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头控制方法和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3483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读写头控制方法和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尤其涉及根据写在该盘状记录介质上的伺服信息来控制读写头位置的读写头控制方法和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硬盘驱动器(以下称为“HDD”)的具有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具有被称为“读写头”的装置,该读写头检测记录在诸如盘片的记录介质上的磁信号并且将磁信号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然后,可以通过在盘片上移动读写头来在盘片上写入信息和读取记录在盘片上的信息。根据写在盘片上的用于定位控制的伺服信息来控制该读写头在盘片上的位置。
图8表示包含在记录装置中的盘片的特征。图8表示整个盘片视图的四分之一。在图8中,沿着多个轨道4存储记录在盘片1上的信息。
如下形成轨道4。在图8所示的被称为伺服模式(servo pattern)3的区域内采用整数记录作为伺服信息的一部分的多个轨道编号,并且在记录轨道编号的多个点16处形成多个轨道。
因此,通过记录轨道编号的多个点16之间的间距来确定一轨道和与其相邻的轨道之间的间隔(轨道间距)。当记录轨道编号的多个点16的间隔恒定时,所形成的多个轨道4具有相等间隔的轨道间距(称为“恒定轨道间距”)。
执行在盘片1上记录轨道编号作为写入伺服信息的一部分。作为前提条件,在盘片1上写入伺服信息的该写入处理需要使用采取了粉尘控制措施的超净室。因此,简化该处理并尽可能地减少处理时间使得制造成本下降。例如,当记录伺服信息以使得轨道具有恒定轨道间距时,可以使该处理简单并且可以减少处理时间。
然而,传统上,写入伺服信息以使得轨道间距在内侧和外侧比在内侧和外侧的中间区域要宽。图9是表示到心轴的距离与轨道间距之间的传统关系的曲线图。纵坐标轴表示轨道间距,横坐标轴表示到心轴2的距离。
写入伺服信息以使得轨道间距在内侧的区域91中较宽并且朝向点“A”一度变窄,但是,轨道间距从外侧的区域93中的点“B”朝向外缘12再次变宽。夹在区域91和93之间的中间区域92中的轨道间距比区域91和93中的轨道间距要窄。
这是因为由在使用伺服模式记录有轨道编号的点处的轨道的切线14与穿过读写头5和读写头臂7的中心的中心线13所形成的角度(偏转角)在内侧和外侧上不为零(0),并且是为了防止由于当偏转角不为零(0)时在读写头处产生的漏磁场,而使读写头在外侧或内侧对与正确轨道相邻的轨道上的信息进行重写或者读取与正确轨道相邻的轨道中信息作为正确轨道中的信息。
为了实现图9中所示的轨道间距,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1999-66776中提出了一种方法,其中沿径向将盘片划分成多个区域(区)94并对各个区使用不同的轨道间距写入伺服信息。

发明内容
然而,在各个区的轨道间距不同的情况下,各个区的最佳轨道间距取决于读写头的性能、安装读写头的位置以及漏磁场量。另外,如图10所示,在记录装置中包括多个读写头5,这些读写头5之间夹有多个盘片1。因此,当为每个读写头计算各个区的最佳轨道间距并且响应于该计算结果为每个读写头改变各个区的轨道间距来记录伺服信息时,写入过程很费时并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和读写头控制方法,其使得在以恒定轨道间距执行伺服信息的写入时能够将轨道改变为所期望的轨道间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读写头在盘状记录介质上移动的读写头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径向相等的间隔将其上记录有位置信息的盘状记录介质划分为多个区;以及使用为各个区设定的系数对位置信息进行解调。
该系数可以是记录位置信息的多个位置之间的间隔与均等划分各个区的多个位置之间的间隔的比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记录装置,其包括盘状记录介质;读写头,用于将信息写到该盘状记录介质上或从该盘状记录介质读取所写的信息;读写头驱动单元,用于在该盘状记录介质上移动该读写头;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该读写头的位置;以及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控制所需的信息。该盘状记录介质具有以径向均等间隔记录在其上的位置信息,并被划分为多个区。该存储单元预先存储各个区的系数。该控制单元使用该系数对位置信息进行解调。
优选地,该系数为记录位置信息的多个位置之间的间隔与均等划分各个区的多个位置之间的间隔的比率。该记录装置可以具有多个读写头,并且可以将该比率设置在该多个读写头中的每一个读写头的存储单元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以恒定轨道间距执行伺服信息的写入;不必为了使用软件进行仿真而对已经写入的伺服信息进行重写;并且与传统上所需的时间相比,可以减少写入伺服信息的处理时间。另外,可以保持读写头的合格率,因为可以根据读写头的性能随意设置轨道间距,并且可以将盘片划分为多个区并为各个区设置轨道间距。


当结合附图阅读以下的详细说明时,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方面、特征以及优点将根据以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加明了,在附图中图1是表示HDD的内部结构的外观;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图3A和3B表示单个区的情况的示例;
图4A和4B表示多个区的情况的示例;图5A和5B表示写在盘片上的伺服信息的视图;图6表示寻道(seeking)过程的流程图;图7A和7B表示多个区的情况的详细示例;图8表示记录装置中所包括的盘片的特征;图9是表示到心轴的距离与轨道间距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以及图10表示包括在记录装置中的多个读写头。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应该注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该实施例。
本发明涉及当在盘片上记录信息或者读取记录在盘片上的信息时所采用的读写头控制方法。
首先,对应用本发明的读写头控制方法的记录装置进行说明,然后,对本发明的读写头控制方法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读写头控制方法的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盘片1是绕圆柱心轴2旋转的盘状记录介质。在盘片1的表面上预先径向地写入包括伺服信息的多个伺服模式3。同心地确定多个轨道4,以使得与心轴2的中心相同距离的点落在相同轨道编号上。
当读写头5从伺服模式3上方经过时读写头5读取伺服信息,并将已读取的伺服信息解调为识别读写头位置的位置信息。例如,伺服信息包括轨道编号和通过进一步划分轨道所形成的扇区6的编号。将这些编号用作为位置信息,由此,识别读写头在盘片上的位置。
由读写头臂7固定读写头5,并且将读写头臂7连接到驱动读写头臂7的音圈电机8。通过音圈电机8移动读写头臂7以使其绕芯轴9的中心转动。
通过外止动器10和内止动器11限定读写头臂7可移动的范围。通过由音圈电机8驱动读写头臂7以及通过盘片1的旋转,使读写头5在盘片表面上的预定区域内移动。然后,读取记录在轨道4上的数据以及将数据写入轨道4。
设置多个读写头5以使它们夹有多个盘片,如图10所示。当存在多个盘片1时,存在数量与盘片数量相对应的读写头。在盘片1上存在多个伺服模式3和多个轨道4,并且在各轨道上存在多个扇区6。
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读写头控制方法的记录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对记录装置进行说明,将说明划分为与要写在盘片上(或从盘片读取)的数据相关的流以及用于将数据写到盘片上(或从盘片读取数据)的控制信号流。
硬盘控制器(以下称为“HDC”)21提供接口(例如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和IDE(集成设备电路),用于将记录装置与用于命令向盘片1写入数据和从盘片1读取数据的主机22相连,并且硬盘控制器21控制主机22和记录装置之间的数据通信。
主机22是配备有CPU的计算机等的终端,并且对于记录装置,指定作为写入位置或读取位置的地址并发出写入命令和读取命令。数据缓冲器23是用于临时存储与主机22进行数据通信所使用的数据的存储器,并由HDC 21控制。
HDC 21将要写入的数据发送到读取通道(以下称为“RDC”)24,RDC24将要写入的数据发送到前置放大器25。前置放大器25将所接收的数据转换成用于改变在读写头5内产生的磁场的电流,并将该电流提供给读写头5。通过这种方式,将从主机22发送的数据写到盘片1上。
相反地,在读取数据时,响应于磁信号的变化而将读写头5检测的电流由前置放大器25放大,转换为读取信号并发送到读取通道24,读取通道24将该电流解调为记录在盘片上的数据并将其发送到HDC 21。然后,HDC 21将已读取的数据发送给主机22。
为了执行上述向记录装置中的盘片1写入数据和从记录装置中的盘片1读取数据,必须将读写头5移动到盘片上与由主机22所指定的地址相对应的目标位置。为了将读写头5移动到目标位置,基于当读写头到达伺服模式3上方时所读取的伺服信息获得读写头的当前位置,并确定读写头是否已到达指定地址。
类似于上述数据的读取,伺服信息也是写在盘片上的数据并通过读写头5检测为电流。然后,前置放大器25放大由读写头检测的电流,并将其转换为读取信号,并且此后将该信号发送给读取通道24。
读取通道24包括伺服解调单元26,该伺服解调单元26将所接收的电流解调为读写头的位置信息(轨道编号等)。通过驱动接口电路27将读写头的位置信息发送给数字信号处理器(下文中称为“DSP”)28。
然后,DSP 28将所接收的位置信息发送给主控制单元(以下称为MCU)29。MCU 29命令伺服控制单元(伺服组合IC)30驱动读写头臂7。然后,DSP 28将读写头移动时读写头每次经过伺服模式所读取的伺服信息发送给MCU 29。然后,MCU 29控制读写头臂7的移动,直到所读取的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变成目标位置的轨道编号并且读写头5到达目标位置(指定地址)为止。
驱动接口电路27提供在MCU 29和DSP 28之间进行通信以及控制读取通道24、伺服控制单元30和HDC 21所需的外围电路。MCU 29是控制上述DSP 28和HDC 21的控制单元,并读取和执行存储在闪存ROM 31中的程序。
闪存ROM 31存储用于控制MCU 29的被称为固件的程序以及对记录装置进行初始化所需的初始参数。闪存ROM 31设置有用于临时存储操作结果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32。闪存ROM 31和RAM 32用作为存储单元。
根据实施例的读写头控制方法,使用在其上记录伺服信息以使轨道间距恒定的盘片。另外,当将读写头在盘片上可移动的范围沿径向划分为多个区时,在闪存ROM 31中存储用于将由主机22指定的地址转换为基于伺服信息确定的位置信息的转换表,以便根据读写头的性能来改变各个区的轨道间距。这些区可以是多个或者单个。
接下来,对转换表进行说明。首先,对单个区的情况进行说明。单个区的情况是以通过将基于伺服信息的轨道间距乘以一系数所得到的间隔来形成表观轨道(apparent track)并且在表观轨道上记录信息的情况。
图3A和3B表示单个区的情况的示例。图3A表示在单个区的情况下的转换表的示例。在图3A中,为盘片的整个区域设置一个(1)区41,并存储属于区41的轨道的表观编号42以及用于将表观编号42转换成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的系数43。
在图3A中存储的表观轨道编号42是主机识别的轨道编号,并且表观轨道编号和系数43的乘积是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通过改变系数43的大小,可以改变该区中的轨道间距。
图3B表示在基于图3A所示的转换表改变轨道间距的情况下盘片的剖面图。图3B描述了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的视图以及主机识别的表观轨道的视图。外侧是盘片的外缘附近,内侧是心轴附近。轨道编号从外侧以轨道编号0(零)开始并单调递增。
当系数43大于1时,以比基于实际写入的伺服信息的轨道间距大的间隔形成表观轨道,并在这些表观轨道上写入信息。相反地,当系数小于1时,以比恒定轨道间距小的间隔形成表观轨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响应于如何确定该系数来随意地调整轨道间距。
通过将基于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x与f1的倒数相乘来获得区z1内的最末表观轨道编号α1。即[公式1]a1=x×1f1]]>在这种情况下,主机识别到在盘片上存在α1个轨道,并且当发出写入命令或读取命令时,在轨道编号范围(从0到α1)内指定一地址作为目标位置。
接下来,对多个区的情况进行说明。多个区的情况是在盘片上存在多个区域并且彼此相邻的区域具有不同系数的情况,其中通过将基于伺服信息的轨道间距与一系数相乘所得到的间隔来形成表观轨道。
图4A和4B表示多个区的情况的示例。与图3不同,盘片被划分为多个区,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系数的大小来改变各个区的轨道间距。
图4A表示在多个区的情况下的转换表的示例。在图4A中,将盘片划分成三(3)个区41,并且为各个区存储属于各个区41的表观轨道编号42以及用于将表观轨道编号42转换为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的系数43。
图4B表示在基于图4A所示的转换表改变轨道间距的情况下盘片的剖面图。图4B描述了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的视图和主机识别的表观轨道的视图。外侧是盘片的外缘附近,内侧是心轴附近。轨道编号从外侧以轨道编号0(零)开始并单调递增。
在此,假设轨道的总数为x并且这些区为从区z1到区z3的三(3)个区。还假设将从外侧开始的x1轨道分配给区z1,将下一个x2轨道分配给区z2并将下一个x3轨道分配给区z3。各个区的系数43分别为f1、f2和f3。
如下计算图4B中所示的各个区之间的边界位置。首先,计算区z1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α1。
通过将x1与f1的倒数相乘来得到区z1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α1。即[公式2]a1=x1×1f1]]>在该区z1中,由于将表观轨道编号恢复为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的系数为f1,所以通过将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与该系数的倒数相乘来得到表观最末轨道编号。
区z2的表观起始轨道编号是通过将区z1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α1加1而得到的编号。接下来,计算区z2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α2。可以通过将f2的倒数和x2的乘积与区z1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α1相加来得到。即[公式3]a2=a1+x2×1f2]]>类似地,区z3的表观起始轨道编号是通过将区z2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α2加1得到的,而区z3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α3是通过将f3的倒数和x3的乘积与区z2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α2相加而得到的。即[公式4]a3=a2+x3×1f3]]>通过这种方式,主机识别到该盘片具有编号为零(0)到α3的轨道,并包括分别具有不同轨道间距的三(3)个区。区边界的表观轨道编号是变化的,并且根据为各个区设置的系数43的大小改变各个区的表观轨道间距。
然后,使用图4A中所示的转换表,导出用于将表观轨道编号转换为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的公式。假设要作为由来自主机的命令所指定的目标位置的表观轨道编号为y,并且该表观轨道编号所属的区为zi(i=1、2、3)。
与表观轨道编号y和区编号i相对应的实际轨道编号T(i、y)可以表示如下。
T(i,y)=yfi+Σk=1i-1(fk-fk+1)ak----(A)]]>在此,fi是与区zi相对应的转换系数43,而αi是与区zi相对应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表观最末轨道编号是该区内最大的表观轨道编号。
获得公式(A)的方法如下。由于包含在图4A中的转换系数43,所以在区z1中,以恒定轨道间距的f1倍宽度的轨道间距写入信息。类似地,在其他区内,分别在区z2内以f2倍宽度的轨道间距写入信息以及在区z3内以f3倍宽度的轨道间距写入信息。
因此,为了根据表观轨道编号获得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要获得该区内从起始轨道编号到表观轨道编号之前存在多少个轨道编号,并且将通过如上获得的编号与为该区设置的转换系数43相乘而获得的第一值与作为与各个区的起始轨道编号相对应的实际轨道编号的第二值相加。通过归纳和修改该运算,得到公式(A)。可将该公式(A)应用于区编号为n(n为自然数)的情况。
如上所述,以恒定轨道间距将伺服信息记录在盘片上,并将用于改变多个区中的每一个区的轨道间距的转换表存储在闪存ROM中,此后,主机22检查盘片的容量。
不使用转换表,记录装置对所形成的轨道的数量进行响应,以使轨道间距为根据伺服信息的恒定轨道间距,而使用转换表记录装置对反映各个区的轨道间距变化的轨道数量进行响应。通过这种方式,当主机22指定一地址时,所响应的轨道数量为上限。
然后,主机发出对由表观轨道编号所确定的轨道的写入信息命令或者读取信息命令。记录装置将表观轨道编号转换为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将读写头移到该轨道(该操作称为“读写头的寻道过程”)并执行对该轨道的写入信息或读取信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预先在盘片上记录伺服信息,以均等地间隔开各个轨道并通过整数编号来管理各个轨道。然后,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写入信息时使读写头沿着由小数(decimal)表示的轨道移动来在表观轨道上写入信息。然后,读取在这些表观轨道上写入的信息。现将对用于使读写头沿着由小数表示的轨道移动的方法的示例进行说明。
图5A和5B表示图2中所示的写在盘片上的伺服信息的视图。图5A表示记录在盘片上的伺服信息以及通过伺服信息形成的轨道。在装运产品之前已在盘片上记录有伺服信息,以使轨道之间的间隔恒定。对于每个轨道,例如从外侧逐一分配诸如从零(0)开始的整数的编号,并且这些轨道编号包含在伺服信息中。
图5B表示包含在伺服信息中的信息的示例。该图是表征与图5A中所示的多个轨道中彼此相邻的三(3)个轨道(轨道n-1、轨道n和轨道n+1)相关的部分的视图。每一个轨道具有根据读写头5的宽度的预定宽度。读写头5沿轨道4移动并到达伺服模式3的上方。
将伺服信息记录在伺服模式3中,并且伺服信息包括轨道扇区编号记录区域TS和区域BST,其中在区域TS中记录有轨道编号和分配给通过划分轨道而形成的扇区6的编号,而在区域BST中记录有用于测量读写头和轨道的相对位置的脉冲串信号(burst signal)。对脉冲串信号进行移位记录(recorded shifted),以使得例如对于图5B中所示的四(4)种不同的模式,各种模式的信号彼此不会重叠。
然后,基于在读写头到达记录脉冲串信号的区域上方时由读写头再生的各种模式的幅值,计算读写头在一轨道和与该轨道相邻的另一轨道之间相对所处的位置。相反地,通过将读写头控制在使通过再生脉冲串信号而获得的幅值具有各种模式的预定值的位置,则即使读写头位于两(2)个轨道中间也可以使读写头沿着轨道移动。
例如,在使读写头沿着轨道n移动的情况下,当读写头到达图5B中所示的伺服模式3的上方时由读写头再生的脉冲串信号Bst1和Bst2的幅值之间的差异为零(0)。相反地,在从轨道扇区编号记录区域TS解调的轨道编号为n的轨道上,可以通过控制读写头的位置使读写头沿着轨道n的中心移动,从而使根据脉冲串信号Bst1和Bst2的再生波形之间的幅值差为零(0)。
此外,为了使读写头准确地沿着例如轨道n和轨道(n+1)的中间移动,应该调整读写头的位置,以使根据脉冲串信号Bst3和Bst4的再生波形之间的幅值差为0(零)。通过改变根据脉冲串信号Bst3和Bst4的再生波形之间的幅值差,可以使读写头沿轨道之间的任意位置移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读写头沿着其上分别记录有整数轨道编号的各个轨道的中间的位置移动。该轨道中间的位置由小数轨道编号表示。对于轨道n和轨道n+1的中心的位置,表示为“轨道n+0.5”,而对于从轨道n到轨道n+1的十分之一(1/10)轨道间距的位置,表示为“轨道n+0.1”。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读写头沿着所表示的小数轨道移动。
然后,对寻道过程进行说明。
图6表示已接收到写入命令或读取命令的记录装置使读写头寻道到目标轨道的过程。在图6中,描述了接收到写入命令的情况的处理。首先,HDC 21从主机22接收到写入命令(S1)。
在数据缓冲器23中存储要写入的数据。然后,HDC 21向MCU 29发送轨道编号(S2)。在写入命令中包含有要在其上写入信息的目标轨道的轨道编号,并且MCU 29使用图4A中所示的转换表将该轨道编号转换成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S3)。这是因为所接收的轨道编号是表观轨道编号。
然后,在步骤S3中,从图4A中获得所接收的轨道编号所属的区,并将所接收的轨道编号和所获得的区编号代入公式(A)。当转换后的轨道编号不是整数时,例如,可以使读写头沿着小数轨道编号移动(假设有效数字为两位小数)。
然后,MCU 29将转换后的轨道编号存储在RAM 32中。接下来,MCU29向DSP 28发出获取读写头位置的命令,以获得读写头当前位置的伺服信息(S4)。
DSP 28命令读取通道24从伺服信息中解调读写头的当前位置并将解调结果发送给MCU 29(S5)。读取通道24将作为解调伺服信息的结果的读写头位置信息发送给MCU 29(S6)。如参照图3所述,作为解调结果的读写头位置信息包括轨道编号和脉冲串信号的再生波形。
MCU 29将步骤S6中所发送的读写头当前位置和在步骤S3之后存储在RAM 32中的轨道编号进行比较,确定读写头臂7应该从当前位置移向内侧还外侧,并命令DSP 28移动读写头臂(S7)。DSP 28命令伺服控制单元30移动读写头臂7,并命令RDC 24从移动读写头的过程中所读取的伺服信息解调轨道编号并将解调结果发送给MCU 29(S8)。
每当读写头到达伺服模式上方时RDC 24读取伺服信息,利用伺服解调单元26将所读取的伺服信息解调为包括轨道编号和脉冲串信号的再生波形的信息,并将该信息发送给MCU 29(S9)。MCU 29基于包含在解调结果中的轨道编号和脉冲串信号的再生波形,将读写头的位置计算为小数轨道编号,并确定所计算的轨道编号是否与存储在RAM 32中的目标轨道编号一致(S10)。
当在步骤S10中所计算的轨道编号与目标轨道编号一致时,表示读写头已经到达目标位置,且MCU 29命令DSP 28停止移动读写头臂7(S11),寻道过程结束。然后,MCU 29命令HDC 21将存储在数据缓冲器中的要写入的数据发送给RDC 24,并在寻道之后从读写头位置写入信息。当在步骤S10中所计算的轨道编号与目标轨道编号不一致时,过程返回到S7以移动读写头,直到读写头到达目标位置为止,并继续该过程。
图6中所示的过程为写入的寻道过程,然而,读取的寻道过程与此相同。但是,在读取的情况下,与写入的情况不同的是,在步骤S1中没有将要写入的数据存储在数据缓冲器23中,但是将在步骤S11之后从读写头位置读取的数据存储在数据缓冲器23中。此外,已对盘片具有多个区的情况描述了该过程,但是,该过程还可以应用于盘片仅有一(1)个区的情况(如图3中所示)。
最后,通过具体值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7A和7B是描述多个区的情况的具体示例的简图。图7A是该具体示例中所使用的转换表。在此,作为示例,假设轨道的总数为8000;为区z1的从外侧开始的2000个轨道设置系数10/9;为区z2的接下来的4000个轨道设置系数1.0;并为区z3的最后2000个轨道设置系数10/11。
图7B表示当基于图7A中所示的转换表改变轨道间距时盘片的剖面图。在图7B中所示的各个区的表观最末轨道编号α1、α2、α3分别计算如下。
a1=2000×910=1800,a2=1800+4000×1=5800,a3=5800+2000×1110=8000]]>如上所述,从主机22可以看到,在区z1内有1800个轨道,在区z2内有4000个轨道,而在区z3内有2200个轨道。
这表明,在区z1内,在可以以恒定轨道间距存在2000个轨道的区域内仅有1800个轨道,并且该区内的轨道间距比恒定轨道间距要宽。这还表明,在区z3内,在可以以恒定轨道间距存在2000个轨道的区域内有2200个轨道,并且该区内的轨道间距比恒定轨道间距要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根据系数是否大于1使轨道间距从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间距发生变化。
此外,假设从主机22发出对轨道编号5912的寻道命令。由于由主机22所指定的上述轨道编号为表观轨道编号,所以根据图6中所示的步骤S2将该轨道编号转换为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
从图7A中所示的转换表中可以看出,与轨道编号5912相对应的实际轨道编号属于区z3。因此,根据公式(A)[公式7]T(3,5912)=5912×f3+(f1-f2)a1+(f2-f3)a2]]>=5912×1011+19×1800+111×5800=6101.8181]]>因此,通过对第二位小数及后面的位进行舍入,获得6101.8作为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然后,根据移动读写头时所读取的伺服信息中的轨道编号,当RDC 24已经将读写头移动到具有轨道编号6101的轨道和具有轨道编号6102的轨道之间的位置时结束寻道过程,其中来自上述两(2)个轨道的脉冲串信号的比率与第一位小数的数字(8)相对应。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在其上以恒定轨道间距写入了伺服信息的盘片,可以设定任意区并改变各个区的轨道间距。此外,使用为各个区改变的轨道间距执行信息的写入和读取。但是,由于使用实际写入的伺服信息执行寻道过程,所以可以使用寻道过程的传统程序而不必作任何修改,并且寻道过程变得稳定。
因此,可以以恒定轨道间距在盘片上写入伺服信息,由于在写入伺服信息时对于各个读写头不必计算各个区的轨道间距的最佳值,所以与传统的时间长度相比,可以减少写入伺服信息所需的时间。此外,即使在读写头性能高于或者低于预定标准时,也不必对曾以恒定轨道间距写入的伺服信息进行重写,并且可以通过在装运产品之前在闪存ROM中存储转换表(在该转换表中设定了根据各读写头的性能的各个区的最佳轨道间距)来实现任意轨道间距,因此,可以提高读写头的合格率。可以在比重写伺服信息所需的时间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由固件使用的转换表的存储操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利用脉冲串信号使读写头沿着具有小数轨道编号的轨道移动,但是,可以将其他方法和本发明应用于这种情况。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将包含在来自主机的命令中的作为目标位置的表观轨道编号转换成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并将转换后的轨道编号与从伺服信息解调的轨道编号(包括小数轨道编号)进行比较,来执行寻道过程。但是,在改进解调伺服信息的方法之后,也可以通过每次将基于实际伺服信息的轨道编号(包括小数轨道编号)转换成表观轨道编号,并将转换后的轨道编号与包含在来自主机的命令中的作为目标位置的表观轨道编号进行比较,来执行寻道过程。
此外,在盘片上记录伺服信息的方法包括两(2)种情况在一种情况中,在HDD内设置盘片之后,基于存储在未示出的ROM(只读存储器)中的程序通过HDD的读写头写入伺服信息,在另一种情况中,使用作为用于写入伺服信息的专用设备的伺服轨道写入器(以下称为“STW”),通过在将盘片安装到HDD中之前配备在盘片的STW处的读写头来写入伺服信息。没有具体地显示,如图2中所示,STW还配备有用于写入伺服信息的读写头、通过音圈电机绕作为其轴的芯轴移动的读写头臂、内止动器、外止动器、用于使所安装的盘片转动的心轴。然后,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有在其上以上述任意一种方法记录伺服信息的盘片的记录装置。
此外,尽管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采用止动器作为位置基准,但该基准并不限于此,该示例还可应用于其中采用特殊轨道作为基准的情况。
尽管在此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和当前优选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原理还可以以各种方式实施和应用,并且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除现有技术所限定的范围之外的这些变型例。
权利要求
1.一种控制读写头在盘状记录介质上移动的读写头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其上以径向均等间隔记录有位置信息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划分为多个区;以及利用为所述多个区中的每一个设定的系数来解调所述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读写头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系数是记录有所述位置信息的多个位置之间的间隔与均等划分所述各个区的多个位置之间的间隔的比率。
3.一种记录装置,其包括盘状记录介质;读写头,用于将信息写到所述盘状记录介质上或者从所述盘状记录介质读取所写的信息;读写头驱动单元,用于在所述盘状记录介质上移动所述读写头;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读写头的位置;以及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进行所述控制所需的信息,其中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具有以径向均等间隔记录在其上的位置信息并被划分为多个区,其中所述存储单元预先存储所述多个区中的每一个的系数,并且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利用所述系数解调所述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系数是记录所述位置信息的多个位置之间的间隔与均等划分所述各个区的多个位置之间的间隔的比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多个读写头,并且为所述多个读写头中的每一个读写头在所述存储单元中设定所述比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多个读写头,并且为所述多个读写头中的每一个读写头在所述存储单元中设定所述比率。
全文摘要
读写头控制方法和记录装置。提供了一种控制读写头在盘状记录介质上移动的读写头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其上以径向均等间隔记录有位置信息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划分为多个区;以及使用为所述多个区中的每一个设定的系数来解调所述位置信息。
文档编号G11B20/10GK1585025SQ20041005825
公开日2005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1日
发明者香美义幸, 富田勇, 桥本修一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