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数据选择方法以及图像数据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548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数据选择方法以及图像数据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确保在光盘、磁带、磁盘等记录介质中记录图像数据、根据需要而重放的影碟录像机、录像带录像机、数字照相机等的图像数据处理装置中的记录单元的记录区域而自动地选择删除、尺寸调整、压缩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数据选择方法以及用于此的图像数据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重放的图像数据处理装置中,记录介质的余量变少的情况下,操作者从记录介质中所记录的图像数据中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并删除所选择的数据后,不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时,不能记录图像数据。但是,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并进行删除的操作很烦杂,不适合于操作者。
因此,在记录介质的余量变少的情况下,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148158号公报记载的这样,对于记录介质中所记录的图像数据中的未施加保护的图像数据,从记录日期时间早的图像数据起依次进行检测并进行删除,从而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
此外,正在广泛地进行如下处理来确保新的记录区域对记录介质中记录的图像数据进行尺寸调整,即减小尺寸后覆盖,或以对应于记录介质的余量的压缩率进行压缩,或实施提高记录日期时间早的图像数据的压缩率而进行覆盖的压缩。
但是,在如上述的以往的方法中,存在即使操作者想要在对记录介质中记录的记录日期时间早的图像数据不进行压缩的情况下进行保存时也进行删除、尺寸调整、压缩的问题。而且,为了避免删除、尺寸调整、压缩,操作者必须对图像数据施加保护,较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在记录介质的余量变少的情况下,根据打印次数、对其它的记录介质的数字复制的次数、或从缩小图像(缩略图像)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主图像)的次数,或者对它们加权并相加后根据其加权相加值,从记录介质中所记录的图像数据中,自动地选择要进行删除、尺寸调整、压缩的图像数据。
举出本申请的图像数据选择方法的一例如下记录拍摄到的图像数据和与该图像数据有关的图像数据关联信息;对于基于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该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以及从基于该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缩小图像的显示中选择并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的次数中的至少一个,将其次数信息包含为图像数据关联信息;在从多个图像数据中选择图像数据,进行图像数据的删除、尺寸调整、压缩的至少一种处理时,基于所述次数信息来自动选择其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显示基于所述选择出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或基于所述选择出的图像数据而生成的缩小图像;在不从所述显示出的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图像的情况下,对应于后续的处理开始指示来执行所述处理;以及在从所述显示出的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了图像的情况下,以将与所选择出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排除在外的图像数据为对象,对应于后续的处理开始指示来执行所述处理。
根据本发明,由于与图像数据的新旧无关地自动选择成为删除、尺寸调整、压缩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操作者可以不花费时间地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并可以顺利地继续图像数据的记录。此外,可以与记录介质的余量无关地确保记录区域。由于显示所选择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或其缩小图像,操作者确认该显示后执行处理,因此可以预先确认处理对象图像,防止必要的图像数据的误处理。


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的这些及其它特征、方面以及优点将会通过下面的描述、附加的权利要求以及附图而变得更明了。
图1是表示作为图像数据处理装置的一例的数字照相机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不经由个人计算机而连接的数字照相机、打印装置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打印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数字照相机的记录介质的数据的记录区域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与个人计算机连接的数字照相机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与个人计算机连接的打印装置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数字照相机和个人计算机的连接以及个人计算机的硬盘内的文件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向缩略显示以及主图像显示的转移的说明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对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加权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加权的相加例子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对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了加权并相加的加权相加值的一例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存储确保处理前后的记录介质的余量的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中的删除对象的数据的缩略图像的总括显示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中的删除对象的数据的缩略图像的框强调显示状态的说明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中的记录介质的数据的记录区域的说明图。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29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中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所存储的数据的一例中、数字照相机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所存储的2003年5月31日时刻的打印历史信息的图。
图29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中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所存储的数据的一例中、数字照相机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所存储的2003年12月30日时刻的打印历史信息的图。
图29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中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所存储的数据的一例中、个人计算机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所存储的2003年12月30日时刻的打印历史信息的图。
图29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中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所存储的数据的一例中、在2003年12月30日时刻合成、更新的打印历史信息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关于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记录介质的余量变少的情况下,基于对各图像数据进行的操作或处理历史来自动地检测该图像数据的重要度,并自动地选择成为删除、尺寸调整、压缩的对象的图像数据。此外,在尺寸调整、压缩或删除的处理前进行缩略显示,操作者确认后执行处理而实现必要的存储区域的确保,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概略如下。
在实施例1中,数字照相机不经由个人计算机而连接了打印装置,根据打印装置中的打印次数来自动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
在实施例2中,数字照相机连接到个人计算机,根据向其它记录介质的复制次数来自动选择要删除的数据。
在实施例3中,在按照数字照相机和打印装置、数字照相机和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打印装置、数字照相机和个人计算机的顺序改变连接并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根据打印装置中的总打印次数来自动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
在实施例4中,根据在重放模式时从缩略图像向主图像转移的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来自动选择要删除的数据。
在实施例5中,对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加权,将与该加权对应的次数信息相加来自动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
在实施例6中,对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加权并相加,根据该加权相加值来自动选择要压缩、尺寸调整或删除的图像数据,另一方面,选择处理对象的范围或内容。
在实施例7中,操作者与记录介质的余量无关地自动选择成为对象的图像数据并进行压缩、尺寸调整或删除。
在实施例8中,不自动地删除根据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而自动地选择决定的删除对象的数据,而请求操作者可否进行删除动作。
在实施例9中,将数字照相机与个人计算机连接,通知照相机的序列号等识别信息、打印日期时间信息、复制日期时间信息、缩略主图像转移日期时间信息。
除了图1之外还参照图2~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在实施例1中,数字照相机不经由个人计算机等而连接了打印装置,根据打印装置中的打印次数来自动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图1表示作为图像数据处理装置的一例的数字照相机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通用于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图2表示不经由个人计算机等而经由USB接口(USB I/F)、USB端子直接连接的数字照相机1和打印装置2。数字照相机1中安装的记录介质17中存储的图像数据通过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而由打印装置2进行打印。
即,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由操作者从记录介质17中所存储的图像数据中选择要打印的图像数据来进行印刷指示时,被选择的图像数据从记录介质17经由记录介质保持部16、记录介质I/F 15存储在RAM18中。数字照相机1的RAM18中存储的图像数据经由USB I/F 19、USB端子20被传送到打印装置2并进行印刷。另外,进行打印的操作输入也可以在打印装置2侧进行。
图3表示打印装置2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由总线分别连接JPEG解压部29、RAM30、USB I/F 31、系统控制器34、打印引擎部35。被传送到打印装置2的图像数据经由USB端子32、USB I/F 31存储在打印装置2的RAM 30中。从数字照相机1传送到打印装置2的图像数据由JPEG解压部29进行解压处理,被解压后的数据再次被存储在RAM 30中,将图像数据由打印引擎部35变换为打印数据后进行打印。
另外,打印张数、打印用纸的种类、打印浓度等通过操作打印装置2的操作部33而设定,打印装置2的各构成元件由系统控制器34控制而工作。该打印张数也可以由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设定,对于打印用纸的种类、打印浓度等也同样。
打印装置2中的打印结束时,由数字照相机1的系统控制器26检测从打印装置2传送的打印结束信号,并对由打印装置2打印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管理数据区域进行访问。
图4表示数字照相机1中设置的记录介质17的图像数据的记录方式。从图4可知,记录介质中可记录多张图像数据作为文件形式的图像文件。各图像文件内的首标或脚标(未图示)等管理数据区域包括对由打印装置根据来自数字照相机或打印装置的指示而打印的打印次数进行记录的打印次数存储区域。图4中,首标内设有该打印次数存储区域。图像文件将图像数据和存储该图像数据的关联信息的首标部包含在内地进行组合而构成。该首标内除了打印次数之外还存储有作为图像数据的关联信息的像素数信息或表示图像数据的压缩程度的压缩模式信息、摄影日期时间信息、文件号信息。进而,也可以存储进行摄影时的快门速度或曝光校正等摄影信息,除了文件号信息以外还可以存储可识别该图像数据的例如由字符信息构成的ID信息。作为管理数据区域的首标内记录的打印次数随着打印动作而读入到RAM18,在加上1后覆盖到管理数据区域的打印次数存储区域并再次进行存储。另外,伴随该打印动作的打印次数的加法是加上与所打印的张数对应的数,但也可以与1次打印指示的张数无关而在每次打印指示时加1。
在摄影动作中,在摄影模式的开始时等定时,对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进行访问,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在检查记录介质17的余量的时刻,记录介质的余量比可拍摄的最少张数1张多的情况下,立即转移到摄影动作。
这里,在检查到的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可拍摄的张数1张少的情况下,需要从记录介质17删除数据,产生可拍摄1张的记录区域。在通过系统控制器26检测出检查到的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可拍摄的张数1张少的情况下,在LCD23上进行该意思的警告显示。对应于警告显示,按压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中设置的处理开始按钮(未图示)时,产生处理开始信号,系统控制器26检测处理开始信号的发生。于是,系统控制器26访问记录介质17中记录的所有的图像文件的管理数据区域,打印次数信息和其文件号等ID信息读出到RAM 18中。然后,如果打印次数多,则由于被反复打印而判断为保存该图像数据的必要性低,在系统控制器26的控制下从记录介质17删除所读出的打印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图像文件)。另外,在通过系统控制器26检测出检查到的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可拍摄的张数1张少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必按压处理开始按钮而自动地开始处理动作。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警告显示而进行表示处理开始的显示,直接开始处理。
记录介质17的图像数据的删除结束后,再次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如果检查到的记录介质的余量比该摄影模式的1张的数据量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如果检查到的记录介质的余量少,则重复上述删除动作直到确保一张的数据量为止。
如图4所示,在图像文件内不仅记录有打印次数,还将像素数、摄影模式、摄影日期时间文件号等的与图像数据有关的图像数据关联信息组合到图像数据中而以图像文件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图像信息。这样,如果将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关联信息组合而形成一个图像文件的图像信息,则可以以每个图像文件这样的最小单位处理数据,数据管理变得容易。
图5、图6表示将数字照相机1连接到打印装置2的情况下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根据打印次数而自动地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图5表示打印动作中的数字照相机1侧的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由接线连接数字照相机1的USB端子20、打印装置2的USB端子32,数字照相机1直接与打印装置2连接而不经由个人计算机(S101)。
操作者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从LCD23所显示的图像数据中选择要打印的图像数据(S102),进而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将打印命令通知给打印装置2并执行打印(S103)。打印张数被初始设定为一张,要打印两张以上的情况下,对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进行操作来变更打印张数。规定张数的打印动作执行结束时,打印装置2的系统控制器34对数字照相机1传送打印结束信号,数字照相机1的系统控制器26接收该打印结束信号而结束打印动作(S104)。
打印装置2的打印动作结束后,由数字照相机1的系统控制器26检测从打印装置2传送的打印结束信号,并对由打印装置2打印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管理数据区域进行访问。然后,从数据的管理数据区域的打印次数区域将打印次数读出到RAM18,打印张数为一张的情况下,加1后覆盖到记录介质17的打印次数区域并进行再存储(S105)。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作为打印次数相加的为打印张数的数,所以打印张数例如为3张的情况下,加3。另外,也可以与打印张数无关,在每一次打印开始指示时仅加1。
在继续进行打印动作的情况下,返回S102并选择要打印的图像数据,反复进行打印动作,如果不继续进行打印动作,则结束(S106)。
接着,说明图6的流程图。图6表示拍摄时的图像数据的自动选择和删除的处理流程。操作者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并开始拍摄(S107)。系统控制器26访问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S108),如果记录介质的余量比该时刻的摄影模式的可拍摄的最少张数一张(规定值)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S113)。进行摄影动作并将该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17中(S114),如果不继续进行拍摄则结束拍摄,如果继续进行则返回S108(S115)。
如果检查到的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一张的摄影记录所需的量少,则访问记录介质17中记录的所有的图像文件的管理数据区域,将打印次数读入到RAM18中(S109)。如果所有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都为0,则不进行成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比较判定,因此对操作者提示由于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而不能拍摄并结束。提示为例如在LCD 23上进行该意思的显示即可。如果不是0,则自动选择打印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S111),删除选择的图像数据(S112),产生可拍摄一张的记录区域并返回S108。
此时,打印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有例如2张这样存在多张的情况下,也可以对这多张全部进行选择并删除。在该情况下,由于生成了相当于删除的多张的容量的记录容量,因此还引起新进行的拍摄不仅是一张而且是多张的情况。或者,也可以优先选择多张中、日期时间早的图像数据,仅删除较早的图像数据。
另外,作为不进行成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比较判定的情况,示出了所有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为0的情况,但例如在所有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为相同的次数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与其同样的处理。或者,在所有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的打印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有例如2张这样存在多张的情况同样,优先选择日期时间早的数据。
这样,在实施例1中,在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自动地选择打印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并删除,产生记录区域。对于成为删除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不是以图像数据的新旧的标准、而是根据图像的重要度而自动地选择,因此不花费预先对希望的图像施加保护这样的操作者的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并可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
在实施例2中,将数字照相机连接到个人计算机,根据对个人计算机的记录介质的复制次数而自动地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图7表示经由USB I/F、USB端子连接的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参照图1、图7~图9说明实施例2。
为了将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中存储的图像数据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操作者从记录介质17所存储的图像数据中选择要复制的图像数据。然后,所选择的图像数据(图像文件)从记录介质17经由记录介质I/F 15存储在RAM18中。所存储的图像数据经由USB I/F 19、USB端子20被传送到个人计算机3,并被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记录介质中。选择动作和复制开始指示在数字照相机1侧进行,但也可以在个人计算机3侧进行选择动作和复制开始指示。
对个人计算机3的复制动作结束后,数字照相机1的系统控制器26接收从个人计算机3传送来的复制结束信号。图像文件的首标或脚标等管理数据区域包括对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次数的信息进行记录的复制次数存储区域。该管理数据区域中记录的复制次数被读出到RAM18,对应于数字照相机1的系统控制器26对从个人计算机3传送来的复制结束信号的检测而加1,相加后覆盖到管理数据区域的复制次数存储区域中并再次进行存储。
操作者转移到摄影动作后,首先,访问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并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如果记录介质的余量比检查时刻的摄影模式的可拍摄的最少张数一张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可拍摄的张数一张少,则访问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有的图像文件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将复制次数信息和该文件号等ID信息读出到RAM18,自动地选择复制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并从记录介质中删除。这里,如果复制次数多,则由于存在多次复制而判断为保存原始的图像数据的必要性低。如果复制为数字复制,则由于残留有与原始的完全相同的数据,所以认为即使删除原始的也没有问题。
删除结束后,再次检查记录介质17的余量。然后,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摄影模式所需的数据量(摄影张数一张的数据量、存储区域)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如果记录介质的余量少,则反复进行上述图像数据的删除直到确保一张的数据量为止,从而确保必要的数据量后转移到摄影动作。
图8、图9表示根据复制次数自动选择要删除的数据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图8表示数字照相机1中的动作流程。首先,说明图8,数字照相机1经由USB I/F 19、USB端子20连接到个人计算机3上(S116)。然后,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而从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所记录的数据中选择要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数据。所选择的数据从记录介质17经由记录介质I/F 15被存储在RAM18中(S117)。
图像数据的选择结束后,对操作部24进行操作而指示复制执行。对应于此,将复制执行命令从数字照相机1通知给个人计算机3,RAM 18的数据经由USB I/F 19、USB端子20被传送到个人计算机3,并被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记录介质中(S118)。复制动作结束后,从个人计算机3输出复制结束信号。数字照相机1的系统控制器26接收到复制结束信号后(S119),访问数字照相机1中设置的记录介质17的相应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图像文件的管理数据区域中记录的复制次数被读出到RAM18中,加1之后覆盖到管理数据区域的复制次数存储区域并进行再存储(S120)。然后,由操作者决定是否结束复制动作(S121),如果复制动作结束,解除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的连接并结束作业,如果继续进行(如果要复制其它的数据),则返回S117并重复对个人计算机3的复制动作。
接着,说明图9。图9表示摄影动作中的图像数据的自动选择和删除的处理流程。操作者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并开始拍摄(S122),系统控制器26访问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并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S123)。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该时刻的摄影模式的可拍摄的张数一张(规定值)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S128),进行摄影动作并将其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S129),由操作者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拍摄(S130),如果不继续进行则结束拍摄,如果继续进行则返回S123。
如果检查到的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一张的摄影记录所需的规定量少,则访问记录介质17中记录的所有的图像文件的管理数据区域,将复制次数读入到RAM18(S124)。判断所有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是否为0(S125)。如果是0,则不进行成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比较判定,因此对操作者提示由于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而不能拍摄而结束。如果不是0,则自动选择复制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S126),删除(S127),并返回S123。
此时,复制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有例如2张这样存在多张的情况下,也可以对这多张全部进行选择并删除。在该情况下,由于生成了相当于删除的多张的容量的记录容量,因此还引起新进行的拍摄不仅是一张而且是多张的情况。或者,也可以优先选择多张中、日期时间早的图像数据,仅删除较早的图像数据。
另外,作为不进行成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比较判定的情况,示出了所有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为0的情况,但例如在所有的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为相同的次数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与其同样的处理。或者,在所有的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复制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有例如2张这样存在多张的情况同样,优先选择日期时间早的数据。
即使返回S123而再次检查记录介质17的余量,余量少于一张的拍摄所需的量,同时所有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不为0时,选择并删除复制次数第二多的数据,同样,按照复制次数多少的顺序选择、删除图像数据,直到记录介质17的余量超过规定值为止。
这样,在实施例2中,在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自动选择并删除复制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产生记录区域。对于成为删除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不是以图像数据的新旧的标准,而是根据图像的重要度而自动地选择,因此不花费预先对希望的图像施加保护这样的操作者的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并可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
在实施例3中,在按照数字照相机和打印装置、数字照相机和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打印装置、数字照相机和个人计算机的顺序改变连接并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根据打印装置中的打印次数来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除了图1之外主要参照图10~图14来说明实施例3。
数字照相机1与个人计算机3连接,从数字照相机对个人计算机复制图像数据。数字照相机通过个人计算机的连接实现的对个人计算机的复制与实施例2(参照图7~9)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拆下将数字照相机1的USB端子20和个人计算机3的USB端子(未图示)连接的接线而将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的连接切断之后,如图10所示,个人计算机3和打印装置2经由USB I/F、USB端子而直接连接。这里,使用从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数据(图像文件)用打印装置2进行打印。
图11表示数字照相机1、个人计算机3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以及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中记录的数据的记录方式。硬盘41、USB接口(USBI/F)42、CPU 43、RAM 44分别由总线连接。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所记录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存储由打印装置2打印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
即,首先,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经由USB I/F 19、42连接,数字照相机1的图像数据(图像文件)被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中。相当于被复制的图像数据的管理信息的、由连接源的数字照相机的序列号等ID信息构成的照相机识别信息、被复制的图像数据(图像文件)的文件号等图像文件ID信息被存储在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由数字照相机的序列号等ID信息构成的照相机识别信息被存储在数字照相机1的ROM21中。
接着,拆下经由USB I/F 19、42将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连接的接线而解除两者的连接,如图10所示,个人计算机3和打印装置2连接。然后,开始从数字照相机1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数据的打印动作。即,这里,不是基于数字照相机1内的记录介质17内的图像数据,而是基于复制了该图像数据的个人计算机3内的图像数据来进行打印。如果复制为数字复制,则不论是基于哪个图像数据都得到相同的印刷结果。
打印动作结束后,从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检索所打印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信息,将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读出到个人计算机的RAM 44中,打印张数为1张的情况下,加1之后覆盖到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打印次数存储区域并再次进行存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作为打印次数相加的为打印张数的数,所以打印张数例如为3张的情况下,加3。另外,也可以与打印张数无关,在每一次打印开始指示时仅加1。
解除个人计算机3和打印装置2的连接,个人计算机3再次连接到数字照相机1上。在进行了连接之后,将由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等ID信息构成的照相机识别信息从数字照相机1通知给个人计算机3。个人计算机3接收到由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等ID信息构成的照相机识别信息时,从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检索通知到的照相机识别信息的有无。即,数字照相机的序列号作用为确认识别发送源的装置的照相机识别信息。
检测到存在所连接的数字照相机的照相机识别信息时,从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检索从数字照相机1传送来的图像文件的文件号等ID信息,并将相应的各图像文件的打印次数信息读出到RAM 44中,将与读出的各图像文件对应的打印次数信息发送到数字照相机1。数字照相机1的系统控制器26接收到从个人计算机3发送的文件号信息和打印次数信息时,从记录介质17所存储的图像文件中检索从个人计算机3通知的文件号的打印次数信息。
将与从个人计算机3通知的文件号对应的图像文件的首标或脚标等管理数据区域的打印次数存储区域中存储的打印次数读出到数字照相机1的RAM18中。然后,加上从个人计算机3通知的打印次数之后覆盖到管理数据区域的打印次数存储区域并进行再存储。
数字照相机1中的打印次数的重写(更新)结束后,数字照相机1对个人计算机3发送打印次数信息重写结束信号。接收到数字照相机的打印次数信息的重写结束信号时,个人计算机3将硬盘41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存储的相应的各图像文件的打印次数信息重置而重写为0。
通过解除了与个人计算机3的连接的数字照相机1进一步进行摄影记录的情况下,进行图6的流程图所示的动作。
图12、图13、图14表示除了包括从数字照相机直接印刷的打印次数之外、还将从数字照相机1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信息包括在内而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的实施例3中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将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连接,将存储在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中的图像数据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中,切断个人计算机3和数字照相机1的连接。然后,为了打印从数字照相机1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数据,将个人计算机3和打印装置2如图10所示地进行连接而选择要打印的图像数据。图12表示该情况下的个人计算机3侧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打印模式的起动等开始打印动作(S131),从记录在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中的图像数据中选择要打印的图像数据。另外,图像数据也可以记录在可自由装卸地与个人计算机3连接的IC卡等可移动记录介质中。图像数据的选择结束后,判断打印开始按钮是否为起动(S132)。如果打印开始按钮被按压,则向打印装置2通知打印执行命令(S133),如果打印开始按钮未被按压,则成为打印等待状态,并进行等待。打印执行命令通知给打印装置2,打印装置2结束打印动作时,打印结束信号从打印装置2传送到个人计算机3。个人计算机3接收到打印结束信号后(S134),读出存储在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中所保存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的、执行了打印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信息(S135)。
在打印张数为一张的情况下,在对读出的打印次数加1之后,对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打印次数存储区域覆盖打印次数并再次存储(S136),结束。在进一步继续进行打印动作的情况下,再次重复图像数据的选择、打印开始按钮起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打印次数加上的是打印张数的数,所以打印张数例如为3张的情况下,加3。另外,也可以与打印张数无关,在每一次打印开始指示时仅加1。
图13表示如图12所示那样在连接个人计算机3和打印装置2并进行了打印之后,解除该连接,并如图7所示再连接了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的情况下的个人计算机3侧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经由USB I/F 19、42用接线连接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S137)。判别所连接的数字照相机1的ID信息,在数字照相机的ID一致的情况下,为了更新作为图像数据的关联信息的打印次数信息,将所连接的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等识别信息和记录在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中的图像数据的文件号等图像文件ID信息通知给个人计算机3(S138),检索是否存在所通知的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S139)。即,判断相应的照相机的ID信息是否存储在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S140)。
如果连接的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等ID信息未被检测到,则由于该数字照相机1一次也未连接到该个人计算机3上,所以在S140中未被检测到的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等ID信息重新被追加并存储在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并结束(S149)。另外,该没有连接的数字照相机1的ID信息如图13的流程图所示,可以自动存储在个人计算机3的重要度管理文件中,也可以仅在对个人计算机进行复制指示数字照相机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新存储。
如果所通知的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等ID信息都存储在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则在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对应的区域(S138中检测到的数字照相机1的ID信息的区域)中检索所通知的图像数据的文件号等图像文件ID信息(S141),判断该文件号是否被存储在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对应的区域中(S142)。如果数据的文件号未被检测到,并未存储于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则在S142中未检测到的图像数据的文件号等图像文件ID信息被追加到在S138中检测到的(数字照相机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序列号等图像文件ID信息的区域中并进行存储(S148),结束。
如果在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对应的区域(S138中检测到的数字照相机的ID信息的区域)中检测到所通知的图像数据的文件号(S142),则检测到的文件号的打印次数信息被读入RAM44中,判断被读入的打印次数是否全部为0(S143)。如果被读入的打印次数全部为0,则由于不是从个人计算机3直接打印,因此打印次数没有变化,所以直接结束。如果不是0,则被读入的打印次数与该图像文件ID信息一同通知给数字照相机1(S144)。基于该通知,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中存储的打印次数信息被重写,等待一定时间直到从数字照相机1通知重写结束信息号为止(S145)。例如数字照相机中存储的打印次数为4次,另一方面从个人计算机通知数字照相机的打印次数为2次,则打印次数信息的重写被重写成作为其合计次数的6次。
判断是否接收到来自数字照相机1的重写结束信号(S146)。如果等待一定时间也未检测到则返回S144,如果检测到,则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相应的区域、即对数字照相机1传送了打印次数信息的区域中存储的打印次数信息被重置而重写为0(S147),结束。
图14表示如图12所示那样在连接个人计算机3和打印装置2并进行了打印之后,解除该连接,并如图7所示再连接了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的情况下的数字照相机侧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经由USB I/F 19、42由接线连接(S150)。对个人计算机3通知所连接的数字照相机1的ID信息(S151)。
检索并判别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内的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是否存在所通知的数字照相机1的ID信息,在存在的情况下,将该情况从个人计算机3通知给数字照相机1。在不存在的情况下,直接结束(S152)。数字照相机1对应于该通知,将记录介质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文件ID信息发送到个人计算机3上。检索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内的重要度管理文件中的、所通知的图像文件ID信息的存在及其打印次数信息(S153)。检索的结果,如果所通知的图像文件ID信息不存在,或者虽然存在图像文件ID信息但打印次数信息为0,则在解除了个人计算机3和数字照相机1的连接之后不将个人计算机3连接到打印装置2来进行打印,因此,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中保有的打印次数信息没有变化,所以直接结束(S154)。
如果在S154未检测到与所通知的图像文件ID信息相关的打印次数信息,则将检测到的打印次数信息读出到RAM44之后与图像文件ID信息一同传送到数字照相机1。将从个人计算机3通知的打印次数信息加到相应的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内的图像文件的打印次数信息中(S155),并将加法结果再次作为记录介质17内的打印次数信息而覆盖并再存储。再存储结束后,对个人计算机3通知打印次数信息的重写结束信号(S156),结束。个人计算机3中,接收该通知,并如图13的流程图所示地进行相应的打印次数信息的重置。
另外,在实施例3中,使用数字照相机1的识别信息,在数字照相机1的ID信息一致时,检测并确认了个人计算机侧所保持的图像数据是从该数字照相机1复制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也可以对自由装卸地连接到数字照相机1的IC卡等的每个记录介质17设置该识别信息。如果采用该结构,则在记录介质的ID信息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判别为从该记录介质复制的图像数据,因此相对于每个数字照相机的识别可以进行更精密且准确的判别。
关于成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自动选择的方法,在实施例3中,也与实施例1同样,如果打印次数多则重复打印,因此判断为保存该图像数据的必要性低。然后,在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自动选择并删除打印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产生记录区域,与图像数据的新旧无关地选择成为删除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不消耗操作者的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并可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
在实施例4中,根据从基于图像数据生成的缩小图像的显示选择并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的次数、即在重放模式时根据从缩略图像转移到主图像的次数来自动选择要删除的数据。主要参照图15~图17来说明实施例4。
图15A表示数字照相机1的LCD 23的缩略显示的一个方式。为了从操作者拍摄并记录在记录介质17或RAM 18中的多个图像数据中重放希望的图像并进行阅览,将数字照相机1的模式设定为重放模式,如图15A这样,设为将多张的数据缩略显示在LCD 23中的索引重放模式,并显示要阅览的图像组(目标图像组)。然后,如果其中包含要重放的希望的图像,则例如第二段中央的图像被选择为希望的图像。然后,如图15B所示,在数字照相机的LCD 23整个面上仅对所选择的缩略图像的主图像进行主图像显示。从该缩略图像到主图像的转移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被存储在进行了主图像显示(主图像重放)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的主图像重放次数存储区域中(参照图4)。
换言之,在重放模式时,操作者为选择在LCD 23中显示多个缩略图像的索引重放模式而操作操作部24时,系统控制器26检测索引重放模式被选择的情况。系统控制器26访问记录介质17或RAM 18并取得或新生成进行显示的多个图像数据的缩略数据。用于进行显示的缩略数据准备好后,控制LCD驱动器22在LCD 23上显示多个缩略图像。操作操作部24,例如图15A所示地将围住缩略图像的粗框移动到希望的缩略图像位置,从而从通过索引重放模式显示的多个缩略图像中选择操作者要在整个画面上放大阅览的图像。设定了仅将所选择的图像数据显示在LCD 23的整个画面中的主图像重放模式时,系统控制器26检测选择了主图像重放模式的情况,对所选择的缩略图像进行主图像重放。
所选择的图像数据从索引重放模式的缩略图像转移到主图像重放模式下的主图像时,将被选择并转移到主图像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存储区域中存储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读出到RAM 18并加1,然后覆盖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存储区域并进行再存储。
操作者转移到摄影动作时,系统控制器26访问记录介质17并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如果检查到的记录介质的余量比检查记录介质17的余量的时刻的摄影模式的可拍摄张数1张多,则继续进行摄影动作。如果检查到的记录介质的余量少,则访问记录介质所记录的所有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将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读出到RAM 18中。然后,删除所读出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最少的数据。这里,如果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少,则该主图像是成为阅览对象的历史少的重要度低的图像,判断为保存原始的图像数据的必要性低。
删除结束后,再次检查记录介质17的余量。在检查到的记录介质的余量比可拍摄的张数一张的数据量多的情况下转移到摄影动作,在检查到的记录介质的余量少的情况下重复删除动作。
图16、图17表示存储重放模式时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并删除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最少的图像数据的流程图。
图16表示数字照相机1中从索引重放模式转移到主图像重放的流程图。对图16进行说明。首先,操作者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选择索引重放模式,从而开始索引重放动作(S157)。然后,从索引重放画面的多个缩略图像中选择进行主图像重放的对象的图像数据(S158)。为转移到主图像重放而操作操作部24时,系统控制器26检测该情况,将所选择的缩略图像作为在如图15(B)所示的LCD 23整个面上显示为主图像的主图像重放模式,显示在LCD 23上(S159)。
接着,将选择并作为主图像显示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管理数据区域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存储区域中存储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读出到RAM 18(S160),对读出到RAM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加1(S161)。加1后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覆盖在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存储区域并进行再存储(S162),结束。
接着,对图17进行说明。操作者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而开始拍摄(S163),访问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来检查记录介质17的余量(S164)。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该时刻的摄影模式的可拍摄的张数一张(规定量)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S169)。将进行拍摄并拍摄到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17中(S170),如果不继续进行拍摄则结束拍摄,如果继续进行则返回S164(S171)。
在S164中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规定量少,则所有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存储区域中存储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被读入到RAM18(S165)。判断所有图像数据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是否为0(S166)。如果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全部为0,则不进行成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比较判定,因此对操作者提示由于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而不能拍摄后结束。
如果所有图像数据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不是0,则自动选择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最少的图像数据(S167),删除所选择的图像数据(S168),返回S164,重复S164以后的动作。其中,在重复动作中,在S167中选择并删除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第二少的数据,依次选择、删除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少的数据,直到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可进行摄影模式的拍摄的张数一张(规定量)多为止。
此时,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有例如2张这样存在多张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这多张全部选择并删除。在该情况下,由于生成了相当于删除的多张的容量的记录容量,因此还引起新拍摄到的不仅是一张而且是多张的情况。或者,也可以优先选择多张中、日期时间早的图像数据,仅删除较早的图像数据。
另外,作为不进行成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比较判定的情况,示出了所有图像数据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为0的情况,但例如在所有的图像数据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为相同的次数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与其同样的处理。或者,在所有的图像数据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有例如2张这样存在多张的情况同样,优先选择日期时间早的数据。
这样,在实施例4中,在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自动地选择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最少的图像数据并进行删除,产生记录区域。与图像数据的新旧无关地选择成为删除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不花费操作者的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并可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

在实施例5中,对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加权,并相应于加权而自动选择要删除的数据。换言之,对实施例1、3中获得的打印次数、实施例2中获得的复制次数、实施例4中获得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分别进行加权,根据加权的结果自动选择要删除的数据。主要参照图18~图20来说明实施例5。
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操作者开始摄影动作,访问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并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如果检查到的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检查时刻的摄影模式的可拍摄的张数一张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如果检查到的记录介质的余量少,则访问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有的图像文件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将实施例1、3中获得的打印次数、实施例2中获得的复制次数、实施例4中获得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分别读出到RAM 18中。即,实施例5的数字照相机1保有复制次数信息、打印次数信息、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信息的全部。
对读出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分别进行加权。图18表示加权的4个例子。在加权例子1中,由于是完成打印或对其它的记录介质完成复制,因此已经存在多个基于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或复印,所以认为删除作为其基础的原始的图像数据是可以的,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的权重设为一3倍。另一方面,对于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而言,如果频繁阅览则使操作者所关心的次数增多,所以认为是重要的图像数据而不应删除,设为1倍。如果复制是数字复制则存在与原始的原图像完全相同的图像数据,所以即使删除原图像也不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在后述的加权例子2~4的任何一个中都将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权重设为1倍。
在加权例子2中,如果对其它的记录介质完成复制,则认为即使删除原图像数据也没有任何问题,复制次数的权重设为-10倍。另一方面,打印的次数越多则认为是越重要的图像数据,打印次数的权重设为3倍。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权重如上所述为1倍。即,打印次数信息的重要性比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信息大。
在加权例子3中,打印的次数越多、复制的次数越多,则分别认为是越重要的图像,将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的权重都设为相同的3倍。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权重如上所述为1倍。
在加权例子4中,不论打印次数如何多,为了避免原始的图像数据本身被删除或调整尺寸,将打印次数的权重设为0倍而忽略。如果完成复制则认为删除也可以,复制次数的权重设为-3倍。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权重如上所述为1倍。即,在加权例子4中,仅将复制次数信息和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用作判定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标准,关于打印次数的多少,不作为重要度的标准而采用。
将对管理数据区域中记录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分别进行了加权的打印次数信息、复制次数信息、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信息的结束加权的次数信息相加而得到用于判定图像的重要度的数值信息。自动选择相加的结果的数值最小的图像数据,并删除所选择的图像数据。图19表示采用了加权例子1的情况下的相加值的例子。如图19所示,设为文件号1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为2,复制次数为1,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为8,文件号2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为0,复制次数为5、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为2、文件号3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为1,复制次数为1,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为10。加权例子1~4中,操作数字照相机的操作部24而进行选择(切换),操作部24作为加权切换单元而工作。另外,加权例子1~4仅为例子,该权重的详细的组合或权重的程度、权重的种类数可以任意地选择、设定。也可以使用数字照相机的操作部24来变更该组合或权重的程度。
根据图18的加权例子1,加权后的相加结果是,文件号1的图像数据为-1(=-6-3+8),文件号2的图像数据为-13(=0-15+2),文件号3的图像数据为4(=-3-3+10)。三个图像数据中相加值最小的文件号2的图像数据被判定为是重要度低的图像数据而自动被选择、删除。
删除结束后,再次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在检查到的记录介质的余量比可拍摄张数一张多的情况下,转移到摄影动作,检查到的记录介质的余量少的情况下重复删除动作。当然,在重复中,如上所述,按照相加值大小的顺序进行删除。
此时,相加值最小的图像数据有例如2张这样存在多张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这多张全部选择并删除。在该情况下,由于生成了相当于所删除的多张的容量的记录容量,因此还引起新拍摄到的不仅是一张而且是多张的情况。或者,也可以优先选择多张中日期时间早的图像数据,仅删除较早的一方,还可以将相加值相同的多个图像数据彼此例如利用打印次数信息这样的特定的次数信息进行比较而选择其中少的一方。
图20表示根据加权的结果而自动选择要删除的数据的流程图。操作者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而开始拍摄(S172),访问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来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S173)。如果记录介质的余量比该时刻的摄影模式的可拍摄的张数一张(规定量)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S184)。将进行拍摄并拍摄到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17中(S185),如果不继续进行拍摄则结束拍摄,如果继续进行则返回S173(S186)。
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规定量少,则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分别被读入到RAM 18。即,将记录介质17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的复制次数存储区域中存储的复制次数信息读入到RAM18(S174),将记录介质的打印次数存储区域中存储的打印次数信息读入到RAM(S175),将记录介质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存储区域中存储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信息读入到RAM(S176)。
判断读入的所有数据的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是否全部为0,如果是0,则不进行成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比较判定,所以对操作者提示因记录介质的余量不足而不能拍摄并结束。如果不是0,则对读入到RAM 18的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分别加权后再次存储在RAM中。换言之,对在S174中读入到RAM18的复制次数进行加权后存储在RAM中(S178),对在S175中读入到RAM的打印次数进行加权后存储在RAM中(S179),对在S176中读入到RAM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加权后存储在RAM中(S180)。另外,加权的值除了加权例子1~4所示的内容之外,可以任意地设定。加权的内容预先通过数字照相机的操作部24的操作来设定,从多种类的加权中的选择切换或新的加权内容的设定等可以在任意的定时进行。
将在S178、S179、S180中进行了加权的复制次数信息、打印次数信息、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信息的各数值相加后存储在RAM18中(S181),选择相加值(加权相加值)最小的图像数据(S182)。删除所选择的图像数据(S183),返回S173,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规定量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S184)。
这样,在实施例5中,在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的情况下,对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加权相加,并自动选择相加值最小的图像数据而进行删除,从而产生记录区域。然后,与图像数据的新旧无关地选择成为删除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不花费操作者的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并可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此外,由于考虑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3种类的次数信息,因此可以可靠地选择成为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
如果考虑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3种类的次数信息中的至少2种类的次数信息,则与利用成为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为1种类的次数信息时相比,可以可靠地进行选择。进而,如果考虑3种类的次数信息的全部,则可以最可靠地选择成为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
如图18所示,将不同权重的组合定义多个(图中为4例),利用如数字照相机的操作部24这样的加权切换单元来切换组合的结构中,可以通过各种加权的组合来选择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选择的幅度变宽,可以应对操作者的多样的喜好。此外,通过将至少一个权重设为0,也可以使选择的幅度变宽,应对操作者的多样的喜好。
在实施例6中,对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加权相加,根据其相加值(加权相加值)进行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从而在记录介质中确保必要的余量。主要参照图21~图23来说明实施例6。
首先,如实施例5所示,对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了加权后进行相加而对每个图像数据计算相加值。在存储确保模式1下,从相加值(加权相加值)最小的图像数据开始依次压缩图像数据,在存储确保模式2下,从相加值最小的图像数据开始依次对图像数据调整尺寸,在存储确保模式3下,从相加值最小的图像数据开始依次删除图像数据。这样,对每个存储确保模式预先设定压缩、调整尺寸、删除中的哪一个,在存储确保模式1中进行压缩,在存储确保模式2中调整尺寸,在存储确保模式3中进行删除。另外,当然可以在调整尺寸中,将缩小了图像数据的像素尺寸的大小的图像数据置换为原来的图像数据,在压缩中,将以大于当前的压缩率的压缩率压缩的图像数据置换为原来的图像数据。
进而,在存储确保模式1、2、3中,要压缩、调整尺寸、删除的数据的个数被设定为存储确保等级。例如,存储确保等级1中在存储确保模式1、2、3中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4个数据。存储确保等级2中在存储确保模式1、2、3中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8个数据。存储确保等级3中在存储确保模式1、2、3中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12个数据。
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的记录容量剩余少的情况下,对操作者进行警告等的显示而促使通过更换用记录介质的准备或不需要图像的删除实现记录容量的确保等的结构是有用的,例如在剩余的可拍摄张数为5张以下的情况下进行警告显示。如果记录介质的剩余记录容量为该时刻的摄影模式的摄像数据4张,则可拍摄张数为剩余5张以下,因此通过警告显示等对操作者通知记录容量少的情况。操作者按压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的存储容量确保按钮。如果数字照相机1的系统控制器26检测到该情况,则促使操作者选择存储确保模式1、2、3、存储确保等级1、2、3。操作者通过分别选择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对数据进行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从而增加记录介质的余量。在记录介质的余量比该时刻设定的摄影模式的图像数据一张的量少的情况下,也通过同样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从而增加记录介质的余量。这样,通过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的操作,设定进行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的哪种处理,操作部作为处理的设定单元而工作。处理动作中,也可以在预先完成了处理内容的选择之后按压存储余量确保按钮时,图像数据的调整尺寸、压缩、删除也立即开始。对于由存储确保等级设定的数据的个数,也可以同样地预先完成处理内容的选择。进而,对于可以通过存储确保等级设定的数据数本身,也可以通过数字照相机的操作部24设定为上述例示的4、8、12以外的任意的数。
图21表示通过如实施例5所示的运算得到的(记录介质17中存储的)各图像数据的相加值(加权相加值)。图22表示将存储确保模式和存储确保等级进行组合的情况下的存储确保动作的执行前后的记录介质的余量。例如,假定在16MB的记录介质17中存储了图像大小1MB的从数据101到116的16个图像数据。
从图22可知,由于在存储确保等级1、2、3的存储确保模式1、2、3的任何一个中,存储确保动作前的记录介质的余量都是0MB,因此对记录介质的余量少的情况进行警告显示而促使增加记录介质余量。例如,如果操作者在存储确保等级1下选择‘数据数4’,在存储确保模式2下选择‘按大小的顺序调整尺寸’,则从数据101到116中,按加权相加值大小的顺序选择四个数据(数据106(-6)、102(-5)、116(-3)、113(-2)),将所选择的数据调整尺寸为1/2。调整尺寸为1/2的结果是,记录介质17的余量成为2MB(1MB×4×1/2=2MB),摄影图像的数据量每一张设为1MB时可进行2张的拍摄。
另外,在实施例6中,将存储确保等级的详细内容设为3种类,但存储确保等级不限于3种类。例如,也可以追加选择16个图像数据的存储确保等级4。当然可以任意地设定存储确保模式的压缩率、调整尺寸率、以及存储确保等级的图像数据的对象数。
图23表示对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加权相加,根据其相加值(加权相加值)来进行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的情况下的流程图。
操作者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并开始拍摄(S187),访问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检查记录介质17的余量(S188)。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是作为摄影模式的规定的可拍摄张数的例如5张以上,则转移到摄影动作(S199),进行摄影动作并将该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S200),由操作者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拍摄(S201)。如果不继续进行则结束拍摄。如果继续进行则返回S188,重复拍摄直到记录介质17的余量小于摄影模式的可拍摄张数5张为止。
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小于摄影模式的可拍摄张数5张,则在S189中再次检查余量,如果记录介质的余量为摄影模式的可拍摄张数的一张以上,则在LCD 23上警告显示可拍摄张数小于5张而剩余少的情况来通知操作者,从而促使存储确保动作(S197)。判断存储余量确保按钮是否被按压(S198)。如果检测到存储余量确保按钮被按压的情况则进至S190,如果未检测到则进至S199。
在S190中,记录介质17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被读入到RAM 18。然后,判断全所有图像数据所读入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是否全部为0(S191)。如果是0,则不进行成为调整尺寸或压缩、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比较判定,对操作者提示由于记录介质的余量不足而不能进行拍摄的情况并结束。如果不是0,则针对每个图像数据,对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加权相加(S192)。
在LCD 23上显示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而促使操作者进行选择(S193),判断操作者是否选择所显示的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并按压了OK按钮(S194)。在选择结束或者预先准备并提示的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的状态下了解而按压OK按钮时,确定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的具体内容。在该动作中,如果要变更所显示的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则按压变更按钮,检测到变更按钮被按压的情况后返回S193,显示下一个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并重复到操作者的选择结束为止。另外,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的各种按钮被分配为存储余量确保按钮、OK按钮、变更按钮等。
根据在S194中选择并确定的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和在S192中进行了加权相加的作为各图像数据的相加结果的相加值,从相加值最小的图像数据开始依次选择以存储确保等级设定的数的图像数据(S195)。根据所选择的存储确保模式对所选择的图像数据进行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S196),返回S188。
将S188、S189的记录介质的余量检查中的规定量1(可拍摄张数)设为5张,将规定量2(可拍摄张数)设为1张。但是,规定值1为2张以上就足够,不限定为5张。
这样,在实施例6中,在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的情况下,设定了进行调整尺寸、压缩、删除的哪一种处理之后,自动选择成为对象的图像数据,进行该处理而产生记录区域。然后,与图像数据的新旧无关地选择成为调整尺寸、压缩、删除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不花费操作者的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并可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此外,由于可以从调整尺寸、压缩、删除的3种类的处理中预先设定操作者喜好的处理,因此选择的幅度变宽,可以应对操作者的多样的喜好。
由于预先设定处理对象的数据数,以便在存储确保等级1、2、3中分别设为‘4’‘8’‘12’,所以将确保的可拍摄张数预测到某种程度。然后,如果要确保的可拍摄张数多则设定存储确保等级3、如果少则设定存储确保等级1即可,根据这一点,选择的幅度也较宽,可以应对操作者的多样的喜好。
在S193中,也可以在输入要确保的可拍摄张数时,自动地运算并决定成为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数或存储确保模式,在LCD23中仅显示该图像数据数和存储确保模式的一方或显示它们的组合而促使操作者进行选择。例如,如果不仅有如下方法,即,在要确保10张图像数据数的情况下,预先决定存储确保模式来进行运算,从而提示要进行调整尺寸或压缩、删除的图像数据的张数,还可以针对每个存储确保模式,提示进行该模式下的处理的对象图像数据张数的组合。在该结构中,可以在一次的操作中可靠地得到要确保的可拍摄张数。
此外,运算并决定所确保的可拍摄张数(成为可记录的图像数据数)之后,通过运算求成为处理对象的数据数,并根据该数据数来进行处理,因此可以在不重复处理的情况下可靠地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

在上述实施例1~6中,自动选择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而立即进行处理。换言之,在记录介质的余量比摄影模式的可拍摄张数1张小的情况(实施例1~5)或可拍摄张数比规定量少的情况下(实施例65张),自动选择并删除图像数据(实施例1~5),或者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实施例6)。相对于此,在实施例7中,操作者有意地与记录介质的余量无关地确保记录区域。在调整尺寸、压缩或删除的处理之前对成为调整尺寸、压缩、删除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进行缩略显示,在操作者确认是否适合直接执行处理的基础上,执行处理。主要参照图24~26来说明实施例7。
在操作者有意地要与记录介质17的余量无关地确保记录区域的情况下,例如,促使操作者选择实施例6的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例如,如果操作者选择存储确保模式3和存储确保等级3,则总括对处理对象、即该情况下的删除对象的图像进行缩略显示。如图24所示,总括显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缩略图像,或者如图25所示,将作为删除对象在该时刻自动选择的图像数据的缩略图像的框加粗强调,提示操作者删除对象图像为哪个。图25相当于选择了存储确保等级1的情况。图25是与图24的显示方式不同,将不是删除对象的缩略图像也混合显示的方式,表示被缩略显示的9个图像中的4个图像作为删除对象而被自动选择的状态。
在将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全部删除的情况下,直接转移到删除动作而将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直接全部删除。如果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中有操作者有意不想删除的图像数据,则从缩略图像中选择不想删除的图像数据,从对所选择的图像数据不作任何处理而直接保留、不删除而压缩、调整尺寸的三个选择项中进行选择。
图26表示与记录介质的余量无关地删除图像数据的情况下的流程图。在操作者想要确保多个记录区域(存储余量)的情况下,数字照相机1的存储确保动作开始(S202),判断存储确保按钮是否被按压(S203)。
如果存储确保按钮未被按压,则返回S203直到被按压为止,如果检测到被按压的情况,则在LCD 23上显示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S204)。判断是否直接选择所显示的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S205)。OK按钮被按压而检测到OK按钮的起动时,对应于在S204中选择的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根据如实施例5所示的加权相加结果值而自动选择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S206)。如果OK按钮未被按压,则由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进行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的变更操作并返回S204,显示变更后的存储确保模式、存储确保等级,重复到检测出OK按钮的起动为止。
在LCD23中总括显示对应于OK按钮的起动而自动选择的图像数据的缩略图像(S207)。在对于总括显示的所有数据执行在S205中决定的存储确保模式(压缩、调整尺寸、删除的任何一个)下的处理之前,操作者判断对于各图像数据直接进行由存储确保模式定义的处理是否合适,而且不适合的情况下要用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的哪一种进行处理(S208)。如果系统控制器26检测到对于所有的数据开始由存储确保模式定义的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的任一种处理的存储确保处理的执行命令,则根据在S205中选择决定的存储确保模式来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在S206中自动选择的图像数据(S210),并结束。
如果在S208中存在不想进行存储确保模式所定义的处理的图像数据,则操作操作部24以从所显示的缩略图像中选择该图像数据并从处理对象图像中排除掉。排除后,相应的图像数据被从缩略显示画面中删除并不进行显示。返回S207,再次缩略显示处理对象图像。另外,在图25所示的显示方式的情况下,从处理对象图像中排除的图像不能进行缩略图像的框的加粗强调。
在实施例7中,也如实施例5中叙述的,对图像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进行加权相加,自动选择相加值最小的图像数据,进行压缩、调整尺寸或删除。然后,与图像数据的新旧无关地选择成为删除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不花费操作者的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并可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由于可以在加权的基础下选择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选择的幅度宽,可以应对操作者的多样的喜好。此外,如果考虑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至少2种类的次数信息,则与仅1种类的次数信息的情况相比,可以可靠地选择成为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
如图18所示,将不同权重的组合定义多个(图中为4例),利用如数字照相机的操作部24这样的加权切换单元来切换组合时,可以通过各种权重的组合来选择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选择的幅度变宽,可以应对操作者的多样的喜好。此外,如图18的加权例子4这样将至少一个次数信息的权重设为0,由此也能使选择的幅度变宽,应对操作者的多样的喜好。
在实施例7中,在执行处理之前对作为处理对象而自动选择的图像数据进行缩略显示,操作者确认之后进行处理,因此可以预先确认处理对象图像,防止必要的图像数据的误处理。特别是如果强调缩略图像的框而可识别地进行提示,则可以容易地识别处理对象图像。当然,图像数据处理装置在结构上也不复杂,可以比较小型轻便化。
此外,如果变更存储确保模式或将必要的图像数据从处理对象中排除等而进一步执行删除以外的处理,则对于该图像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因此,选择的幅度变宽,可以应对操作者的多样的喜好。
在实施例8中,对于根据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等而选择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不自动地进行处理而询问操作者可否处理。主要参照图24~25、图27~28来说明实施例8。
如图4所示,实施例1~7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被存储在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管理数据区域中。相对于此,在实施例8中,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被存储在专用的管理文件(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图27表示记录介质17的管理数据区域,各图像数据的文件号等识别信息、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信息、复制次数信息、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信息被存储在该专用的管理文件(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
这样,如果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等图像数据关联信息作为独立于形成图像数据的图像文件的其它信息与图像文件并列地进行存储,则图像文件本身记录的数据量减少。此外,与多个图像数据关联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等图像数据关联信息被汇总为一个图像信息来记录,多个图像数据关联信息位于一个文件内,因此与单独地访问各图像文件内来掌握所有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等历史信息的情况相比,可以迅速地检索并掌握,并在短时间内进行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选择。
在实施例1~6中,选择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而自动地进行删除等处理,相对于此,在实施例8中,对于根据复制次数、打印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等而决定的例如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不是自动地进行处理而是询问操作者可否处理。此时,如图24所示,在LCD23上总括显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缩略图像,或者如图25所示,将记录介质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的缩略图像总括显示并且对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缩略图像的框进行强调等,从而提示操作者删除的对象图像。
如果操作者判断为可以删除,则删除自动选择的图像数据,如果判断为不删除,则选择并显示下一个删除对象的数据。然后,重复该动作。
图28表示询问操作者可否对删除实施例2中所选择的打印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的删除对象的数据进行删除的流程图。
图28的S213~S217、S221~223对应于实施例2的图6的S107~111、S113~115。操作者操作数字照相机1的操作部24并开始拍摄(S213),访问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检查记录介质的余量(S214)。如果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该时刻的摄影模式的可拍摄的张数一张(规定量)多,则转移到摄影动作(S221)。进行摄影动作并将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S222)。如果不继续进行拍摄则结束拍摄(S223),如果继续进行则返回S214。
如果检查到记录介质17的余量比规定量少,则记录在记录介质17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的所有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信息被读入到RAM 18(S215)。判断所有数据的打印次数是否为0(S216)。如果是0,则不进行成为删除对象的图像数据的重要度的比较判定,对操作者提示由于记录介质17的余量不足而不能进行拍摄并结束。如果不是0,则选择打印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S217)。
在数字照相机1的LCD 23中显示所选择的图像数据(S218),判断是否要删除所显示的图像数据(S219)。操作者判断为删除,系统控制器26检测到删除按钮的起动时,删除所选择的图像数据(S220),返回S214并重复删除动作。如果在S219中操作者判断为不删除而删除按钮未被按压规定时间,则返回S215,在S219中操作者判断为不删除的图像数据以外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在S215中被再次读入,选择打印次数第二多的图像数据。
虽然例示了打印次数最多的图像数据的删除,但删除对象不限定于此。换言之,也可以将根据向其它的记录介质的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或者对它们进行加权而根据其权重,或者进行加权相加而根据其加权相加值而选择的图像数据作为实施例8中的可否删除的对象。
另外,删除成为对象的图像数据来确保存储区域,但不限定于删除,当然也可以通过调整尺寸、压缩来确保存储区域。
在实施例8中,由于自动选择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之后,在处理前进行显示,并且由操作者确认后进行处理,因此可以事前确认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不取决于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多少,可以防止操作者不想处理的图像数据的误处理。此外,由于还事前确认处理内容,因此可以对每个图像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选择的幅度变宽,可以应对操作者的多种喜好。另外,显示可以是每次一张的对象图像数据,也可以进行缩略图像显示。
在实施例3中将数字照相机与个人计算机连接,对个人计算机发送数字照相机的序列号等识别信息。将不仅发送照相机的序列号等识别信息、还发送打印次数信息、复制次数信息、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信息或其执行日期时间信息等历史信息的情况作为实施例9,主要参照图29来进行说明。
例如,用USB接线等连接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将数字照相机1中记录的图像数据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之后,拆下USB接线而解除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的连接。在连接被解除的状态下,互相独立地进行利用数字照相机1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的打印、和利用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数据的打印。因此,对于同一图像数据,例如,即使根据记录在数字照相机1中的图像数据进行了4次打印,根据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数据进行5次打印,数字照相机1也不能掌握个人计算机3中的打印历史,个人计算机3也不能掌握数字照相机1中的打印历史。实施例9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掌握由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分别独立进行的打印次数的总数,最终在数字照相机1中掌握总打印次数9次这样的打印次数的历史。
在实施例9中,将数字照相机1与个人计算机3连接,并将图像数据从数字照相机1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上,除此之外,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等识别信息、打印次数信息、复制次数信息、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信息也同时被存储在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所存储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使用从数字照相机1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而记录在个人计算机3中的图像数据,由打印装置2进行了打印的情况下,如果打印张数为一张,则对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所存储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相应的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加1后覆盖并进行再记录。这里,由于作为打印次数加上的是打印张数的数,所以在打印张数例如为3张的情况下加3。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与打印张数无关地在每次打印开始指示时仅加1。
在将从数字照相机1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数据进一步复制到其它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对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中记录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复制次数加1后覆盖并进行再记录。在个人计算机3中将从数字照相机1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数据从缩略图像的重放转移到主图像的重放的情况下,对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中存储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加1之后覆盖并进行再记录。
此外,在实施例3中,在切断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的连接时,将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中存储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复制次数信息重置设定为0。然后,将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再连接时,对数字照相机1通知在数字照相机1、个人计算机3的连接被切断的期间内更新的存储在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中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复制次数,对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中记录的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的复制次数加上所通知的次数而进行更新。
相对于此,在实施例9中,在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以及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所存储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存储复制、打印、从缩略重放转移到主图像重放的日期时间信息。日期时间信息对记录介质17的记录也可以存储在如实施例8所示的专用的管理文件中而不是存储在图像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管理区域中。
用USB接线等连接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时,对应于连接动作,将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等识别信息、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的文件号等ID信息从数字照相机1通知给个人计算机3。个人计算机3检测到该通知时,从记录在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41中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检索有无被通知的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接着,检索有无被通知的文件号。
如果存在相应的数字照相机的序列号,则接着检索相应的文件号。在检索到的文件号中,如果有在数字照相机1、个人计算机3的前一次的连接日期时间以后进行了打印、复制、缩略主图像转移的图像数据,则从个人计算机3对数字照相机1通知打印日期时间信息、复制日期时间信息、缩略主图像转移日期时间信息。将从个人计算机3通知到的打印日期时间信息、复制日期时间信息、缩略主图像转移日期时间信息存储在数字照相机1的记录介质17的数据的首标或脚标等的管理数据区域中。然后,个人计算机侧的这些历史信息被存储在数字照相机侧,数字照相机侧的历史信息被更新时,个人计算机侧的信息被重置。这样,如果临时重置个人计算机侧的历史信息,则下一次连接数字照相机1、个人计算机3时的个人计算机侧的历史信息仅为下一次的连接以后的历史信息,不检查重复信息而可以加到数字照相机侧的历史信息中来更新即可。换言之,不需要重复信息的检查。
此外,同样从数字照相机1对个人计算机3发送在数字照相机侧更新的历史信息,将更新后的历史信息也存储在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时,可以在数字照相机1、个人计算机3双方掌握、管理历史信息,也可以应对不料的信息删除(图像数据或历史数据的不料的消失等)等事故。
以下,详细说明在专用的管理文件内存储上述历史信息的情况,图29表示设置为独立于图像文件的文件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记录的打印历史信息。
图29A表示数字照相机1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中记录的数据,存储了2003年5月31日之前的打印历史信息。根据该打印历史信息,图像101、103、105、106、107各进行1次打印,图像102进行3次打印,图像104一次也不打印。假设在2003年6月1日数字照相机1的图像数据被数字复制到个人计算机3中,图29B、图29C表示包含在此后的2003年12月30日之前在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中分别独立地进行的打印历史的打印历史信息。
图29B表示数字照相机1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2003年12月30日时刻的数据。可知在对个人计算机3复制了图像数据以后,将打印装置2直接连接到数字照相机1上,进而将图像101打印1次、将图像102打印2次,将图像105打印2次。其结果是,2003年12月30日时刻的数字照相机1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内存储的总计的打印次数是图像101为2次,图像102为5次,图像105为3次,图像103、104、106、107与2003年5月31日时刻相比没有变化。
图29C表示个人计算机3的硬盘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2003年12月30日时刻的数据。可知在2003年6月1日从数字照相机1对个人计算机3复制了图像数据以后,将打印装置2直接连接到个人计算机3上,进而将图像102打印1次、将图像107打印1次。其结果是,2003年12月30日时刻的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内存储的总计的打印次数是图像102为4次,图像107为2次,图像101、103、104、105、106与2003年5月31日时刻相比没有变化。
在2003年12月30日将数字照相机1和个人计算机3连接时,个人计算机3的图像重要度管理文件的历史数据从个人计算机3发送到数字照相机1,在数字照相机1内,图29B、图29C的各个打印历史数据被合成而生成新的打印历史数据。这里,在同一日期时间进行的打印历史数据被识别为同一个数据,并不重复进行计数。例如,对于图像102,从个人计算机3发送的3月11日、4月14日、5月22日、11月10日的4次的打印历史和数字照相机1中保持的3月11日、4月14日、5月22日、9月16日、12月29日的5次打印历史中,打印日期时间一致的3月11日、4月14日、5月22日的打印历史被识别为相同。然后,与图像102有关的打印历史添加到从数字照相机1对个人计算机3复制图像数据之前的3月11日、4月14日、5月22日,对个人计算机3的复制后利用数字照相机侧的图像数据进行了打印的9月16日、12月29日和利用个人计算机侧的图像数据进行了打印的11月10日作为打印历史进行新添加,最终得到如图29D所示的进行了合成、更新的打印历史。从图29D可知例如对图像102进行了共6次打印。在数字照相机1的系统控制器26中,基于这些日期时间历史对各次数信息进行计数,并进行向次数信息的变换。该次数信息可以与作为历史信息的日期时间信息一同存储在各图像文件的管理区域内,或者可以与历史信息一同存储在与图像文件独立的专用的管理文件内。进而还可以在两者内、即图像文件内和专用的管理文件内两者内保持该信息。
这样,根据实施例9,由于数字照相机1的序列号等识别信息通知给个人计算机3,因此根据该识别信息来确认、区别作为发送源的装置的数字照相机1,可以可靠地识别而区别来自多个发送源的信息。
此外,在数字照相机内对数字照相机内和个人计算机内互相独立地保持的进行打印、复制、缩略主图像转移的日期时间信息进行相加处理之后存储到记录介质17的管理数据区域中,该相加处理时日期时间相同的打印、复制、缩略主图像转移判断为相同。防止了对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重复的相加,可以准确地掌握根据数字照相机1的图像数据和个人计算机侧的该图像数据的复制分别进行的打印的总次数,并可靠地掌握图像的重要度。
考虑各种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利用方法。例如,如实施例3中叙述的,应用于为了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而自动地选择要删除的图像数据的情况时,与图像数据的新旧无关地选择成为删除的对象的图像数据,不使操作者花费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并可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这里,用于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的处理不限定于删除,当然也可以通过调整尺寸、压缩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
在实施例9中,叙述了打印次数,但不限于打印次数,也可以应用于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通过掌握复制次数的总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的总次数,可以可靠地掌握图像的重要度。此外,也可以进行如实施例5所示的加权。
此外,在实施例9中,关于利用了在个人计算机侧复制的图像数据的个人计算机侧的打印,在个人计算机侧对其打印历史加上日期时间信息历史而保持,将个人计算机3与数字照相机1连接时仅将该信息发送到数字照相机侧,与保持在数字照相机侧的打印历史信息合成后进行更新。因此,不需要从数字照相机侧向个人计算机侧发送打印历史信息,同时在打印历史数据的合成、更新中,不需要用于忽略重复的数据的重复检查。但是,在从数字照相机侧对个人计算机侧复制图像数据的情况下,除了复制历史信息,还可以将打印历史信息发送到个人计算机侧并进行记录。
基于根据日期时间历史信息得到的打印次数、复制次数、缩略主图像转移次数与图像数据的新旧无关地自动选择成为删除、调整尺寸、压缩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不使操作者花费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
(其它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在实施例1~9中,使用数字照相机作为图像数据处理装置。但是,图像数据处理装置不限定于数字照相机,也可以替换为与数字照相机具有同等的功能的装置。
例如,可以将如下的便携电话代替数字照相机而作为图像数据处理装置来利用,该便携电话为,将通过照相功能拍摄到的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通过邮件功能对打印装置、个人计算机发送数据,可进行打印、复制。
此外,可以将通过连接到个人计算机或打印装置而可以复制或打印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数据的读卡器代替数字照相机而作为图像数据处理装置来利用。
进而,可以将通过连接到个人计算机或打印装置而可以复制或打印记录在DVD盘中的数据的DVD录像机以及播放机的组合代替数字照相机而作为图像数据处理装置来利用。
可以将通过连接到个人计算机或打印装置而可以复制或打印记录在硬盘中的数据的个人计算机或硬盘内置电视机代替数字照相机而作为图像数据处理装置来利用。
此外,利用个人计算机作为实施例1~9的系统。但是,系统不限定于个人计算机,也可以置换为具有与个人计算机具有同等的功能的装置。例如,可将具有硬盘、或记录介质等的存储功能的读卡器等记录介质,或数字照相机、DVD录放机、硬盘内置电视机等考虑为系统。
另外,在任何的实施例中,进行删除、调整尺寸、压缩中的哪一个都是可以分别任意选择的项目,例如即使作为实施例仅提到了删除,当然也能除了删除之外还任意地选择调整尺寸或压缩。
进而,当然如将各实施例适当任意地选择、组合的系统或装置也包含于本申请发明中。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记录容量不足的情况下,不强求操作者进行保护等花费时间的操作,而且与数据的新旧无关地根据该图像数据具有的重要度自动地选择成为删除等处理的对象的图像数据,确保拍摄所需的存储区域,可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图像数据的记录。
可以将本发明广泛地应用于将拍摄到的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而电连接到打印装置、个人计算机,进行打印、复制的图像数据处理装置。
虽然已经示出并描述了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例子,但当然可以理解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而可以容易地进行各种形式或细节上的修改和改变。因此希望本发明不被严格限制在描述以及所例示的形式上,但是可以覆盖落入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数据选择方法,该方法包括记录拍摄到的图像数据和与该图像数据有关的图像数据关联信息的步骤,其中,图像数据关联信息对于基于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该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以及从基于该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缩小图像的显示中选择并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的次数中的至少一个,包含其次数信息;从多个图像数据中选择图像数据,进行图像数据的删除、调整尺寸、压缩中的至少一种处理时,基于所述次数信息来自动选择其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的步骤;显示基于所述选择出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或基于所述选择出的图像数据而生成的缩小图像的步骤;在不从所述显示出的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图像的情况下,对应于后续的处理开始指示来执行所述处理的步骤;以及在从所述显示出的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了图像的情况下,以将与选择出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排除在外的图像数据为对象,对应于后续的处理开始指示来执行所述处理的步骤。
2.一种图像数据选择方法,该方法包括记录拍摄到的图像数据和与该图像数据有关的图像数据关联信息的步骤,其中,图像数据关联信息对于基于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该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以及从基于该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缩小图像的显示中选择并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的次数中的至少一个,包含其次数信息;从多个图像数据中选择图像数据,进行图像数据的删除、调整尺寸、压缩中的至少一种处理时,基于所述次数信息来自动选择其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的步骤;在所述选择结束后,以可识别基于该选择出的图像数据而生成的缩小图像的状态来显示基于所述多个图像数据的缩小图像的步骤;在不从所述显示出的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图像的情况下,对应于后续的处理开始指示来执行所述处理的步骤;以及在从所述显示出的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了图像的情况下,以将与该选择出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排除在外的图像数据为对象,对应于后续的处理开始指示来执行所述处理的步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数据选择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在从所述显示出的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了图像的情况下,对于没有进一步选择的图像进行所述处理中的任一种处理的步骤;以及对于进一步选择出的特定的图像进行所述进行的处理以外的处理的步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数据选择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将基于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该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以及从基于该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缩小图像的显示中选择并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的次数中的至少两种次数信息包含为所述图像数据关联信息的步骤;从多个图像数据中选择图像数据,进行图像数据的删除、调整尺寸、压缩中的至少一种处理时,分别对所述至少两种次数信息进行加权来相加的步骤;以及基于其相加结果自动地选择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的步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数据选择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预先定义对于所述至少两种次数信息的第一权重组合和与所述第一权重组合不同的第二权重组合的步骤;以及对应于加权的切换来切换所述第一和第二权重组合的步骤。
6.一种图像数据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记录进行拍摄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和图像数据关联信息的记录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数据处理装置中,所述记录部记录次数信息作为所述图像数据关联信息,该次数信息是关于如下的次数中的至少一个的次数信息基于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该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以及从基于该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缩小图像的显示中选择并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的次数,该装置还包括图像数据选择部,其基于所述次数信息,自动地选择成为图像数据的删除、调整尺寸、压缩中的至少一种处理的对象的图像数据;显示部,其显示基于由所述图像数据选择部选择出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或基于所述选择出的图像数据而生成的缩小图像;显示图像数据选择部,其从所述显示部所显示的所述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图像;处理开始指示部,其在不由所述显示图像数据选择部从所述显示部所显示的所述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图像的情况下,指示执行所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在由所述显示图像数据选择部从所述显示部所显示的所述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了图像的情况下,指示以将与选择出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排除在外的图像数据为对象,执行所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以及图像数据处理部,其对应于来自处理开始指示部的处理开始指示,执行所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
7.一种图像数据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记录进行拍摄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和图像数据关联信息的记录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数据处理装置中,所述记录部记录次数信息作为所述图像数据关联信息,该次数信息是关于如下的次数中的至少一个的次数信息基于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该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以及从基于该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缩小图像的显示中选择并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的次数,该装置还包括图像数据选择部,其基于所述次数信息,自动地选择成为图像数据的删除、调整尺寸、压缩中的至少一种处理的对象的图像数据;显示部,其以可识别基于由所述图像数据选择部选择出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或基于由所述图像数据选择部选择出的图像数据而生成的缩小图像的状态来进行显示;显示图像数据选择部,其从所述显示部所显示的所述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图像;处理开始指示部,其在不由所述显示图像数据选择部从所述显示部所显示的所述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图像的情况下,指示执行所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在由所述显示图像数据选择部从所述显示部所显示的所述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了图像的情况下,指示以将与选择出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排除在外的图像数据为对象,执行所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以及图像数据处理部,其对应于来自处理开始指示部的处理开始指示,执行所述处理中的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数据处理装置,其中,在由所述显示图像数据选择部从所述显示部所显示的所述图像或缩小图像中进一步选择了特定的图像的情况下,对于没有进一步选择的图像进行所述处理中的任一种处理,同时对于进一步选择的图像进行所述进行的处理以外的处理。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数据处理装置,其中,在所述记录部中记录次数信息作为所述图像数据关联信息,该次数信息是如下的次数中的至少两种次数信息基于该图像数据的打印次数、该图像数据的复制次数、以及从基于该图像数据生成的多个缩小图像的显示中选择并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的次数,图像数据选择部分别对所述多种次数信息进行加权,同时分别关于各个图像数据,分别对相应的多种次数信息进行了该加权之后,进行累加,基于其累加结果,从多个图像数据中自动地选择成为图像数据的删除、调整尺寸、压缩中的至少一种处理的对象的图像数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数据处理装置,其中,预先定义对于所述至少两种次数信息的第一权重组合和与所述第一权重组合不同的第二权重组合,该装置还包括切换所述第一和第二权重组合的切换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图像数据选择方法以及图像数据处理装置,其中,根据打印次数、对其它的记录介质的数字复制的次数、或从缩小图像(缩略图像)转移到缩小图像生成前的图像数据(主图像)的次数,或者对它们加权相加而根据其加权相加值,从记录介质所记录的图像数据中自动地选择进行删除、调整尺寸、压缩的图像数据。由此,由于与图像数据的新旧无关地自动选择成为删除、调整尺寸、压缩的处理对象的图像数据,因此不使操作者花费时间而可以确保必要的记录区域。进而,显示所选择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或其缩小图像,操作者确认该显示后执行处理,因此可以预先确认处理对象图像,防止必要的图像数据的误处理。
文档编号G11B20/10GK1929583SQ20061015147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9日
发明者松原浩辅, 光久敬二 申请人: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