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998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线缆连接器。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照美国专利第5,263,877号所示,该专利所揭示的线缆连接器包括固持中央端子的绝缘本体和设在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其中,中央端子具有用以连接同轴线缆轴芯导体的U型连接部和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部。组装时,绝缘本体的上壁和遮蔽壳体的固持部起初大致呈垂直设置,用来将固持中央端子的连接部和同轴线缆的轴芯导体组设在收容槽内,然后将绝缘本体的上壁与遮蔽壳体的固持部弯折90度,并将遮蔽壳体固持部前端的第一翼片包覆在绝缘本体下壁外围,而固持部后端第二翼片包覆在同轴线缆编织层外围,而后将第一、第二翼片末端对折而使遮蔽壳体通过第一翼片与绝缘本体下壁卡合而组设在绝缘本体上,同时遮蔽壳体通过第二翼片与同轴线缆编织层构成接地回路。在该线缆连接器中,由于端子在组装到绝缘本体之前就已经和同轴线缆连接,这样组装后端子不容易精确定位。
为克服上述缺陷,申请人在2001年4月7日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如

图10所示),其绝缘本体8包括基座80和与基座80相连的柱状部81。柱状部81中部沿纵向设有通孔810,而柱状部81底端则设有相互间隔之卡持脚811,基座80设有相对的卡槽800。导电端子9设有配合部91和与配合部91垂直的尾部90。配合部91穿过上述通孔810与对接连接器连接。尾部90支撑在绝缘本体8的基座80上以与同轴连接器的轴芯导体连接。如此,借上述柱状部81与基座80的卡合定位,从而保证导电端子9的精确定位。
但是,由于柱状部81通过卡持脚811与基座80卡槽800卡合定位,柱状部81位于卡持脚811之上的部分仅是用来定位导电端子9,因而该线缆连接器的整体轮廓高度无法有效降低,此与电子器具的小型化发展趋势相背。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端子可精确定位、整体轮廓高度较低的线缆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和安装在基座上的柱状部,所述基座包括配合部,所述柱状部设有缺口,通过该缺口收容所述配合部,可使柱状部整体卡合在配合部的外围。
通过对本实用新型柱状部与基座结构的变更,基座的配合部完全收容在柱状部底端内部,这样可有效地降低线缆连接器的整体轮廓高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与绝缘本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本体柱状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本体基座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遮蔽壳体的立体图,其中主体部尚未弯折向平板部。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遮蔽壳体的立体图,其中主体部已经弯折至平板部。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组装图,其中卡持装置尚未组装。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卡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10为申请人曾向专利局申请的有关线缆连接器的代表图示。
请参照图6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绝缘本体10、组设在绝缘本体10内的导电端子30、用于遮蔽导电端子30与绝缘本体10的遮蔽壳体50和与遮蔽壳体50配合以固持同轴线缆70的卡持装置60。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绝缘本体10包括互相垂直设置并卡合的柱状部20和基座40,其中柱状部20中部沿其轴线方向贯穿设有大致呈矩形的通道21,且柱状部20外围进一步设有阶部29用以支承遮蔽壳体50。柱状部20底端外侧对称设有一对侧翼27,用以与遮蔽壳体卡合。另外,柱状部底端设有与前述通道21连通的缺口22,并且柱状部20内侧邻近缺口22两侧设有边角23,而缺口22两侧设有内壁25,内壁25前端设有倒角24。
请参照图3所示,基座40包括呈弧状的配合部42与从配合部42向后延伸的板状部41。配合部42两端设有制动部43。板状部41邻近配合部42一端的两侧凸出设有用以与绝缘本体10的内壁25干涉配合的突起45,且平板部41中部上表面设有挡板47。板状部41在突起45与挡板47之间的侧面上设有斜面44,用以与柱状部20的倒角24抵持。另外,板状部41中部沿纵长轴线方向凹设有狭槽473,该狭槽473一端穿过挡板47底部。此外,沿该板状部41末端外延形成一可穿过狭槽473的安装尾部49。
导电端子30大致呈L形,包括互相垂直的对接部33与焊接部31,对接部33设有分叉状的接触臂331。
请参照图4及图5所示,一体成型的遮蔽壳体50包括主体部51及与之连接的平板部53。图4揭示了主体部51尚未弯向平板部53、二者大致互相垂直时遮蔽壳体50的状态,而图5则揭示了遮蔽壳体50的主体部51已弯折到平板部53上的状态。
主体部51大致呈柱形轮廓,其底端两侧沿与主体部纵向轴线垂直方面延伸设有一对夹持臂513,且夹持臂513的末端相向内弯折形成端部512。主体部51内设有包覆绝缘本体10的柱状部20的中空部515,且主体部51的底端侧缘凹设有一对卡口519。另外,主体部51在位于两夹持臂513的上方设有一对肩部517。
平板部53包括前端部531与后端部533,前端部531主要用以支承主体部51,而后端部533则主要用以支承夹持臂513与基座40。前端部531两侧向上垂直弯折设有一对第一侧壁537,而后端部533两侧向上垂直弯折设有一对第二侧壁535,并且后端部533与第二侧壁535相邻处设有一对卡持孔539。
请参照图7所示,卡持装置60为导体,包括顶壁61及设于顶壁61一端的弯折部65,并且弯折部65一端设有卡持同轴线缆70的应力消除部69。顶壁61两侧垂直弯折设有一对锁固片63,用以与平板部53的卡持孔539相卡合。另外,顶壁61一端设有与肩部517外形匹配的切口(未标号)。
请参照图6所示,同轴线缆70包括轴芯导体71、编织层75、隔开两者的内绝缘层73及包围在编织层75外部的外绝缘层77。
请参照图6到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缆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如下第一步将导电端子30自绝缘本体10基座40的配合部42一端插入至板状部41内部,使得导电端子30的焊接部31穿过狭槽473而向后伸出挡板47,而导电端子30对接部33则置于配合部42上。
第二步将绝缘本体10的柱状部20安装到基座40上,此时导电端子30的对接部33卡入柱状部20的通道21内,并且对接部33的接触臂331与通道21的相应内壁(未标号)相抵持,同时柱状部20的边角23与配合部42的制动部43相抵持,而内壁25与板状部的突起45干涉卡合,并且内壁25的倒角24抵持于板状部20的斜面44上,因此柱状部20稳固组接于基座40上。
第三步将同轴线缆70的轴芯导体71焊接到端子30的焊接部31上。
第四步将遮蔽壳体50的主体部51围设在绝缘本体10外围,并将绝缘本体10的侧翼27与遮蔽壳体50的卡口519相卡合,此时绝缘本体10的板状部41包容于遮蔽壳体50两夹持臂513之间。
第五步将遮蔽壳体50的平板部53弯折向主体部51,直至平板部53完全与绝缘本体10的底面相抵持,此时,遮蔽壳体50的肩部517压接在绝缘本体10的挡板47上,同时夹持臂513的两端部512夹持于同轴线缆70的内绝缘层73外围。
第六步将卡持装置60扣合在两夹持臂513的上部,此时卡持装置60两侧的锁固片63位于平板部53的第二侧壁535外侧,而后将锁固片63的末端弯折而卡持在卡持孔539中,从而使卡持装置60组接于遮蔽壳体50上,同时将遮蔽壳体50的夹持臂513固持至平板部53的上表面。此时两夹持臂513与卡持装置60的顶壁61一起包围端子30的焊接部31,但夹持臂513及卡持装置60并不接触端子30的焊接部31。另外,卡持装置60的弯折部65与同轴线缆70的编织层75相夹持,而卡持装置60的应力消除部69则与同轴线缆70的外绝缘层77相夹持。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同轴电缆,包括绝缘本体及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和与之卡合的柱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配合部,所述柱状部设有缺口,通过该缺口收容所述配合部,可使柱状部整体卡合在配合部的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部与所述基座沿垂直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部的缺口两侧设有内壁,该内壁在柱状部的外侧处设有倒角,内侧处设有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配合部大致呈弧形,且其相对于前述内壁处设有与之抵持的突起,相对于边角处设有制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配合部的一端还进一步设有板状部,在配合部和板状部之间设有一斜面,该斜面可与柱状部的倒角相抵持。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和安装在基座上的柱状部,所述基座包括配合部,所述柱状部设有缺口,通过该缺口收容所述配合部,可使柱状部整体卡合在配合部的外围。这样柱状部线缆连接器组装后整体高度较低。
文档编号H01R24/04GK2501214SQ0126375
公开日2002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21日
发明者戴维得·作锦·柯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