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门结构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65285阅读:来源:国知局
于第二门板120的内侧上缘,如图所示,其包含位于上缘中央处的三个构件以及位于上缘相对两侧处的两个构件,在此仅各标示其中之一以为代表,且所述第五卡扣部102于Y-Z平面上的剖面轮廓实质上为倒置的L形结构。相对地,机体200的上缘(即顶面205邻近于侧面210的交界处)具有对应的第六卡扣部230 (如图2或图3所示的多个沿X轴排列的卡扣条),以通过第五卡扣部102卡扣至第六卡扣部230而让第二门板120能固定于机体200,以使闸门结构100能固定在机体200的侧面210。
[0035]换句话说,当用户将电子配件300经由开口 220置入机体200的内部空间后,便能将闸门结构100从图2所示状态以X轴翻转,待第一门板110关闭开口 220,第五卡扣部102便会随之移至机体200上缘的上方,接着将第二门板120朝负Z轴方向下压,而使第五卡扣部102能扣持住机体200的第六卡扣部230,而让闸门结构100完成罩盖且固定于开口 220的状态(如图1所示)。
[0036]请再参考图3与图4,第二门板120具有面对第一门板110且彼此相对的两个导引肋122,而第一门板110具有位于板体114的相对两侧的导引部114a,当第一门板110与第二门板120相互组装后,通过将导引肋122与导引部114a相互可滑动地扣持,亦即扣持后的导引肋122会位于导引部114a与密封胶条101之间,而使第二门板120能相对于第一门板110上、下滑动(即沿Z轴滑动)。再者,第二门板120还具有面对第一门板110的第一定位部124 (如图不局部圆柱型凸部),而第一门板110还具有面对第二门板120的第二定位部116 (如图示局部圆柱型双凹槽),通过第一定位部124在第二定位部116中来回移动,以作为第二门板120相对于第一门板110(沿Z轴)移动时的定位结构(即让局部圆柱型凸部定位于局部圆柱型双凹槽的其中之一)。
[0037]此外,第一门板110还具有第一止挡部118 (如图标的楔形突出结构),而第二门板120还具有第二止挡部126 (如图标的开口结构),其中第一止挡部118与第二止挡部126彼此相对且第一止挡部118可移动地容置于第二止挡部126内。第一止挡部118具有朝向第二止挡部126下缘的平面,以使第一止挡部118与第二止挡部126相对移动时能因所述平面抵住第二止挡部126的下缘而达到止挡的效果。换句话说,当第二门板120相对于第一门板110朝正Z轴方向移动而从机体200释放时,前述第一止挡部118与第二止挡部126所产生的止挡效果能避免第二门板120持续朝正Z轴方向移动而从第一门板110上脱落。
[0038]请再参考图3与图4,在本实施例中,门栓130沿X轴可移动地配置于第一门板110上的容置槽111,其中容置槽111与前述密封胶条101是位于板体114的相对两表面,而容置槽111面向第二门板120。再者,闸门结构100还包括推杆140,其包括推动部142与连接部144,连接部144穿过第二门板120的开槽128而连接至门栓130,开槽128沿X轴延伸,而推动部142位于第二门板120相对于第一门板110的一侧。
[0039]进一步地说,如图4所示,连接部144包括第一部分A1与第二部分A2,而门栓130具有开槽132与位于开槽132中的凸部134,通过第二部分A2夹持于凸部134,而第一部分A1卡扣于开槽132的侧缘,以达到结合门栓130与推杆140的效果。据此,使用者施力于推杆140的推动部142便能控制门栓130在容置槽111中来回移动。
[0040]更重要的是,第一门板110还具有三个第一^^扣部113,在图3中,所述三个第一卡扣部113分别呈三个半圆形的凹部,且位于容置槽111的上缘并沿X轴排列,而第二门板120还具有两个第二卡扣部121,与上述第一定位部124位于同表面(即皆背对于推移件134),且在闸门结构100组装后,所述两个第二卡扣部121是沿X轴而位于门栓130的相对两侧。再者,位于第一门板110与第二门板120之间的门栓130还具有第三卡扣部136与第四卡扣部138,其中第三卡扣部136例如是位于门栓130上缘的凸部,而第四卡扣部138例如是位于门栓130侧缘的凸部。
[0041]图5与图6分别绘示门栓于不同状态时与第一门板、第二门板的对应关系。在此是沿Y轴的视角进行绘示,即观察者是从负Y轴方向朝向正Y轴方向观视闸门结构100,并以不同轮廓线表示不同构件。请同时参考图5与图6,在本实施例中,当图3或图4的第一门板110、第二门板120与门栓130相互组装后,门栓130能在第一门板110的容置槽111中移动,此时所述三个第一^^扣部113均位于第三卡扣部136沿X轴的动作路径上,亦即随着门栓130在容置槽111内移动时,第三卡扣部136会在三个第一卡扣部113之间移动且因其轮廓的相互对应而得以定位于不同的第一卡扣部113中。
[0042]此外,随着门栓130在容置槽111中移动至不同位置,第二卡扣部121与第四卡扣部138也会存在彼此的对应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图5绘示着此时第二门板120的第二卡扣部121与门栓130是处于彼此不相干涉的状态,亦即门栓130的第四卡扣部138并未在第二卡扣部121沿Z轴的动作路径上,因此第二卡扣部121能沿正Z轴方向移动(如图5所绘示的箭号方向),代表第二门板120能沿正Z轴方向移动而从机体200释放,以让闸门结构100能相对于机体200进行翻转,而开启或关闭开口 220。
[0043]接着,当闸门结构100的第一门板110已关闭开口 220,且第二门板120朝向负Z轴移动后而卡扣于机体200 (如图1所示),若接着施力于推杆140以将门栓130朝正X轴方向移动,以使第三卡扣部136移动并定位于中央的第一^^扣部113,则如图6所示,第四卡扣部138会阻挡于第二卡扣部121沿Z轴的动作路径上,因而第二门板120便无法朝正Z轴移动而从机体200释放,亦即此时门栓130能对闸门结构100提供卡固的效果,而让第一门板110得以罩盖并固定于开口 220。待用户需将电子配件300从机体200内退出时,再推动推杆140以带动门栓130,以使第三卡扣部136移回图5左侧的第一卡扣部113,则第二门板120将能再次恢复其沿Z轴的运动。
[0044]另需提及的是,门栓130还具有镂空部131,其沿X轴延伸且位于第三卡扣部136旁,以让第三卡扣部136的结构具备沿Z轴的弹性,而有利于第三卡扣部136在不同第一^^扣部113之间进行移动与定位。此外,门栓130还具有限位部133,其沿X轴而位于第四卡扣部138的相对侧并对应于第二门板120上的另一第二卡扣部121。如图5所示,当第四卡扣部138并未阻挡第二卡扣部121时,第二门板120即能朝正Z轴方向移动以释放于机体200,此时所述限位部133即位于另一第二卡扣部121的动作路径上,因而能让第二门板120从机体200释放后便止挡于限位部133,而能避免第二门板120脱落的情形。
[0045]一般而言,在电子装置10的设计过程中,类似的构件均会考虑以相同结构作为设计依据,以在制造过程中有效地节省制作工序与制造成本。但参考图1所示,由于机体200的左、右两侧均具有开口 220,一旦以相同组件所制成的的闸门结构装设在机体200的相对侦牝则会因放置的位置是彼此相对而导致闸门结构的操作方向有所不同。举例来说,相同的构件放置于右侧的闸门结构时,则用户需朝向正X轴方向推动推杆140,方能使门栓130解除对第二门板120的栓锁状态。但于左侧的闸门结构却是让用户需以负X轴方向推动推杆140,方能推动门栓130以解除对第二门板120的栓锁状态。如此一来,所述不同的操作方向便容易对使用者造成困扰。另需一提的是,本案所述机体200的左侧或右侧,均参考图1所示电子装置10,其中用户位于可操作该电子装置10的位置,即让用户是朝向正X轴方向以面对电子装置10作为参考位置,而以此时用户的操作方位区分为其左侧、右侧。
[0046]然而,本发明所述闸门结构100即能避免上述情形。图7绘示图1另一侧的闸门结构的爆炸图,以描述位于机体200左侧的闸门结构100。图8与图9分别绘示图7的闸门结构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8、图9是对应于图5、图6而绘示。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7至图9,机体200具有镜射面MR,其平行于X-Z平面且位于左、右侧面210之间,且所述闸门结构100相对于镜射面MR是呈镜像对称。请同时对照图3与图7,由于闸门结构100的组成构件相同,故对于构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不再赘述,但图3与图7的闸门结构100即相对于镜射面MR是呈镜像对称。
[0047]其中需注意的是,闸门结构100的门栓13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在位于机体200右侧的闸门结构100中,如图3与图4所绘示,门栓130是以第一表面S1接触于第一门板110,而以第二表面S2接触于第二门板120。但在位于机体100左侧的闸门结构100中,门栓130则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