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1351发布日期:2021-04-06 12:10阅读: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智能化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化控制,指的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的智能集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继出现了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医院等都以智能化建筑为基点生发开来,因此我们通常提到的智能化控制,都说智能化建筑系统。智能控制以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运筹学等学科为基础,扩展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其中应用较多的有模糊逻辑、神经网络、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理论,以及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和自学习控制等技术。其中,专家系统是利用专家知识对专门的或困难的问题进行描述的控制系统。尽管专家系统在解决复杂的高级推理中获得了较为成功的应用,但是专家系统的实际应用相对还是比较少的。模糊逻辑用模糊语言描述系统,既可以描述应用系统的定量模型,也可以描述其定性模型。模糊逻辑可适用于任意复杂的对象控制。

智能控制的相关技术与控制方式结合、或综合交叉结合,构成风格和功能各异的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控制器,这也是智能控制技术方法的一个主要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关键的发明点:

(1)引入包括固定式竖杆、固定式隔板、可伸缩式竖杆、可伸缩式隔板和伸缩控制电机的开口宽度控制机制实现对自行车车道的开口最大宽度的智能化控制;

(2)基于识别到的最近自行车的横向宽度实现对自行车车道的开口最大宽度的自适应调节,从而使得最近自行车能够通行的同时避免其他车体溜入自行车车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固定式竖杆,设置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的左侧,用于竖直扎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

更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还包括:

固定式隔板,设置在所述固定式竖杆的左侧,用于紧贴所述固定式竖杆设置,用于阻挡外部车辆和人员进入自行车车道。

更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还包括:

可伸缩式竖杆,设置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的右侧,用于竖直扎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

可伸缩式隔板,设置在所述可伸缩式竖杆的右侧,用于紧贴并焊接所述可伸缩式竖杆设置,用于阻挡外部车辆和人员进入自行车车道;

所述可伸缩式隔板在伸缩控制电机的控制下带动可伸缩式竖杆从能够到达的最右侧的位置向左侧伸展的水平距离;

所述固定式竖杆、所述固定式隔板、所述可伸缩式竖杆和所述可伸缩式隔板各自的沿着自行车车道行进方向的中央垂直截面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枪型抓拍机构,设置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用于对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执行抓拍动作,以获得开口抓拍图像;

增强执行设备,与所述枪型抓拍机构连接,用于对接收到的开口抓拍图像执行图像增强处理,以获得对应的实时增强图像;

第一检测机构,与所述增强执行设备连接,用于基于各种类型的自行车的几何外形在所述实时增强图像中识别面积最大的自行车目标对应的类型以作为现场检测类型输出;

第二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连接,用于在自行车参数数据库中搜索与接收到的现场检测类型的自行车的最大宽度;

伸缩控制电机,分别与第二检测机构和可伸缩式隔板连接,用于基于接收到的最大宽度驱动所述可伸缩式隔板伸缩以带动可伸缩式竖杆从能够到达的最右侧的位置向左侧伸展的水平距离使得所述可伸缩式竖杆与所述固定式竖杆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最大宽度;

其中,搜索与接收到的现场检测类型的自行车的最大宽度为搜索与接收到的现场检测类型的自行车的车体与自行车行进方向垂直的横向最大宽度;

其中,基于各种类型的自行车的几何外形在所述实时增强图像中识别面积最大的自行车目标对应的类型以作为现场检测类型输出包括:将每一种类型的自行车的几何外形与所述实时增强图像中面积最大的自行车目标所在图像区域进行形状匹配,以将匹配度最高的几何外形对应的自行车的类型作为现场检测类型输出。

本发明的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操作方便、管理智能。由于引入包括固定式竖杆、固定式隔板、可伸缩式竖杆、可伸缩式隔板和伸缩控制电机的开口宽度控制机制,从而实现了对自行车车道的开口最大宽度的智能化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交通管理的目的在于认识并遵循道路交通流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原则、方法、措施,不断地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求得延误更少,运行时间更短,通行能力更大,秩序更好和运行费用更低,从而获得最好的社会经济、交通与环境效益,为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出行质量提高的服务。

交通管理通过先进的监测、控制和信息处理等子系统,向交通管理部门和驾驶员提供对道路交通流进行实时疏导、控制和对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功能。城市的交通管理集成了交通控制系统、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公共交通优先系统、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交通公害减轻系统和需求管理系统等。

目前,虽然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设置了门禁控制系统,以在检测到有效的自行车目标时,自动打开门禁以允许自行车进入自行车车道,然而,在打开门禁的过程中,由于门禁开口的宽度一般大于当前进入的自行车目标的横向宽度,导致容易被混入其他被禁入的人员或车辆。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搭建了一种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能够有效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包括:

固定式竖杆,设置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的左侧,用于竖直扎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

接着,继续对本发明的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还包括:

固定式隔板,设置在所述固定式竖杆的左侧,用于紧贴所述固定式竖杆设置,用于阻挡外部车辆和人员进入自行车车道。

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还包括:

可伸缩式竖杆,设置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的右侧,用于竖直扎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

可伸缩式隔板,设置在所述可伸缩式竖杆的右侧,用于紧贴并焊接所述可伸缩式竖杆设置,用于阻挡外部车辆和人员进入自行车车道;

所述可伸缩式隔板在伸缩控制电机的控制下带动可伸缩式竖杆从能够到达的最右侧的位置向左侧伸展的水平距离;

所述固定式竖杆、所述固定式隔板、所述可伸缩式竖杆和所述可伸缩式隔板各自的沿着自行车车道行进方向的中央垂直截面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枪型抓拍机构,设置在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用于对自行车车道的开口处执行抓拍动作,以获得开口抓拍图像;

增强执行设备,与所述枪型抓拍机构连接,用于对接收到的开口抓拍图像执行图像增强处理,以获得对应的实时增强图像;

第一检测机构,与所述增强执行设备连接,用于基于各种类型的自行车的几何外形在所述实时增强图像中识别面积最大的自行车目标对应的类型以作为现场检测类型输出;

第二检测机构,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连接,用于在自行车参数数据库中搜索与接收到的现场检测类型的自行车的最大宽度;

伸缩控制电机,分别与第二检测机构和可伸缩式隔板连接,用于基于接收到的最大宽度驱动所述可伸缩式隔板伸缩以带动可伸缩式竖杆从能够到达的最右侧的位置向左侧伸展的水平距离使得所述可伸缩式竖杆与所述固定式竖杆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最大宽度;

其中,搜索与接收到的现场检测类型的自行车的最大宽度为搜索与接收到的现场检测类型的自行车的车体与自行车行进方向垂直的横向最大宽度。

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

基于各种类型的自行车的几何外形在所述实时增强图像中识别面积最大的自行车目标对应的类型以作为现场检测类型输出包括:将每一种类型的自行车的几何外形与所述实时增强图像中面积最大的自行车目标所在图像区域进行形状匹配,以将匹配度最高的几何外形对应的自行车的类型作为现场检测类型输出。

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

所述第二检测机构内置静态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自行车参数数据库,所述自行车参数数据库保存了每一种类型的自行车的各项参数。

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还包括:

现场定时设备,与所述增强执行设备连接,用于为所述增强执行设备的各项任务提供定时操作;

其中,在所述现场定时设备中,为所述增强执行设备的各项任务都设置了不同的定时处理期限。

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

所述增强执行设备中,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在其对应的定时处理期限内被处理并完成。

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

所述现场定时设备还与所述第一检测机构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各项任务提供定时操作。

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

所述第一检测机构还设置有串行通信接口,用于通过所述串行通信接口接收外部输入的配置信息。

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

在所述第一检测机构中,通过所述串行通信接口接收的外部输入的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各项运行参数的具体数值;

其中,所述增强执行设备中设置有微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增强执行设备中的其他组成部件的协同运行提供相应的控制指令。

另外,在所述相对距离智能化调节系统中,所述第二检测机构内置静态存储器。静态存储器依靠双稳态触发器的两个稳定状态保存信息。每个双稳态电路存储一位二进制代码0或1,一块存储芯片上包含许多个这样的双稳态电路。双稳态电路是有源器件,需要电源才能工作,只要电源正常,就能长期稳定的保存信息,所以称为静态存储器。如果断电,信息将会丢失,属于挥发性存储器,或称易失性。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