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5950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将可动侧板可移动地配置在一对基座侧板之间所形成的商品容纳通路中,根据所投入的商品高度尺寸,改变与基座侧板之间的商品通过宽度。
根据这种商品容纳装置,由于通过适当地移动可动侧板,可使商品通过宽度与商品高度尺寸相适应,所以在商品容纳装置通路中,能够以稳定的姿势容纳商品,不会产生因商品姿势混乱造成的商品堵塞。
另外,如果将可动侧板配置在将一对基座侧板分割为二的中间位置上,则可以将商品分别容纳在可动侧板与各基座侧板之间,因此,可增加商品的容纳数量。
在这种商品容纳装置中,在可动侧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设置卡合突起,另一方面,在配置在基座侧板相互间的上方框架和下方框架上分别设置多个卡合槽,通过使卡合突起择一地与卡合槽卡合,以与基座侧板平行的方式将可动侧板定位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商品容纳装置中,需要根据所容纳的商品的种类来设置卡合槽,为了容纳多种商品,则卡合槽的数目也要多。在此,作为与可动侧板的卡合突起卡合的下方框架来说,通常是兼用它作为构成商品容纳通路的下端部的通路构成部件。由于该通路构成部件是承受商品负荷的部分,所以在设置了多个卡合槽的情况下,强度不好。
另一方面,在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通过平行连杆等连杆机构,将一方的基座侧板和可动侧板之间互相连结。根据这种商品容纳装置,利用连杆机构可使可动侧板总是维持与基座侧板平行的状态。因此,例如在只在上方框架上形成了卡合槽的情况下,如果使设置在可动侧板上端部的卡合突起与该槽卡合,则可以不需要下方框架,也可定位地保持该可动侧板,就不用担心产生作为下方框架的通路构成部件的强度问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
特开平8-55273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8-87666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10-124742号公报但是,在利用连杆机构将可动侧板和基座侧板之间连结的商品容纳装置中,当将可动侧板配置在一对基座侧板的中间位置上时,由于在一个基座侧板和不可动侧板之间存在有连杆机构,所以难以增加商品容纳数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引起通路构成部件的强度问题、可与多种商品相对应且可以增大商品容纳数量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是,在相互对向的一对基座侧板之间形成商品容纳通路,同时,以接近或离开这些基座侧板的方式可移动地配设可动侧板,通过移动该可动侧板,来改变与基座侧板之间的商品通过宽度,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通过保持装置择一地配置在从至少一个基座侧板隔开的分割位置和与一个基座侧板相邻的退避位置上的第一可动侧板;和,通过连杆机构以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进行平行移动的方式与该第一可动侧板连结的第二可动侧板,由此构成了上述可动侧板。
另外,本发明权利要求2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特征是,在上述的权利要求1中,上述保持装置包括在架在一对的基座侧板之间的定位用框架部件和第一可动侧板之间构成的上部保持装置;和,在构成商品容纳通路下端部的通路构成部件和第一可动侧板之间构成的下部保持装置。
另外,本发明权利要求3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特征是,在上述的权利要求2中,上述下部保持装置,在第一可动侧板上设置卡合突部,另一方面,在通路构成部件上形成多个卡合槽孔,通过使卡合突部择一地与卡合槽孔卡合,可定位保持第一可动侧板。
另外,本发明权利要求4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特征是,在上述的权利要求1中,上述连杆机构包括配设在第一可动侧板和第二可动侧板中的任何一个上、沿着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滑动体;和,将各自的一端部以分别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可摆动地支承在第一可动侧板和第二可动侧板中的任一个上的同时、将各自的另一端部以分别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可摆动地且以互相平行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滑动体上的上下一对的连杆。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具备分别通过保持装置择一地配置在从至少一个基座侧板隔开的分割位置和与一个基座侧板相邻的退避位置上的第一可动侧板;和,通过连杆机构以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进行平行移动的方式与该第一可动侧板连结的第二可动侧板,由此构成了上述可动侧板,所以,第二可动侧板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总是维持平行状态。因此,如果由保持装置只保持第一可动侧板,就可充分地规定第二可动侧板的位置,即使在容纳多种商品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在通路构成部件上设置多个卡合槽孔,因此,不用担心其强度的问题。而且,如果以使第一可动侧板和第二可动侧板互相接近的方式将第一可动侧板配置在分割位置,则可以在可动侧板和各个基座侧板之间容纳各种商品,因此可以增大商品的容纳数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一方式配置了可动侧板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二方式配置了可动侧板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三方式配置了可动侧板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采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自动售货机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一方式配置了商品投入导向装置的状态的剖面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二方式配置了商品投入导向装置的状态的剖面侧视图。
图9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采用的姿势控制部件的立体图。
图10-1是表示图9所示的姿势控制部件的安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10-2是表示图9所示的姿势控制部件的安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10-3是表示图9所示的姿势控制部件的安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采用的第一可动侧板的侧视图。
图12是与图11所示的第一可动侧板相对应的第二可动侧板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采用的第一可动侧板的另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4是与图13所示的第一可动侧板相对应的第二可动侧板的侧视图。
图15是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采用的出口调节板的示意图。
图16是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采用的上部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解除了图16所示的上部保持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一方式配置了可动侧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从图18所示的状态使第二可动侧板向上方移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二方式配置了可动侧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从图20所示的状态使第一可动侧板向上方移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三方式配置了可动侧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10商品容纳架,11基座侧板,12商品容纳通路,40可动侧板,50连杆机构,51滑动体,52、53连杆,140第一可动侧板,240第二可动侧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商品容纳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图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商品容纳装置的图。如图6所示,该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可适用于销售罐装饮料和聚酯瓶装饮料等商品的自动售货机中,在构成于本体壳体1中的绝热构造的商品收存库2中具有商品容纳架10。
如图1~图5所示,商品容纳架10可将以横倒姿势投入的商品容纳在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收存库2中,另一方面,当给出销售指令时,可付出对应的商品,在左右一对的基座侧板11之间具有用于容纳商品的商品容纳通路12。商品容纳通路12通过在一对的基座侧板11之间配设多个通路构成部件所构成,可沿上下方向、并且前后地呈蛇行状延伸。上端开口是商品入口,另一方面,下端开口是商品出口。商品容纳通路12的前后进深长度是即使在直径最粗的商品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使其通过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商品收存库2的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具有相同结构的五个商品容纳通路12的商品容纳架10。以下,按照需要,从位于前方侧的通路开始,顺序称为第一商品容纳通路、第二商品容纳通路、第三商品容纳通路、第四商品容纳通路和第五商品容纳通路。
作为构成商品容纳通路12的通路构成部件来说,采用弯曲弓形体13和出口调节板14。弯曲弓形体13是具有与基座侧板11相互间距离相当的宽度、横截面作成弯曲状的薄板状部件,使弯曲内面相互地朝着内方,并且沿着上下方向以前后呈交错状的方式来配设。再者,图中的符号15是设置在弯曲弓形体13上的挡片。该挡片15是如下这样的部件,即,利用板簧或未图示的圈簧的弹性力向商品容纳通路12中突出来,通过与经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商品接触,干涉施加在商品上的冲击,同时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修正商品姿势。出口调节板14是在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下端部配置在与称为弯曲机械(ベンドメツク)的商品付出机构16相对向的位置上的板状部件,为了扩大和缩小与商品付出机构16之间的进深长度,以可按接近和离开商品付出机构16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配设于一对的基座侧板11之间。
在此,关于在各自的商品容纳通路12中、位于出口调节板14的正上方的弯曲弓形体(以下称为“下方自由弓形体13L”)来说,以上端边缘部为轴心,可摆动地配置的同时,在出口调节板14的内侧以与出口调节板14的上端边缘部相交叉的方式设置下端边缘部。因此,在移动出口调节板14的情况下,该下方自由弓形体13L与出口调节板14连动,进行适当摆动,可与出口调节板14的位置无关地使两者之间维持总是连续的状态。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所示,采用具有左右独立的挡板16a、16b的商品付出机构16。
另外,在商品容纳架10中,相对于各自的商品容纳通路12设置有顶部托架20。顶部托架20是用于从商品收存库2的前面开口将所投入的商品导向于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的板状部件,如图7和图8所示,以从商品容纳通路12向前方逐渐向上倾斜的方式来配设。具体地说,在顶部托架20的两侧边缘突出地设置支持轴部21,同时,在基座侧板11上形成托架支持槽22,通过将支持轴部21的突出端部插入托架支持槽22中,可将顶部托架20安装在一对的基座侧板1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与后方侧的商品容纳通路12相对应的顶部托架20位于基座侧板11的上方侧的同时,其全长逐渐变长。即,关于与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相对应的顶部托架20来说,在最下方是全长最短的,另一方面,关于与第五商品容纳通路12相对应的顶部托架20来说,在最上方是全长最长的。因此,对于与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相对应的长度最短的顶部托架20来说,通过设置在其中央部的支持轴部21,支持在基座侧板11上,另一方面,对于与另外的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相对应的顶部托架20来说,通过设置在前端部及后端部的支持轴部21,支持在基座侧板11上。
从图7和图8可看出,支持各自的顶部托架20的托架支持槽22均包含沿着基座侧板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部22a,另一方面,至少是位于基座侧板11前端侧的托架支持槽22具有前端规定部22b和后端规定部22c。前端规定部22b是从滑动部22a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并且,后端规定部22c是从滑动部22a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部分。
而且,在商品容纳通路12的前端侧位于最上位的弯曲弓形体(以下称为“上方可动弓形体13U”)的上端部与各自的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部相连接。具体地说明,在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中,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和上方可动弓形体13U的上端边缘相连续,两者构成为一体,另一方面,在其它的商品容纳通路12中,通过使与顶部托架20分体式地设置的上方可动弓形体13U的上端部与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部下面相连接,可以阻止两者分别沿着顶部托架20的倾斜方向的相对移动。
在如上这样构成的顶部托架20中,若通过抬起前端部使支持轴部21位于托架支持槽22的滑动部22a上,则可以使它相对于基座侧板11前后地移动,相对于各自的商品容纳通路12可使后端边缘部进行进退移动。具体地说,如果将顶部托架20向前方侧拉出,则如图7所示,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部,在商品容纳通路12的后端侧,从位于最上位的弯曲弓形体13隔开,使相互间的进深长度扩大,另一方面,如果将顶部托架20向后方侧压入,则如图8所示,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部,在商品容纳通路12的后端侧,接近位于最上位的弯曲弓形体13,使相互间的进深长度缩小。
而且,在所有的状态下,由于上方可动弓形体13U与顶部托架20的移动连动,因此,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部进深长度也与顶部托架20的移动连动地扩大和缩小。
而且,在各自的状态下,如果将顶部托架20的前端部向下方压下,则支持轴部21位于前端规定部22b或后端规定部22c上,只要不再次压下前端部,顶部托架20的支持轴部21就不会到达托架支持槽22的滑动部22a,因此,不用担心顶部托架20会不小心地移动。
因此,如图7所示,在投入直径较粗的商品的情况下,若将顶部托架20向前方侧拉出,使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部的进深长度与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的进深长度一起分别地扩大,与直径粗的商品相对应,则在从顶部托架20开始、通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时,可以修正商品的姿势,同时,在通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部时,可有效防止姿势混乱的情形。
相反,如图8所示,在投入直径较细的商品的情况下,若将顶部托架20向后方侧压入,使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部的进深长度与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的进深长度一起缩小,与直径细的商品相对应,则从顶部托架20开始、通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时,可以修正商品的姿势,同时,通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部时的间隙减小,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姿势混乱的情形。
其结果是,通过适当地改变顶部托架20的位置,不论所投入的商品的外径如何,都能以稳定的姿势将商品容纳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商品姿势混乱引起的出售错误或商品堵塞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顶部托架20和上方可动弓形体13U构成为一体,上方可动弓形体13U直接与顶部托架20连接,但不必局限于此,上方可动弓形体13U也可与顶部托架20连动地移动。例如,利用连杆机构将顶部托架20和上方可动弓形体13U之间连接,也可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是使位于最上位的弯曲弓形体13与顶部托架20连动,但使多个弯曲弓形体13与顶部托架20连动也可以。
另一方面,在上述商品容纳架10中,姿势控制部件30分别通过支持轴31设置在顶部托架20和商品容纳通路12之间。
支持轴31是横截面作成一样的圆形状的长条的线状部件,它在位于顶部托架20和商品容纳通路12之间的部分上,架设在一对的基座侧板11之间。
如图9所示,姿势控制部件30具有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其横截面作成大致是L字形,在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上具有固定部件32和一对的固定导向件33。如图10-1所示,固定部件32具有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立起的第一弹性部32a、从第一弹性部32a向着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的会合部方向弯曲延伸的第二弹性部32b、和从第二弹性部32b的延伸端部向外方稍微弯曲的导入部32c,它由富有弹性的金属薄板成形为一体。固定导向件33具有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立起的第一导向部33a、和从第一导向部33a向着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的会合部方向弯曲延伸的第二导向部33b,它是通过适当地切去第一姿势控制部分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的一部分而构成的。
如图10-1所示,固定导向件33的第二导向部33b,在确保在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存在与支持轴31的外径相对应的间隙的状态下,以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进行延伸。与此相对,固定部件32的第二弹性部32b随着离开第一弹性部32a而以逐渐接近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状态进行倾斜延伸,在该延伸端部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确保比支持轴31的外径小的间隙。
如上述这样构成的姿势控制部件30,按下述顺序安装在支持轴31上。即,如图10-1所示,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在上方朝向前方侧延伸,同时,确保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向下方延伸的姿势,如图10-2所示,从这个状态开始,通过使姿势控制部件30向后方侧移动,可将支持轴31按压在固定部件32的导入部32c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
在将支持轴31按压在导入部32c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的固定部件32上,根据导入部32c的倾斜作用,第二弹性部32b的延伸端部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离开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然后,在二者的间隙超过支持轴31的外径的时刻,该支持轴31分别插入第二弹性部32b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和固定导向件33的第二导向部33b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
如图10-3所示,在支持轴31插入第二弹性部32b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以后,第二弹性部32b的延伸端部在其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复归至原来的状态,再次使第二导向部33b的延伸端部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比支持轴31的外径小。其结果是,由固定部件32的第一弹性部32a和第二弹性部32b的弹性力,将支持轴31保持在两者的会合部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结果是,姿势控制部件30可通过固定部件32保持在支持轴31上。
另一方面,当将姿势控制部件30从上述状态向前方侧拉伸时,根据第二弹性部32b的倾斜作用,第二弹性部32b的延伸端部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离开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以后,在二者的间隙超过支持轴31的外径的时刻,该支持轴31从第二弹性部32b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及固定导向件33的第二导向部33b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脱出,可以从支持轴31上取出姿势控制部件30。
这样,就保持于支持轴31上的姿势控制部件30来说,通过设置在一对的基座侧板11之间的姿势规定部件34(参照图7和图8)与第二姿势控制部30b的外表面接触,在通常状态下,保持为使顶部托架20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之间的通过高度比商品外径小的姿势。
当从这个状态开始将商品以横倒姿势投入顶部托架20上时,通过使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前端与商品接触,可以修正商品的姿势。因此,例如即使将商品以倾斜的状态投入顶部托架20中,也可以利用姿势控制部件30修正商品姿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姿势控制部件30,由于位于固定部件32两侧的固定导向件33分别变成与支持轴31接触的状态,所以,例如即使商品与偏离第一姿势控制部30a中心的位置接触,商品也不会相对于支持轴31倾斜。
使商品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接触的姿势控制部件30,通过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在离开顶部托架20的方向上摆动,可以允许商品通过,另一方面,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在向商品容纳通路12突出的方向上摆动,可以成为使与相对向的弯曲弓形体13之间的进深长度变窄的状态。
其结果是,这次在姿势控制部件30的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和与它相对向的弯曲弓形体13之间,可修正商品姿势,同时,在这些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和弯曲弓形体13之间,可阻止直立姿势的商品通过。因此,假如在利用第一姿势控制部30a进行的修正不充分时,可以利用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再次修正商品的姿势,将商品依次以横倒的姿势放置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
在此,在上述姿势控制部件30中,根据商品的外径,其最优的形态是互不相同的。例如,在商品直径粗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之间的角度α较大一些,相反,在商品直径细的情况下,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之间的角度α越少则越可以可靠地修正商品的姿势。也就是说,一种姿势控制部件30难以与全部不同外径的商品相对应。
在这一点上,根据上述商品容纳架10,利用上述操作,可以将姿势控制部件30安装在支持轴31上或从其上拆卸下来。因此,根据所投入的商品的尺寸,更换成为最优状态的姿势控制部件30,不论商品的外径如何,都能可靠地修正商品的姿势。
再者,作为姿势控制部件30来说,不必仅限于由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构成,例如,在第二姿势控制部30b的下端边缘上具有第三姿势控制部的结构也可采用。
又如图1~图5所示,在上述商品容纳架10中,可动侧板40设置在各自的商品通路12的位于一对的基座侧板11之间的部位上。可动侧板40可用于改变与基座侧板11之间的商品通过宽度,它具有分别在接近或离开基座侧板11的方向上可移动地配设的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
如图1~图5、图11和图13所示,第一可动侧板140,朝着正面而且以与左侧的基座侧板11相对向的方式来配置,它具有位于商品容纳通路12内部的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和位于顶部托架20上方区域的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
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是其上端部从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突出的同时、其下端部与出口调节板14相对向地具有充分长度的长条的板状部件。
在该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在上端部设置筒状体143,同时,在下端部设置卡合突片141c。筒状体143作成以沿着左右方向成水平的轴心为中心的细径的圆筒状,相对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板厚具有很大的长度,在其中心孔贯通有滑动导向轴143a。滑动导向轴143a是横截面作成一样的圆形状的长条的线状部件,以水平状态架设在一对的基座侧板11之间,它具有通过筒状体143对沿着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同时在与筒状体143之间限制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在与轴心垂直的轴周围晃动的功能。卡合突片141c,在与设置于出口调节板14上的卡合槽孔14a之间,构成下部保持装置。卡合突片141c是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最下端部从与出口调节板14相对向的部位朝向下方逐渐向外方倾斜的三角形状突出的部分。如图3~5和图15所示,出口调节板14的卡合槽孔14a将朝向上方宽度逐渐变窄的三角形状的导向孔部14aa和从该导向孔部14aa的顶角位置朝向上方延伸的定位槽部14ab形成为一体,在第一容纳宽度部141占据后述的规定的退避位置和分割位置的情况下,卡合突片141c分别插入定位槽部14ab中。
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是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部分,它以相对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仅沿着上下方向可移动的方式保持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上。具体地说,从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的一个侧面朝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滑动舌片142a,另一方面,形成沿着上下方向可滑动地将滑动舌片142a插入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滑动开口141a,并且,通过在两者之间形成沿着上下方向的滑动导向壁141b、142b,可将二者连接起来,使得第一投入宽度部142只可以沿着上下方向相对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移动(参照图20和图21)。
在该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上设置滑动通孔144和前后一对的卡合突部145、146。滑动通孔144是设置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上的贯通孔,滑动部件147插入其内部。滑动部件147以水平方式架设在一对的基座侧板11之间。该滑动部件147插入的滑动通孔144,沿着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可嵌合于滑动部件147的大小,而且其高度比滑动部件147的板厚大得多,它具有通过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对沿着第一可动侧板140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允许第一个投入宽度规定部142相对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沿着上下方向的移动的功能。卡合突部145、146是设置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的前方和后方的部位上的突部,它在分别设置于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和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上的多个卡合槽148a、149a之间,构成上部保持装置。设置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前方的卡合突部(以下称为“前方卡合突部145”)朝向下方突出,如图16所示,在相对于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向下动的情况下,与卡合槽148a卡合,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在向上动的情况下,可以解除与卡合槽148a的卡合状态。设置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后方的卡合突部(以下称为“后方卡合突部146”)朝向后方突出,在相对于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向下动的情况下,与卡合槽149a卡合,另一方面,在向上动的情况下,可以解除与卡合槽149a的卡合状态。再者,就设置在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上的第一可动侧板140来说,从空间效率的观点来看,在滑动通孔144的上边缘部形成前方卡合突部145,将兼作滑动部件147用的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插入该滑动通孔144中。另外,就第二商品容纳通路~第五商品容纳通路来说,通过在各自的顶部托架20上设置卡合槽148a,可在顶部托架20上兼用作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
如图1~图5、图12和图14所示,第二可动侧板240,向着正面,并且以与右侧的基座侧板11和第一可动侧板140相对向的方式来配置,它具有位于商品容纳通路12内部的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和位于顶部托架20上方区域的第二投入宽度规定部242。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是上端部从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突出、同时下端部与出口调节板14相对向地具有充分长度的长条的板状部件。第二投入宽度规定部242是从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的部分,它与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构成为一体。
在该第二可动侧板240上设置滑动通孔244和前后一对的卡合突部245、246。滑动通孔244是在与第一可动侧板140的滑动通孔144相对应的部位形成的贯通孔,上述的滑动部件147插入其内部。该滑动部件147插入的滑动通孔244,沿着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可与滑动部件147嵌合的大小,并且其高度比滑动部件147的板厚大得多,它具有对沿着第二可动侧板240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允许第二可动侧板240相对于基座侧板11沿着上下方向的移动的功能。卡合突部245、246,形成于与第一可动侧板140的前方卡合突部145和后方卡合突部146相对应的部位上,它分别在设置于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和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上的多个卡合槽148a、149a之间,构成上部保持装置。再者,就设置于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第二可动侧板240来说,与第一可动侧板140同样,从空间效率的观点来看,在滑动通孔244的上边缘部形成前方卡合突部245,使兼作滑动部件147用的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插入该滑动通孔244中。另外,就第二商品容纳通路~第五商品容纳通路来说,通过在各自的顶部托架20上形成卡合槽148a、149a,可以在顶部托架20中兼用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这与第一可动侧板140相同。
又如图3~图5所示,在这些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上,分别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和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之间,设置有连杆机构50和防止误插入部件60。
连杆机构50是通过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设置在第二可动侧板240的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的滑动体51之间分别插进上下一对的连杆52、53构成的平行连杆。滑动体51是只可以沿着上下方向滑动地配设在第二可动侧板240的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上。就连杆52、53来说,各自的一端部支承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中间部和下方部,可围绕沿着前后方向的水平轴进行摆动。另一方面,各自的另一端部支承在滑动体5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上,可围绕沿着前后方向的水平轴进行摆动。
防止误插入部件60,在中间部具有卷绕成线圈状的线圈部61,同时,其两端部形成为从线圈部6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朝向径外方向延伸的形状,例如可通过由金属制成的一连串线状体来成形。该防止误插入部件60,在线圈部61的中心轴与第一可动侧板140及第二可动侧板240平行的垂直面上,以沿着前后方向的状态,使其一个端部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上端部连接,并且其另一端部与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的上端部连接,由此,配设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之间,(参照图20)。
如上所述,如图3和图18所示,在具备第一可动侧板140及第二可动侧板240而构成可动侧板40的商品容纳架10上,在使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互相接近的状态下,将第一可动侧板140配置在与一个基座侧板11例如向着正面的左侧基座侧板11相邻的退避位置上。从这个状态开始使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各自的前方卡合突部145、245与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的卡合槽148a卡合,同时,使后方卡合突部146、246与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的卡合槽149a卡合,再将设置在第一可动侧板140的下端部的卡合突片141c插入出口调节板14的卡合槽孔14a中,则可以在第二可动侧板240和右侧的基座侧板11之间确保最大限度的商品通过宽度,可以使具有与该商品通过宽度相对应的高度的商品以稳定的姿势容纳。在根据销售指令付出商品的情况下,可以同步驱动商品付出机构16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挡板16a、16b。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姿势控制部件30可安装在支持轴31上或从其上拆卸下来,所以如图3所示,如果保持姿势控制部件30左右方向较大,则通过可靠地修正商品姿势,可以使商品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姿势更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防止误插入部件60通过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之间成为折叠状态。因此,该防止误插入部件60对投入至顶部托架20中的商品的通过没有任何影响。
如图19所示,从上述状态开始,通过将第二可动侧板240向上方移动,可解除前方卡合突部245与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的卡合,同时,可解除后方卡合突部246与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的卡合,只使第二可动侧板240移动,离开左侧的基座侧板11。这时,通过滑动体51适当地在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第二可动侧板240不会在上下方向移动,总是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140成平行状态移动。在将第二可动侧板240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后,通过使它向下运动,可再次使前方卡合突部245与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的卡合槽148a卡合,同时,使后方突部246与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的卡合槽149a卡合,则如图4和图20所示,可以在该第二可动侧板240和右侧的基座侧板11之间确保缩小的商品通过宽度,可以以稳定的姿势容纳高度较小的商品。在根据销售指令付出商品的情况下,可同步驱动商品付出机构16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挡板16a、16b。
另外,若在第二可动侧板240移动时,事先更换为宽度小的姿势控制部件30′,则通过可靠地修正商品的姿势,可以使得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商品姿势更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第二可动侧板240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140的移动,防止误插入部件60自动地扩开,在朝着前后方向的状态下,使线圈部61出现在从顶部托架20至商品容纳通路12之间的商品通过区域。因此,在误将商品投入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之间的情况下,即使巡回售货员等作业者没有进行设定,利用防止误插入部件60,也可以可靠地防止进入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事态。而且,由于以互相连结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的方式设置具有线圈部61的防止误插入部件60,所以,即使在因操作错误使第二可动侧板240移动过多时,也可以继续发挥其功能,不需要另外设置限制第二可动侧板240移动的装置,可以防止因操作错误引起的商品误投入。
从上述状态开始,利用同样的操作,将第二可动侧板240再朝着右侧的基座侧板11移动之后,如图21所示,在第一可动侧板140上,解除前方卡合突部145和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的卡合,同时,解除后方卡合突部146和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的卡合,再解除设置在第一可动侧板140下端部的卡合突片141c和出口调节板14的卡合槽孔14a的卡合状态,将第一可动侧板140配置在离开左侧的基座侧板11的分割位置上。从这个状态开始,使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互相接近,使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各自的前方卡合突部145、245分别与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的卡合槽148a卡合,同时,使后方卡合突部146、246与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的卡合槽149a卡合,再将设置在第一可动侧板140下端部的卡合突片141c插入出口调节板14的卡合槽孔14a中,则如图5和图22所示,在左侧的基座侧板11和第一可动侧板140之间、及第二可动侧板240和右侧的基座侧板11之间可以确保各自近乎1/2的商品通过宽度的商品容纳通路12。因此,不但可以以稳定的姿势容纳具有与各自的商品通过宽度相适应的高度的商品,而且可以大大增加商品的容纳数量,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在根据销售指令付出商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独立地驱动商品付出机构16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挡板16a、16b。
另外,在移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时,事先取出姿势控制部件30′,然后,与各商品容纳通路12相对应地安装姿势控制部件30″,则可以可靠地修正商品姿势,使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商品姿势更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巡回售货员没有进行设定,防止误插入部件60通过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可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之间成为折叠状态。因此,该防止误插入部件60不影响投入顶部托架20中的商品的通过。
在此,根据如上述这样构成的商品容纳架10,由于具有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而构成可动侧板40,该第一可动侧板分别通过上部保持装置和下部保持装置而择一地配置在离开左侧的基座侧板11的分割位置和邻近左侧的基座侧板11的退避位置上,而该第二可动侧板以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140平行移动的状态、通过连杆机构50与第一可动侧板140连结,所以,第二可动侧板240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140总是维持平行状态,就第二可动侧板240来说,可以很好地设置规定其位置的上部保持装置。因此,即使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容纳多种商品的情况下,也可以只在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和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上设置多个卡合槽148a、149a,而不需要在承受商品负荷的出口调节板14上设置多个卡合槽孔14a,不用担心有强度的问题。
而且,通过连杆机构50与第一可动侧板140连结的第二可动侧板240,其移动也是平稳的,从移动操作性这点上来看是有利的。
另外,根据上述商品容纳架10,利用贯通于滑动导向轴143a的筒状体143,第一可动侧板140不会围绕着垂直轴和沿着前后方向的水平轴产生晃动。因此,前方卡合突部145和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的卡合槽148a、后方卡合突部146和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的卡合槽149a以及卡合突片141c和出口调节板14的卡合槽孔14a,在考虑安装拆卸的操作性并采用在相互间确保间隙的结构的情况下,不会产生因第一可动侧板140的晃动引起的商品堵塞和商品付出错误这样的问题,可提高第一可动侧板140的移动操作性。
而且,就第一可动侧板140来说,由于相对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沿着上下方向可移动地配设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同时,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和前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8及后方定位用框架部件149之间构成上部保持装置,所以,当解除上部保持装置时,不需移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只使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向上移动即可,因此操作容易而轻快。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可动侧板和第二可动侧板之间用平行连杆互相连接,但如果是能够使第二可动侧板以平行状态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进行移动的连杆机构,则不必需要采用平行连杆。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在相互对向的一对基座侧板之间形成商品容纳通路,同时,以接近或离开这些基座侧板的方式可移动地配设可动侧板,通过移动该可动侧板,来改变与基座侧板之间的商品通过宽度,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通过保持装置择一地配置在从至少一个基座侧板隔开的分割位置和与一个基座侧板相邻的退避位置上的第一可动侧板;和通过连杆机构以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进行平行移动的方式与该第一可动侧板连结的第二可动侧板,由此构成了所述可动侧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装置包括在架在一对的基座侧板之间的定位用框架部件和第一可动侧板之间构成的上部保持装置;和在构成商品容纳通路下端部的通路构成部件和第一可动侧板之间构成的下部保持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保持装置,在第一可动侧板上设置卡合突部,另一方面,在通路构成部件上形成多个卡合槽孔,通过使卡合突部择一地与卡合槽孔卡合,可定位保持第一可动侧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配设在第一可动侧板和第二可动侧板中的任何一个上、沿着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滑动体;和将各自的一端部以分别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可摆动地支承在第一可动侧板和第二可动侧板中的任一个上的同时、将各自的另一端部以分别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可摆动地且以互相平行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滑动体上的上下一对的连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在相互对向的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形成商品容纳通路(12),同时,以接近或离开这些基座侧板(11)的方式可移动地配设可动侧板(40),通过移动该可动侧板(40),来改变与基座侧板(11)之间的商品通过宽度,在上述这样的商品容纳架(10)中,包括分别通过保持装置择一地配置在从至少一个基座侧板(11)隔开的分割位置和与一个基座侧板(11)相邻的退避位置上的第一可动侧板(140);和,通过连杆机构(50)以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140)进行平行移动的方式与第一可动侧板(140)连结的第二可动侧板(240),由此构成了可动侧板(40)。本发明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不会产生通路构成部件的强度问题,可与多种商品对应且可增大商品容纳数量。
文档编号G07F11/02GK1667660SQ20041005847
公开日2005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0日
发明者臼杵博昭 申请人:富士电机零售设备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