图11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〇〇23]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24]图13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0025]图14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0026]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一驱动电极驱动器以及第二驱动电极驱动器的说明图。
[0027]图16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
[0028]图17是用于说明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接近检测的扫描状态的说明图。
[0029]图18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〇〇3〇]图19是用于说明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接近检测的扫描状态的说明图。
[0031]图20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
[0032]图21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的接近检测的扫描状态的说明图。
[0033]图22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
[0034]图23是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的接近检测的扫描状态的说明图。[〇〇35]图24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〇〇36]图2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37]图2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38]图2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〇〇39]图2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40]图2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其他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41]图3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的输入装置中第一触点部的照射光的放大截面图。[〇〇42]图3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的照射光的放大截面图。[〇〇43]图3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〇〇44]图3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其他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45]图34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3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〇〇46]图3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47]图36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0048]图3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49]图38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0050]图3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51]图4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第一驱动电极驱动器以及第二驱动电极驱动器的说明图。[〇〇52]图41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〇〇53]图42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〇〇54]图43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
[0055]图44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
[0056]图4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第一驱动电极驱动器以及第二驱动电极驱动器的说明图。[〇〇57]图46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驱动控制时序图。[〇〇58]图47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通过一脉冲的驱动信号进行驱动的驱动控制时序图。
[0059]图48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与一脉冲的驱动信号不重叠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
[0060]图49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与一脉冲的驱动信号重叠且驱动信号的扫描赶超点灯期间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0061 ]图50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的驱动控制时序图。
[0062]图51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通过多脉冲的驱动信号进行驱动的驱动控制时序图。
[0063]图52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与多脉冲的驱动信号不重叠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
[0064]图53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与多脉冲的驱动信号重叠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
[0065]图54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驱动控制时序图。[〇〇66]图55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通过多脉冲的驱动信号进行驱动的驱动控制时序图。
[0067]图56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与多脉冲的驱动信号不重叠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
[0068]图57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与多脉冲的驱动信号重叠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
[0069]附图标记说明[〇〇7〇] 1显示装置(带有接近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2输入装置;9显示部;11控制部; 12栅极驱动器;14第一电极驱动器;15第二电极驱动器;21第一基板;22、22c发光层; 22a凸部;22b凸部;23保护层;24遮光部;25绝缘层;26覆盖基板;31A、31C、31D遮光部;31第一电极部;32第二电极部;33第三电极部;35R侧面;35、35G、35H第四导电层; 35C、35D、35E 第五导电层;36六、368、36?、366、3611第一触点部;36(:、360、36£第二触点部; 40接近检测处理部;91阵列基板;92相对基板;93液晶层;94像素电极;95相对电极; 96滤色器;97子像素;98绝缘层;99切换元件;141电极控制部;201第一表面;202第二表面;DEL、DEL1、DEL2、DEL3、DEL4、DEL5、DEL6、DEL7、DEL8 发光元件部;PLE坐标输入面; Sel点灯脉冲;Sell第一点灯脉冲;Sel2第二点灯脉冲;Sel3第三点灯脉冲;Sg驱动信号脉冲;Stim脉冲信号;Xc中心部;Xe端部;AVFL发光驱动电压。【具体实施方式】
[0071]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另外,下面记载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 以及与其实质上相同的要素。而且,还可以适当地组合下面记载的构成要素。此外,下面公开的内容只是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保持发明宗旨的情况下容易想到的适当变更的内容当然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进一步明确说明,与实际样式相比,在图中有些示意性示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是,这只是一例,并不是用于限定对本发明的解释。 另外,在本说明书的各图中,对于与已经示出的图中相关说明中进行了说明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0072]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构成的框图。显示系统100具备带有接近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1、控制部11、栅极驱动器12、源极驱动器13、源极选择器部13S、第一电极驱动器14、第二电极驱动器15、以及接近检测处理部40。如后面说明,在带有接近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1中,反射式显示部9和输入装置2在俯视下重叠。显示部9是反射式液晶显示部, 输入装置2是静电容量式触摸屏。[〇〇73]如后面说明,显示部9是按照从栅极驱动器12供给的扫描信号Vscan,依次扫描每一水平线而进行显示的装置。控制部11基于从外部供给的影像信号Vdisp分别向栅极驱动器12、源极驱动器13、第一电极驱动器14、第二电极驱动器15以及接近检测处理部40供给控制信号,以使这些部件彼此同步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的电路。本发明中的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11、栅极驱动器12、源极驱动器13、第一电极驱动器14、第二电极驱动器15以及接近检测处理部40。[〇〇74]栅极驱动器12具有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依次选择成为显示部9的显示驱动对象的每一水平线的功能。[〇〇75]源极驱动器13是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向显示部9中的、呈矩阵状配置在显示面上的各像素(各子像素)供给像素信号Vpix的电路。源极驱动器13根据一水平线份的控制信号生成将显示部9的多个子像素的像素信号Vpix时分复用的图像信号Vsig,向源极选择器部13S供给。另外,源极驱动器13生成分离被复用化为图像信号Vsig的像素信号 Vpix所需的开关控制信号Vsel,与图像信号Vsig—起向源极选择器部13S供给。源极选择器部13S能够减少源极驱动器13与源极选择器部13S之间的配线数量。
[0076]第一电极驱动器14是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向输入装置2的后述第一电极部供给基于驱动信号的驱动信号脉冲的电路。
[0077]第二电极驱动器15是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向输入装置2的第二电极部供给驱动信号Vel的电路。[〇〇78]接近检测处理部40是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和从输入装置2供给的接近检测信号Vdet,检测是否存在针对输入装置2的接近状态,当存在接近状态时,求出接近检测区域内的其坐标等电路。该接近检测处理部40具备接近检测信号放大部42、A/D转换部 43、信号处理部44、坐标提取部45以及检测定时控制部46。[〇〇79]接近检测信号放大部42对从输入装置2供给的接近检测信号Vdet进行放大。接近检测信号放大部42还可以具备模拟低通滤波器,该模拟低通滤波器去除包含在接近检测信号Vdet中的高频成分(噪声成分),抽取接近检测信号Vdet的成分而分别输出。
[0080](静电容量式接近检测的基本原理)
[0081]输入装置2基于静电容量式接近检测的基本原理进行动作,输出接近检测信号 Vdet。参照图1?图6,说明输入装置2中的接近检测的基本原理。图2是为了说明静电容量式接近检测方式的基本原理而示出外部接近物体没有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外部接近物体没有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的等价电路例子的说明图。图4是为了说明静电容量式接近检测方式的基本原理而示出外部接近物体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外部接近物体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的等价电路例子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驱动信号以及接近检测信号的波形例子的图。
[0082]例如,如图2所示,容量元件C1具备隔着电介质D彼此相对配置的一对电极、即驱动电极E1以及接近检测电极E2。如图3所示,容量元件C1的一端连接于交流信号源(驱动信号源)S,另一端连接于电压检测器(接近检测部)DET。电压检测器DET是包含在例如图1所示的接近检测信号放大部42中的积分电路。[〇〇83]若从交流信号源S向驱动电极E1 (容量元件C1的一端)施加预定频率(例如,几kHz ?几百kHz左右)的交流矩形波即驱动信号脉冲Sg,则通过连接于接近检测电极E2(容量元件C1的另一端)侧的电压检测器DET,呈现输出波形(接近检测信号Vdet)。
[0084]在外部接近物体(例如,手指或者记录笔)没有接近(或者接触)的非接近状态(包括非接触状态),如图2以及图3所示,随着对容量元件C1进行充电放电,流过对应于容量元件C1的容量值的电流1〇。如图6所示,电压检测器DET将对应于驱动信号脉冲Sg的电流1〇的波动转换为电压的波动(实线的波形Vo)。
[0085]另一方面,在外部接近物体接近(或者接触)的接近状态(包括接触状态),如图4所示,通过外部接近物体形成的静电容量C2与接近检测电极E2接触或者位于其附近,从而驱动电极E1以及接近检测电极E2之间的边缘份的静电容量被遮挡,起到容量值小于容量元件 C1的容量值的容量元件C1’的作用。而且,在图5示出的等价电路中,电流Ii向容量元件C1’ 流动。如图6所示,电压检测器DET将对应于驱动信号脉冲Sg的电流h的波动转换为电压的波动(虚线的波形Vi)。这时,与上述的波形Vo相比,波形VI的振幅变小。从而波形Vo与波形Vi 的电压差量的绝对值I A V |根据外部接近物体等从外部接近的物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此夕卜,为了精确地检测波形Vo与波形h的电压差量的绝对值| A V|,优选地,电压检测器DET是设定有通过电路内的切换并根据驱动信号脉冲Sg的频率来复位电容器的充电放电的期间 Reset的动作。
[0086]图1示出的输入装置2根据从第一电极驱动器14供给的驱动信号,依次扫描每一检测模块来进行接近检测。[〇〇87]输入装置2从多个后述接近检测电极借助图3或者图5示出的电压检测器DET按照每个检测模块输出接近检测信号Vdet,向接近检测处理部40的接近检测信号放大部42供给。接近检测信号放大部42对接近检测信号Vdet进行放大之后,将接近检测信号Vdet向A/D 转换部43供给。[〇〇88] A/D转换部43是在与驱动信号同步的定时,对从接近检测信号放大部42输出的模拟信号分别进行采样,并转换为数字信号的电路。[〇〇89]信号处理部44具有数字滤波器,该数字滤波器对包括在A/D转换部43的输出信号中的、除了对驱动信号进行采样的频率之外的频率成分(噪声成分)进行降低。信号处理部 44是基于A/D转换部43的输出信号检测是否存在对输入装置2的触摸的逻辑电路。信号处理部44进行仅抽取外部接近物体带来的电压差分的处理。该外部接近物体带来的电压差分的信号是上述的波形Vo与波形化的差分的绝对值| AV|。信号处理部44还可以进行将一检测模块的绝对值I AV|进行平均化的运算,求出绝对值| AV|的平均值。由此,信号处理部44能够降低噪声带来的影响。信号处理部44将检测到的外部接近物体带来的电压差分的信号与预定的阈值电压进行比较,如果电压差分在该阈值电压以上,则判断为处于外部接近物体的接近状态。另一方面,信号处理部44将检测到的数字电压与预定的阈值电压进行比较,如果电压差分低于阈值电压,则判断为处于外部接近物体的非接近状态。这样,接近检测处理部 40能够检测接近。
[0090]坐标提取部45是在信号处理部44检测到接近状态时,求出检测区域的面内产生了接近状态的坐标位置的逻辑电路。检测定时控制部46通过控制,使得A/D转换部43、信号处理部44、坐标提取部45同步动作。坐标提取部45将接近物体的坐标输出为输出信号Vout。
[0091]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的驱动电极以及接近检测电极的例子的立体图。 输入装置2具备第一电极部31以及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绝缘状态的第三电极部33。第一电极部31具有沿导电体图案的预定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条纹状的多个电极图案,作为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的发送侧驱动电极1^1、1^2、1^3 — 1^11(下面,有时称为驱动电极1^。)。第三电极部33具有在与第一电极部3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条纹状的多个电极图案,作为输出接近检测信号Vdet的接近检测电极Rxl、Rx2、Rx3H_Rxm(下面,有时称为接近检测电极 Rx。)。接近检测电极Rx的各电极图案分别连接于接近检测处理部40的接近检测信号放大部 42的输入。
[0092]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2中,接近检测电极Rx与驱动电极Tx相对。接近检测电极Rx还可以不与驱动电极Tx相对,形成于与驱动电极Tx相同的层。另外,接近检测电极Rx或者驱动电极Tx并不限定于分割为多个条纹状的形状。例如,接近检测电极Rx或者驱动电极Tx还可以是梳状。或者,接近检测电极Rx或者第一电极部31(驱动电极模块)只要分割为多个即可,分割第一电极部31的缝隙形状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0093]另外,图2示出的驱动电极E1相当于图7示出的各驱动电极Tx,图2示出的接近检测电极E2相当于各接近检测电极Rx。因此,在图7示出的驱动电极Tx与接近检测电极Rx在俯视下彼此交叉的交叉部分产生与图2示出的容量元件C1的容量值相当的静电容量。[〇〇94]其次,说明带有接近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1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中,显示部9是反射式图像显示面板。显示部9还可以是半透式图像显示面板,反射从观察者200侧入射的入射光而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即可。图8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带有接近检测功能的显示部的结构的截面图。如图8所示,显示部9具有彼此相对的阵列基板91和相对基板92。在阵列基板91与相对基板92之间设有封装有液晶兀件的液晶层93。[〇〇95]阵列基板91是例如玻璃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基板。阵列基板91在液晶层93—侧的绝缘层98的表面具有多个像素电极94。像素电极94借助切换元件99连接于信号线。上述的像素信号Vpix施加于像素电极94。像素电极94由例如铝或银这样的具有金属光泽的材料形成,具有光反射性。因此,像素电极94反射外光或者来自输入装置2的光。[〇〇96]相对基板92是例如玻璃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基板。相对基板92在液晶层93—侧的表面具有相对电极95以及滤色器96。更加详细地,相对电极95设在滤色器96的液晶层93 一侧表面上。
[0097] 相对电极95由例如IT0(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或者IZ0(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相对电极95被施加有按照像素相同的相同电位。像素电极94和相对电极95相对设置,因此如果像素电极94与相对电极95之间施加有图像输出信号的电压,则像素电极94和相对电极95在液晶层93内产生电场。由于产生在液晶层93内的电场,液晶元件旋转,双折射率发生变化,来自显示部9的光量按照每个子像素97得到调整。显示部9是所谓的纵向电场方式,但是,还可以是在平行于显示面的方向上产生电场的横向电场方式。[〇〇98]与像素电极94对应且按照每一个子像素97设置第一颜色(例如,红色R)、第二颜色(例如,绿色G)以及第三颜色(例如,蓝色B)的任一滤色器96。这样,像素电极94、相对电极95、各颜色的滤色器96分别构成子像素97。[〇〇99]输入装置2能够向显示部9侧的LF1方向照射光。相对基板92的与液晶层93相反一侧的表面上设有输入装置2。如后面说明,显示部9将输入装置2作为正面光,向LF2方向反射从LF1方向入射的光,显示图像。例如,像素电极94向LF2方向反射从观察者200侧的表面(显示图像一侧的表面)沿LF1方向入射的光。另外,输入装置2和相对基板92通过光学粘贴层8 接合。光学粘贴层8优选选择具有散射光的功能的材料。在光学粘贴层8散射从输入装置2向 LF1方向侧照射的光。由此,来自输入装置2的光容易均匀地照射像素电极94。另外,光学粘贴层8的位置还可以进一步形成偏光板。[〇1〇〇]图9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如图9以及图10所示,输入装置2具有第一基板21、第一电极部31、第二电极部32、发光层22以及第三电极部33。第二电极部32被绝缘性的保护层23覆盖。也可以不形成绝缘性的保护层 23。第一基板21是具备第一表面201以及第二表面202的玻璃等透光性基板。在输入装置2 中,图9的第一表面201成为图8示出的观察者200侧,第二表面202成为显示部9侧。
[0101]第一电极部31是设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侧的一个层中的第一导电层。 多个第一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沿一个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沿着第一导电层的形状与发光层22接触。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由例如IT0或者IZ0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导电材料或者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如果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材料由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A1)、银(Ag)、铬(Cr)以及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形成,则能够反射发光层22 的发光。
[0102]发光层22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上述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如图9所示,发光层22 形成在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因此,发光层22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电接触。发光层22是有机发光层而含有有机材料,并包括未图示的孔注入层、孔输送层、有机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
[0103]第二电极部32是设在与第一电极部31不同的层中的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是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上述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的基膜。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与发光层22的整面电接触。第二电极部32的导电层由例如IT0或者IZ0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
[0104]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具有第一电极部31、发光层22以及第二电极部32。向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从而发光层22发光。一旦向第一发光元件部DEL施加电压,则发光层22沿着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形状发光。由此,产生俯视下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延伸的发光带,输入装置2起到对图8示出的显示部9能够照射光的正面光的功能。[〇1〇5]第三电极部33形成在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绝缘。形成有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一表面201是成为接近物体的输入坐标的基准的基准平面(坐标输入基准面)。[〇1〇6]如上所述,第一电极部31是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的发发送侧的驱动电极Tx,第三电极部33是上述的接近检测电极Rx(参照图7)。因此,当输入装置2进行接近检测动作时,第三电极部33能够向接近检测处理部40(参照图1)输出俯视下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第一电极部31之间的电场变化。
[0107]首先,作为输入装置2的制造方法,准备第一基板21,对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 进行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图案形成。其次,输入装置2在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上形成发光层22。优选地,在形成发光层22之前,第一电极部31之间的缝隙被实现平整化的绝缘层填埋。其次,输入装置2在发光层22上形成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其次,输入装置2利用氧化铝(Al2〇3)等透光性的绝缘体形成保护层23。其次,输入装置2在第一基板21 的第一表面201上形成第三电极部33。如以上说明,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2进行蚀刻处理的工序少,能够降低制造成本。[〇1〇8](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0109]其次,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2。图11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位置关系的说明图。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0110]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输入装置2具有第一基板21、第一电极部31、第二电极部32、 发光层22、第三电极部33以及第一遮光部24。第二电极部32被绝缘性的保护层23覆盖。也可以不形成绝缘性保护层23。
[0111]第一遮光部24配置在第一基板21与第一电极部31之间。沿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形状形成第一遮光部24。第一遮光部24的面积大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面积。当从垂直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遮光部24能够覆盖第一电极部31的整个第一导电层。[〇112]第一遮光部24只要具有遮光性,则可以采用所有材料。作为第一遮光部24的材料, 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A1)、银(Ag)、铬(Cr)以及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能够反射发光层22的发光,因此优选采用这些金属或合金。由此,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在比发光层 22靠向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处具备第一遮光部24,由此能够抑制向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漏光。[〇113](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0114]其次,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图13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在图13示出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中,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与图12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相同。 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0115]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具有第一基板21、绝缘层25、第一电极部31、第二电极部32、发光层22、第三电极部33以及第一遮光部24。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第三电极部33形成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侧,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隔着绝缘层 25绝缘。与形成有第三电极部33的第二表面202相反一侧的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是成为接近物体的输入坐标的基准的基准平面(坐标输入基准面)。[〇116]如上所述,第一电极部31是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的发送侧的驱动电极Tx,第三电极部33是上述的接近检测电极Rx(参照图7)。因此,在输入装置2进行接近检测动作时,第三电极部33能够向接近检测处理部40(参照图1)输出在俯视下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第一电极部31之间的电场的变化。
[0117]首先,作为输入装置2的制造方法,准备第一基板21,对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 进行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的图案形成。其次,输入装置2隔着第一遮光部24利用绝缘性的绝缘层25覆盖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其次,在绝缘层25的表面上图案形成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其次,输入装置2在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形成发光层22。优选地,在形成发光层22之前,第一电极部31之间的缝隙被实现平整化的绝缘层填埋。其次, 输入装置2在发光层22上形成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其次,输入装置2通过氧化铝 (Al2〇3)等透光性的绝缘体形成保护层23。如以上说明,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2的变形例2进行蚀刻处理的工序少,能够降低制造成本。[〇118](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0119]其次,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图14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结构的截面图。在图14示出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中,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与图12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相同。 此外,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及变形例2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〇12〇]输入装置2具有覆盖基板26、绝缘层25、第一基板21、第一电极部31、第二电极部 32、发光层22、第三电极部33以及第一遮光部24。覆盖基板26是玻璃等透光性基板。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第三电极部33形成在覆盖基板26的与第一基板21相对的表面上,位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覆盖基板26与第一基板21隔着绝缘层25层叠且绝缘。在实施方式 1的变形例3中,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是成为接近物体的输入坐标的基准的基准平面 (坐标输入基准面)。覆盖基板26的与存在第三电极部33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是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大致平行的表面。[〇121]如上所述,第一电极部31是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的发送侧的驱动电极Tx,第三电极部33是上述的接近检测电极Rx(参照图7)。因此,在输入装置2进行接近检测动作时,第三电极部33能够向接近检测处理部40(参照图1)输出在俯视下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 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第一电极部31之间的电场的变化。
[0122]首先,作为输入装置2的制造方法,准备第一基板21,对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 进行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图案形成。其次,输入装置2隔着第一遮光部24在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形成发光层22。优选地,在形成发光层22之前,第一电极部31之间的缝隙被实现平整化的绝缘层填埋。其次,输入装置2在发光层22上形成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其次,输入装置2通过氧化铝(Al2〇3)等透光性的绝缘体形成保护层23。其次,输入装置 2在覆盖基板26的一表面上形成第三电极部33。之后,输入装置2被固定为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隔着绝缘层25与覆盖基板26的形成有第三电极部33—侧的表面相对。绝缘层25 例如是绝缘性的双面胶带。如以上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进行蚀刻处理的工序少,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0123]如以上说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1的各变形例的第一电极部31起到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电极的功能,并且还起到输入装置2的驱动电极Tx的功能。因此,输入装置2能够实现薄型化。
[0124](驱动控制)
[0125]利用图1、图7、图15?图23,说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的驱动控制。输入装置2在进行接近检测动作时,通过图1示出的第一电极驱动器 14驱动图7示出的驱动电极Tx,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由此,在扫描方向Scan上依次选择第一电极部31的驱动电极Tx。之后,输入装置2从接近检测电极Rx输出接近检测信号 Vdet。此外,输入装置2还可以通过第一电极驱动器14将图7示出的多个驱动电极Tx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检测模块进行驱动,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
[0126]其中,第一电极部31起到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电极的功能,并且还起到输入装置 2的驱动电极Tx的功能,因此,即使在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不需要发光时,也向第一电极部31 的驱动电极Tx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从而有可能导致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为此,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1的各变形例的输入装置2提供即使向第一电极部31的驱动电极Tx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也可以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意外发光的驱动方法。
[0127]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一驱动电极驱动器以及第二驱动电极驱动器的说明图。第一电极驱动器14具备第一电极控制部141以及Tx缓冲器16。第一电极控制部141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生成驱动信号Vtx,向Tx缓冲器16供给。Tx缓冲器16基于驱动信号Vtx将放大至驱动信号脉冲Sg的驱动信号脉冲Sg向在扫描方向Scan依次选择的驱动电极Txn (第一电极部31的一部分)供给。
[0128]第二电极驱动器15具备第二电极控制部151以及电压控制电路17。第二电极控制部151向电压控制电路17供给恒定电压的电力。电压控制电路17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控制向输入装置2的第二电极部32供给的电压。
[0129]图16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图17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时接近检测的扫描状态的说明图。图18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图19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时接近检测的扫描状态的说明图。在图16?图19中,第一电极部31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阴极,第二电极部32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阳极。
[0130]为了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设为非点灯状态,电压控制电路17使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a接近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k,从而使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k和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 Va的电压差不会达到顺向的发光驱动电压。在该状态下,如图16所示,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脉冲的上升沿方向为反向偏压方向的驱动信号脉冲Sg。由此,即使在驱动选择期间Htx,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反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差只是施加于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所以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
[0131]如图17所示,第一电极驱动器14驱动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则通过施加于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中的任一驱动信号脉冲Sg都能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
[0132]在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为点灯状态时,电压控制电路17通过控制使第二电极部32 的电压Va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k的差接近正向偏压方向的发光驱动电压A VFL,如图18所示,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以上的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这时,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脉冲的上升沿方向为反向偏压方向的驱动信号脉冲Sg。其结果,除了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的驱动选择期间Htx之外,向第一发光元件部DEL施加有发光驱动电压A VFL。由此,如图19所示,在施加有发光驱动电压A VFL的点灯期间Hfl,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
[0133]另外,若第一电极驱动器14驱动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扫描,则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的电压差在驱动选择期间Htx成为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以下。因此,通过施加于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的任一驱动信号脉冲 Sg,也能够暂时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另外,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驱动选择期间Htx是暂时的,因此很难识别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熄灭或者减弱。其结果,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点灯量基于控制部11的指令按照电压控制电路17所控制的第二电极部32 的电压Va发生变化。
[0134]还可以是,第一电极部31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阳极,第二电极部32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阴极。图20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图21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时接近检测的扫描状态的说明图。图22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图23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时接近检测的扫描状态的说明图。在图20至图23中,第一电极部31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阳极,第二电极部32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阴极。
[0135]在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为非点灯状态时,电压控制电路17使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 Vk接近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a,从而使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a和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k的电压差不会达到顺方向的发光驱动电压。在该状态下,如图20所示,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脉冲的上升沿方向为反向偏压方向的驱动信号脉冲 Sg。如图16所示,图20示出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32的极性不同,因此,反向偏压方向也相反。由此,即使在驱动选择期间Htx,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也能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之后,如图21所示,即使第一电极驱动器14驱动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 Tx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通过任一的驱动信号脉冲Sg,都能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
[0136]为了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为点灯状态,电压控制电路17通过控制使得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k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a的差接近正向偏压方向的发光驱动电压A VFL,如图22所示,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以上的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这时,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的整个第一导体层(从驱动电极 Txl至驱动电极Txn)施加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k作为共同的电压。这时,第一电极驱动器14 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脉冲的上升沿方向为反向偏压方向的驱动信号脉冲Sg。其结果,除了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的驱动选择期间Htx之外,向第一发光元件部 DEL施加发光驱动电压A VFL。
[0137]如图23所示,在施加有发光驱动电压A VFL的点灯期间Hfl,第一发光元件部DEL进行发光。另外,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例如通过对从驱动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扫描的方式进行驱动所选择的驱动电极Tx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在驱动选择期间Htx,驱动信号脉冲Sg使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的电压在驱动选择期间 Htx在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以下。其结果,在不能施加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正向偏压方向的发光驱动电压A VFL时,暂时性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
[0138]另外,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驱动选择期间Htx是暂时性的,因此,难以识别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熄灭或者减弱。即使在驱动选择期间Htx,能够施加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电压差,以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发光、媳灭或者减弱、发光依次连续, 因此,难以识别出不协调。其结果,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点灯量根据基于控制部11指令且由电压控制电路17控制的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k发生变化。
[0139]如以上说明,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的输入装置2中,第一电极部 31具备设在一个层中的多个第一导电层,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向第一电极部31的多个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施加脉冲在反向偏压方向上升的驱动信号脉冲Sg,该反向偏压方向为与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第一电极部 31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之间的正向偏压方向的施加电压相反的方向。
[0140]具体地,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的输入装置2具备向第一电极部31供给电压的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二电极部32供给电压的第二电极驱动器15、以及将在俯视下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第一电极部与第三电极部33之间的电场的变化作为响应于驱动信号脉冲Sg的检测信号Vdet进行检测的接近检测处理部40。另外,如上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14将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作为驱动电极的检测块而以时分方式进行扫描,向所扫描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驱动电极Tx)供给驱动信号脉冲Sg。
[0141]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的输入装置2中,若在起到正面光的功能时,第二电极驱动器15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除了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施加电压之外,还施加发光驱动电压A VFL,则第一发光元件部DEL进行发光。第二电极驱动器15 通过控制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以上的电压值,控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发光量。
[0142]由此,在输入装置2中,即使向多个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也能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而且,在输入装置2中,即使向第一电极部31的驱动电极 Tx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也能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意外发光。
[0143](实施方式2)
[0144]其次,说明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2。图24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图2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24的截面是图25的A-A截面。此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1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145]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2具有第一基板21、第一电极部31、第二电极部32、发光层22、第三电极部33、绝缘层25、以及第四导电层35。第二电极部32被绝缘性的保护层23覆盖。还可以不形成绝缘性的保护层23。第一基板21是具备第一表面201以及第二表面202的玻璃等透光性基板。输入装置2的图24的第一表面201成为图8示出的观察者 200侧,第二表面202成为显示部9侧。
[0146]如图24所示,第一电极部31是设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侧的一个层中的第一导电层。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第一电极部31具备多个第一导电层在俯视下沿一个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与发光层22之间设有绝缘层25。
[0147]如图24所示,第三电极部33是设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侧的一个层中的第三导电层。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第三电极部33具备多个第三导电层在俯视下沿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与发光层22之间存在绝缘层25。
[0148]在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交叉的各部分,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被第三导电层分割。而且,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通过绝缘层25绝缘。第四导电层35是在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交叉部分,连接被第三导电层分割的第一导电层的端部之间,以相对于第三导电层绝缘的状态跨越第三导电层的迂回层。作为第四导电层35的材料,可以使用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A1)、银(Ag)、铬(Cr)以及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 能够反射发光层22的发光。
[0149]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由例如IT0或者IZ0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导电性材料或者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作为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材料,优选使用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A1)等,这是因为这些能够反射发光层22的发光。[〇15〇]发光层22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上述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如图24所示,发光层 22形成在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借助第四导电层35与第一电极部31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24所示,发光层22具备向第二表面202侧突出的凸部22a。绝缘层25形成在第一电极部31与发光层22之间。因此,发光层22在凸部22a借助第四导电层35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电接触。第一触点部36A、36B是在凸部22a借助第四导电层35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电接触的部分,换言之,第一电极部31与第四导电层35在第一触点部36A、36B电导通。而且,发光层22与第四导电层35电导通。发光层22含有有机材料,并包括未图示的孔注入层、孔输送层、有机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
[0151]第二电极部32是设在与第一电极部31不同层中的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是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上述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的基膜。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与发光层 22的整个表面电接触。第二电极部32的导电层由例如IT0或者IZ0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
[0152]第一发光元件部DEL1具有第一电极部31、发光层22以及第二电极部32,通过向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发光层22发光。一旦施加电压,第一发光元件部DEL1的发光层22能够实现沿与第一电极部31导通的第四导电层35的形状的发光。由此,在俯视下,产生局部的发光部,输入装置2起到能够向图8示出的显示部9照射光的正面光的功能。
[0153]第三电极部33形成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侧,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绝缘。与形成有第三电极部33的第二表面202相反侧的第一表面201是成为接近物体的输入坐标的基准的基准平面(坐标输入基准面)。[〇154]如上所述,第一电极部31是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的发送侧的驱动电极Tx,第三电极部33是上述的接近检测电极Rx(参照图7)。因此,在输入装置2进行接近检测动作时,第三电极部33能够向接近检测处理部40(参照图1)输出在俯视下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 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第一电极部31之间的电场的变化。
[0155]首先,作为输入装置2的制造方法,准备第一基板21,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 上通过图案形成化同时形成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其次,输入装置2形成覆盖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的绝缘性的绝缘层25。其次,通过对绝缘层25的一部分进行湿法蚀刻、干法蚀刻等蚀刻,使得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第一触点部36A、36B对应的位置暴露。其次,输入装置2在绝缘层25的表面以及第一触点部36A、36B形成第四导电层35,以便连接被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分割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端部之间。其次,形成发光层22,以便覆盖绝缘层25以及第四导电层35。其次,输入装置2在发光层22形成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其次,输入装置2利用氧化铝(Al2〇3)等透光性的绝缘体形成保护层23。如以上说明,实施方式2的输入装置2同时形成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 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〇156]输入装置2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形成在相同的阶层中,因此,能够使其厚度薄。
[0157](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0158]其次,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2。图2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159]第一遮光部31A是形成在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相同的层中,第一导电层的宽度在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扩展的宽幅部分。第一遮光部31A的交叉方向的长度比第四导电层35的交叉方向的最大长度长。当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遮光部31A能够覆盖第四导电层35的第一触点部36A、36B。由此,第一触点部36A、36B的电阻下降,提高第一发光元件部DEL1的发光效率。
[0160]第一遮光部31A具有遮光性。关于第一遮光部31A,具有遮光性的材料均可以。作为第一遮光部31A的材料,是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A1)、银(Ag)、铬(Cr)以及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能够反射发光层22的发光。另外,如果第一遮光部31A的材料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相同,则容易形成。如以上说明,第一发光元件部DEL1具备第一遮光部 31A,从而能够抑制向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漏光。[〇161](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0162]其次,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图2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在图27中,第二电极部32与实施方式2相同,图中省略示出。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以及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163]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除了具备第一发光元件部DEL1之外,还具备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借助第五导电层35C与发光层22 连接。因此,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具备第二触点部36C,该第二触点部36C与在第三电极部33 的相邻的第三导电层之间延伸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连接,并与发光层22 的一部分电连接。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具有第一电极部31、发光层22以及第二电极部32,向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从而发光层22进行发光。
[0164]第二遮光部31C是形成在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相同的层中,第一导电层的宽度在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扩展的宽幅部分。第二遮光部31C的交叉方向的长度比第五导电层35C的交叉方向的最大长度长。当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的方向观察时,第二遮光部31C能够覆盖第五导电层35C的第二触点部36C。由此,第二触点部36C的电阻下降,提高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的发光效率。
[0165]第二遮光部31C优选具有遮光性,具有遮光性的材料均可以。作为第二遮光部31C 的材料,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A1)、银(Ag)、铬(Cr)以及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能够反射发光层22的发光,因此优选。另外,如果第二遮光部31C的材料与第一电极部31 的第一导电层相同,则容易形成。由此,通过使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具备第二遮光部31C,能够抑制向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漏光。
[0166](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
[0167]其次,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图2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在图28中,第二电极部32与实施方式2相同,图中省略示出。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以及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168]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除了具备第一发光元件部DEL1之外,还具备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以及第二发光元件部DEL3。第二发光元件部DEL3具有与第二发光元件部 DEL2相同的构成。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借助第五导电层35D与发光层22连接。因此,第二发光元件部DEL3具备第二触点部36D,该第二触点部36D与在第三电极部33的相邻的第三导电层之间延伸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连接,并与发光层22的一部分电连接。第二发光元件部DEL3具有第一电极部31、发光层22以及第二电极部32,通过向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发光层22发光。
[0169]第二遮光部31D是形成在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相同的层中,第一导电层的宽度在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扩展的宽幅部分。第二遮光部31D的交叉方向的长度比第五导电层35D的交叉方向的最大长度长。当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的方向观察时,第二遮光部31D能够覆盖第五导电层35的第二触点部36D。由此,第二触点36D的电阻下降,提高第二发光元件部DEL3的发光效率。
[0170]第二遮光部31D优选具有遮光性,具有遮光性的材料均可以。作为第二遮光部31D 的材料,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A1)、银(Ag)、铬(Cr)以及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能够反射发光层22的发光,因此优选。另外,如果第二遮光部31D的材料与第一电极部31 的第一导电层相同,则容易形成。由此,第二发光元件部DEL3通过具备第二遮光部31D,能够抑制向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漏光。
[0171]第二触点部36D的面积大于第二触点部36C。由此,第二发光元件部DEL3的发光量比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多。[〇172]如图28所示,在沿垂直方向观察坐标输入面PLE的俯视下,由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配线电阻的影响,与坐标输入面PLE的中心部Xc和坐标输入面PLE的端部Xe相比,第一发光元件部DEL1的发光量(辉度)有可能下降。为此,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中,在靠向坐标输入面PLE的中心部Xc处配置第二发光元件部DEL3,在靠向坐标输入面PLE的端部Xe处配置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由此,输入装置2在起到正面光的功能时,能够使得面上的发光量接近均匀。
[0173]图2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其他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如图29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中, 在坐标输入面PLE的中心部Xc配置有多个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在坐标输入面PLE的端部Xe 配置有一个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如此,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中,在靠向坐标输入面PLE的中心部Xc处配置的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的每单位面积数量比在靠向坐标输入面PLE的端部Xe处配置的第二发光元件部DEL2的每单位面积数量多。由此,输入装置2在起到正面光的功能时,能够使面上的发光量接近均匀。
[0174](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
[0175]其次,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的输入装置2。图3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的输入装置中第一触点部的照射光的放大截面图。图3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的照射光的放大截面图。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以及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176]如图30所示,发光层22以使第一触点部36A(36B)的与第二表面202平行的截面的面积随着靠向第二表面202而变小的方式形成有凸部。第一触点部36A(36B)是利用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设置的第四导电层35,凸部的侧面35R是相对于第二表面202倾斜的倾斜面。
[0177]如图31所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层22与第一电极部31的多个第一导电层直接接触, 所接触的面近似平整。因此,实施方式1的发光层22所发光的放射状光LF11、LF12、LF13中能够从图8示出的输入装置2向LF1方向侧照射的光是光LF11、LF12。
[0178]相对于此,如图30所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的发光层22所发光的放射状的光 LF13被凸部的侧面3 5R反射,能够使其角度从图8示出的输入装置2朝向LF1方向侧。因此,能够使得发光层2 2所发光的放射状的光LF11、LF12、LF13中能够从图8示出的输入装置2向LF1 方向侧照射的光是光1^11、1^12、1^13,从而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的输入装置2能够提高作为正面光的发光效率。
[0179](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
[0180]其次,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输入装置2。图3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181]如图32所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输入装置2具有第一基板21、第一电极部31、 第二电极部32、发光层22、第三电极部33、绝缘层25以及第四导电层35。第二电极部32被绝缘性的保护层23覆盖。还可以不形成绝缘性的保护层23。第四导电层35的第一触点部36A、 36B的截面与图24相同。
[0182]如图32所示,第一电极部31是设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侧的一个层中的第一导电层。如图32以及图25所示,第一电极部31具有在俯视下多个第一导电层分散存在的岛状,与发光层22之间设有绝缘层25。第四导电层35连接被第三导电层分割的相邻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端部之间,以相对于第三导电层绝缘的状态跨越第三导电层。由此,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在第四导电层35连接的方向沿一个方向延伸。
[0183]如图32所示,第三电极部33是设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侧的一个层中的第三导电层。如图32以及图25所示,第三电极部33具备多个第三导电层在俯视下沿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矩形形状,,与发光层22之间设有绝缘层25。
[0184]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可以是钻石形、菱形、进行倒角处理的正方形等平面形状,只要是在俯视下绝缘且填埋第三电极部33中相邻的第三导电层之间的开口的形状即可。同样,第三电极部33的第三导电层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可以是在交叉方向电连接钻石形、菱形、进行倒角处理的正方形等平面形状的形状,只要是在俯视下绝缘且填埋第一电极部31中相邻的第一导电层之间的开口的形状即可。
[0185]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形状为宽幅形状,所以是例如IT0或者IZ0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导电材料。由此,能够向观察者明亮地显示来自显示部9的图像。第三电极部 33的第三导电层的形状是宽幅形状,因此是例如IT0或者IZ0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导电材料。而且,能够向观察者明亮地显示来自显示部9的图像。
[0186]第二电极部32是设在与第一电极部31不同的层中的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是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上述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的基膜。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与发光层22的整面电接触。第二电极部32的导电层由例如IT0或者IZ0等具有透明性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
[0187]第一发光元件部DEL4具有第一电极部31、发光层22以及第二电极部32,通过向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发光层22进行发光。一旦施加电压, 则第一发光元件部DEL4的发光层22能够沿与第一电极部31导通的第四导电层35的形状发光。由此,在俯视下产生局部的发光部,输入装置2起到能够向图8示出的显示部9照射光的正面光的功能。
[0188]图3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其他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输入装置2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是宽幅形状,因此提高配置第二发光元件部DEL5(第五导电层35E) 的位置自由性。图33示出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的输入装置2除了具备第一发光元件部 DEL4之外,还具备第二发光元件部DEL5。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借助第五导电层35E与发光层22连接。因此,第二发光元件部DEL5具备第二触点部36E,该第二触点部 36E与位于第三电极部33的相邻的第三导电层之间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连接,并与发光层22的一部分电连接。第二发光元件部DEL5具有第一电极部31、发光层22以及第二电极部32,通过向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发光层 22发光。
[0189]如以上说明,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2的各变形例的第一电极部31起到第一发光元件部DEL1或者第一发光元件部DEL4的电极的功能,并且起到输入装置2的驱动电极Tx的功能。因此,输入装置2为薄型。
[0190]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2的各变形例的输入装置2可通过与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2相同的驱动控制来驱动。[〇191](实施方式3)
[0192]其次,说明实施方式3的输入装置2。图34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3的输入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图3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193]如图34以及图35所示,实施方式3的输入装置2具有第一基板21、第一电极部31、第二电极部32、发光层22、第三电极部33以及绝缘层25。第二电极部32被绝缘性的保护层23覆盖。可以不形成绝缘性的保护层23。第一基板21是具备第一表面201以及第二表面202的玻璃等透光性基板。输入装置2的图34的第一表面201成为图8示出的观察者200侧,第二表面 202成为显示部9侧。
[0194]如图34所示,第一电极部31是设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侧的一个层中的第一导电层。如图34以及图35所示,第一电极部31具备多个第一导电层在俯视下沿一个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与发光层22之间存在绝缘层25。
[0195]如图34所示,第三电极部33是设在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的一个层中的第三导电层。第三电极部33通过第一基板21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绝缘。第三电极部33只要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绝缘即可,第三电极部33可以具有图13以及图14示出的与第一电极部31 的位置关系。如图34以及图35所示,第三电极部33具有多个第三导电层在俯视下沿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196]发光层22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上述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如图34所示,发光层 22具备向第二表面202侧突出的凸部22a。在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该凸部22a。绝缘层25形成在第一电极部31与发光层22之间。因此,发光层22在凸部22a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电接触。
[0197]实施方式3的输入装置2具备第一发光元件部DEL6,该第一发光元件部DEL6是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第一电极部31与第三电极部33的交叉部的发光元件部,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电接触的发光层22的凸部22a发光。触点部36F成为发光层22的凸部 22a与第一电极部31接触的部分。第一发光元件部DEL6具有第一电极部31、发光层22的凸部 22a以及第二电极部32,通过向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发光层22的凸部22a发光。
[0198]第一遮光部31A是形成在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相同的层中,第一导电层的宽度在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延伸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扩展的宽幅部分。第一遮光部31A的交叉方向的长度比第一触点部36F在凸部22a中的交叉方向的最大长度长。 当在垂直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的方向观察时,第一遮光部31A能够覆盖第一触点部 36F。由此,第一触点部36F的电阻下降,提高第一发光元件部DEL6的发光效率。
[0199]第一遮光部31A只要具有遮光性即可,具有遮光性的材料均可以。作为第一遮光部 31A的材料,采用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A1)、银(Ag)、铬(Cr)以及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因此能够反射发光层22的发光。另外,若第一遮光部31A的材料与第一电极部31 的第一导电层相同,则容易形成。由此,第一发光元件部DEL6通过具备第一遮光部31A,能够抑制向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漏光。
[0200](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
[0201]其次,说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2。图36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图3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它们的各变形例以及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〇2〇2]如图37所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2具备第一发光元件部DEL7,该第一发光元件部DEL7是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第一电极部31与第三电极部33的交叉部的发光元件部,并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电接触的发光层22的凸部22b发光。如图36 所示,发光层22形成在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借助第四导电层35G与第一电极部31电连接。具体地,第一电极部31和第四导电层35G在第一触点部36G电导通。而且,发光层22与第四导电层35G电导通。即,第一触点部36G在发光层22的凸部22b与第一电极部31接触的部分隔着第四导电层35G。第一发光元件部DEL7具有第一电极部31、发光层22的凸部 22b、第二电极部32以及第四导电层35G,通过向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发光层22的凸部22b发光。[〇2〇3]第四导电层35G如果具有遮光性即变为第一遮光部,并不限定材料。作为第一遮光部的材料,如果采用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A1)、银(Ag)、铬(Cr)以及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则能够反射发光层22的发光。由此,第四导电层35G作为第一遮光部比发光层22更加靠向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从而能够抑制向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侧漏光。[〇2〇4]如图30所示,发光层22的凸部22b可以是与第一触点部的第二表面202平行的截面的面积随着靠向第二表面202逐渐变小的凸部。这时,第四导电层35G由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形成,凸部的侧面是相对于第二表面202倾斜的倾斜面,则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输入装置2相同,作为正面光能够提高发光效率。[〇2〇5](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
[0206]其次,说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图38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图3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的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207]如图38所示,发光层22c形成在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借助第四导电层35H与第一电极部31电连接。具体地,第一电极部31和第四导电层35H在第一触点部36H电导通。而且,发光层22c与第四导电层35H电导通。即,第一触点部36H在发光层22c与第一电极部31接触的部分隔着第四导电层35H。第一发光元件部DEL8具有第一电极部31、发光层 22c、第二电极部32以及第四导电层35H,通过向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发光层22c发光。[〇2〇8]如图39所示,发光层22c在俯视下配置为多个岛状,一个发光层22c与一个第一导电层重叠。如图39所示,在俯视下发光层22c的面积在第四导电层35H的面积以下,绝缘层25 包围发光层22c的周围。在发光层22c的周围,绝缘层25对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32之间进行绝缘。因此,在整个发光层22c上与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电接触。
[0209]首先,作为输入装置2的制造方法,准备第一基板21,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表面202 上对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进行图案形成。其次,输入装置2在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上对第四导电层35H进行图案形成。其次,输入装置2的制造方法在第四导电层35H的表面上对发光层22c进行图案形成。在形成发光层22c之前,第一电极部31之间的缝隙、第四导电层35H的周围以及发光层22c的周围被用于平整化的绝缘层25填埋。其次,形成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其次,输入装置2利用氧化铝(Al2〇3)等透光性的绝缘体形成保护层23。其次,输入装置2的制造方法在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上形成第三电极部33。如以上说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进行蚀刻处理的工序少,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0210]在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中,发光层22c局部性存在,并不是基膜,穿过发光层22c的光较少,因此提高透光率等光学特性。例如,在第一发光元件部DEL8为非点灯时,输入装置2能够明亮地显示显示部9(参照图8)的图像。
[0211]如以上说明,实施方式3以及实施方式3的各变形例的第一电极部31起到第一发光元件部DEL6、DEL7、DEL8的任意电极的功能,并且还起到输入装置2的驱动电极Tx的功能。因此,输入装置2为薄型。
[0212]实施方式3以及实施方式3的各变形例的输入装置2可通过与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2相同的驱动控制来进行驱动。
[0213](实施方式4)[〇214]其次,利用图1、图6、图7、图40至图44,说明实施方式4的输入装置2的驱动控制。作为实施方式4的输入装置2,以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2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还可以适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和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任意输入装置。图40 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第一驱动电极驱动器以及第二驱动电极驱动器的说明图。图41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图42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在图40至图42中,第一电极部31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阴极,第二电极部32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阳极。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和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215]输入装置2在进行接近检测动作时,驱动图1示出的第一电极驱动器1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图7示出的驱动电极Tx。由此,在扫描方向Scan上依次选择第一电极部31 的驱动电极Tx。之后,输入装置2从接近检测电极Rx输出接近检测信号Vdet。此外,输入装置 2还可以驱动第一电极驱动器14以使其将图7示出的多个驱动电极Tx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检测模块,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
[0216]如图40所示,实施方式4的第一电极驱动器14具备第一电极控制部141、Tx定时合成电路19以及Tx缓冲器16。第一电极控制部141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生成驱动信号Vtx,向Tx定时合成电路19供给。控制部11向EL点灯定时生成电路18提供指示点亮显示部9的信息,E L点灯定时生成电路18例如将点灯期间为高电平(H )、非点灯期间为低电平 (L),生成与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点灯量对应的脉冲宽度的非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Stim, 向Tx定时合成电路19供给。Tx定时合成电路19合成来自EL点灯定时生成电路18的非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Stim和驱动信号Vtx,发送给Tx缓冲器16JX缓冲器16基于驱动信号Vtx,向在扫描方向Scan依次选择的输入装置2的驱动电极Tx(第一电极部31的一部分)供给放大至驱动信号脉冲Sg的驱动信号脉冲Sg。
[0217] 第二电极驱动器15具备第二电极控制部151以及电压控制电路17。第二电极控制部151向电压控制电路17供给恒定电压的电力。电压控制电路17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控制向输入装置2的第二电极部32供给的电压。
[0218]为了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为非点灯状态,电压控制电路17使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a接近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k,使得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k和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a的电压差不会达到正方向的发光驱动电压。在低于该发光驱动电压的状态下,如图41所示,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脉冲的上升沿方向为反向偏压方向的驱动信号脉冲Sg。由此,即使在驱动选择期间Htx,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反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差只是施加于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如图41所示,若第一电极驱动器14驱动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则通过施加于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的任一驱动信号脉冲Sg,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
[0219]为了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为点灯状态,电压控制电路17通过控制使第二电极部 32的电压Va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k的的差接近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从而如图42所示,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以上的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这时,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脉冲的上升沿方向为反向偏压方向的驱动信号脉冲Sg。其结果,除了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的驱动选择期间Htx之外,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上施加有发光驱动电压A VFL。[〇22〇]由此,如图42所示,在施加有发光驱动电压A VFL的点灯期间Hfl,第一发光元件部 DEL进行发光。另外,若第一电极驱动器14驱动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则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的电压差在驱动选择期间Htx在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以下。因此,通过施加于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的任一驱动信号脉冲Sg,也暂时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另外,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驱动选择期间 Htx是暂时性的,因此难以识别出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发光被熄灭或者减弱。在实施方式4 中,还在非点灯期间的输入有脉冲信号Stim的期间,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的电压差变为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以下,暂时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其结果,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点灯量根据基于控制部11的指令由电压控制电路17控制的施加于第二电极部 32的脉冲信号Stim发生变化。
[0221]还可以是,第一电极部31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阳极,第二电极部32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阴极。图43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图44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驱动电极选择期间的第一电极部以及第二电极部的电压的说明图。在图43以及图44中, 第一电极部31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阳极,第二电极部32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阴极。
[0222]为了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为非点灯状态,电压控制电路17使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k接近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a,使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a和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k的电压差不会达到正方向的发光驱动电压。在该状态下,如图43所示,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脉冲的上升沿方向为反向偏压方向的驱动信号脉冲Sg。 由此,即使在驱动选择期间Htx,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 而且,如图43所示,即使第一电极驱动器14驱动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通过任一驱动信号脉冲Sg,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
[0223]为了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为点灯状态,电压控制电路17通过控制使第二电极部 32的电压Vk相对于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a的差接近发光驱动电压A VFL,如图44所示,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发光驱动电压A VFL以上的正向偏压方向的电压。这时,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的所有第一导体层(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n) 施加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k作为共同的电压。这时,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脉冲的上升沿方向为反向偏压方向的驱动信号脉冲Sg。其结果,除了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的驱动选择期间Htx之外,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中施加有发光驱动电压AVFL。
[0224]由此,如图44所示,在施加有发光驱动电压A VFL的点灯期间Hfl,第一发光元件部 DEL发光。另外,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例如驱动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而选择的驱动电极Tx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在驱动选择期间Htx,当无法施加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电压差时,暂时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另外,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驱动选择期间Htx是暂时性的,因此,难以识别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发光被熄灭或者减弱。即使在驱动选择期间Htx,施加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电压差,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发光与点灯期间Hfl内的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发光连续,因此难以识别出不协调。
[0225]EL点灯定时生成电路18例如将点灯期间为低电平(L)、非点灯期间为高电平(H), 生成与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点灯量对应的非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Stim,向Tx定时合成电路19供给。因此,如图44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进一步在非点灯期间的输入有脉冲信号Stim 的期间,也暂时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其结果,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点灯量根据基于控制部11的指令由电压控制电路17控制的施加于第二电极部32的脉冲信号Stim发生变化。
[0226]如以上说明,在实施方式4的输入装置2中,第一电极部31具备设在一个层中的多个第一导电层,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 脉冲在反向偏压方向上升的驱动信号脉冲Sg施加于第一电极部31的多个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该反向偏压方向是相对于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之间的正向偏压方向的施加电压相反的方向。
[0227]具体地,实施方式4的输入装置2具备向第一电极部31供给电压的第一电极驱动器 14、向第二电极部32供给电压的第二电极驱动器15、以及检测在俯视下与第一基板21的第一表面201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变化的、第一电极部与第三电极部33之间的电场变化而作为响应于驱动信号脉冲Sg的检测信号Vdet的接近检测处理部40。而且,如上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14将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作为驱动电极的检测块而以时分方式进行扫描,将驱动信号脉冲Sg向所扫描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驱动电极Tx)供给。
[0228]实施方式4的输入装置2在起到正面光的功能时,若第二电极驱动器15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除了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施加电压之外,还施加发光驱动电压A VFL,则第一发光元件部DEL进行发光。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的整个第一导电层施加脉冲在反向偏压方向上升的非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Stim。
[0229]由此,即使在多个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施加有驱动信号,输入装置2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而且,通过将施加于第一电极部31的整个第一导电层的非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Stim的脉冲宽度设为可变,能够控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点灯的点灯量。如此,即使向第一电极部31的驱动电极Tx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输入装置2也能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意外发光。[〇23〇](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
[0231]其次,利用图1、图6、图7、图45至图49,说明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2的驱动控制。作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2,以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2为例进行说明, 但是,还可以适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和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任何输入装置。图4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第一驱动电极驱动器以及第二驱动电极驱动器的说明图。第一电极部31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阴极,第二电极部32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阳极。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和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232]如图45所示,实施方式4的第一电极驱动器14具备第一电极控制部141、Tx定时合成电路19以及Tx缓冲器16。第一电极控制部141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生成驱动信号Vtx,向Tx定时合成电路19供给。控制部11向EL点灯定时生成电路18提供使显示部9点灯的显示同步信号Vp和点灯量信号Vg。显示同步信号Vp是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与显示的更换同步发光的请求信号,EL点灯定时生成电路18在显示同步信号Vp之后基于点灯量信号 Vg生成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JL点灯定时生成电路18例如将点灯期间为高电平(H)、 非点灯期间为低电平(L),生成与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点灯量对应的脉冲宽度的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向Tx定时合成电路19供给。
[0233]第二电极驱动器15具备第二电极控制部151以及电压控制电路17。第二电极控制部151向电压控制电路17供给恒定电压的电力。电压控制电路17基于从控制部11供给的控制信号,控制向输入装置2的第二电极部32供给的电压。
[0234]在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为非点灯状态时,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电压控制电路17 使第二电极部32的电压Va接近第一电极部31的电压Vk(参照图47),即使第一发光元件部 DEL为点灯状态,也维持原来的电压。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施加脉冲的上升沿方向为反向偏压方向的驱动信号脉冲Sg。由此,在驱动选择期间Htx, 即使施加有驱动信号脉冲Sg,反向偏压方向的电压差只是施加于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之间,因此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而且,如图47所示,若第一电极驱动器14驱动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则通过施加于从驱动电极 Txl至驱动电极Tx4的任一驱动信号脉冲Sg,也抑制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
[0235]图46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驱动控制时序图。如图46所示,第一电极控制部141 在从控制部11接收驱动信号Vtx之前接收请求信号Vtxin。在第一期间H1中,请求信号Vtxin 不会与显示同步信号Vp以及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重叠。
[0236]在第一期间H1中,为了生成点灯脉冲Sel,来自EL点灯定时生成电路18的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反转。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的反转信号和驱动信号Vtx合成,供给至 Tx缓冲器16 Jx缓冲器16向在扫描方向Scan依次选择的驱动电极Txn(第一电极部31的一部分)供给合成了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的输出。
[0237]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的脉冲的上升沿方向是相对于基准电压信号Sref相反的方向。在第一期间HI中,点灯脉冲Sel是脉冲在正向偏压方向上升的脉冲。当施加有点灯脉冲Sel时,正向偏压方向的发光驱动电压A VFL施加于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 之间,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点灯脉冲Sel由多个脉冲构成,可以通过调制脉冲宽度来控制第一发光兀件部DEL的发光量。
[0238]在第二期间H2中,请求信号Vtxin与显示同步信号Vp重叠。在第二期间H2中,为了生成点灯脉冲Sel,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反转。而且,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的反转信号迟延,以便在比驱动信号Vtx更晚的定时合成,之后与驱动信号Vtx—起供给至Tx缓冲器16。Tx缓冲器16向在扫描方向Scan依次选择的驱动电极Txn (第一电极部31的一部分) 供给合成了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 1的输出。在第二期间H2中,点灯脉冲Se 1—旦施加于输入装置2的第一电极部31,则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如此,在请求信号Vtxin和显示同步信号Vp重叠时,第一电极驱动器14驱动驱动信号Vtx之后再驱动点灯脉冲Sel。
[0239]在第三期间H3中,请求信号Vtxin以及驱动信号Vtx的定时不与显示同步信号Vp重叠,但是与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重叠。在第三期间H3中,为了生成点灯脉冲Sel,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反转。该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的反转信号从接收到请求信号 Vtxin之后被分割。请求信号Vtxin之后被分割的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的反转信号的一部分迟延相当于驱动信号Vtx的量。
[0240]Tx缓冲器16向在扫描方向Scan上依次选择的驱动电极Txn(第一电极部31的一部分)供给第一点灯脉冲Sell、驱动信号脉冲Sg以及第二点灯脉冲Sel2。第一点灯脉冲Sell和驱动信号脉冲Sg的脉冲上升沿方向是相对于基准电压信号Sref相反的方向。第一点灯脉冲 Sell和第二点灯脉冲Sel2的脉冲上升沿方向与基准电压信号Sref相同的方向。在第三期间 H3中,驱动信号脉冲Sg夹在第一点灯脉冲Sell与第二点灯脉冲Sel2之间来施加。如果第一点灯脉冲Sell或者第二点灯脉冲Sel2施加于输入装置2的第一电极部31,则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第一点灯脉冲Sell或者第二点灯脉冲Sel2是将第一期间H1或者第二期间H2的点灯脉冲Sel分割为两个的状态。第一点灯脉冲Sell和第二点灯脉冲Sel2整体上能够发出与第一期间H1或者第二期间H2的点灯脉冲Sel的发光量相同程度的光。如此,在请求信号 Vtxin以及驱动信号Vtx的定时不与显示同步信号Vp重叠但是与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 重叠时,第一电极驱动器14在驱动信号脉冲Sg的前后驱动点灯脉冲Sel。[〇241]在第四期间H4中,请求信号Vtxin的定时与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重叠,但是, 驱动信号Vtx的定时不与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重叠。在第四期间H4中,为了生成点灯脉冲Sel,来自EL点灯定时生成电路18的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反转。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ELreq的反转信号和驱动信号Vtx合成,供给至Tx缓冲器16 Jx缓冲器16向在扫描方向 Scan依次选择的驱动电极Txn(第一电极部31的一部分)供给合成了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的输出。在第四期间H4中,在施加点灯脉冲Sel之后立刻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基于点灯脉冲Sel和驱动信号Vtx的驱动信号脉冲Sg是连续的,因此接近检测处理部40检测图6 示出的驱动信号脉冲Sg下降时的波形V0和波形VI的电压差的绝对值| A V|。
[0242]图47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通过一脉冲的驱动信号驱动的驱动控制时序图。考虑到上述的第四期间H4,优选地,输入装置2的接近检测处理部40检测图47中箭头所示的驱动信号脉冲Sg的下降时的电压差。
[0243]图48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和一脉冲的驱动信号不重叠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图49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和一脉冲的驱动信号重叠,驱动信号的扫描赶超点灯期间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如上所述, 控制部11单独设置驱动选择期间Htx和点灯期间Hfl。因此,当图1示出的第一电极驱动器14 驱动图7示出的驱动电极Tx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时,如图48的例子所示,有时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4的全部处于相同的第一期间H1。另外,如图49所示,驱动驱动电极 Txl时为第一期间H1,驱动驱动电极Tx2时为第二期间H2。另外,如图49所示,驱动驱动电极 Tx3时为第三期间H3,驱动驱动电极Tx4时为第四期间H4。
[0244]如以上说明,第一电极驱动器14施加脉冲在正向偏压方向上升的点灯脉冲Sel,根据点灯脉冲Sel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输入装置2在起到正面光的功能时,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以对应于点灯脉冲Sel的发光量发光。
[0245]在驱动信号脉冲Sg之前通知的驱动信号脉冲Sg的请求信号Vtxin与点灯脉冲Sel 之前通知的点灯脉冲的请求信号(显示同步信号Vp)重叠时(第二期间H2时),第一电极驱动器14向第一电极部31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之后,向第一电极部31施加点灯脉冲Sel。由此, 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不重叠,同时实现驱动电极Tx的驱动和第一发光元件部DEL 的发光。
[0246]第一电极驱动器14在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重叠时(第三期间H3时),在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重叠的定时,将点灯脉冲Sel分割为前后之后,按照被分割的第一点灯脉冲Se 11、驱动信号脉冲Sg、被分割的第二点灯脉冲Se 12的顺序,施加于第一电极部31。由此,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实质性不重叠,能够同时实现驱动电极Tx的驱动和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发光。
[0247]第一电极驱动器14在只有驱动信号脉冲的请求信号Vtxin与点灯脉冲Sel重叠时 (第四期间H4时),按照点灯脉冲Sel、驱动信号脉冲Sg的顺序,施加于第一电极部31。由此, 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实质性不重叠,能够同时实现驱动电极Tx的驱动和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发光。[〇248]在第一期间H1、第二期间H2、第三期间H3、第四期间H4中的任一期间内,不管第一发光元件部DEL是点灯还是非点灯,第一电极驱动器14都能够以恒定的定时供给驱动信号脉冲Sg。由此,即使第一发光元件部DEL是点灯或者非点灯的任意状态,输入装置2的接近检测的精度也不会发生变化。
[0249](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
[0250]其次,利用图1、图6、图7、图50至图53,说明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的驱动控制。作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以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2为例子进行说明,但是,还可以适用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和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任意输入装置。图50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的驱动控制时序图。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和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251]如图50所示,即使驱动信号Vtx以多脉冲方式施加于各驱动电极Tx,如果按照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中说明的方法进行驱动,则还是能够同时实现点灯驱动和接近检测驱动。 如图50所示,第一电极驱动器14 一次施加两个驱动信号脉冲Sg。在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 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第一点灯脉冲Sell、第二点灯脉冲Sel2)的脉冲上升沿方向是与基准电压信号Sref相反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驱动器14能够进行按照各第一期间H1、第二期间H2、第三期间H3以及第四期间H4的驱动。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的驱动控制的详细情况与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的输入装置2的驱动控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252]图51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利用多脉冲的驱动信号驱动的驱动控制时序图。考虑到上述的第四期间H4,优选地,输入装置2的接近检测处理部40检测图51中箭头所示的驱动信号脉冲Sg的下降时的电压差。
[0253]图52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和多脉冲的驱动信号不重叠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图53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和多脉冲的驱动信号重叠,驱动信号的扫描赶超点灯期间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如上所述, 控制部11单独设置驱动选择期间Htx和点灯期间Hfl。因此,当图1示出的第一电极驱动器14 驱动图7示出的驱动电极Tx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线扫描时,如图52的例子所示,有时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2的全部处于相同的第一期间H1。另外,如图53所示,驱动驱动电极 Txl时为第三期间H3,驱动驱动电极Tx2时也是第三期间H3。如此,第一电极驱动器14在要求点灯的期间内以时分方式扫描驱动电极Tx时,优先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比驱动信号迟些施加点灯脉冲Sel。由此,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实质性不重叠,能够同时实现驱动电极Tx的驱动和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发光。
[0254](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
[0255]其次,利用图1、图6、图7、图54至图57,说明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的驱动控制。作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以实施方式1的输入装置2为例子进行说明,但是,还可以适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和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任一输入装置。图54是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驱动控制时序图。此外,对于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以及实施方式3和它们的各变形例中说明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〇256]如图54所示,即使驱动信号Vtx以多脉冲方式施加于各驱动电极Tx,如实施方式4 的变形例2中说明,如果在第一期间H1、第二期间H2、第四期间H4内进行相同的驱动,则在第一期间H1、第二期间H2、第四期间H4中,也能够同时实现点灯驱动和接近检测驱动。在第一期间H1、第二期间H2、第四期间H4中,驱动信号脉冲Sg和点灯脉冲Sel的脉冲上升沿方向是与基准电压信号Sref?相反的方向。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和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 2的输入装置2在第三期间H3内的驱动不同。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的第一期间 H1、第二期间H2、第四期间H4内的驱动控制的详细情况与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以及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的输入装置2的驱动控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257]第一电极控制部141生成第一点灯脉冲Sell、第二点灯脉冲Sel2和第三点灯脉冲 Sel3。第一点灯脉冲Sell与第二点灯脉冲Sel2之间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第二点灯脉冲 Sel2与第三点灯脉冲Sel3之间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〇258]如图54所示,第一期间H1、第二期间H2或者第四期间H4内的驱动信号脉冲Sg的低电压是基准电压信号Sref的电压。相对于此,第三期间H3内的驱动信号脉冲Sg的低电压是比基准电压信号Sref低的低电压,成为第一点灯脉冲Sell的低电压。在第三期间H3中,向驱动电极Txn施加点灯脉冲Sell之后立即施加驱动信号脉冲Sg。第三期间H3的高电压可以是相对于第一期间Hl、第二期间H2或者第四期间H4内的驱动信号脉冲Sg的高电压低的低电压。
[0259]第一点灯脉冲Sell的脉冲上升沿方向和驱动信号脉冲Sg的脉冲上升沿方向是相反方向。因此,第一电极驱动器14能够将第一点灯脉冲Sell的脉冲下降沿和驱动信号脉冲Sg的脉冲上升沿连续起来施加。
[0260]驱动信号脉冲Sg的脉冲上升沿方向和第二点灯脉冲Se12的脉冲上升沿方向是相反方向。因此,第一电极驱动器14能够将驱动信号脉冲Sg的脉冲下降沿和第二点灯脉冲Sel2的脉冲上升沿连续起来施加。另外,第一电极驱动器14还可以将第二点灯脉冲Sel2的脉冲下降沿和下一个驱动信号脉冲Sg的脉冲上升沿连续起来施加。
[0261]驱动信号脉冲Sg的脉冲上升沿方向和第三点灯脉冲Sel3的脉冲上升沿方向是相反方向。因此,第一电极驱动器14能够将驱动信号脉冲Sg的脉冲下降沿和第三点灯脉冲Sel3的脉冲上升沿连续起来施加。
[0262]与图50示出的时序图相比,从图54示出的时序图中可知,能够抑制第三期间H3内的点灯驱动迟延。
[0263 ] 若在第三期间H3内,第一点灯脉冲Se 11、第二点灯脉冲Se 12、第三点灯脉冲Se 13施加于第一电极部31,则第一发光元件部DEL发光。驱动信号脉冲Sg分别夹在第一点灯脉冲Se 11、第二点灯脉冲Se 12和第三点灯脉冲Se 13之间来施加。如此,在第三期间H3内,第一电极驱动器14在驱动信号脉冲Sg的前后驱动点灯脉冲Sel。
[0264]图55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非点灯状态下,利用多脉冲的驱动信号驱动的驱动控制时序图。考虑到上述的第四期间H4,优选地,输入装置2的接近检测处理部40检测图55中箭头所示的驱动信号脉冲Sg的下降沿时的电压差。
[0265]图56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和多脉冲的驱动信号不重叠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图57是在第一发光元件为点灯状态下,点灯驱动的点灯期间和多脉冲的驱动信号重叠,驱动信号的扫描赶超点灯期间时的驱动控制时序图。如上所述,控制部11单独设置驱动选择期间Htx和点灯期间Hf!。因此,当图1示出的第一电极驱动器14驱动图7示出的驱动电极Tx以使其以时分方式依次扫描时,如图56的例子所示,有时从驱动电极Txl至驱动电极Tx2的全部处于相同的第一期间H1。另外,如图57所示,驱动驱动电极Txl时为第三期间Η3,驱动驱动电极Τχ2时也是第三期间Η3。如此,第一电极驱动器14在要求点灯的期间内以时分方式依次扫描驱动电极Tx时,优先施加驱动信号,比驱动信号迟些施加点灯脉冲Sel。
[0266]如上所述,与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相比,在第三期间H3中,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能够缩短比驱动信号迟些施加点灯脉冲Sel的延迟时间。由此,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3的输入装置2能够增加一次施加于各驱动电极Tx的多脉冲的数量。
[0267]在以上说明的第一电极部31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阴极,第二电极部32是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阳极的实施方式4的各变形例中,还可以是第一电极部31为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阳极,第二电极部32为第一发光元件部DEL的阴极。
[0268]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内容只是一种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当然,在未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的适当的变更均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0269]例如,发光层22并不限定于有机层,还可以是无机层。另外,发光层还可以是发光二极管。发光层22可以是通过蒸镀多层而发出白色光的,或者是分别形成有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各发光层的发光层。在同一平面上排列红色(R)、绿色(G)、蓝色(B)等多颜色而获得白色显示的发光层22时,最佳的电流值根据各颜色的发光元件部而不同。输入装置2在根据各颜色的发光元件部使电流值的最佳时,若在第一电极部31的相同导电层上配置相同颜色的发光元件部,则容易实现电流值的最佳化。
[0270]另外,上述的第一电极部31的第一导电层、第二电极部32的第二导电层、第三电极部的第三导电层、第四导电层35、35G、35H、第五导电层35C、35D、35E分别可以是单层,还可以是层叠多个层。
[0271]例如,实施方式1、2、3、4以及各变形例的输入装置2可以适用于电视装置、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便携式终端装置或者摄像机等所有领域的电子设备。换言之,具备实施方式1、2、3、4以及各变形例的输入装置2以及显示部9的带有接近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I可以适用于将从外部输入的影像信号或者在内部生成的影像信号作为图像或者影像进行显示的所有领域的电子设备。
[0272](本方面的构成)
[0273]另外,本实施方式还可以形成为如下构成。
[0274](I)—种输入装置,具备:
[0275]第一基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
[0276]第一发光元件部,具有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部设在所述第二表面侧,所述第二电极部设在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不同的层中,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并设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并且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以及
[0277]第三电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部绝缘设置,并用于检测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
[0278](2)根据(I)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279]所述第一电极部具备设在一个层中的多个第一导电层,
[0280]所述第二电极部具备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
[0281](3)根据(I)或(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282]所述第三电极部具备设在一个层中的多个第三导电层。
[0283](4)根据(I)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284]所述第一电极部具备设在一个层中的多个第一导电层,
[0285]所述第二电极部具备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
[0286]所述第三电极部具备第三导电层,所述多个第三导电层设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不同的一个层中。
[0287](5)根据(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288]所述第一导电层具备在俯视下沿一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并且沿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形状与所述发光层接触,
[0289]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能够沿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形状发光。
[0290 ] (6)根据(I)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291 ]所述第一电极部具备多个第一导电层,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层设在一个层中,
[0292]所述第二电极部具备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
[0293]所述第三电极部具备多个第三导电层,所述多个第三导电层设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同的层中。
[0294](7)根据(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295]所述第一导电层隔着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具有在俯视下沿一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296]所述第三导电层隔着所述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具有在俯视下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297]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交叉的部分具备多个第四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层用于连接被所述第三导电层分割的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端部之间,所述第四导电层以相对于所述第三导电层绝缘的状态跨越所述第三导电层,
[0298]所述第四导电层在第一触点部与所述发光层的一部分电连接。
[0299](8)根据(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00]所述第一导电层是隔着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在俯视下分散存在的岛状,
[0301]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交叉的部分具备多个第四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层对夹着所述第三导电层的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端部之间进行连接,所述第四导电层以相对于所述第三导电层绝缘的状态跨越所述第三导电层,通过所述第四导电层连接的方向在一方向上延伸,
[0302]所述第三导电层隔着所述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具有在俯视下沿与通过所述第四导电层连接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303]所述第四导电层在第一触点部与所述发光层的一部分电连接。
[0304](9)根据(8)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05]所述第一电极部的第一导电层的外形形状是在俯视下以绝缘方式填埋所述第三电极部中相邻的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的开口的形状。
[0306](10)根据(8)或(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07]所述第一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是透光性导电材料。
[0308](11)根据(7)至(10)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09]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能够沿所述第四导电层与所述发光层接触的形状发光。
[0310](12)根据(I)至(11)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11]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具备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比所述发光层靠向所述第一表面。
[0312](13)根据(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13]所述第一遮光部设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同的层中并且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宽度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扩展的宽幅部分,所述交叉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四导电层的交叉方向的最大长度长。
[0314](14)根据(11)或(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15]所述第一遮光部由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形成。
[0316](15)根据(7)至(11)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17]所述第四导电层由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材料形成。
[0318](16)根据(1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19]所述发光层以使所述第一触点部的与所述第二表面平行的截面的面积随着接近所述第二表面而变小的方式设有凸部,
[0320]所述第四导电层由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形成,所述第四导电层覆盖所述凸部的侧面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倾斜的倾斜面。
[0321](17)根据⑴至(16)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22]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第二发光元件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具备第二触点部,所述第二触点部与在相邻的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延伸的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连接,并且与所述发光层的一部分电连接。
[0323](18)根据(17)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24]所述第一导电层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借助第五导电层与所述发光层连接。
[0325](19)根据(17)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26]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具备比所述发光层靠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遮光部,
[0327]所述第二遮光部设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同的层中并且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宽度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扩展的宽幅部分,所述第二遮光部的所述交叉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二触点部的交叉方向的最大长度长。
[0328](20)根据(17)至(19)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29]—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的发光面积比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的发光面积大。
[0330](21)根据(17)至(20)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31]所述输入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靠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心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的面积比靠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端部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的面积大。
[0332](22)根据(17)至(21)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33]所述输入装置具备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靠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心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的每单位面积数量比靠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端部的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的每单位面积数量多。
[0334](23)根据(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35]所述第一导电层隔着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具有在俯视下沿一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336]所述第三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337]所述发光层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并且具备向所述第二表面侧突出的多个凸部,
[0338]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借助所述凸部与所述发光层连接,
[0339]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能够沿所述第四导电层与所述发光层接触的形状发光。
[0340](24)根据(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41]所述第一导电层隔着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具有在俯视下沿一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342]所述第三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343]所述发光层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并且具备向所述第二表面侧突出的多个凸部,
[0344]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借助第四导电层与所述发光层的凸部连接。
[0345](25)根据(2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46]所述第四导电层由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形成,所述第四导电层覆盖一个所述发光层的所述凸部的侧面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倾斜的倾斜面。
[0347](26)根据(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48]所述第一导电层隔着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具备在俯视下沿一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349]所述第三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
[0350]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借助第四导电层与所述发光层连接,
[0351]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能够沿所述第四导电层与所述发光层接触的形状发光。
[0352 ] (27)根据(2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53]在俯视下,所述发光层配置成多个岛状,一个所述发光层与一个所述第一导电层重叠,并且所述发光层的面积在所述第四导电层的面积以下。
[0354](28)根据(I)至(27)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55]所述发光层是有机发光层。
[0356](29)根据(I)至(28)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57]所述第一电极部、所述第二电极部以及第三电极部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侧。
[0358](30)根据(I)至(4)、(23)至(27)中任一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59]所述第三电极部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侧,所述第一电极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部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表面侧。
[0360](31)根据(30)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61]所述输入装置具备覆盖基板,所述覆盖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三电极部位于所述覆盖基板。
[0362](32)—种输入装置,具备:
[0363]第一基板,具备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
[0364]第一发光元件部,具有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部设在所述第二表面侧,所述第二电极部设在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不同的层中,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并设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并且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以及
[0365]第三电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部绝缘设置,并根据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的坐标输入能够向外部输出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之间的电场变化,
[0366]所述第一电极部具备设在一个层中的多个第一导电层,
[0367]所述第二电极部具备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第一导电层重叠的大小的第二导电层,
[0368]脉冲沿反向偏压方向上升的驱动信号脉冲施加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所述反向偏压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发光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正向偏压方向的施加电压相反的方向。
[0369](33)根据(3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70]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
[0371]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供给电压;
[0372]第二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二电极部供给电压;以及
[0373]接近检测处理部,将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三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作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接近检测信号进行处理,
[0374]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将所述第一电极部的一部分作为驱动电极,以时分方式进行扫描,并将所述驱动信号脉冲向所扫描的所述第一电极部的一部分供给。
[0375](34)根据(32)或(3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76]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
[0377]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供给电压;
[0378]第二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二电极部供给电压;以及
[0379]接近检测处理部,将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三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作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接近检测信号进行处理,
[0380]所述第二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发光。
[0381](35)根据(3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82]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施加脉冲沿所述反向偏压方向上升的非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
[0383](36)根据(32)或(3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84]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
[0385]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供给电压;
[0386]第二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二电极部供给电压;以及
[0387]接近检测处理部,将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三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作为响应于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接近检测信号进行处理,
[0388]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施加脉冲沿所述正向偏压方向上升的点灯脉冲,根据所述点灯脉冲使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发光。
[0389 ] (37)根据(3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90]当在所述驱动信号脉冲之前通知的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请求信号和在所述点灯脉冲之前通知的点灯脉冲的请求信号重叠时,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施加所述驱动信号脉冲之后,向所述第一电极部施加所述点灯脉冲。
[0391](38)根据(3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92]在所述驱动信号脉冲和所述点灯脉冲重叠时,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在所述驱动信号脉冲和所述点灯脉冲重叠的定时,在将所述点灯脉冲分割为前后的基础上,按照被分割的第一点灯脉冲、所述驱动信号脉冲、被分割的第二点灯脉冲的顺序向所述第一电极部施加。
[0393 ] (39)根据(38)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94]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将所述第一点灯脉冲的脉冲下降沿和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脉冲上升沿连续起来施加。
[0395 ] (40)根据(3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0396]当所述点灯脉冲仅与在所述驱动信号脉冲之前通知的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请求信号重叠时,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按照所述点灯脉冲、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顺序向所述第一电极部施加。
[0397](4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0398]输入装置;以及
[0399]显示部,配置在所述输入装置的第二表面侧,能够在第一表面侧显示图像,
[0400]所述输入装置具备:
[0401 ]第一基板,具有所述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表面;
[0402]第一发光元件部,具有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部设在所述第二表面侧,所述第二电极部设在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不同的层中,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并设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并且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以及
[0403]第三电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部绝缘设置,并用于检测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
【主权项】
1.一种输入装置,具备:第一基板,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发光元件部,具有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部设在所述第 二表面侧,所述第二电极部设在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不同的层中,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 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并设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并且所述发光 层与所述第二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以及第三电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部绝缘设置,并用于检测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表面 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具备设在一个层中的多个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极部具备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第一导电层重 叠的大小,所述第三电极部具备第三导电层,所述多个第三导电层设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不同的一个层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具备在俯视下沿一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并且沿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形 状与所述发光层接触,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能够沿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形状发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具备多个第一导电层,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层设在一个层中,所述第二电极部具备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在俯视下与多个第一导电层重 叠的大小,所述第三电极部具备多个第三导电层,所述多个第三导电层设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 同的层中。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隔着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具有在俯视下沿一方向连续延伸 的形状,所述第三导电层隔着所述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具有在俯视下沿与所述第一 导电层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交叉的部分具备多个第四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 层用于连接被所述第三导电层分割的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端部之间,所述第四导电层以相对 于所述第三导电层绝缘的状态跨越所述第三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层在第一触点部与所述发光层的一部分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是隔着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在俯视下分散存在的岛状,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交叉的部分具备多个第四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 层对夹着所述第三导电层的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端部之间进行连接,所述第四导电层以相对 于所述第三导电层绝缘的状态跨越所述第三导电层,通过所述第四导电层连接的方向在一 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三导电层隔着所述绝缘层重叠于所述发光层,并且具有在俯视下沿与通过所述 第四导电层连接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连续延伸的形状,所述第四导电层在第一触点部与所述发光层的一部分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具备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比所述发光层靠向所述第一表面。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发光层以使所述第一触点部的与所述第二表面平行的截面的面积随着接近所述 第二表面而变小的方式设有凸部,所述第四导电层由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形成,所述第四导电层覆盖所述凸部的侧面相 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倾斜的倾斜面。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第二发光元件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部具备第二触点部,所述第 二触点部与在相邻的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延伸的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连接,并且与所 述发光层的一部分电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脉冲沿反向偏压方向上升的驱动信号脉冲施加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层的一部分,所述 反向偏压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发光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 间的正向偏压方向的施加电压相反的方向。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供给电压;第二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二电极部供给电压;以及接近检测处理部,将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 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三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作为响应于 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接近检测信号进行处理,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将所述第一电极部的一部分作为驱动电极,以时分方式进行扫 描,并将所述驱动信号脉冲向所扫描的所述第一电极部的一部分供给。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供给电压;第二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二电极部供给电压;以及接近检测处理部,将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 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三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作为响应于 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接近检测信号进行处理,所述第二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施加正向偏压方向的 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发光。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施加脉冲沿所述反向偏压方向上升的非点灯期间的脉冲信号。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输入装置还具备: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供给电压;第二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二电极部供给电压;以及接近检测处理部,将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 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三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作为响应于 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接近检测信号进行处理,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施加脉冲沿所述正向偏压方向上升的点灯脉冲,根据所述点灯脉 冲使所述第一发光元件部发光。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当在所述驱动信号脉冲之前通知的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请求信号和在所述点灯脉冲 之前通知的点灯脉冲的请求信号重叠时,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部施加所述 驱动信号脉冲之后,向所述第一电极部施加所述点灯脉冲。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在所述驱动信号脉冲和所述点灯脉冲重叠时,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在所述驱动信号脉 冲和所述点灯脉冲重叠的定时,在将所述点灯脉冲分割为前后的基础上,按照被分割的第 一点灯脉冲、所述驱动信号脉冲、被分割的第二点灯脉冲的顺序向所述第一电极部施加。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将所述第一点灯脉冲的脉冲下降沿和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脉冲 上升沿连续起来施加。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当所述点灯脉冲仅与在所述驱动信号脉冲之前通知的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请求信号 重叠时,所述第一电极驱动器按照所述点灯脉冲、所述驱动信号脉冲的顺序向所述第一电 极部施加。19.一种显不装置,具备:输入装置;以及显示部,配置在所述输入装置的第二表面侧,能够在第一表面侧显示图像,所述输入装置具备:第一基板,具有所述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表面;第一发光元件部,具有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和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部设在所述第 二表面侧,所述第二电极部设在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不同的层中,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 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并设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并且所述发光 层与所述第二电极部的至少一部分电接触;以及第三电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部绝缘设置,并用于检测在俯视下与所述第一表面 重叠的位置上的、根据接近物体的坐标发生变化的、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之间的电场的变化。
【文档编号】G06F3/045GK106020524SQ201610181681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8日
【发明人】中西贵之, 玉置昌哉, 矢田竜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