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密闭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9546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密闭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特别是一种全密闭蓄电池。
为防止蓄电池内电解液的泄漏外溢,损坏机件,污染环境,人们先后发明了胶体蓄电池以及几种维修量小的蓄电池,它们克服了原有技术的不足,但是仍存在废旧蓄电池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问题,尤其就蓄电池的全密闭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防止电解液泄漏,不污染环境,结构设计合理,生产简便的全密闭蓄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壳体、壳盖、隔板、电解液、极柱,套有防尘套的极柱位于壳上方的一侧,其结构要点是壳体与壳盖之间设有密封插标;壳盖内有设置于蓄电池壳内的各单体极板;装有催化剂的凝气化解室位于壳体内液面的标准线上,它的下方有化解进气孔,上方有网筐注塑点,并安装有导向阀、防爆阀,其外部置于网筐内。位于壳体内液面的标准线上的凝气化解室,可使蓄电池内部产生的酸雾气体经化解室滴回原单体内起到防酸、任何方向的电液不泄漏的作用,从而有效的保证了蓄电池的全密闭性。
为防止蓄电池极板凝气化解室内产生的气体压力过高引发蓄电池壳爆炸,凝气化解室上方的防爆阀内装有高分子隔爆装置、隔离环。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凝气化解室内装有高效催化剂,蓄电池内所产生的酸雾和气体经化解室积面凝结珠状滴回原单体内,使电液不外漏,不污染环境。
2、装置设有防爆阀及隔离系统,确保蓄电池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3、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操作使用安全方便。
附图
图面说明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全密闭,任何方向放置电液不会泄漏,防酸、防爆的铅酸蓄电池。它由壳体1、壳盖4、隔板2、电解液3、极柱19等组成。壳体1与壳盖4之间设有被热封的密封插标5。壳盖4同插标5与壳体1热封在一起。壳盖4内有设置于蓄电池壳体1内的各单体极板、隔板2。装有催化剂9的凝气化解室6由金刚砂压制烧结成型,位于壳体1内液面的标准线上,它的下方有化解进气孔6,上方有网筐注塑点10,它的上部还安装有导向阀11、防爆阀12。防爆阀12内装有高分子隔爆装置13、隔离环15。它的外部置于网筐7内。网筐7的作用是防止凝气化解室6下沉,有效的发挥化解酸雾的作用。极柱19位于壳体上方的一侧,极柱19内有耐酸防泄圈20,极柱外套有防尘帽18。壳体1的上方还设有滴液孔17、盖槽条16。盖槽条16的作用是确保蓄电池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在蓄电池的壳体内安装了凝气化解室8,当凝气化解室8内产生的气体压力过高时,这一气体冲破防爆阀12,再经隔爆装置13、导向阀11疏往隔离环15,该室具有防酸、防爆之功能,使得蓄电池在安全的工作状况下工作。另外,由金刚砂压制烧结的凝气化解室内装的催化剂,使蓄电池所产生的酸雾和气体经化解室积面凝结成珠状滴回到原单体14内,从而电池内的电液不会外泄。
组装时,先将壳体1和壳盖4及凝气化解室8热封后,再从灌液孔17灌液,然后再将它们粘合密封。
权利要求1.一种全密闭蓄电池,包括壳体、壳盖、隔板、电解液、极柱,套有防尘套的极柱位于壳上方的一侧,其特征在于a、壳体与壳盖之间设有密封插标;b、壳盖内有设置于蓄电池壳内的各单体极板;c、装有催化剂的凝气化解室位于壳体内液面的标准线上,它的下方有化解进气孔,上方有网筐注塑点,并安装有导向阀、防爆阀,外部置于网筐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密闭蓄电池,其特征在于防爆阀内装有高分子隔爆装置、隔离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密闭蓄电池,由壳体、壳盖、隔板、电解液、极柱等组成。它的壳体与壳盖之间设有密封插标;壳盖内有设置于蓄电池壳内的各单体极板;装有催化剂的凝气化解室位于壳体内液面的标准线上,它的下方有化解进气孔,上方有网筐注塑点,并安装有导向阀、防爆阀,其外部置于网筐内。本蓄电池具有防爆、防酸功能,使用安全,不污染环境,是理想的蓄电池。
文档编号H01M10/12GK2439107SQ0025471
公开日2001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25日
发明者冯仕霖, 郜玉亮 申请人:冯仕霖, 郜玉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