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771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一种零插入力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已被广泛应用于连接电子设备,比如将中央处理器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插座连接器通常包括一具有若干个插槽的绝缘本体,每个上述插槽中收容固持有一导电端子。每个插槽形成足够大的内部空间以使端子收容于其中后仅占用小部分空间,而插槽中留下的剩余空间用以收容对应的电子元件的针脚,并且插入时无任何阻力。当引脚插入剩余空间后,电子元件便可驱动针脚与端子弹性臂配合。弹性臂发生偏转,以确保引脚与弹性臂稳定连接。
然而,为实现该目的而设计的许多现有端子只具有一单臂。例如美国专利申请第5,052,101和第5,489,218号案。这种单臂端子的缺陷在于针脚受限于单臂弹力的力矩。另外,由于本体中的端子的尺寸小并且密度高,在驱动针脚与端子臂部配合之前,电子元件的针脚必须与端子排列完全对应。通常这种要求很难实现。
另有设计成双臂的现有端子,它是从刚性本体的相对侧边缘延伸出两弹性臂。弹性臂彼此相对设置,并且通常两弹性臂间的距离小于对应电子元件针脚的直径。当针脚推入弹性臂间的空间时,弹性臂彼此偏离以收容针脚。然而,由于两弹性臂同时偏转,其所需的推动力要大于单臂端子所需的推动力。
另外,为使针脚推入端子臂部之间,该臂部必须具有足够弹性,因此需要臂部具有较长的长度。但是,这种方式将导致插槽中的剩余空间变小,从而使针脚不易插入插槽中。
而且,这种现有双臂设计的两臂是从端子向外侧延伸而出。当从金属板上冲压端子时,其占用金属板上很大区域,单位板材上所能获得的端子数目较少,这样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并且不易加工。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易于制造并且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电连接器端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双臂可偏转,以此确保其与插入其中的电子元件的针脚间具有稳定的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双臂尺寸小,可使其具有足够大的零插入力空间并且可节省金属板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包括具有上、下边缘及与上、下边缘相连的两侧边缘的本体。本体的两侧边缘形成有倒刺,用以将端子干涉固持在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插槽中。两个相对柔软的细长支撑部从本体的上边缘延伸出。支撑部彼此间隔开并且与本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每个支撑部分别延伸设有一相对具有刚性的臂部,该臂部彼此相对设置,并且两臂部到本体上边缘具有不同距离。交错设置的臂部有利于节省空间及更好的收容固定针脚。从本体的下边缘延伸有可与外部元件焊接的焊接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通过在支撑部上设置与本体上边缘具有不同距离的两臂部,从而确保电连接器端子与外部电子元件针脚间的稳定电性连接,并且该端子弹性好、成型简单、成本低廉。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电连接器通常包括至少具有一收容固持导电端子的插槽的绝缘本体。端子通常设计成满足机械电气性能的需要。图1至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端子的结构。这种端子通常适用于插座连接器。这种插座连接器的一种潜在用途是与连接器一起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用以将一种电子元件(例如中央处理器)与印刷电路板上的电路相连通。下面仅对本实用新型端子的这种用途进行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端子的用途并不仅限于此。另外,本实用新型端子也能适用于其它类型的电连接器,以达成不同目的。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端子10包括具有上、下边缘14、16及与上、下边缘14、16相连的侧边缘的本体12。固持部是形成于本体12的侧边缘18上的倒刺20。倒刺20与固持端子10的绝缘本体(未图标)的插槽的侧壁机械干涉,并且倒刺20与壁部的干涉配合可靠地将端子10固持于插槽内。
在本体12的下边缘16形成有一底部22。该底部22的自由端形成有一焊接部24,该焊接部24具体是与焊球26(如图2及图3虚线所示)或块状焊料焊接的平台部。端子10排列在绝缘本体的对应插槽中使焊球26至少部分延伸入绝缘本体中,以使其能与形成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部相焊接。
底部22的焊接部24可形成平行于本体12延伸的引脚以插入印刷电路板上对应的孔中。然后将引脚焊接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从而构成电连接器。
第一、第二支撑部28、30从本体12的上边缘14延伸而出。具体而言,支撑部28、30彼此分隔并且与本体12的对应侧边缘18对齐。支撑部28、30在平行于本体12的侧边缘18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尺寸(长度),以及两者对应本体12设置的水平部所具有的第二尺寸(宽度)。
每一支撑部28、30分别形成有垂直于本体12及支撑部28、30的水平部的臂部32、34。具体而言,端子10是由金属料带冲压形成,臂部32、34原本是从支撑部28、30延伸而出,并且其平行于支撑部28、30,且垂直于水平部。臂部32、34与支撑部28、30间则形成有可导引CPU针脚40的弯折部36、38。臂部32、34间具有一间距,并且该间距小于CPU针脚40的直径,从而当CPU针脚40驱动臂部32、34时,针脚40可与臂部32、34产生弹性配合。
臂部32、34交错排列形成不对称结构。换句话说,第一臂部32到本体12的上边缘14的距离与第二臂部34到本体12的上边缘14的距离不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部32到本体12的上边缘14的距离大于第二臂部34到本体12的上边缘14的距离。这种不对称结构使端子10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并且使CPU针脚40在不恰当定位或具有较大制造公差时也能被收容于端子10中。
具体而言,支撑部28、30的长度比其宽度更大,因此支撑部28、30易于偏斜或变形。这样,倒刺20能够设置于距离臂部32、34较远处。相对于柔韧、细长的支撑部28、30,臂部32、34显得较短,因此其具有较强的刚性。这种短臂减少了端子10占用绝缘本体插槽中的空间,因此,以零插入力方式收容CPU针脚的空间就更大。
由于臂部32、34相对具有刚性及支撑部28、30相对具有柔性,当CPU针脚40推入臂部32、34间时,支撑部28、30扭转、偏斜,这样就可使臂部32、34偏转以收容CPU针脚。柔性支撑部28、30可确保臂部32、34与CPU针脚间恰当配合。另外,偏转的支撑部28、30所具有的反作用力可保证臂部32、34与CPU针脚间稳定、可靠地配合。
另外,由于臂部32、34交错排列,当臂部32、34弯折到如图1所示的最终形态时,其可能重叠在一起。在臂部32、34弯折前,端子10的宽度被减小。因此大量由冲压形成的端子10可紧凑地排列在金属片上并且其制造过程简单、成本低廉。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可固持在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插槽中,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可固持在绝缘本体的插槽中的本体,自本体的上边缘延伸而出的两支撑部,该两支撑部彼此分隔且与本体位于同一平面上,以及两臂部,其特征在于上述臂部分别从每个支撑部垂直交错延伸而出,并且两臂部到本体的上边缘具有不同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撑部具有一相对设置的内边缘及从每个支撑部的内边缘延伸出连接对应臂部与支撑部的弯折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是由金属片冲压形成,而臂部是从支撑部的内边缘相对延伸而出,其弯折90°形成弯折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与支撑部具有不同尺寸,因此臂部具有比支撑部更强的刚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具有固持部,用以将端子固持于插槽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包括形成于本体的相对侧边缘上的两倒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远离臂部设置。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相对于上边缘的下边缘并且从下边缘延伸设有焊接部,该焊接部可与外部电子元件焊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形成有可与块状焊料相焊接的平台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臂部以平行于上述平面状本体的方向分别向支撑部偏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通常可组装在绝缘本体的插槽中而构成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具有上、下边缘及与上、下边缘相连的侧边缘的本体。倒刺形成于本体的侧边缘上,用以干涉固持在插槽中。本体的上边缘延伸设有两细长且相对柔软的支撑部,该两支撑部彼此隔开并且和本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每个支撑部以完全垂直于上述平面的方向分别延伸出一臂部,该两臂部相对设置,且两臂部到本体上边缘的距离不同,大致呈交错状设置。这种交错设置的臂部有利于节省空间,并且可允许针脚具有一定的公差。本体的下边缘延伸设有可焊接于外部元件上的焊接部。
文档编号H01R33/76GK2537141SQ02230118
公开日2003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26日
发明者戴维德G·豪威尔, 芳竹·廖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