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145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式的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在硬盘驱动装置中搭载有使盘旋转的主轴马达。在所谓轴固定型的主轴马达中,采用由两端部支撑轴的两支撑结构。这样的主轴马达是一种具有非常高的结构上的刚性,且适于硬盘驱动装置的高容量化要求的结构。在日本公开公报2009-136143号所公开的轴固定型的主轴马达包括轴、转子构成部件、轴承构成部件以及底面板。底面板实质上具有圆筒状的中央开口部,并在该处容纳轴承构成部件。轴承构成部件构成为大致杯状,且在中央具有开口部。轴固定于轴承构成部件的开口部。在轴以及转子构成部件的相互对置的并沿轴向延伸的轴承面之间构成有径向轴承部。并且,轴在其上侧端部具有用于向主轴马达或者硬盘驱动器的机壳盖进行安装的螺丝孔。并且,在日本公开公报2009-136143号所公开的搭载有主轴马达的硬盘驱动装置中,轴通过螺丝固定于机壳盖。在这种硬盘驱动装置中,机壳盖的螺丝孔附近的部位向下方凹陷,以使螺丝的凸缘部不向上方突出。然而,在硬盘驱动装置中,在要求高容量化的同时要求薄型化。但是,在日本公开公报2009-136143号所公开的搭载有主轴马达的硬盘驱动装置中,若要确保主轴马达的径向轴承部的轴向长度,则无法进行薄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硬盘驱动装置的高容量化以及薄型化的主轴马达。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该主轴马达的硬盘驱动装置。本发明例示性的一·方面所涉及的马达为用于盘驱动装置的主轴马达,该盘驱动装置包括机壳,该机壳包括基底部件和外罩部件,所述主轴马达包括静止部和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旋转的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具有静止轴和所述基底部件,所述静止轴沿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所述基底部件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所述静止轴,所述旋转部包括套筒部,所述套筒部包括内周面,所述内周面构成沿轴向贯通的轴承孔,所述静止轴插入于所述轴承孔中,且在所述静止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间隙,所述微小间隙被润滑油充满,在构成所述微小间隙的、所述静止轴的外周面以及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方,设置动压产生槽列,所述静止轴包括环状面和上突部,所述环状面位于比所述套筒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沿周向延展,且所述环状面用于与所述外罩部件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所述上突部从所述环状面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突出,并用于固定至所述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外罩内周面,所述基底部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所述外罩部件。本发明例示性的一方面所涉及的盘驱动装置包括机壳和主轴马达,所述机壳包括基底部件和外罩部件,所述外罩部件包括外罩贯通孔和被固定至所述基底部件的固定部,所述主轴马达包括静止部、和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旋转的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包括静止轴,所述静止轴沿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且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件,所述旋转部包括套筒部,所述套筒部包括内周面,所述内周面构成沿轴向贯通的轴承孔,所述静止轴插入于所述轴承孔,且在所述静止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间隙,所述微小间隙被润滑油充满,在构成所述微小间隙的、所述静止轴的外周面以及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动压产生槽列,所述静止轴包括环状面和上突部,所述环状面位于比所述套筒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沿周向延展,所述上突部从所述环状面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突出,所述环状面与所述外罩部件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所述上突部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外罩内周面。本发明例示性的一方面所涉及的马达是一种适于盘驱动装置的高容量化以及薄型化的结构。根据本发明例示性的一方面所涉及的盘驱动装置,能够实现高容量化以及薄型化。


图1是包括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硬盘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主轴马达的剖视图。图3是包括更具体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盘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主轴马达的剖视图。图5是轴承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将轴承装置以及静止轴附近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7是内侧套筒 圆筒部的剖视图。图8是套筒部的俯视图。图9是套筒部的仰视图。图10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剖视图。图11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剖视图。图12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上部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在中心轴线方向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代表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图1是包括本发明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以下,简称为“马达”)12A的硬盘驱动装置(以下,简称为“盘驱动装置”)IA的剖视图。盘驱动装置IA为所谓的硬盘驱动装置。盘驱动装置IA包括盘11A、马达12A、存取部13A、以及机壳14A。马达12A使记录信息的盘IlA旋转。存取部13A对盘IlA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机壳14A包括基底部件141A和板状的外罩部件142A。在基底部件141A的内侧容纳有盘11A、马达12A以及存取部13A。基底部件141A包括用于固定外罩部件142A的固定部143A。在本实施方式的盘驱动装置IA中,固定部143A由螺丝构成。即,外罩部件142A通过螺丝而固定于基底部件141A。但是,固定部143A不限于螺丝,也可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构成。外罩部件142A嵌合于基底部件141A,从而构成机壳14A。盘IlA通过夹紧装置151A而固定于马达12A。存取部13A具有磁头131A、臂132A以及磁头移动机构133A。磁头131A靠近盘11A,进行信息的磁读取和磁写入中的至少一项。臂132A支撑磁头131A。磁头移动机构133A通过使臂132A移动,而使磁头131A相对于盘IlA相对移动。通过这些结构,磁头131A在与旋转的盘IlA靠近的状态下访问盘IlA的所
需位置。图2是马达12A的剖视图。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外罩部件142A、夹紧装置151A以及盘11A。马达12A包括静止部121A、旋转部122A和轴承装置123A。旋转部122A被支撑为能够隔着润滑油120A以马达12A的中心轴线Jl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121A旋转。

静止部121A包括静止轴61A和基底板21A。基底板21A包括在基底部件141A中。即,基底板21A是基底部件141A的一部分。静止轴61A沿中心轴线Jl配置。静止轴61A固定于基底板21A。S卩,静止轴61A固定于基底部件141A。静止轴61A还是轴承装置123A的一部分。旋转部122A包括作为轮毂部的转子轮毂31A。并且,转子轮毂31A包括套筒部4A。并且,套筒部4A还是轴承装置123A的一部分。套筒部4A包括内周面,所述内周面构成沿轴向贯通的轴承孔。静止轴6IA插入在套筒部4A的轴承孔中。在静止轴61A的外周面与套筒部4A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间隙(以下,称作“径向间隙”)71A。径向间隙71A被润滑油120A充满。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套筒部4A的内周面设置动压产生槽列(以下,称作“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A。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A既可设置在静止轴6IA的外周面,也可设置在静止轴6IA的外周面以及套筒部4A的内周面双方。即,设置在构成径向间隙71A的、静止轴61A的外周面以及套筒部4A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在径向间隙71A中,通过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A对润滑油120A在径向产生流体动压。静止轴61A包括环状面65A和上突部16A。环状面65A位于比套筒部4A靠上方的位置。环状面65A为用于与外罩部件接触的面,且沿周向延展。在盘驱动装置IA的状态下,环状面65A与外罩部件142A接触。上突部16A从环状面65A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突出。上突部16A为用于与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外罩内周面相嵌合的部位。在盘驱动装置IA的状态下,上突部16A嵌合于外罩部件142A的外罩贯通孔144A内。以上,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12A中,包括用于与外罩部件接触的环状面65A、和用于固定外罩部件的上突部16A。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A的状态下,能够在用环状面65A支撑外罩部件142A的同时将外罩部件142A固定于上突部16A。即,能够高精度地将外罩部件142A固定在静止轴61A。其结果为,不需要将静止轴61A固定于外罩部件142A用的螺丝。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2A,既能够确保马达12A的径向间隙71A的轴向长度又能够实现薄型化。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A中,能够实现高容量化以及薄型化。接下来,对本发明更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包括本发明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2的盘驱动装置I的剖视图。盘驱动装置I包括盘11、马达12、存取部13、以及机壳14。马达12使记录信息的盘11旋转。存取部13对盘11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机壳14包括基底部件141和板状的外罩部件142。在基底部件141的内侧容纳有盘11、马达12以及存取部13。基底部件141包括用于固定外罩部件的固定部143。在本实施方式的盘驱动装置I中,固定部143由螺丝构成。即,外罩部件142通过螺丝固定于基底部件141。外罩部件142嵌合于基底部件141,从而构成机壳14。盘驱动装置I的机壳14的内部空间优选为尘埃极度少的洁净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盘驱动装置I内存在有空气。另外,既可在盘驱动装置I内充填氦气或氢气,也可充填这两种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盘11通过夹紧装置151而固定于马达12。存取部13具有磁头131、臂132以及磁头移动机构133。磁头131靠近盘11,进行信息的磁读取和磁写入中的至少一项。臂132支撑磁头131。磁头移动机构133通过使臂132移动,而使磁头131相对于盘11相对移动。通过这些结构,磁头131在与旋转的盘11靠近的状态下访问盘11的所需位置。图4是马达12的剖视图。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外罩部件142、夹紧装置151以及盘11。马达12为外转子型马达。马达12包括为固定组装体的静止部121、为旋转组装体的旋转部122、以及轴承装置123。旋转部122被支撑为能够隔着润滑油120以马达12的中心轴线Jl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121旋转。静止部121包括静止轴61、基底板21和定子22。基底板21包括在基底部件141中。即,基底板21是基 底部件141的一部分。基底板21是由铸铝制成的部件。静止轴61沿中心轴线Jl配置。静止轴61固定于基底板21。即,静止轴61固定于基底部件141。静止轴61还是轴承装置123的一部分。基底板21包括底部211、定子固定部212、和台阶部213。定子固定部212为大致圆筒状,且从底部211的内缘部朝向上方。台阶部213在定子固定部212与底部211之间从定子固定部212的下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定子固定部212的内侧配置轴承装置123。定子22包括定子铁芯221和线圈222。通过在定子铁芯221缠绕导线而构成线圈222。定子铁芯22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固定于定子固定部212的外周面。并且,该部位的下表面与台阶部213的上表面在轴向接触。定子22优选在与定子固定部212的外周面隔着间隙的状态下,通过粘结剂而固定于定子固定部212。旋转部122包括作为轮毂部的转子轮毂31、转子磁铁32以及密封帽33。转子轮毂31为连为一体的部件。转子轮毂31对坯料(slug)进行锻造加工而成型为大致的形状后,通过切削加工成型为最终形状。转子轮毂31包括套筒部4、盖部311、轮毂圆筒部312以及盘载置部313。在套筒部4的上侧配置密封帽33。套筒部4还是轴承装置123的一部分。盖部311从套筒部4向径向外侧延展。轮毂圆筒部312从盖部31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在轮毂圆筒部312的内侧固定有转子磁铁32。盘载置部313从轮毂圆筒部31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盘载置部313上配置图3的盘11。盘11由夹紧装置151以及转子轮毂31支撑。转子磁铁32与定子22在径向对置。在定子22与转子磁铁32之间产生转矩。图5是将轴承装置123放大表示的剖视图。轴承装置123包括套筒部4、上杯部5的一部分、下杯部6的一部分以及润滑油120。上杯部5以及下杯部6还是静止部121的一部分。具体地说,上杯部5以及下杯部6还是静止轴61的一部分。套筒部4位于上杯部5与下杯部6之间。套筒部4包括内侧套筒圆筒部41、套筒凸缘部42以及外侧套筒圆筒部43。内侧套筒圆筒部41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筒状。套筒部4的内侧套筒圆筒部41包括内周面,所述内周面构成沿轴向贯通的轴承孔。静止轴61插入于套筒部4中。套筒凸缘部42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套筒凸缘部42包括沿上下方向贯通套筒凸缘部42的连通孔421。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孔421的个数为I。通过将连通孔421设置在套筒凸缘部42,能够缩短连通孔421,从而降低连通孔421内的流路阻力。并且,能够抑制连通孔421内的润滑油120的量,从而能够抑制由于重力影响而引起的上密封部74a以及下密封部75a处的润滑油120的界面变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通孔421的个数为1,因此存在有在旋转部122产生周向的不平衡的危险。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缩短连通孔421,因此能够抑制旋转部122的周向的不平衡。外侧套筒圆筒部43从套筒凸缘部42的外缘部朝向上方延伸。以下,将既是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下部、而且也是套筒凸缘部42的内周部的部位作为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并且,将既是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下部、而且也是套筒凸缘部42的外周部的部位作为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在套筒部4中,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周面与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431之间的径向宽度比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径向宽度大。静止轴61包括轴部7、上杯部5和下杯部6。轴部7为沿中心轴线Jl配置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位。静止轴61的轴部7插入于套筒部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杯部5和轴部7由分体部件构成。上杯部5从轴部7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展。下杯部6从轴部7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静止轴61还包括环状面65和上突部16。环状面65位于比套筒部4靠上方的位置。环状面65为用于与外罩部件接触的面,且沿周向延展。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面65由轴部7的上表面以及上杯部5的上端面构成。具体地说,环状面65由轴部7的上表面以及后述的内侧上圆筒部51的上表面构成。上突部16从环状面65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突出。即,上突部16为从轴部7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部位。优选,上突部16配置在中心轴线Jl上。上突部16为用于与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外罩内周面相嵌合的部位。在盘驱动装置I的状态下,上突部16嵌合于外罩部件142的外罩贯通孔144内。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静止轴61通过粘结剂而固定于外罩部件142。更具体地说,上突部16与外罩内周面隔着间隙地对置。并且,在上突部16与外罩内周面之间优选存在有紫外线硬化性粘结剂。在马达12中,包括用于与外罩部件接触的环状面65、和供外罩部件嵌合的上突部16。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中,能够在用环状面65支撑外罩部件142的同时将外罩部件142固定于上突部16。即,能够高精度地将外罩部件142固定于静止轴61。其结果为,不需要将静止轴61固定于外罩部件142用的螺丝。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2,能够在确保马达12的径向间隙71的轴向长度的同时实现薄型化。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A中,能够实现高容量化以及薄型化。另外,关于径向间隙71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在马达12中,在轴部7的上表面的内端部与上突部16的外周面的下端部之间、即环状面65与上突部16之间,设置呈环状凹陷的槽部30。通过设置槽部30,当在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内周面的下端部附近存在微小的毛边时,能够将该毛边容纳在槽部30内。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中 ,能够高精度地支撑外罩部件142。并且,当外罩部件142通过粘结而固定于上突部16时,槽部30能够作为粘结剂贮存部发挥作用。其结果为,在盘驱动装置I中,能够将外罩部件142牢固地固定。并且,通过粘结剂贮存部能够抑制盘驱动装置I的内部与外部间的气体进出。上杯部5包括内侧上圆筒部51、上凸缘部52以及外侧上圆筒部54。内侧上圆筒部51、上凸缘部52以及外侧上圆筒部54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为连为一体的部件。另外,上杯部5也可通过锻造加工或冲压加工而成型。内侧上圆筒部51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筒状。上凸缘部52从内侧上圆筒部5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外侧上圆筒部54从上凸缘部52的外缘部朝向下方延伸。即,外侧上圆筒部54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筒状。以下,将既是内侧上圆筒部51的下部、而且又是上凸缘部52的内周部的部位作为内侧上圆筒部51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并且,将既是外侧上圆筒部54的上部、而且又是上凸缘部52的外周部的部位作为外侧上圆筒部54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外侧上圆筒部54位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侧且位于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侧。外侧上圆筒部54的下表面541与套筒凸缘部42的上表面422在轴向对置。外侧上圆筒部54的外周面542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内侧倾斜。外侧上圆筒部54的外周面542包括第一倾斜面542a和第二倾斜面542b。第二倾斜面542b位于第一倾斜面542a的上侧。第一倾斜面542a与第二倾斜面542b连续。第二倾斜面542b朝向中心轴线Jl的倾斜度比第一倾斜面542a朝向中心轴线Jl的倾斜度大。下杯部6包括下板部62和下圆筒部63。下板部62以及下圆筒部63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为连成一体的部 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突部16、轴部7、下板部62以及下圆筒部63为连成一体的部件。下板部62从轴部7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展。在马达12中,在下板部62与上凸缘部52之间配置套筒部4。轴部7插入在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轴承孔中。在轴部7的上部设置有轴台阶部7a。轴台阶部7a包括呈沿周向延展的环状且朝向上方的台阶面。内侧上圆筒部51的下表面与该台阶面接触。内侧上圆筒部51固定于轴部7的上部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杯部5的内侧上圆筒部51通过粘结而固定于轴部7的上部。由于上杯部5通过粘结而固定于轴部7,因此能够防止上杯部5的变形,即内侧上圆筒部51的环状面65的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杯部5的内侧上圆筒部51通过粘结而固定于轴部7的上部,但也可通过其他方法而固定。当内侧上圆筒部51压入于轴部7的上部时,在盘驱动装置I中,即使来自外部的冲击通过外罩部件142传递而施加到内侧上圆筒部51,由于内侧上圆筒部51牢固地固定于轴部7,因此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内侧上圆筒部51相对于轴部7发生位
置偏移。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静止轴61的下端直接固定于基底部件141。但是,静止轴61也可经其他部件而间接固定于基底部件141。下圆筒部63在下板部62的外缘向上方延伸。下圆筒部63位于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径向外侧。并且,如图4所示,下圆筒部63位于定子固定部212的径向内侧。下圆筒部63的外周面固定于圆筒状的定子固定部212的内周面。下板部62从下圆筒部63的下部向径向内侧延展,且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下侧将下圆筒部63与轴部7的下部连接。在轴向,下圆筒部63的上端位于比外侧上圆筒部54的下表面541靠上侧的位置。图6是将轴承装置123以及静止轴61附近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另外,在图6中,省略与图5重复的标号。内侧上圆筒部51以及上凸缘部52位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侦U。内侧上圆筒部51包括用于与外罩部件接触的环状面65。内侧上圆筒部51的上端面构成环状面65的一部分。在盘驱动装置I中,由轴部7的上表面以及内侧上圆筒部51的上端面构成的环状面65与外罩部件142接触。环状面65为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加工面。在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与上凸缘部52的下表面之间、以及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与内侧上圆筒部51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间隙761。在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周面与外侧上圆筒部54的内周面之间构成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筒状的间隙762。在静止轴61的轴部7的外周面与套筒部4的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径向间隙71。并且,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上表面422与外侧上圆筒部54的下表面541之间构成间隙72。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上表面422的比连通孔421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与外侧上圆筒部54的下表面541之间构成间隙72。以下,将间隙72称作“上轴向间隙72”。上轴向间隙72通过图5所示的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周面与外侧上圆筒部5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762、以及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与上凸缘部52的下表面之间及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与内侧上圆筒部51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761,与径向间隙71的上部连通。以下,将间隙761称作“横连通间隙761”。将间隙762称作“纵连通间隙762”。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下表面423与下板部62的上表面621之间构成间隙73。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下表面423的比连通孔421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与下板部62的上表面621之间构成间隙73。以下,将间隙73称作“下轴向间隙73”。上轴向间隙72以及下轴向间隙73通过连通孔421连通。在外侧上圆筒部54的外周面542与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431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间隙74。以下,将间隙74称作“上密封间隙74”。上密封间隙74的径向宽度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增大。

在上密封间隙74构成通过毛细管现象保持润滑油120的上密封部74a。具体地说,通过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431与第一倾斜面542a构成上密封部74a。润滑油120的界面位于上密封部74a。上密封部74a位于径向间隙71的径向外侧。上密封间隙74的开口被密封帽33覆盖。上密封间隙74的开口由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431和第二倾斜面542b构成。下圆筒部63的内周面631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在下圆筒部63的内周面631与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下部的外周面432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间隙75。以下,将间隙75称作“下密封间隙75”。下密封间隙75的径向宽度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增大。在下密封间隙75构成通过毛细管现象保持润滑油120的下密封部75a。润滑油120的界面位于下密封部75a。下密封部75a位于上密封部74a以及图6的径向间隙71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23中,下密封间隙75位于上密封间隙74的径向外侧,在轴向,外侧上圆筒部54的下表面541位于比下圆筒部63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延长上密封间隙74以及下密封间隙75的轴向长度,从而能够充分确保上密封间隙74以及下密封间隙75中的润滑油120的油压缓冲效果。其结果为,能够延长马达12的寿命。下密封部75a通过连通孔421与上密封部74a连通。由此,能够减少上下密封部74a、75a之间的压力差的产生。上密封部74a的轴向的可存在范围、即从上密封间隙74的下侧的位置到能够形成润滑油120的界面的上限位置为止的轴向范围的全长与径向间隙71的轴向的存在范围在径向重叠。另外,在轴向,上密封部74a的可存在范围的上端也可与润滑油120的界面一致。同样,下密封部75a的轴向的可存在范围、即从下密封间隙75的下侧的位置到能够形成润滑油120的界面的上限位置为止的轴向范围的几乎全长与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在径向重叠。在轴承装置123中,润滑油120连续充满在上密封间隙74、上轴向间隙72、纵连通间隙762、横连通间隙761、径向间隙71、下轴向间隙73、下密封间隙75和连通孔421中。图7是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剖视图。在图7中,也示出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纸面的里侧的形状。在套筒部4的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内周面设置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在图7中,对动压槽附加交叉影线。以下,在其他图中也对动压槽附加交叉影线。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为人字形的槽,S卩,使多个大致V字沿内周面的周向朝向横向而构成的槽的集合体。在图6所示的径向间隙71中,通过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71a,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71a对润滑油120在径向产生流体动压。图8是套筒部4的俯视图。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上表面422设置螺旋形状的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21。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21设置在比连通孔421的上侧的开口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但是,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21的一部分也可与连通孔421的开口重叠。在图6所示的上轴向间隙72中,通过上轴向动压槽列721构成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所述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对润滑油120在轴向产生流体动压。图9是套筒部4的仰视 图。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下表面423设置螺旋形状的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31。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31设置在比连通孔421的下侧的开口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但是,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31的一部分也可与连通孔421的开口重叠。在图6所示的下轴向间隙73中,通过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31构成下轴向动压轴承部73a,所述下轴向动压轴承部73a对润滑油120在轴向产生流体动压。在图4所示的马达12驱动时,内侧套筒圆筒部41相对于轴部7由径向动压轴承部71a在径向支撑。并且,套筒凸缘部42相对于外侧上圆筒部54以及下板部62由轴向动压轴承在轴向支撑,所述轴向动压轴承由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以及下轴向动压轴承部73a构成。通过将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以及下轴向动压轴承部73a设置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上下,能够在远离中心轴线Jl的位置在轴向支撑套筒部4。其结果为,能够提高轴承装置123的刚性。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2中,由于包括用于与外罩部件接触的环状面65、和用于固定外罩部件的上突部16,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将外罩部件142固定于静止轴61。其结果为,不需要将静止轴61固定于外罩部件142用的螺丝。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2,既能够确保马达12的径向间隙71的轴向长度,又能够实现薄型化。并且,在马达12中,由于上杯部5的内侧上圆筒部51以粘结的方式固定于轴部7的上部,因此能够防止上杯部5的变形,即内侧上圆筒部51的环状面65的变形。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中,能够高精度地支撑外罩部件142。并且,能够高精度地构成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上表面422与外侧上圆筒部54的下表面541之间构成的上轴向间隙72。在马达12中,由于设置了槽部30,因此当在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内周面的下端部附近存在微小的毛边时,能够将该毛边容纳在槽部30内。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中,能够高精度地支撑外罩部件142。并且,当外罩部件142通过粘结而固定于上突部16时,槽部30能够作为粘结剂贮存部发挥作用。其结果为,在盘驱动装置I中,能够将外罩部件142牢固地固定。并且,在盘驱动装置IA中,由于马达12包括环状面65和上突部16,因此能够实现高容量化以及薄型化。以上,对本发明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图10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2B的剖视图。在马达12B中,用于与外罩部件接触的环状面65B由上杯部5B的上端面构成。具体地说,环状面65B由内侧上圆筒部51B的上表面构成。上突部16B从环状面65B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突出。即,上突部16B为从轴部7B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部位。上突部16B为用于固定至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外罩内周面的部位。在盘驱动装置IB中,上突部16B固定在外罩部件142B的外罩贯通孔144B内。在马达12B中,由于包括上突部16B,因此不需要将静止轴固定于外罩部件用的螺丝。因此,根据马达12B,既能够确保马达12B的径向间隙71B的轴向长度,又能够实现薄型化。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B中,能够实现高容量化以及薄型化。在本变形例中,在环状面65B与上突部16B之间设置呈环状凹陷的槽部30B。具体地说,槽部30B设置在轴部7B的上表面的内端部与上突部16B的外周面的下端部之间。通过设置槽部30B,当在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内周面的下端部附近存在微小的毛边时,能够将该毛边容纳于槽部30B内。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B中,能够高精度地支撑外罩部件142B。并且,当外罩部件142B通过粘结而固定于上突部16B时,槽部30能够作为粘结剂贮存部发挥作用。其结果为,在盘驱动装置IB中,能够将外罩部件142B牢固地固定。图11是其他变形 例所涉及的马达12C的剖视图。在马达12C中,用于与外罩部件接触的环状面65C由轴部7C的上表面构成。上突部16C从环状面65C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突出。即,上突部16C为从轴部7C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部位。上突部16C为用于固定至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外罩内周面的部位。在盘驱动装置IC中,上突部16C固定在外罩部件142C的外罩贯通孔144C内。在马达12C中,由于包括上突部16C,因此不需要将静止轴固定于外罩部件用的螺丝。因此,根据马达12C,既能够确保马达12C的径向间隙71C的轴向长度,又能够实现薄型化。因此,在盘驱动装置中1C,能够实现高容量化以及薄型化。在本变形例中,在环状面65C与上突部16C之间设置呈环状凹陷的槽部30C。具体地说,槽部30C设置在轴部7C的上表面的内端部与上突部16C的外周面的下端部之间。通过设置槽部30C,当在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内周面的下端部附近存在有微小的毛边时,能够将该毛边容纳于槽部30C内。因此,在盘驱动装置IC中,能够高精度地支撑外罩部件142C。并且,当外罩部件142C通过粘结而固定于上突部16C时,槽部30C能够作为粘结剂贮存部发挥作用。其结果为,在盘驱动装置IC中,能够将外罩部件142C牢固地固定。以上,对例示性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例如,上杯部以及轴部也可形成为连为一体的部件。此时,在盘驱动装置中,即使来自外部的冲击通过外罩部件传递而施加到上杯部,上杯部也不会相对于轴部发生位置偏移。因此,在盘驱动装置中,能够高精度地支撑外罩部件。也可在当上杯部与轴部构成为连为一体的部件时,通过分体的部件构成下杯部与轴部。用于将静止轴固定于外罩部件的粘结剂并不限于紫外线硬化性粘结剂,也可是外刺激性粘结剂。外刺激性粘结剂包括丙烯酸系粘合剂以及环氧胶粘剂中的至少一种。在盘驱动装置中,上突部也可以粘结固定以外的方法固定于外罩部件。例如,也可通过将上突部压入于外罩内周面,来将上突部固定于外罩部件。上突部也可通过铆接而固定于外罩内周面。当上突部通过铆接而固定于外罩部件时,例如如图12所示,通过使外罩部件142D的构成外罩贯通孔144D的外罩内周面的至少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倾斜,能够防止静止轴61D的上突部16D突出到比外罩部件142D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即使当上突部16D突出到比外罩部件142D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时,也能够缩小从外罩部件142D的上表面突出的高度。上突部也可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外罩部件。此时,优选静止轴与外罩部件由不锈钢构成。并且,上突部也可在通过压入、铆接或者焊接的方法而固定于外罩部件的同时通过粘结剂进行固定。由此,在盘驱动装置中,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灰尘侵入机壳的内部空间。也可通过将直径比外罩内周面的直径大的板状部件配置于外罩部件的上表面而覆盖外罩贯通孔。由此,在盘驱动装置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尘埃侵入机壳的内部空间。在盘驱动装置中,也可在环状面与外罩部件之间存在有粘结剂。此时,环状面与外罩部件间接接触。由此,在盘驱动装置中,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尘埃侵入机壳的内部空间。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即可进行适当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盘驱动装置的主轴马达,所述盘驱动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基底部件和外罩部件,所述主轴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主轴马达包括: 静止部;以及 旋转部,其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旋转, 所述静止部包括: 静止轴,其沿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以及 所述基底部件,其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所述静止轴, 所述旋转部包括套筒部,所述套筒部包括内周面,所述内周面构成沿轴向贯通的轴承孔, 所述静止轴插入于所述轴承孔中, 在所述静止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间隙, 所述微小间隙被润滑油充满, 在构成所述微小间隙的、所述静止轴的外周面以及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动压产生槽列, 所述静止轴包括: 环状面,其位于比所述套筒部靠上方的位置并沿周向延展,且所述环状面用于与所述外罩部件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以及 上突部,其从所述环状面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突出,且用于固定至所述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外罩内周面, 所述基底部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所述外罩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轴包括: 轴部,其插入于所述轴承孔中,且在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所述微小间隙;以及 上杯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所述轴部压入于所述上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轴包括: 轴部,其插入于所述轴承孔中,且在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所述微小间隙;以及 上杯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所述上杯部粘结于所述轴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面构成在所述上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面构成在所述轴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面构成在所述轴部以及所述上杯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与所述上杯部由连为一体的部件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面与所述上突部之间设置有呈环状凹陷的槽部。
9.一种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驱动装置包括: 机壳,其包括基底部件和外罩部件;以及 主轴马达, 所述外罩部件包括: 外罩贯通孔;以及 固定部,其被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件, 所述主轴马达包括: 静止部;以及 旋转部,其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旋转, 所述静止部包括静止轴,所述静止轴沿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且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件, 所述旋转部包括套筒部,所述套筒部包括内周面,所述内周面构成沿轴向贯通的轴承孔, 所述静止轴插入于所述轴承孔中, 在所述静止轴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间隙, 所述微小间隙被润滑油充满, 在构成所述微小间隙的、所述静止轴的外周面以及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动压产生槽列, 所述静止轴包括: 环状面,其位于比所述套筒部靠上方的位置且沿周向延展;以及 上突部,其从所述环状面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突出, 所述环状面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所述外罩部件接触, 所述上突部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外罩内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突部与所述外罩内周面隔着间隙对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突部压入于所述外罩内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突部以铆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外罩内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轴通过粘结剂而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突部与所述外罩内周面之间存在有粘结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为紫外线硬化性粘结剂或者外刺激性粘结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刺激性粘结剂包括丙烯酸系粘合剂和环氧胶粘剂中的至少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突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所述外罩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轴与所述外罩部件由不锈钢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罩部件的上表面配置有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的直径比所述外罩内周面的直径大,且所述板状部件覆盖所述外罩贯通孔。
20.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轴包括: 轴部,其插入于所述轴承孔中,且在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逐渐微小间隙;以及 上杯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所述轴部压入于所述上杯部。
21.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轴包括: 轴部,其插入于所述轴承孔中,且在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所述微小间隙;以及 上杯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所述上杯部粘结于所述轴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面构成在所述上杯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面构成在所述轴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面构成在所述轴部以及所述上杯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与所述上杯部由连为一体的部件构成。
26.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面与所述上突部之间设置有呈环状凹陷的槽部。
27.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通过焊接、螺丝以及铆接中的至少一种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该主轴马达用于包括机壳的盘驱动装置,该机壳包括基底部件和外罩部件,该主轴马达包括静止部和旋转部。静止部包括静止轴和基底部件。旋转部包括套筒部。静止轴插入于轴承孔中。在静止轴的外周面与套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微小间隙。微小间隙被润滑油充满。在静止轴的外周面以及套筒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动压产生槽列。静止轴包括环状面,其位于比套筒部靠上方的位置并沿周向延展,且用于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外罩部件接触;以及上突部,其从所述环状面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突出,且用于固定至外罩部件的构成外罩贯通孔的外罩内周面。基底部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外罩部件。
文档编号G11B5/48GK103248162SQ20131002053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日
发明者福岛和彦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