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器(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185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连接器(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一种电池连接器。
电池连接器是用于电气装置被供电时提供电气装置与电池间的的互相连接,例如笔记型电脑与电池间的电气连接,而一种常用的电池连接器如图1所示,其包括一插头连接器1与一与该插头连接器1相匹配的插座连接器2,而插头连接器1通常固定于电气装置的电路板(如笔记型电脑的主机板)上,而该插座连接器2设于电池的输出端,该插头连接器1有多个间隔并列的金属插板11,该插座连接器2设有多个与该等金属插板11对应的插槽21,而该等插槽21是由数个隔板22间隔并列所形成,而各隔板22内嵌设一端子23,该端子23延伸至该插槽21中,用以供插头连接器1的金属插板11插入时的导接,以完成电气装置的电源供应。
而在美国专利第5551883号专利案中,插座连接器2的插槽21与端子23如在图2中所示,是揭露一种悬臂式端子,此端子23包括一固定于该隔板22的容置槽221的本体231、一连结本体231后侧的一焊接部232及一由该本体231的前侧邻近底边处斜向延伸进入插槽21中的弹力臂233(即该弹力臂233的延伸方向除了逐渐向前且向上外,更逐渐远离该容置槽221进入该插槽21),且在该弹力臂233的末端形成一与该金属插板11导接的接触部234,该接触部234的自由端更转折朝隔板22的容置槽221方向延伸一适于卡置于该容置槽221的固定部235,该隔板22上的容置槽221是配合该端子23成型,藉此设置,如图3及图4所示,端子23插置于隔板22的容置槽221时,端子23的本体231与固定部235卡置于容置槽221内,而焊接部232延伸出该插座连接器2,且该弹力臂233位于容置槽221与插槽21之间,以及接触部234位于该插槽21内,致使插头连接器1的金属插板11逐渐插入插槽21过程中,该金属插板11会先碰触凸出于插槽21的接触部234,而需加大施力以挤压接触部234于容置槽221内,接着该金属插板11继续推进至完全进入该插槽21内为止,该弹力臂233由于先前的挤压会因弹性回复作用而产生一接触正向力,推动该接触部234接触该金属插板11,以形成该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之间的电气接触。
然而,请再参照图2,上述电池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由于端子23的弹力臂233向前延伸长度I必须足够使接触部234落于插槽21邻近前端部分,以利于与插头连接器1的金属插板11的导接,故弹力臂233的长度I较长,而因弹力臂233的力臂较长,即接触部234距支点长度较长,故接触部234的接触正向力会随力臂长度增加而减少,且弹力臂233长度I较长与插槽21的宽度为一定,致使接触部234受金属插板11挤压而向容置槽221偏移位移量亦有限,让弹力臂233受挤压后因接触部234的偏移而产生弹性回复力所驱使的接触正向力亦小,因此可能导致接触部234无法保持与金属插板11良好接触,而导致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达到增加端子接触正向力的功效的电池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达到有效避免接触不良的功效的电池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置部,该端子容置部包含一第一插槽及与该第一插槽相连通的一第二插槽;及至少一导电端子,可容置于该至少一端子容置部中,该至少一导电端子包含一本体,位于该第一插槽,具有一第一侧及与该第一侧相对的一第二侧;一导接部,由该本体的第一侧向远离该本体的第二侧方向延伸,可与一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及一弹力臂,由该本体的第二侧反转朝该本体第一侧延伸,且该弹力臂具有一突伸至该第二插槽中的接触部,该弹力臂的自由端更转折延伸形成一顶接部横亘于该第二插槽中,其中位于该第二插槽中的该接触部可与一相匹配的端子产生电气接触,且该顶接部可受该相匹配的端子顶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连接器,是在诸导电端子设置一可受匹配端子顶抵而位移的顶接部,且该顶接部的位移会连动该导电端子与匹配端子更紧密接触,因此可实现增加端子接触正向力与有效避免接触不良的功效。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例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如下图1是美国专利第5551883号专利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的组合图;图4是图2的组合后的俯视截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5中的绝缘壳体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图5的组合剖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的对接立体图;图9是插头连接器逐渐插入插座连接器的动作示意图;图10是插头连接器完全插入插座连接器的动作示意图;及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端子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立体图。
标号对照表3插座绝缘壳体31本体32侧板 33隔板331隔板之一表面 34卡置槽35端子容置部 351第一插槽352第二插槽 36导接面37定位柱 4导电端子41本体 411直立部
4111直立部的顶面4112直立部的底面412横向部 413本体的第一侧414本体的第二侧 42、42′导接部421′导接面 43弹力臂431接触部 4311弧面432顶接部 44定位部5电池连接器/插座连接器6电池连接器/插头连接器61插头绝缘壳体 62金属插板值得注意的是,在下文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或类似的元件,而方位的界定(如顶、底、前、后、左、右等)、元件形状与元件数目的描述,仅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容易了解,而不是作限制,故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可作等效变化与替换,如元件数目可作变更……等。一般电池连接器大致可分为插头连接器及一与该插头连接器对接的插座连接器,由于本案的改良重点是插座连接器的电池连接器,故在下面先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作介绍。
请参考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的插座连接器的电池连接器5的局部分解图。本实施例中电池连接器5包括一插座绝缘壳体3及多个导电端子4;其中该插座绝缘壳体3具有一本体31,而由该本体31间隔并列向前延伸的两侧板32及多个位于两侧板32之间的隔板33,致使侧板32与隔板33间形成一卡置槽34,用以电池连接器对接时提供另一电池连接器(即指插头连接器)的对接定位。该绝缘壳体3更具有数个端子容置部35,而各该端子容置部35是由一第一插槽351及一与该第一插槽351相连通的第二插槽352所形成。各第一插槽351如图6所显示,是凹设于该绝缘壳体3的两相邻隔板33中位于左侧的隔板于面向右侧隔板的壁面331上且延伸至壳体3的导接面36。而第二插槽352是位于两相邻隔板33之间的间隔空间。在壳体3的导接面36的两侧更分别凸设一定位柱37,以供电池连接器5结合于电路板时定位于预定的电路板结合孔中(图中未示)。
各导电端子4可容置于该绝缘壳体3的对应端子容置部35中。各导电端子4是由一本体41、一导接部42及一弹力臂43所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该本体41是由一直立部411与由该直立部411的一侧置中位置向前延伸的横向部412所构成,使该本体41呈一横卧的T形。该本体41具有一第一侧413及一与该第一侧413相对的第二侧414,其中,在该直立部411的顶、底面4111、4112上分别凸设可顶抵该第一插槽351的槽壁的两定位部44,在此实施例中各定位部44是一凸块。该导接部42是由该本体41的第一侧413的置中处向远离该本体41的第二侧414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的该导接部42为一插脚,以供插设焊接于该电路板的插孔中(图中未示),形成电路板与导电端子4之间的电性连接。此外,请参照图11,是导电端子4的导接部42′的另一实施样式,该导接部42′具有一导接面421′,可以表面安装技术(SMT)来粘着于该电路板上对应的位置上,由于此种实施样式已广为熟习该项技术者所知,所以不在此详加描述。该弹力臂43是由该本体41的第二侧414反转并朝该本体41第一侧413及第二插槽352的方向延伸一定距离且突伸至该第二插槽352中,再朝该本体41的第一侧413及接近该本体41的方向延伸,致使该弹力臂43具有一位于该第二插槽352中的接触部431,并在该弹力臂43的自由端转折(即朝位于右侧的隔板33接近的方向)延伸一顶接部432横亘于该第二插槽352中,且在本实施例中的该接触部431面向该第二插槽352的壁面为一凸向第二插槽352的一弧面4311,而由于该接触部431位于该第二插槽352中且该顶接部432是横亘于该第二插槽352中,致使另一电池连接器插接时,其之端子可与接触部431产生电气接触,而该端子的末端会顶抵该顶接部432。
就上所述的构造与关系,组装时,分别将各导电端子4置入显露于壳体3的导接面36对应的第一插槽351内,即可完成组装,组装后,如图7所示,各导电端子4的该等定位部44会压迫第一插槽351的槽壁,使各导电端子4定位于对应的第一插槽351中,且导接部42会凸出该壳体3的导接面36,而弹力臂43的接触部431与顶接部432会落在第二插槽352中。
请参照图8,是本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5与一相匹配的插头连接器6的对接组合图。该插头连接器6包括一插头绝缘壳体61与数个间隔并列的金属插板62(指端子),由于插头连接器6并非本案的改良重点且早为一般业者所熟知,故不在此详加描述。关于两电池连接器5、6的对接过程与两者的端子的相互作动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描述。
如图9所示,当插头连接器6与插座连接器5对接时,插头连接器6的该等金属插板62将由外向内逐渐插入插座连接器5对应的第二插槽352内,诸金属插板62插入一段距离后接触到弹力臂43接触部431的弧面4311,诸金属插板62受该弧面4311的导引而不需费劲推开接触部431即可顺着弧面4311逐渐将接触部431推离第二插槽352以继续前进,此时由于弹力臂43在弹力回复作用所驱使的接触正向力的驱动下,使接触部431自动回弹抵压金属插板62,致使导电端子4与金属插板62接触,以形成两电池连接器5、6的电气接触,接着如图10所示,在诸金属插板62继续插进的过程中,诸金属插板62会顶抵该顶接部432位移,而带动弹力臂43向第二插槽352移动,致使接触部431的弧面4311与金属插板62更紧密接触并增加接触面积。再者,因弹力臂43是由本体41的第二侧414反转向本体41的第一侧413延伸,故当两电池连接器5、6对接时,诸金属插板62是施力压挤弹力臂43的接触部431,该接触部431的弹力作用支点是落在第一插槽351的前端部的本体41的第二侧414,故本实用新型的接触部43可完全落在电气接触所需的第二插槽352的前端部,但习知的端子的弹力臂的弹力作用支点是弹力臂与本体的连接处,故习知的弹力臂较本实用新型多了一段连结本体至落于前端部的接触部的距离,是以本实用新型中弹力臂43的力臂(即指接触部431至第二侧414之间的距离)确实较习知弹力臂的力臂短,故在两电池连接器5、6对接时,因接触部431偏移而驱使的接触正向力会较习知者大,此外,如图10两连接器5、6对接时,接触部431的弧面4311受金属插板62的挤压会整个变形,而因此弹性变形亦会产生接触正向力驱使接触部431向金属插板62贴近,因此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接触正向力会甚大于习知的悬臂式端子的接触正向力。
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实具有以下的优点1.导电端子4具有较大接触正向力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4的弹力臂43长度设计上可以小于习知悬臂式端子的弹力臂的长度,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弹力臂43会产生一面(指弧面4311)的弹性变形,故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电端子4的接触正向力相对习知端子的接触正向力大,且因诸金属插板62插入时可推抵顶接部432而带动弹力臂43位移而向金属插板62贴近,且因此位移而使接触部431的弧面4311更紧密接触金属插板62,而增加导电端子接触正向力,故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确实具有较大的接触正向力的功效。
2.有效避免接触不良藉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各导电端子4具有较大接触正向力,故两电池连接器对接时,导电端子4可与插头连接器6的金属插板62确实接触,并可利用对接时端子62的顶抵导电端子4的顶接部432而带动接触部431向金属插板62贴近,来增加与另一电池连接器6的端子62(即指金属插板)接触面积并让两连接器5、6的端子更密实接触,以有效避免接触不良的状况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一)”,确能藉上述所揭露的构造、装置,达到预期的目的与功效,且申请前未见于刊物亦未公开使用,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尾等要素。
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置部,该端子容置部包含一第一插槽及与该第一插槽相连通的一第二插槽;及至少一导电端子,可容置于该至少一端子容置部中,该至少一导电端子包含一本体,位于该第一插槽,具有一第一侧及与该第一侧相对的一第二侧;一导接部,由该本体的第一侧向远离该本体的第二侧方向延伸,可与一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及一弹力臂,由该本体的第二侧反转朝该本体第一侧延伸,且该弹力臂具有一突伸至该第二插槽中的接触部,该弹力臂的自由端更转折延伸形成一顶接部横亘于该第二插槽中,其中位于该第二插槽中的该接触部可与一相匹配的端子产生电气接触,且该顶接部可受该相匹配的端子顶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容置部是由两间隔并列的隔板所构成,该两隔板之间形成该至少一端子容置部的第二插槽,而该第一插槽凹设于该两隔板中的一隔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导接面,该第一插槽延伸至该导接面,该至少一导电端子的导接部于该导接面外露于该绝缘壳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导电端子的本体呈一横卧的T形,T形本体的直立部上设置多个可顶抵该第一插槽的槽壁的定位部,以形成干涉而定位于该第一插槽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该定位部为一凸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面向该第二插槽的壁面为一凸向第二插槽的弧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导电端子的导接部为一插脚,可插设于该电路板的插孔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导电端子的导接部具有一导接面,可以表面安装方式固设于该电路板上。
专利摘要一种电池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及至少一导电端子,绝缘壳体有由第一与第二插槽所形成的至少一端子容置部,导电端子可容置于至少一端子容置部内,并包括位于第一插槽且有相对的第一与第二侧的一本体、由本体第一侧向远离第二侧方向延伸的一导接部及由本体第二侧反转向第一侧方向延伸的一弹力臂;弹力臂有突伸至第二插槽中的接触部,且其自由端转折延伸形成一顶接部横亘于第二插槽中,使接触部与一相匹配的端子电气接触,顶接部可受端子的顶抵而位移,连动接触部贴近端子,增加端子接触正向力与有效避免接触不良。
文档编号H01R12/00GK2439114SQ0023759
公开日2001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5日
发明者江圳祥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